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杨朴七
❶ 杨朴的七夕名句
《七夕》--宋 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求采纳
❷ 《七夕》这首古诗的意思
释义:
分开鸾扇走进了帐篷,搭长桥的喜鹊们已经完工。
怎样能将世上的死别,去换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原诗:
《七夕》唐代: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简介:
《七夕》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先遥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再联想到自己爱妻早亡而渴望能每年与亡妻相会一次。全诗想象丰富,语言精美,感情深厚。
(2)七夕杨朴七扩展阅读: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这个传说中优美的爱情故事,令历代诗人吟咏不已,令感情孤寂的人心醉神驰。约大中七年(853年)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诗人仰望天空,遥想牛女相聚的情景,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爱妻早亡,于是创作了此诗来追悼亡妻。
851年,郁郁不得志的李商隐失去了一生最爱的妻子王夫人。正是出身高贵的王夫人多年的资助和扶持,才让李商隐有一个稳固的家庭,才让他在多年的郁郁寡欢中得到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现在王夫人去世了,李商隐的人生已经没有乐趣,他在一瞬间衰老了数十岁。
同年秋天,被任命为节度使的老朋友邀请李商隐到四川任职,担任参军。李商隐到了四川后,有感自己仕途的不顺,以及失去妻子的悲伤,一度有出家为僧的打算。只是出于对儿子李衮师的希望,才没有做出傻事。但是李商隐还是从自己微薄的俸禄中捐献出一部分给当地的僧人印刷佛经。
诗人在后两句中发出沉痛的感叹,渴望能像牛郎织女那样每年与亡妻相会一次。其中,第三句的“争将”一词写出与亡妻天人阻隔、阴阳渺茫的极致哀叹,显现人间死别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会,明显地表达出悼亡之情。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好诗啊,既可以认为是对七夕相逢的珍视,因为是如此长时间的离别所带来的,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嘲讽,因为为了一度来就要付出无期别的代价。
全诗想象丰富,从天上想到地下,从牛郎织女想到自己的爱情生活,语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怀,诗意在诗人的想象中奔驰,充分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❸ 七夕(杨璞)这首诗的意思
意思是: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原文
《七夕》宋代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注释
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称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黄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头角、感之形,名之牵牛。
若何:怎么样。
乞与:赐给。
不道:没有料到。
作者生平
杨璞(921~1003)北宋布衣诗人。字契元(一作玄或先),自号东里野民。
世居新郑东里(郑韩故城内),好学,善诗,天性恬淡孤僻,不愿作官,终生隐居农村。常独自骑牛游赏,往来于县境东里、郭店间。见到草茂林密幽僻的地方,就卧伏草中冥思苦想,每得妙辞佳句,立即挥笔成诗。曾独自带上手杖进入嵩山险绝处,构思成文100多篇。当时的士人学子多传阅诵读他的诗文。
少年时与毕士安、韩丕同学友好。后来,毕士安官居相位,举荐杨璞于太宗,太宗爱其才,想授官任用,璞坚辞不受,作《归耕赋》以明志。太宗赠给束帛使他还乡。真宗西行朝拜先帝诸陵道经郑州,特遣使赠璞茶、帛,并命其子从妙为官。
璞所作诗俊逸潇洒,语言质朴精炼,多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隐居生活。类唐诗人贾岛、李涉。78岁去世,葬县城北20公里处袁堡村东。宋翰林学士李淑撰墓表,立石墓前。诗人黄庭坚过其墓拜谒,曾作诗悼念。
❹ 《七夕》(后唐)杨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版道人间巧已多。权”译:“不明白牛郎是什么感受,应该邀请织女来织布。人们年复一年地向仙女乞求智巧,殊不知人间的智谋奸巧已经够多了。”
一方面表达诗人对织女织布技巧的赞赏,另一方面又对人们的过多投机取巧表示不满。
❺ 七夕这首诗的主旨
讽刺世人,针砭时弊,这是这首诗的主旨。
整首诗其实都充满了讽刺意味:
一:讽刺织女,原本教授纺织的技巧,可是却教的不得其法,人们学会了投机取巧,尔虞我诈。
二:讽刺牛郎,牛郎作为织女的枕边人,是对织女有重要影响的人,但是却不作为,只是告诉织女织锦,却没有告诉她怎么教授人们学会心灵手巧,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为何首句就对牛郎发问的原因。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在一个企业里有的领导只是监督你做事,却没有对这件事本身的效果负责。
原诗:
《七夕》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释义: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5)七夕杨朴七扩展阅读: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题意,当知这首诗是作者于某年七夕所作。神话中说,农历七月七日,郎织女此夜将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织女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这首诗通过咏七夕的乞巧而讽刺人间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
前两句杨朴写得很有意思,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向牛郎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明白牛郎是怎么想的?一定要织女在天空中编织美丽的云彩。引得人们要‘穿针引线’来祭拜她,”看到这里,我们也是一头雾水,因为据传说,编织云彩一直都是织女的工作,并非牛郎要她这么做的。为何要问牛郎呢?
后面两句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向织女提出了一个问题,“织女年年赐予人间纺织的技巧,可是她却不知道,人间的投机取巧已经很多了”‘
第三句的“巧”与末句的“巧”不是同一种“巧”,这里不仅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并且两个“巧”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年年乞与人间巧”是“智巧、心灵手巧”,而“不道人间巧已多”是“诈巧、奸巧、投机取巧”。
这首诗不同于其他七夕节的诗歌,对于七夕节,对于牛郎织女,我们都是持赞美、同情的态度,而杨朴的这首《七夕》却一反常态,不但不颂扬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反而从一个非主流的角度,揭露了人性的弱点,也是对人们的忠告吧。
❻ 《七夕》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出自:《七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原文:
七夕
唐代: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6)七夕杨朴七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朱自清《李贺年谱》提到此诗,但未详作年。从内容看,这首五律当是诗人因七夕而怀念所眷恋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据诗人另作《恼公》所述,他们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
赏析: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一写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一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银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
今夜别浦云水迷茫,星汉闪烁,牛女在鹊桥上还能依相偎珍惜这美好的一瞬,互诉别后一年来的相思深情。虽然匆匆一面,仍不免执手相看泪眼而黯然离去。
但他们毕竟是喜得重逢,欢情如旧,悲中有乐。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后就天各一方,重会无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浓时。
而诗人则只能怅卧罗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头的愁云越压越重,何况今后能否再见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
相比之下,自己的苦况远远超过了牛女。首联透过对比,宾主分明地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层的刻划,可谓出手不凡。
牛郎织女的故事:
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
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
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
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
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
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❼ 《七夕》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出自:《七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原文:
七夕
唐代: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此诗首联作者通过对比,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层的刻划;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作者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
颈联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进行渲染;尾联貌似平淡,其实蕴含无限缠绵的情思。全诗构思新奇,抒情深细,语言工整,妙语天成。
(7)七夕杨朴七扩展阅读:
文学赏析
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织女已经过河,并且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乌鹊完成填河铺桥的任务之后,全都撤回去了。
诗人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爱妻早亡,唯有自己独留人间,再也无法与她相会,于是诗人在后两句中发出沉痛的感叹,渴望能像牛郎织女那样每年与亡妻相会一次。其中,第三句的“争将”一词写出与亡妻天人阻隔、阴阳渺茫的极致哀叹,显现人间死别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会,明显地表达出悼亡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从天上想到地下,从牛郎织女想到自己的爱情生活,语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怀,诗意在诗人的想象中奔驰,充分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❽ 《七夕》杨璞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期内盼年容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七夕古诗
1、《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七夕》
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3、《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4、《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5、《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❾ 年年乞与人间巧是什么节日
年年乞与人间巧是乞巧节,即七夕。出自北宋诗人杨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七夕》:“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意思是年年的赐给人间的许多巧,却不知道人间的巧事到底有多少。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❿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
1、《秋夕》
元·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解释: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