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节彩礼

七夕节彩礼

发布时间: 2022-08-12 07:22:56

七夕收到131.4块,他这么抠门,我还能跟他相处下去么

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不要总是太在意金钱,有时候过节的时候红包的大小也并不能表示对方是否足够爱你。而是要看对方平时在生活中对自己的态度以及细节方面。

❷ 后天就是七夕情人节了,亲爱的们,想好怎么过了吗

1、最自然:到山顶或者高处看星星赏夜景 七夕是牛郎与织女重逢的夜晚,是表达爱意的绝好时机。带着自己心动已久的女孩到能够俯瞰城市夜景的山顶或是高处观光台,在习习凉风中看牛郎星与织女星“金风玉露相逢,胜却人间无数”。看城市间万家灯火的安详温馨,你的表白,肯定会比平时有更加巨大的“杀伤力”。

2、最浪漫:到海边踏浪放烟火 如果你们住的地方有海或者离海边不远,那么带她去海边过七夕吧。和心爱的人一起手牵着手漫步在海边,感受大海时而澎湃,时而平静,宛如你们的爱情协奏曲。情之所至,可以买几支烟花,或者许愿灯。在海边,看烟花在宁静的夜空绽放,犹如你们绚烂的爱情。或者点燃许愿灯,让它带着你们美好的心愿,慢慢飘向天空,直到永远。

3、最欢乐:玩遍游乐场 如果你们刚开始交往不久,那么可以去游乐园玩,七夕期间,各地公园、游乐园都推出许多情侣优惠活动,和情侣互动的游戏。不仅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还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临走的时候,再颁发一个“最佳女友(男友)证”,她(他)一定会激动万分。

❸ 农村独生女七夕远嫁,向男方要取13万和14万彩礼,作为二老今后养老费用,合适吗

农村独生女七夕远嫁,向男方要取13万和14万彩礼,作为二老今后养老费用,不合适。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农村的高价彩礼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饭后谈论的焦点。也是因为高昂的彩礼,许多夫妇最终变成了陌生人。我周围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而且逐年增加。我看着这对恋人坠入爱河,因为彩礼无法达成协议,最后我不得不分手。

不要用你女儿幸福的婚姻来满足你的虚荣心,损失大于收益。婚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不是寻求财富的工具或手段。婚姻是两个家庭的幸福结合,彩礼的金额并不代表什么。为了女儿的幸福和幸福,那么多彩礼真的算不了什么。

❹ 婆家给了彩礼钱,老公工资有时候不够用,我就拿彩礼钱和孩子一起用,有时候心疼钱,我该用吗

当然该用了,钱是用来服务你的,不是用来存储的,再说了你也不用纠结彩礼钱了,现在社会你应该想开点,彩礼应该是以前流传下来的礼节或风俗,好多年轻人不要彩礼也结婚的,关键问题是相爱的人在一起就够了,你的说法你老公工资不够花,你可能是全职太太,这样你一方面要合理开支,另一方面要心疼你老公的不容易,一个人养家,你是个好媳妇!你做的对。今天是七夕节,祝你们全家幸福,爱情甜蜜!

❺ 七夕节老公给我发了20块红包说:“七夕快乐,随便花!” 你怎么看

法国哲学家加缪说:“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

在21世纪的今天,“强大”两个字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只是在这个循规蹈矩的社会,要特立独行未免有些艰难,事实上只要拥有人格的独立并且能够坚强地生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强大的灵魂了。

但现如今,无法独立自主,需要依附他人而存在的人还是存在着许多。

比如吃喝都要依靠父母的败家子,比如无所事事只靠政府补贴的废青,当然最耳熟能详的应该是理论上可以独自生活,但精神上却一直没有断奶的妈宝男。

妈宝男的一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才是正确,如果说不幸,在他前半生必然是被母亲各种宠溺,得到了许多孩童幼年时没有的幸福。

但若说他幸运,他在成年之后也必然是无法摆脱母亲对他命运的操控,在自己的人生选择上总是要对母亲唯命是从。

从这点上来看,妈宝男还是有他的可悲之处。

只是无论他如何可悲,一旦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掌控,而是一味顺从自己的父母,则往往在他个人的爱情幸福上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悲剧。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关于妈宝男的故事,实在是让人又叹息又生气。

03、

有人说:“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与妈宝男的婚姻,却成了三个人。”

这话说来不无道理。故事里,但凡林荣能够坚持一下自己,不被母亲影响,其实这段感情是有可能走到最后的,要知道他们一开始是自由恋爱,彼此是有一颗真心的。

但“妈宝”的特质却毁了这一切。

其实,在林荣心里,妻子和母亲的地位从来不平等。

也许,他想的是“老婆可以换,但亲妈不能换”。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天然地就把妻子摆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又怎么能给妻子真正的幸福呢?

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没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主见,连感情都要被别人左右,他的爱情该有多廉价?

尼采说:“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保持独立,独立是强者的特权。”

但那时尼采生活的旧时代,现在的时代只要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都可以保持独立。

而妈宝男之所以在精神上不独立,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的人格根本不健全。

所以,千万别轻易嫁给妈宝男。

❻ 现在结婚,男方大概都给女方多少钱

各个地方的彩礼也大不相同,我来说说我们这里的情况,实际彩礼的价格也主要是由这些人首先抬起来的,只要有了一个先例,后面的就会跟着上,最后把它变成一个新的一般标准。在我们这里三五年就要抬一次,一次就是两万,因为双数才吉利。

1.彩礼在一般意义上是古时为了彰显男子的地位以及家族水平的,慢慢发展成了一种传统。

2.彩礼给的多少取决于男方的经济情况以及女方对男方的要求。一般来说,彩礼钱是男方婚前作为聘礼给女方的,所以大多数都是取决于女方对于男方的一种要求。当然有少数女方不要求男方不拿出彩礼钱。

3.彩礼其实也是女方为了看男方婚前能够提供给女方的经济基础而提出的,一般女方会要求男方购房,房产证上写上了男女双方的名字,然后男方名下最好有一辆车,然后会根据这些综合条件来规定彩礼的金额。

4.大多数人农村结婚时会由女方家庭提出彩礼钱,然后再由男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尽量满足女方家庭的要求,一般都是女方提多少男方给多少,具体的金额也没有恒定的数额。

5.在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强势的家庭一般会给10万以上的彩礼钱,算是给女方父母的一种报答之恩。

6.一般的农村家庭彩礼钱不会太多,在2万到5万之间,这大概是比较普遍的一种价值观。也算是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种价值观。

❼ 山西民风民俗

山西从北往南,地杰人灵,民风古朴,民俗各异,那可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怎可一语而概之?只是择段讲来,大家开心一笑吧。

讲故事一: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讲故事二:山西婚姻禁忌趣谈

在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乱伦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乱伦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 zhun 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 。碰上了是要倒霉的 ,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 、水井 、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更多详情:http://www.chinaqing.org/bbs/dispbbs.asp?boardid=82&Id=15543

五台山【填仓节】 民俗节日。分小填仓与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在正月二十日,大填仓在正月二十五日。不少村庄,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民谣有“过了年,二十三,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院墙,拾到虫虫验丰年”。填仓节,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窑。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画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窑旁边撤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小填仓日的灰窑,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小麦。大填仓日的灰窑,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玉米、谷子、高梁、豆类等。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填仓节。民间习惯蒸莜面窝吃,取其形如粮囤。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一些莜面窝放置粮仓。填仓节,民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 日。粮店收购粮食却喜在此日,事 情往往就是这样矛盾。至今,一些 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 日购买米面。填仓节,晚问习俗点 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 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 香,年年粮食填满仓”。夜深人静 时,大人小孩均要端着灯笼,在院 内各处墙上寻找各种复苏的小虫 蚁,俗称为“填仓虫”。发现的越 多,兆头越好。

五台山六月骡马大会农历六月
六月大会由来以久,是当地最有名的古庙会,早在隋唐时期就已初具规模,清代达到高峰。举办地就在五台山所在的台怀镇,历时1个月到40天,会上的主要交易品是大牲畜。
农历六月,原本是五台山大法会的时节,后来周边的农民纷纷趁此时机,到这里来进行牲畜交易,以后渐成规模。届时,交易牲畜的农民、朝山拜佛的香客居士、旅游观光的中外游客、做买卖的四方客商都云集于此,最热闹的时候台怀地区聚集有十四、五万人,当中还穿插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中元节】 民俗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祀有关。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七月十五日,民间除上坟外,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祭祀。定襄一带,习惯将麻、谷悬挂门首。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对民俗活动影响更盛。详见盂兰盆节、面塑节、放河灯条目。

跳布扎农历六月十五前后
起源于西藏,是五台山黄教每年举行的重大佛事活动。在活动前一天,寺内喇嘛就开始念护法经,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鬼”;十五日,百余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萨顶,穿街绕巷,最前边架着弥勒菩萨像,其后大喇嘛坐轿,二喇嘛骑马,其余僧众吹奏庙堂音乐,浩浩荡荡的往罗目侯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萨顶“斩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赐服饰,外列僧人头戴面具装扮28宿,就地画圆,按圆行步,并辅以身形手势。通过此活动以驱除邪恶,迎来吉祥安泰。

代县城关秋季物资交流大会农历七月
代县赵杲观古庙会农历七月初一
鹿蹄涧村古会农历三月初九
阳明堡古会农历三月十七

❽ 汉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姓氏

最初,中国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而中国汉族之姓则多出于黄帝,炎帝之后,故又称“炎黄子孙”。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

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

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

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号,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陆游,号放翁。

现代人命名没有古代人那么讲究,除少数人有字、号外,普通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 并且多为一字或两字。名反映了中国汉族文化特征和心理特征。如有的用“富、贵、财、禄”等字,希望发家致富;有的用“康、健、松、寿”等字,希望健康长寿;有的用“栋、杰、俊、才”等字,希望发达成材。

男子用动物命名时,多用“鹏、龙、虎、豹”,象征勇猛、威武、吉祥,以植物命名则用“松、槐、桐、柏”等字,象征雄伟挺拔、富有生命力;女子相应用“凤、莺、鸾、燕”等字和“兰、菊、梅、杏”等字,希望貌美、温柔、贤惠。

婚姻

中国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家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

从古至今,婚俗虽因时代变化,或贫富相异而有繁简之别,但基本仪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久不衰,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中国汉族虽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纳妾现象较为普遍,近代俗称“讨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妇一般不准改嫁,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兴起,规矩甚严,有的基本要终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旧时除明媒正娶外,还有买卖婚、表亲婚、换亲婚、转房婚、招养婚(俗称“入赘”)、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育俗

妇女怀孕,中国汉族俗称为“有喜”。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总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祝贺。其中鸡蛋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

满月,称为“弥月”。旧俗要给孩子理胎发,俗称“剃头”,办酒席庆贺。有的地方规定农历四月初八为新生儿的“剃头”日。现代中国汉族对小孩的满月已视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农村还比较重视,往往要请满月酒。

周岁,是小孩从出生以来最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岁这一天要测试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篓,以及各种食物、衣服于桌,让孩子自取,取中者为其前途之往兆。现代中国汉族对小孩周岁普遍较重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般都要给小孩拍照留念,并做新衣服,吃鸡蛋面条以示祝贺。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的还办生日酒,款待亲戚朋友。江南农村还有包周岁粽子的习俗。这种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长,寓意孩子快长大。

祭祀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热点内容
花艺生活新闻 发布:2025-07-09 21:18:55 浏览:924
花初花艺 发布:2025-07-09 21:03:49 浏览:981
满院兰花开 发布:2025-07-09 20:57:36 浏览:255
上邪与一朵红红的玫瑰的像似之处 发布:2025-07-09 20:56:48 浏览:704
520朵玫瑰花图片真图 发布:2025-07-09 20:40:52 浏览:424
梅花古诗操 发布:2025-07-09 20:17:35 浏览:138
曹娥樱花谷 发布:2025-07-09 20:04:33 浏览:222
盆栽用材 发布:2025-07-09 20:04:32 浏览:915
七夕不青蛙 发布:2025-07-09 19:47:52 浏览:695
花语是纪念 发布:2025-07-09 19:36:11 浏览: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