立秋后七夕
①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
一.源起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太阳位于黄经135°。立秋于公历8月7-9日交节,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是“申月”,对应否卦,外卦为乾,内卦为坤,乾为天,坤为地。从卦象上看,内卦全部转变为阴爻,外卦全部为阳爻,处于阴阳的平分点。在立秋到处暑之间的这段时间,秋季已经到来,气温应该下降,但是夏天的暑气还没有完全消失,所以会出现早晚气温差较大的现象。
七月建申,阴阳之气否塞不通。否卦与泰卦为相反之两卦,泰卦曰“小往大来”,否卦曰“大往小来”。泰卦《彖》曰“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否卦《彖》曰“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否卦地气(下方三阴爻)停留在下,天气(上方三阳爻)则停留在上,天地阴阳之气无法交流,因此万物为之否塞不通。
二.三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二候白露生: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时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感觉到阴气上升,太阳光已成强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鸣叫得更加响亮、凄切。
三.字源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另外,秋还有庄稼快成熟的含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四.诗词
立秋 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立,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立秋 宋 方回
暑赦如闻降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
虽然未便梧桐落,终是相将蟋蟀吟。
初夜银河正牛女,话朝红日尾费参。
朝廷欲觅玄真子,蟹舍渔蓑烟雨深。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 白居易
下马柳荫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坪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印睛。
五.对联
立乃迎时对旻序;秋以为令有余欢。
盛德生金鹤警立;商素落叶虫鸣秋。
河汉隔双星,可是仙家好离别;
梧桐飘一叶,若为词客助诗怀。
立身地连秦陇蜀,物华天宝兴伟业;
秋韵艺擅诗词联,征鼓晨鸡泳华章。
六.农谚歌谣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文化风俗
操练军队
立秋凉风吹拂,白露降下,肃杀之气,为战争之象征。所以古代在郊外举行迎秋祭祀之后,就操练军队,以顺秋风。《礼记·月令》载:“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于朝。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维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话诛暴慢,以明好恶,顺彼远方。”
汉朝在立秋这天举行骑士比赛。《汉官仪》记载:“高祖选能引关撅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后汉书·李通传》载:“材官都试骑士日。”其注文中说,汉代的法令规定,在立秋日对骑士进行都试(即大试,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评定出不同的等级。后魏也以立秋日操练军队,现在军队在秋天操练,几乎已成为各国的通例。
掷石锁
举重比赛,就是借举重的器物,以比试体力的大小。中国在古时有拉弓比赛,以拉弓弦到圆满为标准,其重盆以石来计算,考试武艺时,都用这种方法。民间则通常用石锁、石担来比,力气大的,不但能只手高举,而且可以上下盘旋挥舞,随意做出各种动作。河北、山东等地乡间的百姓,有的以投掷石锁作为娱乐。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流行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去赏秋拍摄。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八.文摘阅读
八月立秋
"秋训:禾谷熟也。"
梦里醒来的时候,推窗,发现天上还洒着月光。
仿佛才刚刚睡去,怎么忽然就从梦里醒来了呢?
刚刚确实是做了梦的,我努力回想梦境,所有的情节竟然都隐没了,只剩下一个古老的、优雅的、安静的回廊,回廊里有轻浅的步声,好像一声一声的从我的心踩过。
让我再继续这个梦吧!躺下时我这样许着愿。
我果然又走进那个回廓,步声是我自己的,千回百转才走到出口,原来出口的地方满天红叶,阳光落了一地。
原来是秋天了,我在回廊里轻轻叹口气。
立秋
一片树叶,落在脚边。蹲下来,拾起落叶,就知道秋来了。是秋了,一季又过去了。
每个季节变换,心中就会隐隐地不安,仿佛是谁把季节偷走。是时间,它带走了夏的闷热,送来 秋的凉意。晨起,窗上竟然挂着水珠,是秋露吧,它随着立秋节气而至。
立秋这天,太阳忽然就失去了威力,就连午后的热浪也藏起了锋利。一切都圆润起来,触摸着秋的开端,不禁就深深地喜欢上这个崭新的季节。
“一叶梧桐一报秋”,梧桐树下,已有落叶片片。夏天悄然隐退,把美丽留给秋来译释。在经过了无数次的季节变换,我从青葱年少,迈入立秋之年。
日子在指缝滑落,总感觉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原来以为一季有很长,可以慢慢去品尝,殊不知,一眨眼就成了过往。人生之秋,更是太多变故。走过意气风发的少年和青春,到了秋的门槛,迈进去就有了薄凉。
年少时,哪里会感觉到凉意,世界在眼中每天如万花筒般,斑斓。那时,自己的热情点燃了世界,世界的美好点亮了心中的灯火,日月过得如火如荼。
一生,四季。春夏秋冬对应着,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骤然而惊,白发爬上了鬓角。起初的洋洋洒洒,也变成了小心翼翼。收起了锋芒,学会了低头。
走在乡间的马路上,高粱长得比我的个头还高。马路两边的植物,疯狂而茂盛。吸足了夏日的光,用力生长。立秋的夜晚,路灯在一轮明月下,有一抹晕黄。天边的弯月,皎洁而清凉。就在立秋的前一天,是七夕。牛郎和织女,在天桥上诉说衷肠。
很喜欢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还有那七仙女,食了人间烟火,在人间走过一遭,于是有了温度,散发出一种入世的静美。神话终归是一场美梦,那就把梦插上翅膀,让它自由飞翔。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心境不同,对秋的理解也不相同。有人叹息,有人欢喜。变化莫测的人生,修一颗明净心。或多或少,站在秋的开端,还是有些悲凉之感。
一群孩子,跳着橡皮筋。“一五六,一五七。”甩动的辫子,忽上忽下。久远的记忆,经常会在有些相似的情景里,被勾起。那时娱乐项目很少,那时,我们却比现在快乐。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压心底,压心底,就不告诉你。”夏天把谜底写在秋里,我们寻找着。谁没有点小秘密,那些在心底盘旋着的人和事,是最动人的。
一到了立秋,风就生出的凉意。秋叶,秋夜,秋风,秋雨,即将和我们迎面拥抱。张开双臂,去拥抱心中的爱意。人间最美好的事情,便是你在爱着的时候,同样被爱。
立秋,是成熟和收获的开始。人生之秋,渐行渐远的脚步里,不忘初心啊!
② 七夕那时候是夏天还是秋天
现在已经立秋了呀,七夕那天当然是秋天呢,夏天的尾秋天的开始这个样,也可以说是初秋时节。
③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啊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节是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己亥年(猪年)。
牛郎织女故事是我国最大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民众中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两千年来,它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妇女的心。因此,七夕节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旧时中国民间在七月初七之夜,都有祭拜织女习俗,一般是陈设瓜果,或设案焚香燃烛。
七夕是在立秋后,立秋后身体进入收敛期,此时应当最睡早起、多出去走走,吸收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将体内多余的废弃物给排出去,同时运动以休养类、有氧类为主,例如适当的慢跑,秋季慢跑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强身体素质。
④ 中国的七夕是在什么季节
农历是七月初七,公历的时间不一定。
如果是立秋之前就是夏季;立秋之后就是秋季。今年就正赶上立秋这一天,要严格说就是跨夏、秋两个季节了。
⑤ 麻烦问下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呢
2014年七夕节是2014年08月02日。
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专鹊桥相会就属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
⑥ 关于七夕的一个小问题
题主你复好,我来解释制一下你的问题吧。
其实这个特别好理解,你想七夕是农历的七月初七,农历一般要比阳历的时间早50天左右,所以说一般七夕都已经是农历的立秋的时节了,所以诗人写得是完全正确的,确实是望秋月,看的是刚立秋后的月亮,所以说家家户户望秋月情况确实按照对比现在都是属实的。
以上是我的解答和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⑦ 一年一度的乞巧节又到了,这天夜里,人们抬头仰望碧蓝的天空,似乎看到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
七夕,是立秋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夏意未褪,秋情却也暗生。七夕,作为古老国度的情人节,更有着和别的节日不同的意义。据传这一天,是分隔两地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聚少离多,久别重逢,短短一聚,心头有多少滋味?而七夕节还有一个名字:乞巧节。人间的女子拜于星月下,祈求自己心灵手巧,家庭圆满,充满了无尽的憧憬和希望。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唐·孟郊《七夕河边织女星》
河那边是织女星,河这边是牵牛星。银河水如此清浅,奈何渡不得,只能遥遥相望而已。到了七夕之夜,天上的织女星与牛郎星分外明亮,成为浩瀚星河中最璀璨的两颗,惊艳了世人。
七夕之夜,秋意渐生,清凉怡人,不论做点什么么,都分外惬意。
银烛秋光冷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元·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烛光闪烁,秋夜里的屏风也似乎冷清了,碧蓝无尘的天空,凉亭里一派静谧凉爽。拿丝线穿引着绣花针,金鼎里焚烧着龙涎香。欢喜地庆祝七夕节,斜卧在院子里,看天上的牛郎织女星,不知不觉,月儿已经转过梧桐树,地面是婆娑的清影。但诗人完全没有歇息的意思,如此良宵,让人流连啊。
七夕节这一天,女子们忙着乞巧,忙得不亦乐乎,热闹又欢喜。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林杰《乞巧》
七夕夜里,大家在户外望着碧空,讲起古老的传说,牛郎和织女将渡过星河相聚。家家户户一边乞巧,一边拜向明亮的秋月,女子们穿了无数的红色丝线,喜庆得很。
七夕节,充满了温情,也充满了快乐。家人在一起,也是一个团聚的日子。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唐·权德舆《七夕》
今天云彩相连,鹊鸟搭成了长桥,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终得一见。而人间却是一片热闹之景,家人争相着打开梳妆镜,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又在月儿下穿针引线,对着碧宵拜求,如此的欢聚,让人沉醉。
七夕之夜,更是女儿们的狂欢,迟迟不肯结束。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日试寻看。
——唐·祖咏《七夕闺女求天女》
女儿拜求天上的织女,已经夜深了,却意犹未尽。庭院中铺开摆满物品的桌子,小心地捧出金盘。对着月亮穿针倒容易,但在风里整理丝线却有些困难了。也不知道谁会得到“巧”呢?只有明天,打开装“喜蛛”的盆子,看谁的丝网最密了。为了乞巧,姑娘们连觉都顾不上睡了呢。
但也不是每个人的七夕节都这样热闹欢喜,总有人是孤单的,伤感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烛光映照着秋天的画屏,显得分外清冷,宫女拿着罗扇扑倒萤火虫。夜色如水,而皇宫的石阶也清凉如冷水。宫女不再扑萤火虫了,她静静地坐在那里,望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她的表情是怎样的呢?她会想起什么呢?在她静默的时候,空气也像停滞了,被浓浓的孤独感笼罩着。牛郎织女相距遥远,却还能见面,而她在深宫之中,又会有怎样的将来呢?
七夕,既已入秋,又是双星相会的日子,却也容易引起世人的感慨。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唐·白居易《七夕》
烟云散尽,长空一片晴明,月光淡淡,千万年来,每天秋天这个时候,星河都是一样的。诗人却又勾起了伤心往事,从前有多少相见的欢情与离别的愁恨,都涌上了心头,每一年到了七夕之夜,就让人分外伤感。秋日星河年年同,可是记忆中的那个人,那段时光,一去再也回不来了。
离别中的人,每逢佳节,更添惆怅之情。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唐·徐凝《七夕》
诗人望向碧空,仙鹊在茫茫星河上搭起了鹊桥,织女佩环叮咚,缓缓过桥来。他们分离已久,却终能一聚。而我与心上人已分开了一年又一年,无缘再会。惆怅地举头相望,感叹自己还不如天上的星星。
分别,令天上的织女哭泣了千年,一年一度的相见,并不能冲淡素日的思念和辛酸。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佚名《迢迢牵牛星》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摆布着织机织布。一整天也织不好一匹布,眼泪却止不住地流着。银河看上去又清又浅,好像也没有隔得很远,可就因为这一条河流,他们只能深情凝视,可望却不可及,也没法交谈,互诉心声。
天上如此,人间亦是摆脱不了爱恨别离。七夕节让相聚的人欢喜,却也让分离的人触景伤情。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草丛里响起了蟋蟀的鸣叫,惊落了枝头的梧桐叶。人间天上,正是愁浓时候。天上云为阶,月光作地,牛郎织女,被重重关锁阻隔,不得相见。就像是浮槎,飘来荡去,无可依托。幸好有鹊儿驾桥,一年一次相聚,有多少的离情别恨,恐怕也难以说尽吧!看这天色,阴晴不定,一会儿晴,一会儿又落雨,一会儿又吹风,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团聚啊?诗人为天上的牛郎织女担忧发愁,更是为自身而伤感。
虽然牛郎织女一年只见一次面,然而在不同的人看来,却也有不一样的感受。有人伤情,也有人却乐观豁达,不在乎眼下的别离。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薄的云彩弄出各种的形状,空中流星带着幽恨,银河虽遥远却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节里相会,就胜过世间无数的貌合神离的夫妻。互诉衷肠,柔情似水,相会如梦似幻,不忍去看鹊桥归路。其实,只要两情长久,心意坚定,又何必在乎朝朝暮暮的相守呢?这首词,跳出传统七夕诗词的愁情别怨,让人耳目一新,更让人看到希望。
从古至今,七夕来时,天上星相聚,世间起情思。若有情人能相守,是幸事,要好好珍惜,若分离两地,也并不要紧,不必悲愁和徘徊。尤其是在通讯,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再远的距离也不再是距离,只要心在一起,前行的方向一致,一时的离别真的没关系,只会让一段感情更坚定,也更深刻。无论人间天上,还是天涯海角,愿有情人共度七夕。
-作者-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
⑧ 古代人过七夕怎么过、
古代人过七夕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还有问题继续HI我就行了。
⑨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节是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己亥年(猪年)。
古代版民间把正月正、权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七夕是在立秋后,立秋后身体进入收敛期,此时应当最睡早起、多出去走走,吸收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将体内多余的废弃物给排出去,同时减少运动量,运动以休养类、有氧类为主。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相思雨”或“相思泪”,是牛郎织女相会时哭泣所致。
⑩ 七夕节哪个节气最近
立秋。经日历查询显示,2022年的七夕节是2022年8月4日,立秋是8月7日,两者仅隔了3天,是最近的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