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七夕
⑴ 西安七夕公园在哪里,怎么坐车,门票
西安昆明池七夕公园地址:陕西省沣东新城斗门新型工业园区汇新路北段内。不要门票,免费容入园。
下图为七夕公园一角
附近公交:
1、周六、周日可以乘坐X102路公交车至昆明池·七夕公园下车。发车时间为上午9:00、10:00、11:00
2、平日可乘坐405路(南门--斗门)途径5站到达斗门南,步行164米,就可抵达昆明池·七夕公园。
步行提示:
全程大约6分钟 。
步行路线:
斗门南街沿斗门南街向北步行339米左右,直行沿斗门北街向北步行146米左右,到达目的地昆明池·七夕公园。
著名景点: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训练水师,在长安斗门镇一带,开凿了昆明池,池中刻置石鲸,两岸刻置牛郎、织女,以象征天河。
两千多年来,象征“牛郎”和“织女”的石爷和石婆隔昆明池遥遥相望,见证了千年昆明池的盛衰。由于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此,加之当地七夕文化源远流长,因此,昆明池项目在规划和建设中,大量融入了七夕和爱情主题,故称作“七夕公园”。
⑵ 西安有个关于七夕的传说的地方,在那里,叫什么
在西安的长安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珍贵的现实文化元素。位于该市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昆明湖遗址、牛郎织女石雕和石爷庙、石婆庙代表着西安七夕传统古远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与传承,七夕节的兴起与发展,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轨迹。今天的斗门镇一带,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七夕民俗活动。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庙会,有完好活跃的织女信仰和牛郎织女传说。七夕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春节等并列为我国六大传统节日。长安牛郎织女传说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名录。
1.西安七夕节的历史文化空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操练水军征讨西南诸国,在都城长安西南西周灵池的基础上开凿了方圆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还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的供水问题,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灵气的城市。汉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乐登楼赏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与汉昆明池完全相同。
汉武帝在开凿昆明池时,模仿牛女二宿隔着天河遥遥相对的情景,在昆明池的两侧,各立一座牵牛、织女石雕,象征天上的星辰来到人间,从此,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第一次有了具体的形象。织女石雕现在长安区斗门棉绒加工厂内,牵牛石雕现在斗门南沣村和常家庄交界处,相隔约1.5公里,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牵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身体呈跪状,上身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织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转,浓眉大眼,表情忧郁,作笼袖罢织的姿势。他们相互遥望,却无法相会,默默地诉说着相思之苦,正像《古诗十九首》中描绘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汉河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雕,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传为两位神人,尊为“石爷”、“石婆”,公元798年修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长安志》中写道:“唐贞元十四年置石父庙”,其“石婆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据文献所知,这是我国最早的祭祀牛郎织女的庙宇。
古代长安城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为七夕节的兴起、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空间。《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七夕活动的记载。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于鼎盛,形成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视七夕,在宫中建造了一座高达百尺,可容纳数十人的乞巧楼。每至七夕在此欢乐达旦,引得民间争相仿效,更加风靡普及。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就是对当时长安七夕盛况的真实写照。
2.西安七夕节的现实文化空间。石爷庙、石婆庙从古到今,历经沧桑,几经毁损和重建。据当地老人讲,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约在清朝的时候,被一场洪水冲出半个身子,这场洪水才得以退却,人们认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为石婆卷了一个洞。民国初年盖了三间大殿,“文革”期间被拆毁。80年代当地百姓自发重建石婆庙,前后两个大殿,占地10余亩。
石婆庙现在每年有两次大的庙会活动,一是农历正月十七前后,当地传说是牛郎织女结婚的日子;二是在农历七月七前后,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石婆庙会活动一般持续三至五天。香客以陕西关中居多,远至甘肃、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时每日多达数万人,敲锣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热闹,和春节相比毫不逊色。相比之下,石爷庙香火却显得比较冷清,虽然历史上也曾辉煌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在一间十分简陋的小庙内。
庙会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财富、求长寿、求病愈、求增福等。他们认为石婆能和观音菩萨一样大慈大悲,解脱烦恼和痛苦,有求必应。石婆会看病,是远近闻名的,据说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应部位摸一下,病就会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则向石婆烧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满,祈求心灵手巧。
庙里用树干搭了一座简易桥,名叫鹊桥。说是过了这座桥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满,青年男女争先恐后抢着过桥。庙的旁边临时搭一个简易戏楼,台下挤满了看戏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传统剧,从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气氛非常热闹。
夜幕降临,庙里庙外到处都是守夜的人。传说在这里睡觉能够托梦石婆的神灵感应,消灾祛病,得到帮助。还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听远道来的居士唱经歌,有些人也跟着唱,通宵达旦。经的种类繁多,内容大都是劝善的。
除上述活动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给牛郎和织女睡觉的石炕,供献被褥,上香磕头,祈盼他们今夜在此重温洞房蜜月。庙里有一块大石头,有三米见方,石面上有条像水冲的小渠。传说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冲了二条小渠,织女很生气,打了牛郎一个耳巴,一脚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庙四里远的斗门,两个人从此分离。因此,两个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对视。
石婆庙规模虽小,却有浓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积淀,在历经了两千年风雨的洗礼后,长安石婆庙浓缩了七夕传统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许多原生态的文化特征。据史书记载,向牛郎织女两星祈富、祈寿、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
慈悲济世,劝人向善,是石婆庙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节文化空间的构想。西安七夕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应引起重视。西安斗门之所以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的七夕文化习俗,就是因为有昆明池、牛郎织女石刻和石爷庙、石婆庙这样好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保护文化空间就是保护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载体。因此,有关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遗址上,建设七夕文化主题公园,为保护和弘扬西安七夕传统习俗提供一个新的载体和文化空间,探索一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西安斗门既有牵牛、织女石雕和石爷、石婆庙真实的载体,又有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和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在这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园,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庙及其周边独特的文化资源,使人们对西安对门七夕民俗活动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民族的、传统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织女历史文化是中国、全世界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有条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⑶ 七夕的民俗起源地是哪里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玉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很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祈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西安说牛郎织女像为证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我们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就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说。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两会”上提案,建议政府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爱情文化源地”。俞向前告诉记者,“牛郎织女像”在长安区被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但开发利用不够。 据俞向前介绍,《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白蛇传》堪称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宁波的梁山伯庙、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杭州的雷峰塔都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唯有牛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却被古都西安所遗忘,使这个优美动人的故事还停留在民间传说的层面上。 “在我们民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俞向前告诉记者,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古朴秀美的牛郎织女故事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绝好素材,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为古城西安旅游增添一道新的亮点。 南阳说明确交代的起源地只有南阳 如果在网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织女”等关键词,会出现4万多个相关网页,明确交代的故事发生地均为“南阳城西牛家庄”。 随着七夕节的临近,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的说法,又在广大市民中引发了热议。不少热心市民还提供了牛家庄的确切地址,认为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的牛郎庄就是传说中的牛家庄。 7月28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陈江风教授。陈江风早年对七夕文化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他认为,根据地理条件、汉代意识形态、相对集中的民间传说、古代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在南阳,不仅有牛郎织女汉画石和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确交代了起源地。 陈江风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说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朝的兴起,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地流传。 陈江风还说,当时作为立国八百余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楚国,农耕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纺织手工业极为发达。保留至今的上古丝织品,大多出自荆襄一带的楚墓。花色品种、手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与此毗邻的南阳盆地亦为楚地,自古至今盛产良种黄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南阳城西20里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俗网络》)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的人,织女从天上来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亲手教南阳一带的姐妹们学会养蚕、抽丝、织绸缎。”不同的故事,指陈着相同的起源地,可见南阳具有产生牛郎织女神话的经济与文化土壤。 此外,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襄阳府过去管辖的郧西县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据传说是“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商洛县有据传是牛郎织女活动过的“织女溪”。广义上仍属于这一地区的伏牛山脉,如鲁山有“牛郎洞”和该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南阳汉画也有牛郎织女故事 据南阳市汉画馆工作人员介绍,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得到佐证。汉画馆有一个表现牛郎织女的汉画像石。此石于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北郊独山东坡白滩村被发现,画像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从画中可以看出,传说中的老牛体型,和现在南阳黄牛是一样的。 牛郎织牛的故事从汉至今已经2000多年。世事变迁,传说中的南阳城西牛家庄现在什么地方?陪伴牛郎的老牛是否就是南阳黄牛?而织女下凡洗澡的河是否就是白河呢?这些问题还需有关专家考证。
⑷ 牛郎织女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年代
牛郎织女的故来事版本起源源于唐宋之后,有一个说法是发生在武汉东西湖,与其他“牛郎织女传说”地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互为异文。
流传了几千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河南鲁山、山西和顺、山东沂源和湖北郧西等地争执不休。但在成君忆的《牛郎织女》中,列个故事的发源地却是武汉东西湖。
成君忆因编撰《东西湖纪事》,到汉水边一个叫鸦渡的地方采访,意外发现武汉市东西湖区的码头潭和嫘祖庙等零星散落的文化遗存。
经反复考证、思考,根据史书上的线索从而找到“牛郎织女”的文化起源和传播路线,发现了这段令人惊奇的文化史,并确认该地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
⑸ 七夕节有哪些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发源于长安区斗门。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经过千百年流传,形成了一个妇孺皆知、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从而跻身于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列。
⑹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是什么节日
是乞巧(七夕)节。
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写的是我国古代妇女节的盛况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根据传统,汉族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民间习俗
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⑺ 牛郎织女的故乡考究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西汉牛郎、织女星象演变为动人的神话传说。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为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军,开凿昆明池。在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立牛郎、织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赋》有句:“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李善注引《汉宫阙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牛郎织女神话美妙传说从此由天上来到人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随着时间推移,织女、牵牛已被传为两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刻像也被当地群众尊称为“石爷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们对石像崇敬而迷信,开始顶礼膜拜起来,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南沣村有两个身材魁梧高大的石刻像,当地人称之为“石婆”和“石爷”。据介绍,这两尊石刻像距今已2100多年。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发谪吏穿昆明池”时刻立于昆明池畔,俗称“石爷石婆”。现牛郎像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常家庄村北,织女像在斗门镇棉纺厂内,两者间距约3公里。
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这里就建成“石爷庙”、“石婆庙”。千百年来香火不断,至今还保留着七夕祭祀牛郎织女的大规模民俗文化活动。
“石婆庙”,也叫“织女庙”。在庙门外的墙上,贴着一大张红色的纸,上面记录着村民捐建这座庙的功德钱数。
步入殿内,可见有人值守的织女石像和功德箱。石像穿着衣服,走近观察可以发现其造型、线条颇为粗犷,以至于有人发问“这是石婆还是石爷”。
每年的正月十七和七月七,这里人山人海,香火很旺。求升学、求婚姻、求生子的都有,而且很灵验。
有研究文章就此称,“牛郎织女传说”发源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当地逐渐形成了每年两次大型活动(正月十六,一说是正月十七的牛女结婚。七月初七相会),以及每月初一、十五到庙里去的惯例。 众所周知,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牛郎织女的民俗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最早发达起来的区域。而农耕文明最早形成于气候、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中原嵩山周围地区。嵩山南面的汝水、滍水平原,都是先民最早开展农耕生产的区域,也是春秋战国及秦、汉、晋等朝代农业文明最发达之地。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中原名镇,夏商建制,历史悠久,鲁山县几部志书,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鲁山县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对于牛郎织女的地名传说故事均有记载。《平顶山市地名志》、《鲁山县地名志》、《鲁山县辛集乡(辖鲁峰山)地名志》等书中载:“古时,该村有一姓孙名守义的小伙子,忠厚朴实,常在鲁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个女儿在鲁山坡根潭里洗澡,九妹(即织女)的衣裳被孙守义拿走,遂与牛郎成亲。”牛郎后裔就是鲁峰山西南脚下孙义村孙氏村民,该村80%村民姓孙,都尊牛郎为祖先,尊织女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爷”为“老天外爷”。
鲁峰山(又名鲁山、鲁山坡)周边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遗迹有十多处。明嘉靖《鲁山县志》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鲁峰山山顶的瑞云观中有牛郎织女殿,内塑牛郎织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画;瑞云观前为南天门,传为牛郎和织女上天处;山南半腰牛郎洞传为牛郎栖身并与织女成亲的地方;洞前方7米处有一石壁挂墙,传为织女的梳妆台。2008年3月,鲁山县文物所对牛郎洞进行发掘,发现洞口为汉砖垒砌,还出土了唐宋时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时期的瓷盏片、铜箱饰件、铜钱等,可见鲁山民众在此对牛郎的祭祀由来已久。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处有一牛郎坟,其后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梁处有高、宽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称亮石台或亮声台,传为牛郎织女对歌跳舞处;距亮石台不远处有面积约40平方米的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传为织女与众姐妹沐浴处,也是当地民众祈雨求子的地方。潭侧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儿,另一殿为九女灵霄殿,所祀九女即织女。殿前老百姓自发立碑,碑为“南天门银河九女星之神碑”,这里香火旺盛,以农历七月初七为最。从牛郎织女民俗文化的传承性来看,鲁山仍保留着独特而又纯朴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牛郎后裔所在的孙义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孙氏祠堂三间,内祀牛郎织女及其一双儿女和老黄牛。孙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农历腊八、春节、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时要从牛郎洞、九女灵霄殿请祖,然后再送祖,祭祖时唱祭祖歌、洒酒、上五谷等,这些民风民俗也是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民俗文化遗风相吻合的。
鲁山至今保留着牛崇拜的习俗,把牛看做家庭一员。鲁山有40余处带“牛”字的地名。鲁山的牛市也十分有名。一年一度的七夕庙会,会址原就在牛郎故里孙义村(现移至乡政府所在地辛集街),这既是鲁山夏季最热闹的一次大会,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鲁山的最好佐证。鲁山有植柞养蚕的历史,传鲁山的织绸技术就是织女下凡后传授的,鲁山丝绸被誉为“织女织”、“仙女织”,1914年曾获万国博览会金奖。养蚕织丝仍是鲁山山区民众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鲁山人还喜种“九姑娘花”。九姑娘花即油菜花,传为织女从天上带下来让人间度春荒的。鲁山民众还多在院落里种植葡萄,相传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时,人们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到他们的喁喁私语。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始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
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每至七夕节,牛郎官庄的妇女都会兴致勃勃的用纸折出金元宝,供奉在织女洞中。
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石碑以前非常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山西和顺是地处太行山之巅的一山区小县,因为一个优美的汉族民间传说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长久占有一席之地。此前,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后来又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门命名为“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七夕节)示范保护地”。
在和顺当地乡间,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
和顺县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是一份难得的宝贵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聪明的和顺人正在凭借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间整体形象,增强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
和顺县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抢救、开发与利用,唱响“牛郎织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晋剧名家主演的新编晋剧《鹊桥会》今夜开始在山西省演艺中心演出。在和顺城乡,“民间剪纸作品展”、“民间布艺绒画中药画展览”、“民间手工艺品展”等相继举办,一批包括牛郎织女、华夏圣母、凤台小戏、五谷画、剪纸、刺绣等人文历史、典故传说和民间艺术,被当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来。
“七夕”来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和顺县是牛郎织女浪漫爱情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域(并非说是唯一的地域),是七夕风俗传承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地域。和顺县的南天池与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着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景物20处之多,从地名来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与磨子峪(簪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记载的地名或村名,其余地名及相关景物名称均长期流行于汉族民间,如今能见到的有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等,还有如今已毁圮无踪的王母娘娘庙、李天王塔、磨簪石等。村民世代传承着生动鲜活的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风俗活动,其整体环境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十分融洽和谐。经有关专家多次实地考察,2006年12月13日,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正式命名和顺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6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2008)19号文件将和顺县“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于这样的故事,山西省汉族民间习惯称七夕节为“天河配”。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山西省汉族民间还曾保留着扎像贺节的风俗,人们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供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
七夕节里,汉族民间流行姑娘媳妇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山西南部汉族民间习惯用当年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饰以牛郎、织女、老牛、男孩与女孩、喜鹊等形象置放案头;或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向织女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并列手中,用一根彩色线穿针孔,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投放水中乞巧。晋北地区汉族民间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任灰尘飘落,晚上盆水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姑娘媳妇把绣花针涂油之后轻轻放置水面,能使针浮水面者便认为乞得了巧。晋西北一些地方人们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在阳光下经过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各种形状,或蜈蚣或水蛇,或猪狗或鸡鸭,倒影愈丰富逼真就意味乞巧愈多。长治一带的女孩,七夕节前一天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盒子里,第二天观察其结网疏密状况,网愈密则认为乞巧越多。
在山西,男孩也要在七夕节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晋南一些地方,青年男子七夕节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上作茅屋小景,屋旁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为“谷板”。晋中、晋北流行将小麦或豆类浸水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谓之“种生”。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之“为老牛过生日”。
山西境内七夕前后多降雨,汉族民间把七夕节看成是“下雨天”,称织女渡河会牛郎,悲喜交加,禁不住泪如泉涌,泪落人间,便是雨水,遂有“七七不出门,出门被雨淋”之谚。此日,少女们有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习俗,据说老年人见了便双目清亮、头脑不昏。山西旧时讲究七夕看天河预测米价,七夕天河昏暗则米价涨,天河明亮则米价贱,汉族民间有“天河目米价,太乙照时康”之说。现代的七夕节,山西省汉族民间已没有那么多讲究,只是在姑娘媳妇中间还流行着一些乞巧活动;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制作“巧食”的习惯,用白面或糕面加糖、油,做成各种食品;还有一些地方家家吃西瓜,并在西瓜上镂刻图案花纹,称之“花瓜”,这些习惯都是七夕风俗的遗存。 郧西的“郧”,在字典中专释地名,“陨”乃陨石,意即坠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织女星就在银河的西岸。“郧西”二字意味天上织女星落在郧西,织女与牛郎相亲相爱。郧西境内的天河,不仅在河名上与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与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观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天河流域,郧西县城东南边的石门湾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称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华盖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称作“石公公”。
郧西人祖祖辈辈都认为这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化身。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间有块兀立的巨石叫“金钗石”,传说是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化石。郧西县城西部的悬鼓公园里还有一个如“悬鼓”的山石,传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石头,也有传说是织女下凡洗浴时放置衣服的仙石。天河东面有一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顶的娘娘庙里供奉着王母娘娘的神像。悬鼓观东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以前,这里是香火旺盛的地方。一边是观一边是庵,一边是女一边是男。经考证,是淳朴的郧西人为了纪念牛郎、织女而修建的。“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郧西是美女之乡。郧西女子的俊美、心善、手巧是人们公认的。 河南省南阳市宝天曼伏牛山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古树参天,鸟兽群集,石人山南麓奇峰竞秀,满目涌翠,西峡龙潭沟瀑布群水石相依,风景独秀,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相传牛郎由于得到千年古牛的指点,与织女在这里相遇并相爱,从此过着和谐甜美的生活。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后,王母娘娘知道织女下凡后大怒,派下天兵捉拿织女,牛郎大哭。老牛却让牛郎披上自己的通灵牛皮追赶,牛郎忍痛照做,后登天去寻织女,为了纪念这个通人性的千年老牛,牛郎曾经住过的山就叫做伏牛山。
牛郎织女故乡地图
而在南阳市城南20里的宛城区溧河乡,有一个叫牛郎庄的自然村,该村人说,传说中的牛郎就是他们村的人,是一个叫孙如意的年轻人。在牛郎庄发掘出了“神牛冢”石碑,随后村中修建了牛郎织女像,一到七月初七这里就香火旺盛。
神牛冢
牛郎庄中祖辈流传下来的牛家宅,据说是牛郎曾经的居住地。
牛家宅遗址
牛郎庄祖辈流传下来的饮牛坑,据说是牛郎当年放牛饮水的地方。这里无论是旱涝年份,该坑一直保持这个状态。
饮牛坑
下图是传说中的鹊桥所在地,据说该桥以前是石头桥,“文化大革命”中被毁,随后建碑纪念。
鹊桥纪念碑
因为牛郎织女被拆散后,传说中织女的出生地史洼村还保留着和牛郎庄不通婚的习俗。
至于人物原型方面,相关人士指出,牛郎织女其实都是凡人,是地道的南阳人。牛郎是南阳城西二十里的桑庄人,织女是城南二十里史洼村(俗称织女村)人。织女私奔嫁给了牛郎,织女家人发现后把他们拆散了。牛郎寻找妻子来到史洼村附近住下,随后便形成了牛郎庄。
如今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庄不仅传承着“炸巧果”、“乞巧”、“祭祀”等习俗,并且在这一天早上,老人还要把公鸡杀掉,怕它提前报晓而缩短牛郎织女相会的时间。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后,白河东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围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烧香祭祀、祈福求子。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对此南阳也存在物证。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白河西岸的白滩汉墓发掘出一块“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右边牛郎执鞭所牵之牛,从体态、神态及行走来看,无疑是经过驯化的耕牛——南阳黄牛;左下角织女的跽坐状,也是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劳动姿态。[7]
2007年南阳“牛郎织女传说”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
2012年10月,南阳市文化局具体实施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最终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认定了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南阳的说法。 在太仓南郊“六国码头”南面,刘家港旁边有一条黄姑塘,河边有一个黄姑村。古时候传说,这里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黄姑庙,庙里供奉着牛郎和织女的神像,这里有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牛郎织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后人讹称为黄姑星;织女叫织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牛郎织女在天上自由相爱,玉帝和王母娘娘认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以“谈情说爱,影响工作”为名,把织女严加看管,把牛郎贬下凡尘。牛郎下凡前,织女悄悄对牛郎说,如果到了人间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满清水,望着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织女的倩影。牛郎铭记在心,降生到了太仓南郊黄姑塘旁边的黄姑村的一户农民家里。
黄姑村上的牛郎,从小父母双亡,在阿哥阿嫂家过活。有一只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飞到牛郎身边,牛郎就把牛养好,经常到田头放牛,非常亲密。哥嫂平时一直欺负他,虐待他,烧了好东西偷偷吃,不给牛郎知道。老牛有灵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东西,就叫牛郎赶快回家去吃。阿嫂恨透,逼着牛郎要分家。牛郎说我别的不要,就要这头牛,种一块地,住一间茅草屋。
分家后,牛郎和牛勤劳耕作,牵了牛下地耕种,与牛相依为命。牛郎聪明能干,逐步长成一个健壮懂事的小伙子,田里农活做完后,经常骑在牛背上吹笛解闷。想念织女时,望着荷花缸里的织女发呆。他吹的笛声优美好听,天上的织女听得着了迷,一直在彩云端里偷听牛郎吹笛,连续听了七七四十九天,勾起了对牛郎的爱慕之心。老牛说:“牛郎啊牛郎,你对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会和你相会的。”牛郎抬头向彩云堆中望去,果然见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像荷花缸里的织女,就向她招招手,织女见牛郎向她招手,就从头上拔了一只银簪丢下来,“刷”的一声,银簪变成了一条通天大道,牛郎骑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织女相会了。牛郎和织女你爱我,我爱你,就由老牛做媒,织女下凡降生到黄姑村,和牛郎结为夫妇。
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对双胞胎,一男一女,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织女织的布特别好,生意好,还肯教黄姑村上的妇女们学织布,相邻关系很亲密。老牛临死前牛头搁在河岸上对牛郎说:“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放好,到危及的时候可以派用场,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条河浜现在还叫“牛头泾”。
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玉皇大帝发现织女不在机房里织布,派天神天将查问,知道织女降生到黄姑村,与牛郎配成夫妻,还养了双胞胎。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将将织女押解而去。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见天色不好,赶紧回家,发现织女不见了,抬头望望天上,见织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担儿女急急飞身上天,一边追赶,一边喊叫,“天将休得无礼,还我妻子!”织女见牛郎追来,心想我是玉帝孙女,谅必不会把我怎样,牛郎上天后肯定要受严刑,挥手叫他们不要跟来,牛郎不听,织女急了,把头上一枚金簪拔下来,朝身后划了一下,划出了一条银河,河水翻滚,波涛滚滚,把牛郎他们拦在河东,不能渡河。
玉帝把织女抓去后,狠狠的训斥了一顿,监禁在机房里织布。牛郎不能与织女相见,儿女们哭喊着要娘。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织女可怜,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织女与牛郎相会一次。这天,由鸟鹊搭桥,让牛郎织女带了儿女上天,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⑻ 七夕节的传说有哪些
五龙口民间传说
五龙口民间,祖祖辈辈津津有味地讲述着这样一个天体神话。 天河的东南岸上,有一个漂亮的星叫牵牛星。牵牛星两边有两个不太亮的小星叫儿女星。离牵牛星稍远的地方,有颗比较亮的星叫榴子星。天河西北岸哟一颗最亮的星叫织女星,它的一边还有颗梭头星。天上为啥有这几颗星呢?这还要从地上的牛郎织女说起。 有个牛郎,从小跟着哥嫂放牛,他的嫂子总是不让他吃饱穿暖。但牛郎任凭挨饿,找野果吃,也把牛放得饱饱的。 一天牛郎喝罢稀菜汤,刚走到坡角,老黄牛就挣着回家。牛郎不知道为啥,只好依从。回家一看,嫂子正在烙油馍吃哩!嫂子觉得难看,就骂了一顿。牛郎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哩,嫂子就把碗摔在他脸上。牛郎拉着老黄牛边走边哭,老黄牛轻轻地舔着牛郎的手臂,还瞪眼拐回头望着他。 有一天,嫂子笑盈盈地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花儿面条走进牛屋。她说:“兄弟!以前嫂子有对不起你的地方,你别生气。眼看你也大了,我能光对你不好吗?哈!快把这碗饭吃了好去放牛。”牛郎是个老实孩儿,听到嫂子这话,把过去的气消完了,伸手去接。老黄牛挣开笼头,一下子拱掉了面条碗,把面条洒了一地。嫂子气得大骂,又在牛槽边取出了一条大棍,想使使厉害。老黄牛瞪着眼睛朝她扑去,她才放下棍子跑了。 牛郎把老黄牛拦住,老黄牛说起话来:“牛郎啊!这面条里有毒药。你看!”牛郎一看,两只啄了面条的母鸡,扑楞几下死了。牛郎说:“老黄牛,好险呀!”老黄牛说:“你嫂子存心害你,你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事情到了这一步,那女人一会儿就来同你分家,她说咋分,你就说中!分家后往南走上一天,晚上就有安家处了。” 过了一会儿,嫂子真同牛郎分家来了。牛郎按老黄牛的话,听嫂子摆布。嫂子说:“老的死的时候也没留下啥遗产,俺把你养活这么大,按说,你净人出去就行,嫂子咋忍心呢?你哥俩总是一个奶头吊大的嘛!给你头牛总行吧!”其实她是害怕这头牛,才把它分给牛郎。牛郎二话没说,牵着老黄牛往南走了。 走啊走啊,一直走到太阳落山,他俩来到了一个背靠大山的小村。牛郎前去借宿。村上一位老头说,山那边竹园里有两间新房子,是自己看竹竿住的,里面常闹鬼,没人敢住。黄牛点点头,牛郎就谢过老头,牵着牛就进去住了。半夜,屋里有一道星光,一个身高头大的人把门踢开了。老黄牛窜上去,把那人抵倒。那人一倒,门前有了一堆银子。那个身高头大的人是看银子的山神啊! 牛郎得了银子,一半买了这间房子,一半置了几亩地,春种秋收,过起了好日子。 一天老黄牛对牛郎说:“你也不小了,咋不娶一个妻子过日子呀!”牛郎说:“牛大哥咋和我开起玩笑了,咱是个庄稼人,笨手笨脚的,谁跟咱?”老黄牛说:“五龙口阳落山后大水潭里,常有一群仙女在洗澡,你去把潭边的一条红裙子拿在手里。”老黄牛又同他耳语一阵子,他俩就往山后走去。 来到山后潭边,真见一群年轻漂亮的姑娘在潭边玩水。潭边石板上放着一堆衣裙,牛郎拿了那件最红最鲜的裙子,躲进树丛里,又用力咳嗽了两声。那群洗澡的姑娘一听有人来,赶忙穿衣系裙,轻飘飘地离开大地,腾云走了。水池边留下了一个非常俊美的姑娘,着急得大叫:“我的裙子呢,我的裙子呢?”牛郎从树林里走出来,说:“大姐,裙子在这里呢!”这姑娘叫织女,是王母娘的仆女,专给老天爷织锈衣裳。织女羞得满脸通红地说:“大哥,我离开了裙子,咋回家呀?”据说仙女离开了裙子,就不能起风驾云。牛郎不管这话,抱着裙子就往家跑,织女只好跟在后边。 就这样,在黄牛的说合下,牛郎和织女结了婚,成了夫妻。男耕女织,勤勤俭俭,日子非常甜蜜。牛大哥呢,整天掉泪。牛郎给他端来了绿豆汤,它闻也不闻。牛郎急得问它是咋回事儿,老黄牛才慢吞吞地说:“我本来是天上的力神,为人间挪了几架山,触犯了天规,被贬成牛。我又让织女和你成了亲,老天爷非处死我不可。我死后,你把我的肉挂到树上喂喜鹊。它们是我的朋友。你再把我的皮剥下,做一双靴子,里边放一把青草,穿上就能腾云驾雾。”老黄牛说罢,长出一口气,死了。牛郎和织女痛哭不止,又烧香又烧纸,供祭一番,按照牛大哥的嘱咐,把牛皮做成了靴,把肉挂在树上喂喜鹊。 一晃三年,织女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可喜人啦。一天,牛郎正在地里干活儿,听见轰隆隆一阵响雷,接着就起了乌云。云越来越低,连房顶上都是昏昏沉沉的。他觉得蹊跷,回家一看,王母娘娘拉着织女往外拽。织女附着身子不走,两个孩子拽着织女的衣裙哭叫着。牛郎把锄头往地上一捣,说:“干啥呀?”王母娘娘说:“我是天上圣母!从西天归来,顺路拿她服罪!”牛郎直跺脚,“不行!不行!放下她!放下她!放下她!”王母不听,抓起织女,一阵风上天了。 牛郎想起老黄牛临死时的嘱咐,忙从屋里找出那双皮靴子穿上,身子轻得像燕子,一步迈到半空云里了。两个孩子见妈妈走了,爹也走了,就哇哇地哭得更厉害了。牛郎连忙拐回,把两个孩子放进两个篓儿里,抽根扁担一挑,脚一蹬,离开了地面,追织女去了。 追啊追啊,透过云缝儿看见了王母和织女。王母往前拉,织女向后挣,还向后望着。牛郎牙一咬,步子更大了。王母娘娘见牛郎追上来了,忙从发髻上取出一枝金簪一划,一条茫茫大河,拦住了牛郎。牛郎想从河面上跑过去,却起不来劲儿。原来他走时太慌,没顾上往靴子里放把青草。牛郎没力气了,游过河吧,又不会游。他一急,见竹篓里放着一个牛梭头,拿着使劲朝织女扔去,牛梭头不偏不斜落在织女身边。牛郎大声哭喊:“看见梭头别忘记我!”织女忙从袖子里取出织布榴子扔向牛郎,还说:“每月初七来看你!”织女的手不准,织布榴子落在离牛郎很远的地方。牛郎只顾招呼接织布榴子,把每月初七听成了七月初七了。 五龙口民间传说:每年到了七月初七,晚上夜静时,站在葡萄架下或丝瓜架下,还会听到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说悄悄话呢。 现在,天上的牵牛星、织女星、牛梭头星和榴子星,就是牛郎追赶织女时互赠礼物变成的。牵牛星一边还有两个小星星,那是织女的一双儿女呀!
西安斗门镇民间传说
汉代艺术瑰宝:石婆,石爷。牛郎织女石像的来历,据史书记载当年汉武帝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河———昆明池,汉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银河。为了上应天象,就在河两岸特地雕塑了牛郎和织女像。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织女,也就逐渐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的民间爱情故事。东汉时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古诗描述他们的爱情。随着时间的累计,历代咏颂他们爱情的诗歌越来越多,七夕节也就逐渐变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牛郎织女像凿于汉代,据考证,汉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征讨西南诸国,在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开凿了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在池的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和织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传说中牛郎织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关于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在1956年,“石爷石婆像”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汉朝大科学家张衡所写的《西京赋》记载: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树以柳杞。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 象扶桑与檬汜。其中则有鼋鼍巨鳖,鳣鲤鱮鲖,鲔鲵鲿鲨,修额短项,大日折鼻,诡类 《汉书》作者史学家班固:《西都赋》记载: “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淮南子》、《三辅皇图》、《岁时广记》都有些记载。唐宋,那就不得了,伟大的唐明皇和杨玉环“谈恋爱”都要选择在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对月盟誓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个塑像就在西安长安区斗门镇,那里老百姓把他们叫做“石婆、石爷像”,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几十万游客齐集庙宇祈求幸福的爱情。
沂源的民传说
“天上银河,地下沂河。”这是流传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种民间通俗说法。这里说的“银河”是天上的银河,“沂河”是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一条全长574千米的河流。这个说法源于中国民间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题记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中国特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这四大民间传说。后三个故事都有自己的故事发源地,唯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乡一直存有争议,况且它把天上和人间放在了一个层面上演绎,这在四大传说中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据有关专家考证,《诗经》中周王朝的“大东”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横跨今山东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县正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今天的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织女洞及与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庙,是一处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最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时间可追溯到中国的唐代,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性。 牛郎织女”的故事传遍天下,家喻户晓。出在哪里,却几乎无人知道。经过专家学者多方面考证,发现“牛郎织女”故事原来出在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 首先,当地有实景。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中国内唯一一处传说与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一河两岸的山水格局,与天上“牵牛星-银河-织女星”遥相呼应,有着惊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独特景观。牛郎庙原先是一幢两层阁楼式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始具规模,建有三间正殿,青砖绿瓦,彩绘斗拱,建筑宏伟。庙内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其中,“沂河”更是与“银河”绝妙谐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第三,文献有记载。最早在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篇就有:“跂(qi)彼织女”、“睆(huan)彼牵牛”的记载,据考察大东的位置是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而大东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见证。沂源县燕崖乡整个大贤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为先前被破坏过,现存完好的为数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内容,都与牛郎织女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其中有一块石碑,它对牛郎织女的记载是美且清晰的,这块石碑是嘉庆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两首诗叫登织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诗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非常形象的描写了在天成象、与地成形的意境。还有一块石碑“织女洞重楼记”是明万历七年(1579)所立。碑文记载说:“志云唐人过谷,闻洞内札札机声,以故织女名”,讲得就是织女的来历,意思是说在唐代时有人从此经过,听到洞内有札札的机杼声,以为织女在织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织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对岸并起牛宫,于是乎在天成象者,于地成形矣……”。 再者,据考证,牛郎织女景区内还有织女泉、织女台(天孙台)以及罕见的叶籽银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质奇观,都与牛郎织女传说有关,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叶籽银杏,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见的。叶籽银杏所结的果实是长在叶片上的。奇怪的是并不是这棵树上的所有果实都是长在叶片上的,只有这个枝干上结的果实是叶籽银杏,就是织女洞附近无生殿上方弯的很漂亮的一枝,这些果实约占这棵树的20%,而这枝正好是冲着织女洞的方向,也许这是老树为牛郎织女的爱情做的一个见证吧。 牛郎织女景区内大贤山海拔532米,森林覆盖率96%,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态环境优良。大贤山下沂河如带,“地上银河”水景长3公里,形成了50多万平方米的水面。由于,各种自然资源与人文脉络高度和谐统一,山东沂源被专家称为“牛郎织女故乡、中国爱情文化源地”。
南阳民间传说
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据说,牛郎是南阳城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西安的民间传说
据考证,汉武帝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了征讨西南诸国,在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办开凿了用于训练水军的昆明池,在池的东西两侧分别立了牛郎和织女的石像,隔池相望,取传说中牛郎织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关于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也从此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一直称呼两石像为“石爷”、“石婆”,久而久之,现在的很多人居然不知道这两个石像就是象征着中国传统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了。在1956年,“石爷石婆像”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