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湖七夕
A. 樟湖蛇节的介绍
樟湖镇:七月七 过“蛇节” , 七月初七,大部分地方过的是传统“七夕”节,而在南平,民俗大有不同。比如说樟湖镇村民们过的是传统的“蛇节”。
B. 人人七夕拜织女,为什么福建有条村落却要拜蛇王
一年一次的七夕节又来到了,这个节日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了。在古代,这一天不仅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好日子,民间也有女子在这天向织女祈福的习俗。不过,我国幅员辽阔,也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要拜织女,就拿福建一个地方来说,在七夕这么浪漫的节日,他们拜的是蛇王!
樟湖镇这个别样的七夕节,包含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C. 2015年蛇节是几月几号
蛇节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的传统节日,每年七月初七,就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的蛇节。当天清晨,当地乡亲将巨大的蟒蛇和蛇神连公从“蛇王庙”请出巡游,他们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平安。
阳历是2015年8月20号,也是我国的七夕情人节。希望帮到你。
D. 谁知道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民俗
樟湖镇:七月七 过“蛇节”
【导语】 七月初七,大部分地方过的是传统“七夕”节,而在南平,民俗大有不同。比如说樟湖镇村民们过的是传统的“蛇节”。
【正文】 一大早,当地乡亲将巨大的蟒蛇和蛇神连公从“蛇王庙”请出巡游,他们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平安。村民们每人都拿着一只蛇,相随在踩街队伍中间,场面十分壮观,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欣赏。不少外地游客一大清早就携家带口赶到樟湖镇,与村民们共同庆祝这一年一度的盛事。
(同期)福州游客:这次第一次听说,所以就过来看一下。不会怕,会感觉到蛇在身上缠绕的感觉。 樟湖镇是闽江上游的一座千年古镇,当地乡亲以蛇作为崇拜的图腾,他们奉蛇为神,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时还主动为其让路。每年初七前夕,村民们将捕到的蛇存放在蛇王庙里养着,到初七这一天进行巡游活动,游蛇结束后,大家便将小蛇放归大自然,而把大蟒蛇寄养在九峰山动物园。
据了解,樟湖蛇文化节,起源于当地蛇王庙的迎神赛会,是古代闽越文化的传统习俗。2005年樟湖崇蛇民俗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闽北民俗文化的代表—樟湖蛇文化 。 樟湖蛇文化历史悠久,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精神文化,至今樟湖仍保留着比较原始古朴的蛇王庙,较为完整的游蛇灯、赛蛇神等民间活动,建有蛇博物馆,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特别受到日本、台湾、北京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樟湖蛇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樟湖镇村民都要举行迎蛇活动来祈求蛇神永保平安。蛇节分蛇文化渊源、蛇王的象征体、敬蛇仪式、放蛇回归四个部分,形成独特的春秋三祭崇蛇民俗体系。
樟湖蛇王庙。位于樟湖镇东边码头处,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为重檐悬山式。该庙与其他庙宇不同之处在于,其檐角处的仰头雕成蛇头,形态逼真。蛇王庙又称“连公庙”、“福庆堂 ”。
当地人都不怕蛇小孩也跟蛇玩得很亲昵被蛇缠绕是一种吉祥
来到南平延平区樟湖镇这座千年古镇,你仿佛就到了金庸笔下的欧阳锋的白陀山。这里至今保留着古朴的民间文化活动———祭蛇。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镇上举行盛大迎神赛蛇活动。昨日,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了这项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
凌晨4时30分,镇上东南西北四向都响起礼炮,迎神赛蛇就开始了。6点半,蛇王庙里里外外聚满了人。当地驯蛇能力高超、有威望的长者被称为“蛇王”,仪式由他主持。之前,村民上山捕回蛇后,存放在蛇王庙里的小口瓷罐或木桶里,养到初七这天,以作赛蛇之用。简单仪式后,蛇王向村民分发蛇。只见4名年轻小伙子上前,一人领走一条3米多长50多斤的大蟒蛇,小朋友们则兴奋地冲上去抢个头小的蛇。最大的一条蟒蛇,被封为“蛇圣”,重量超过60斤,人很难控制,得放在笼中由四人推着出行。
76岁高龄的老蛇王陈学宋说,当地人非常尊敬蛇,镇里每个人基本都会“玩”蛇,小孩从小对蛇就有亲近感。驯蛇要讲究技术,抓蛇时,手劲不能大,轻轻捏住,再备上一条湿毛巾,隔上几分钟,给它擦擦,降降温,“你把它们侍候舒服了,它们也就服服帖帖了。”游街开始了,有人抬神像,有人鸣锣开道,有人扛旌旗,小孩们则组成兵器阵和腰鼓队,老人则扮演成官兵、戴枷囚犯等。赛蛇队伍则人手一蛇,或握在手,或缠绕在肩,或盘绕在胸前、脖颈。行进过程中,小蛇还好处理,大蟒蛇由于非常重,走上一段路后得两人合扛才走得动。队伍路过之处,各家各户在门口设上香案,燃放鞭炮,同时在家门口摆上一盆清水,等赛蛇的人把蛇放入水中洗洗,让它清凉一会。游街过程中,居民和游客纷纷走上前去,摸摸大蟒蛇,玩玩小蛇,与蛇来个亲密接触,合影留念。
赛蛇仪式结束后,人们会把活蛇拿到闽江边放生,祈求蛇神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的好年景。由于蟒蛇是国家保护动物,大蟒蛇则不再放生,而是寄养在南平市区,来年再取回来参加仪式。
樟湖镇位于闽北最南端,地处延平、尤溪、古田、闽清等四区县结合部,是闽江中游最大的集镇。樟湖崇蛇节定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不禁让人联想,崇蛇节与情人节之间有没有什么渊源?“崇蛇节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没有任何关联。”樟湖镇文化站王商书站长说,福建古称“闽”,《说文解字》中有表述“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秦汉时期,闽中各地的先人信奉蛇神为祖先之神。在闽江流域崇蛇文化圈中,樟湖镇完整而原始的崇蛇习俗一直保留至今,樟湖人以蛇作为图腾,他们不打蛇,忌食蛇肉,遇到蛇时还主动让路。
E. 蛇王节的崇拜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而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坂,这天过的却是古老的“蛇王节”,并且还有游蛇灯、赛蛇神等传统习俗。福建属古百越文化圈,简称“闽”。许慎《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即认蛇为自己的祖先。这说明古代闽越族以蛇为图腾,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联系在一起。 闽人的蛇崇拜仪式保存得最完整的,当属位于闽江边上的南平樟湖镇。在这里还保留着被专家学者称为“原始宗教信仰活化石”的樟湖蛇王庙和蛇文化系列活动。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崇蛇民族和地区有很多,但像樟湖这样的崇蛇在中国还没有找到第二处。
根据被当地人称为“活蛇神”的陈学铭先生介绍,樟湖的崇蛇民俗活动——蛇王节起始于哪个朝代已无从考证,但在明清两朝时为最盛。当时,蛇王庙的香火是很旺盛的。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后来受到“破四旧”的影响,蛇王节活动中断了40多年,直至1989年2月才恢复本来面目。
走近蛇王庙,只见正门上方“蛇王庙”三个火红大字。走进庙门,最大的视觉冲击便是正殿下殿,一旧一新,相映成趣,正殿供祭蛇神,下殿是新建的仿古戏台。庙宇四周檐下的如意斗拱出檐处的昂头,分别雕有四只神态逼真的蟒蛇蛇首,前檐的六组斗拱,也雕有蛇首。
樟湖崇蛇民俗集中体现在每年两次的祭蛇神活动,正月元宵节游蛇灯和农历七月初七赛蛇神庙会。所谓游蛇灯,是在游行日的傍晚,参加游行者带着自家所备的木制灯板参加游蛇灯。灯板上置纸糊灯笼,内燃蜡烛,集中到蛇王庙。各家灯板首尾相接,绕镇街游行。游街队伍浩浩荡荡,敲锣打鼓,吹奏唢呐,每到镇里中心地方,燃放土铳,响声震天。蛇灯每到一户人家门口,都受到香烛供品顶礼膜拜,香烟缭绕,鞭炮齐鸣,观者如云,前呼后拥,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热闹场面。
蛇首模型一般由集体统一制作,高达2.5米,以竹木为支架,外糊绿纸做蛇头,双眼圆睁,张开“血盆大口”,模样十分吓人。蛇首通常由8人抬,与蛇首模型相接的是每户人家自备的灯板,代表蛇的身躯。樟湖游蛇灯活动每年从农历正月初六到二十一止。按姓氏轮流,每姓游行一个晚上。据当地老人回忆,最长的游蛇灯灯板相接有八百板,长达三四里,缓缓而行,规模令人赞叹不已。
到了午夜时,队伍集结于闽江边上宽敞的沙滩上,随着蛇首的摆动,整个队伍形成几个大圈迅速转动。此刻,土铳、鞭炮、焰火齐放。大约半小时后,随着三声土铳巨响,队伍忽地停住,各人迅速解下连接前后灯板的绳索,然后各自回家。蛇头、蛇尾模型被抬到闽江岸边的一座小庙前,浇上煤油,引火焚烧。此时,众人无语,默默颂祝蛇神升天,保佑众生。
F. 七月七月来相会 -- 猜一生肖
是蛇~七月七日是中华民族一传统节日,也是南平延平区樟湖坂传统的蛇节~
G. 蛇王节是几月几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而在水口水电站库区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坂,这天过的却是古老的“蛇王节”,并且还保留着真蛇坐轿出巡迎赛活蛇的传统习俗。延平区樟湖镇举行的闽蛇崇拜民俗文化旅游节,正是“蛇王节”。蛇王节的傩俗活动,既反映了古人对动物(蛇)图腾的崇拜,也显露出人类与动物(蛇)之间建立和谐、友好关系的朴素愿望,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对生物物种链条免遭破坏的关怀。
H. 花天酒地不醉不归是什么肖
花天酒地不醉不归是蛇生肖。
花天酒地指蛇,蛇有花蛇,人们也用蛇泡药酒,所以用蛇来表示花天酒地。
花蛇俗称白花蛇又称银环蛇、金钱白花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对风湿痹痛、筋脉拘急等症,可配伍豨签草、独活、威灵仙等药同用。
治口眼喎斜、语言蹇涩,或筋脉挛急、肌肉麻痹等症,可与全蝎、当归、羌活、白芷等配伍应用,或浸酒服。
治破伤风,痉挛抽搐及小儿惊风痉厥,配伍乌梢蛇、蜈蚣等药同用。此外,白花蛇又可用于麻风,疥癣,具有祛风攻毒之效,可与乌梢蛇、雄黄等药同用。
生肖蛇民俗历史:
福建简称“闽”,便是门里奉蛇的造型。《闽杂记》载,福建漳州府城南门外,有南台庙,俗称蛇王庙,其神乃一僧像,遭蛇咬者到庙中投诉即能消灾,出庙后见死蛇表明蛇神已施刑。
南平樟湖七夕蛇节南平樟湖镇有蟒蛇吐火驱瘟的传说,遂立庙供奉蛇王,当地元宵游蛇灯,蛇灯由竹篾木板制成,一条蛇灯小的有30多块灯板,大的有700多块、连接起来长达几百米,七月七日为蛇节,村民将装有活蛇的瓮,置于庙中朝拜,盛游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