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老秦情人节

老秦情人节

发布时间: 2022-08-31 00:44:23

Ⅰ 中国七夕情人节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网络,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的文化特征 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研究节庆文化应从这个节庆的文化精神、节庆用具、节庆用语、节庆饮食、节庆禁忌、节庆日期等方面内容入手。每个节庆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觉得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表达了中国人对夫妻情的态度和理想。老百姓说:“久别赛新婚”,宋朝秦观在《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与社会关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时争”的处世哲学。牛郎织女相会,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为他们搭桥,这是一幅壮丽的天人和谐的图画,善良和博爱的凯歌。中国人追求的是爱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时的欢娱;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爱,而不是一时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追求永恒,是七夕节庆文化的特征,我相信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也确实有它的永恒性,这是因为:(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 七夕这个节日从先秦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这个节日有兴有衰,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应该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所以要看地方而定

Ⅱ 上巳节是古代情人节吗为何当天要祭祀高禖

上巳节其实就是古代的情人节,在这一天许多少男少女互表心意,也同时是妇女祈求生育的日子,高禖在古代就是掌管婚姻和生育之神,所以这一天也会祭祀高禖。

春天,人们会从家里出来,聚集在水边,举行驱除邪灵的仪式。郑玄在《周礼》中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上巳节是古代“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节日。祓禊一般指到水滨去洗濯,去除宿垢,带走身上的灾晦之气,同时象征着好运。

上巳节的民俗活动,还需要祭祀高禖,在古代高禖是掌管婚姻和生育的神。通过这个活动,人们希望摆脱灾难,避开邪灵,祈求生育。《诗经·郑风·溱洧》中说:“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记载的是秦河和渭河的青年男女在上巳节游玩相遇的场景。男女在春节期间享受自己和祈祷怀孕。此外,用兰草或香草洗澡可以唤起人们的欲望。水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在河中的妇女不仅想在冬天洗去污垢,还希望触摸水感觉怀孕和有孩子。

《诗经·郑风·溱洧》中则说:“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记载的就是民间上巳节,溱洧河畔青年男女出游相会的场景。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有唤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

Ⅲ 中国情人节什么时候

三月初三。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
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单身男女们都到河边相遇相识(和现在的相亲大会一样,只是没有主持人而已)。
首先,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关键要看它的习俗内容。传统上七夕根本没有青年男女相聚欢会、谈情说爱的习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与节气紧密相关,与爱情并无直接关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情人游春幽会的习俗已形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两厢比较,这,这一定也并没有迹象表明是情人节,而只是乞巧节。而“三月三”的习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爱情的日子。春天的爱情,协和万物,萌动青春,情人节只有在春天的时日里才会符合自然规律;七夕则是“七月流火”之时,阳气盛极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闺怨,不是完全的爱情。
其四,尽管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但不能因为这个爱情故事就想当然地把七夕当成是情人节。况且由原本两颗永远不能相会的牛郎、织女星意会成的故事演绎为中国的情人节,总会给人一种凄苦的审美感觉,缺少情人节的甜蜜气氛。难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献《日书》上就曾明确把牵牛、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来,作为情人节,“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将“三月三”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节日文化内容来看,还是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来看,都是既顺礼俗又符民情的一项举动。

Ⅳ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元旦吗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三是近年来兴起的七夕节(即乞巧节,七月初七)。上元节做为中国情人节的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对于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有民俗学者2013年7月相继痛批是商业炒作,北大教授张颐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称,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1]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

三月初三是情人节的理由

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单身男女们都到河边相遇相识(和现在的相亲大会一样,只是没有主持人而已)。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适合中国情人节:

首先,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关键要看它的习俗内容。传统上七夕根本没有青年男女相聚欢会、谈情说爱的习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与节气紧密相关,与爱情并无直接关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情人游春幽会的习俗已形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两厢比较,这,这一定也并没有迹象表明是情人节,而只是乞巧节。而“三月三”的习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爱情的日子。春天的爱情,协和万物,萌动青春,情人节只有在春天的时日里才会符合自然规律;七夕则是“七月流火”之时,阳气盛极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闺怨,不是完全的爱情。

其四,尽管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但不能因为这个爱情故事就想当然地把七夕当成是情人节。况且由原本两颗永远不能相会的牛郎、织女星意会成的故事演绎为中国的情人节,总会给人一种凄苦的审美感觉,缺少情人节的甜蜜气氛。难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献《日书》上就曾明确把牵牛、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来,作为情人节,“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将“三月三”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节日文化内容来看,还是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来看,都是既顺礼俗又符民情的一项举动。

“时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尽管有牛郎织女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是一个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日子,是让情人们喜欢不起来的。而农历的‘三月三’,时值清明前后,杨柳婆娑,春暖花开,帅哥靓女相约踏青,互表爱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时节,人们哪有拖儿带女谈恋爱的,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情人节’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坚持自己的想法。

乞巧内涵

其实,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除了穿针乞巧,还有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后来这个“乞巧节”还被传到东南亚以及日本和韩国。

商业炒作
民间的一些节日得到重视,乞巧节,在民间一直过得很正常,有人还在为这个乞巧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不知哪一天开始,乞巧节又有些变味,这个节日又被一些人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商家媒体联合炒作报道,使人一听见“中国的情人节”,就不免心生厌恶,因为“中国的情人节”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宵节,被意淫成“中国的情人节”;八月十五,也被意淫成“中国的情人节”;好端端的一个七夕节,又被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些商家借机搞促销,有些婚介机构趁机搞联谊,媒体也不惜版面争相报道。“中国的情人节”刚开始听说的时候,也觉得浪漫、洋气,与国际接轨;但是,一年有好几个“中国的情人节”是不是太俗、太滥、太贱了?当然,不可否认,对真心相爱的人来说,每天都是“情人节”。然而,无论以什么形式过这个“七夕节”,都请尊重它本来的文化历史内涵,千万别亵渎了爱情。

Ⅳ 下一个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下一个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下一个情人节是几月几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情人节也不仅仅只有一个情人节,每个情人节所在的日期也是有所不同的。一起来看看下一个情人节是几月几号及相关内容。

下一个情人节是几月几号1

2月14日。

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情人节,也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是为了纪念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瓦仑廷(Sanctus Valentinus)。在西方,每当2月14日这天,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

情人节浪漫含义

2月14日情人节在诞生那一刻,瓦伦丁对爱情保卫精神、心爱的姑娘为之动容的感动,人们为了爱情可以献出真心、甚至于生命,早已将爱情的寓意化身为世界上最不朽的浪漫。正是如此浪漫的起源,后人才更愿意去纪念它,去维护心中的爱情。世界流传的千百年间,2月14日情人节已被填充了更多浪漫情怀:单身的人在情人节更努力去寻找一生真爱,热恋的情侣在情人节向往爱情永久,结婚的伴侣在情人节期盼一生相随。

在2月14日这一天,许多人鼓起了心中那份勇气,拿出那份真情,表白、求婚、结婚、纪念爱情……爱真的需要勇气,能说出那一份爱,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在一起,许诺我愿意,那是人类独有的浪漫。

中国真正的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中国真正的情人节有两个,一个是上巳节,一个是七夕节。

上巳节是中国情人节

上巳节这是中国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中国情人节是七夕节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更被现代人誉为“中国情人节”。

下一个情人节是几月几号2

情人节的由来

情人节来源于公元三世纪,基督为了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而设立的节日。

西方的传统节日情人节在每年的2月14号,原本是一个基督节日,后来随着基督的影响力扩大,也成为了人们必过的一个节日。

情人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在公元三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底层人们受到层层剥削,人民生活悲惨,基督立足于拯救百姓苦难的出发点开始在劳动人民之中兴起。在基督的教导下各地不断发生起义,罗马政府为了维持统治开始武力压起义,并且逮捕基督。

就在这个阶段,一个叫瓦伦丁的教徒被逮捕入狱。瓦伦丁入狱之后依然信仰基督,不对罗马贵族阶级低头,所以最后被判以死刑。他在狱中对监狱长的女儿表达了爱慕之情,还治好了自幼失明的眼睛。在死前瓦伦丁以书信的形式转达了对恋人的情谊,然后从容赴死。

基督在后来为了纪念这个忠诚又热情的年轻人,就将他去世的那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情人节。在情人节,情侣之间需要准备巧克力、鲜花、贺卡等礼物,互相赠送,传达爱意。

下一个情人节是几月几号3

情人节来历的故事

情人节可能是世界上最浪漫的节日。在大多数国家,人们在2月14日庆祝情人节。在这一天,爱人们向彼此表白爱意。这项节日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情人节虽然已经存在了1500多年,但根据某些异教徒的.传统,这个“爱”的节日甚至在最古老的时代也很流行。在古罗马,每年的2月15日都会举行丰盛的宴会。它被称为牧神节。在这一天,女孩们会写情书,然后把情书放在一个大瓮里。然后,男人们会随机抽取信件,开始与写这封信的女孩约会。

古希腊人把这种节日称为Panurgy(潘神日)。他们会玩有趣的祭祀游戏来纪念潘神——希腊传说中牧群、森林、田野和富饶的守护之神。根据古代神话,潘是一个快乐的人,他喜欢在树林里吹笛子,试图用他的大蹄子吸引当地的仙女。至于潘形象,大家可以参考下LOL的奥恩。

关于这个节日更现代的说法,有许多与圣瓦伦丁这个名字有关的传说。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个基督传教士的故事,他在269年为罗马军团的军人和他们心爱的女人举行了婚礼仪式,尽管这是被禁止的,并可判处死刑。为了保持军队的士气,皇帝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军人结婚,因为人们认为已婚的男人只会考虑他的妻子和家庭,而不会考虑帝国或军事实力。

圣瓦伦丁很同情这些战士,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他会为争吵的恋人和解,代之以爱情宣言,送花给年轻的配偶,为士兵举行秘密的婚礼。

当克劳迪亚斯二世得知此事后,他下令将神父投入监狱,并在不久之后处决了他。据传说,当瓦伦丁还在牢房里的时候,狱卒的盲女就爱上了他。但是瓦伦丁,作为一个发誓要独身的神父,却无法报答她的感情。然而,在2月13日行刑前,瓦伦丁给盲女写了一封感人肺腑的情书,在信中他向盲女白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然而,这封信并没有及时地交给盲女,直到瓦伦丁过世后盲女才听到了这封绝笔信,奇迹的是,听完信后,她重见光明。我们有理由相信,爱是可以治愈一切顽疾的!

Ⅵ 七夕的由来是什么

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6)老秦情人节扩展阅读:

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就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

《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织女星,又名天孙,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

“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田昆仑”的故事传说,田昆仑是穷汉,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来嫁给了田昆仑。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这郭翰是个“姿度美秀,善谈论,工草隶”的文人,说他有天在庭院中观月,忽见织女下凡,两人情投意合,就私订了终身。此后,织女夜夜来往于天上人间。有一天织女忽然对郭翰说:天帝知道此事后,命我不许再来,我们永别了。

这郭翰悲伤成疾,织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个使女下凡,赠诗两首,其中一首说:“情人终已矣,良会更何时。”这则记述可以说是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化。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这一天,中国古代主要活动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

Ⅶ 2月14日是不是中国的情人节

2月14日不是中国的情人节,是西方国家的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起源回于基督教。如今已答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

2月14日情人节的来源甚多,但一般是以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后被定为“情人节”较为普通。公元270年2月14日,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人又改成“情人节”。

而中国古代传统的情人节为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以及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上巳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至唐朝为鼎盛。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

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织女的诞辰。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求赐美满姻缘。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Ⅷ 王朔:人生意义在于什么

时间是个好东西,它既虚无缥缈又实实在在,你可以说“哥们当年玉树临风叱咤江湖”,你也可以说“哥们将来翻云覆雨一手遮天”,最怕哪个不识趣的家伙问:“现在呢?”

时间也是个神奇的东西,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时间来代替。有些事情因时间而特别,如1999年最后一天,2000年第一天,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什么的;有些时间因事情而特别,如认识的那一天,牵手的那一天。。。分手的那一天。曾经有个哥们喝醉了,却硬是不承认,他扯着嗓门喊:“我没醉!孙子才醉了!我清楚地记得我和她分手的时间是2013年11月21日!”靠!都他妈六年多了!赶紧洗洗睡吧!

如果没有时间,这个世界将会多么混乱?我常常思考这样很有深度的问题,让我显得有些忧郁。但这些问题常常没有结果,让我更忧郁。也许有的事情本不需要解释,无需证明,它的存在有着必然的因素,就像很多漂亮姑娘跟我没缘没份一样,用一句高尚的话总结:介,就是命啊!

没有时间世界会不会混乱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没有手机我会很混乱。手机能当闹钟,让我每天可以准时上班。虽然我很诗情画意,但还得上班,我很惭愧。手机还能发信息,这个功能也很伟大。

我是个口拙的人,如果直接打电话,我可能会紧张、尿急,还可能会便秘,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可怕的是话没说完被人直接挂掉电话,严重的挫败感会让我原本脆弱的价值观瞬间崩溃,直接导致以后每次想给某个有缘无份的美女打电话前,我都要先做几个俯卧撑,感受一下自己的肱二头肌才行。
发信息就不一样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诗情画意的特长,可以边上厕所边字字斟酌,可以等到满意了再潇洒的发出,可以演绎对方收到短信后的欣喜。

我搜肠刮肚遣词造句写了一段情真意切的话发给一个爱慕已久的姑娘,在按发送键的时候,我的心跳得很快,手指微微颤抖,犹豫很久,我终于按下了发送键,结果发现我被拉黑了,我的心瞬间碎了。

心碎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思考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老秦说:人生的意义就是活着。

这句话很正确,因为死人无法辩驳。那活着的意义呢?老秦说:活着的意义分两种,一种是对于自己的意义,另一种是对于别人的意义。对于自己是追求想得到的东西,比如事业、爱情;

对于别人是你已经得到的东西,比如财富、地位。如果有个姑娘对你说:“你是个卢瑟。”那你活着的意对于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老秦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他真是个高人,我很仰慕他。

我决定以后要努力在别人,特别是在姑娘们的眼里活的更有意义些,这也许就是我的人生的意义。

Ⅸ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

七夕节,源自于一个美丽的爱情传说,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面对夜空,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带者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憧憬着自己的未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借着传说抒发人间的真情。 现如今自从西方的情人节传入中国后, 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这个传统的浪漫节日呢?其实,七夕原本就是中国人的情人节。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关于牵牛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大东》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诗。这一节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尽管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虽身居高位,却无恤民之行,不过徒有其名而已。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这一神奇诡谲的想象,看来近乎荒诞,实质正是在这种想象和荒诞之中,人们的勇气和力量得到尽情的表现,人们的愿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满足。相会之日安排在被认为是极不寻常“七·七”佳期决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显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节日夜晚,人们或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在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针易,
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明月试看看。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热点内容
玲子花卉 发布:2025-07-04 08:34:15 浏览:174
海棠小说说 发布:2025-07-04 08:24:08 浏览:308
荷花池明月 发布:2025-07-04 08:17:59 浏览:478
樱花奇谭肝 发布:2025-07-04 08:16:11 浏览:555
竹林盆栽 发布:2025-07-04 08:10:28 浏览:910
平里樱花园 发布:2025-07-04 08:10:17 浏览:10
丁香五月还说 发布:2025-07-04 08:07:37 浏览:938
南阳假山盆景 发布:2025-07-04 08:03:34 浏览:668
悬崖柏盆景 发布:2025-07-04 08:02:45 浏览:170
木兰花头像 发布:2025-07-04 07:47:03 浏览: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