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农民工
1. 七夕有什么习俗没有
有关七夕的传说网上太多了,但是,真正贴近我们生活的好像很少。想起我们小时候过七夕好像和网上说的都不怎么一样——毕竟网上所说都是古代传说,并非亲自经历的。
我们宁波一带,七夕节正值农民抢收抢种的“双抢”,到了7月7,妈妈们都不洗碗了,说是牛郎攒了一年的碗叫织女洗,一年的碗实在多,所以混几个进去织女也不知道的,被织女洗过的碗用起来会变得聪明,所以妈妈们狠着心肠让人家一年一度的相会之期多洗几个碗。
到了傍晚,妈妈们从地里回来,不忙着做饭,而是把家里的女孩子带到河边去洗头,说是七夕洗头,头发会变得跟织女一样又黑又亮,那天,河埠头排着一个个脸盆,堆着一堆堆槿树叶子(那是最好的洗头原料),游泳的男人那天不敢来打扰的,河埠头完全成了女人的天下。
晚饭后,妈妈会拿出葡萄、李子等时令水果,一家人边吃边抬头看看银河,数数星星,猜测哪是牛郎星哪是织女星,(这一点比中秋隆重多了,中秋节我们这里不赏月的)女孩子则头顶着红布找有葡萄的人家去钻葡萄架了,据说这样可以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
这才是生活中的七夕啊!
2. 老农民说七夕节这一天会下雨,为什么这一天经常不下雨呢
七夕的时候会下雨,我想大家这都是平常都知道的,但是你肯定不知道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昨天不下雨,非要在今天七夕的时候下雨,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那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七夕的时候会下雨.
但是你再看一下今年的七夕节,好像并没有下雨,有人也就说了,是牛郎和织女见面的时候龙王放假了;但也有人说可能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没有相会,也就没有那喜极而泣的泪水了。而我认为,可能就是因为天气原因,自然变化,导致今年的七夕节没有下雨,但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真的是令人敬佩,他们这是一对真正的爱情。
3. 山东地区七夕的活动是怎样的
每年的七夕节,山东各地都会举行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让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
胶东地区在乞巧之前有请七姐姐的活动,姑娘们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头,不说话,回家后扎一神龛,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内供织女图。
入夜后,姑娘们再手持秫秸围井台转一圈,请七姐姐位归神龛,然后坐在织女像前,对拍巴掌向织女乞巧,边拍边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纳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绣花裙……”如此,一直唱到十二月。
胶东地区多在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誓结成七姐妹。
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称巧果,还有巧菜,就是在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在旧时,长岛县的拉巧,其实就是斗巧。节前,姑娘们聚在一起,精心装饰巧棚,巧棚中有用面粉制作的狮子、斗鸡、凤凰、鲤鱼跳龙门、戏出子、转灯、饽饽、金钟等。
节日期间,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饭后,姑娘们聚在一起,明灯蜡烛,唱喜歌拉巧。观众络绎不绝,有的还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续4天左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7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3个水饺里。
乞巧活动以后,姑娘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不管结果如何,在乞巧的过程中,姑娘们之间结下的深厚友情,会随着岁岁年年七夕节的到来,而让彼此终生难忘,并成为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回忆。
曲阜地区在七夕做巧果与巧灯。巧果与巧灯都有各种各样的造型,巧灯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药、玉簪、兰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兰、梅花等花卉灯,此外还有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
孔府把巧果和巧灯作为节日礼品,送给各府本家和亲友。七夕之夜,从孔府大门,沿中轴线到后堂楼各院门口,花园各路、各景点,都摆设巧果与巧灯,各庭院和花山顶上,摆以巧果为主的点心和茶水。
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和织女会面,一片其乐无穷的景象,让人回味绵长。
在七夕之日,无棣、长岛等地有做巧芽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荣城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看巧云。
在荣城,七夕这一天,女子都要做“巧花”,即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如莲蓬、荷花、竹篮等。当地民众认为“七夕吃过巧花,能使人巧。”
在莘县,人们过七夕节的时候要搞重七。一般是7个女子,摆列7种瓜果,并各包馄饨7个,各置一钱于馅中,合而煮之,分盛7盘,焚香7炷,循序7拜,分而食之,以值钱之多寡验巧之失得。
潍县的人们要聚在一起,每家出一些米和面做成饭,并在这一天的黎明时,分以7人一组吃下,谓之“乞巧饭”。
在掖县,为了乞巧,女子们还要特意设立一个“乞巧筵”,姻亲们纷纷送来瓜果和五色饼。沿海的日照地区,女子在七夕夜多到海边去看五色云,即“巧云”。在禹城,乞巧活动已经不限于仅女性之间进行,甚至连男人都专门举办“乞巧会”。
在莱州,旧时农历七月初七,妇女要供奉织女,以乞心灵手巧。还制作各式各样的“巧饼子”以乞巧。七月初六开始供奉,七月初七撤供,七月十四再供上,意为送巧姐姐。
很多大人都把“巧饼子”用线串起来,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七月初七,婆家还要做巧饼送给新娶进门的儿媳妇,也有的送10个大饽饽、面鱼、包子。
在商河,牧童还会采集一些野花插在牛角上,以“贺牛生日”。曲阜、宁阳等地习惯在七夕之日晒衣物。日照妇女在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头发明亮柔软,没有汗臭味。
栖霞民间庆七夕也有洗巧头的习俗,就是农历七月初七早晨,女人不论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了巧头,一年四季头脑清醒,遇事不糊涂。
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涮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涮,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诸城、滕州、邹城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作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是牛郎和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青岛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是磕巧果。巧果也叫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应节食品。妇女们用面粉加入糖或蜂蜜用模子制作出来的带有牡丹、莲、梅、兰、菊等花样图案,还有象征吉祥意义的鱼、兽等各种动物图案的面磕子,用锅烙出来。
然后,将7个穿成串,戴在小孩子的脖颈上或手脖子上,既美观,也可食用,更重要的是用来辟邪。大的巧果放在锅里蒸,用来供奉牛郎和织女和祈福。
七巧果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并且有一定的讲究,鱼形的,代表农民的日子年年有余,生活越过越好。福字寿字的,代表老人吃了以后身体健康长寿。一长串的,小孩比较喜欢,吃了以后,代表着脑子聪明,以后一定会学习好,身体健康。
山东地区乞巧节供品主要以面制品为主,并要求制作精美。丰富多彩的七夕习俗,给人们带来了快乐与希望。
4. 七夕是什么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流行于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节日最早起源于中国汉代,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相关传说:
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就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只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正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肺、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让他们相会一次。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7月7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后来,每到农历7月7,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和美丽的爱情,由此形成了七夕节。(牛郎织女一年一相会,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织女天天相会)。
5. 宋乃永做什么
9月29日晚,在郑州一家准四星级宾馆银河国际酒店内灯火辉煌,喜气洋洋,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农民工欢聚一堂,提前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中秋佳节。这只是农民工宋乃永关爱农民工活动的一小部分。
为缓解农民工缓解节日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为众多工友夫妻团聚搭建一个平台,信阳潢川籍农民工宋乃永为农民工朋友烹制“亲情大餐”:请农民工吃
饭,给他们送去精美的月饼、开夫妻团圆房……并且,他还声称,从今年起,每年捐献30万元,建一个“农民工幸福之家”,供农民工家庭免费居住。全国各大新
闻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此事,在全社会上产生重大反响。
宋乃永建‘农民工幸福之家’的想法源于前不久12名大学生用暑期打工钱,为农民工家庭开房过七夕的新闻,让他深受感动。中秋节来临之际,他主动跑到郑
州交通职业学院,找到了在七夕节为农民工夫妻开房的负责人王旭辉,和他商讨中秋节请农民工吃饭及以后在宾馆、酒店建“农民工幸福之家”,无偿提供给长期分
居的农民工夫妻偶然团聚使用,资金由自己来负担。
“虽然今年中秋节不能回家跟家人团聚,但有宋老板把我们请到星级酒店,请我们吃这么丰盛的晚餐,给我们送来了这么精美的月饼、还为我们开夫妻团圆房,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觉得很开心。”9月29日晚在银河国际酒店内来自湖北的农民工杨斌达激动地告诉笔者。
“宋老板事业不是很有钱,事业刚刚起步,还非常艰难。但是作为80后的他非常有爱心,他积极为家乡留守儿童兴建爱心图书室、爱心电脑室,请歌舞团为留
守儿童表演节目,还为潢川慈善总会捐款,为社会上血液病儿童刘璨捐款……现在他又积极借钱为我们筹建‘农民工幸福之家',我们真的很感动。”长期在宋乃永
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田长青说起老板做的好事如数家珍。
“首先,我是农民的孩子,并且也有打工的经历,我能深刻体会农民工的艰辛。以前,我在工地搬不动钢管和模板,也都是农民工兄弟帮助我。能取得今天的一
点成绩是和农民工的关心和帮助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忘本,现在我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农民工兄弟们做一点小事。其次,在城市的发展中,农民工付出了
辛勤的劳动和大量的汗水,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呵护和关心,我希望用实际行动帮助农民工,影响更多的人们来关注并积极参与到关爱农民工的行动中来。”宋乃
永说。
宋乃永愿意出巨资关爱农民工的事迹经多家新闻媒体连续跟踪报道后,迅速蹿红了网络,人民网、收狐网、凤凰网、网易等百余家新闻媒体纷纷予以转载,也感
动全国的网友,他们纷纷跟帖盛赞此举。一位网友说:“作为一个80后的农民工赚了一点钱,没有用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却把大量的钱用在了关爱农民工及农民工
子女身上,真的让人很感动。”
6. 七夕来历是什么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节日起源:
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7. 七夕的来历是什么啊。最早是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还是其他的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8. 七夕节要做什么事
1.穿针来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自节最早的节日习俗,始于汉朝,流传于世,深受历朝历代女孩子们的喜爱,只因古时候男女大方十分严苛,动辄就是性命之忧,因此女子只能穿针求上天庇佑。
2.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的方式,仅仅是稍晚于穿针乞巧,起于南北朝,小小的蜘蛛也在一夕之间变的可以预料祸福。其实稍微拓展一下,根据蜘蛛结网的形状预料祸福的方式最经典的应该是玄学了,农民家庭的孩子们小时候应该也听过类似的话。
3.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穿针乞巧的变体,在明清两朝很是盛行,但是两者终究大有不同!这个过程是,将针投于水中,等到针浮在水面,观其影子的形状,若是像花,像云,细的像线又或是粗的像锥子,都算是乞巧成功。这个乞巧,求 的是织女!
4.种生求子
七夕到来之前,在小木板上洒下粟米的种子,待它生长就像现在的小模型一样,放上家具做出家舍的样子称为“壳板”,而在不同朝代,因为种子的不同,也有叫“五生盆”或“生花盆”的。
另外将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东西做出样子,放入水中浮游称为水上浮,也有将婴儿的玩具放入水中,以求子嗣被叫做化生。其实说到底只是求个心安罢了。
9. 七夕在中国的意义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专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属,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庆祝方式
这个节日已越来越少人庆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这一天,牛车水一带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这里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应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