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柳婆娑
A. 婆娑是什么意思
1、盘旋舞动的样子:~起舞。
2、枝叶扶疏的样子:杨柳~。树影~。
3、眼泪下滴的样子:泪眼~。
读音:pó suō
例句:佛曰: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七夕柳婆娑扩展阅读
相关词语:
1、婆娑起舞[ pó suō qǐ wǔ ] 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
出处:先秦·佚名《诗·陈风·东门之枌》: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翻译:东门外的白榆树绿荫蔽日,宛丘上的柞树林枝繁叶茂,子仲家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在绿树下跳起优美的舞蹈。
2、娑婆世界[ suō pó shì jiè ] 佛教语。娑婆,梵语音译,意为“堪忍”。“娑婆世界”又名“忍土”,系释迦牟尼 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总称。
例句:他是释迦牟尼佛随侍菩萨之一,为补处佛,接替释迦牟尼将来于娑婆世界成佛。
B. 婆娑的意思是什么 婆娑是什么意思
1、盘旋舞动的样子:婆娑起舞。
2、枝叶扶疏的样子:杨柳婆娑、树影婆娑。
3、眼泪下滴的样子:泪眼婆娑。
4、读音:pó suō。例句:佛曰:这是一个娑婆世界,娑婆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C. 有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的诗句各五句
1、关于春节
弹唱迎春节,东风天地新。(老舍《一九六五年春节与北京曲艺团诸友欢聚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叶颙《已酉新正》)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2、关于元宵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3、关于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4、关于端午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端午》)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今日青山端午节,不劳拈出再施呈。(释宗演《颂古二十四首》)
摩挲两眼摺纸衾,人道今辰正端午。(白玉蟾《端午述怀》)
5、关于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年年七夕晴光里,宫女穿针尽上楼。(王涯《宫词三十首》)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东西一水隔,迢递两年愁。(权德舆《七夕》)
弯桥销尽愁奈何,天气骀荡云陂阤。(温庭筠《七夕》)
6、关于中秋
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中秋八月祥风遍,慢上东轮云游转。(宋太宗《缘识》)
枉值中秋半,长乖宿洞庭。(无可《中秋月》)
玉露中秋夜,金波碧落开。(徐放《奉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来字》)
中秋朗月静天河,乌鹊南飞客恨多。(刘沧《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7、关于重阳
重阳佳节菊花贵,婀娜如金叶青翠。(宋太宗《缘识》)
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陆游《秋夜》)
白玉阶前菊蕊香,金杯仙酝赏重阳。(和凝《宫词百首》)
高秋风日过重阳,佳节坤成启未央。(王国维《颐和园词》)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王昌龄《九日登高》)
8、关于冬至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杜甫《冬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小臣曾读三王纪,冬至由来始祭天。(边贡《迎銮曲(十首)》)
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杨凝式《雪晴》)
9、关于除夕
除夕阴寒怕卷帘,雨声断续下疏檐。(刘克庄《除夕》)
除夕春朝共此辰,强凭迎送说新陈。(周永年《岁除立春》)
除夕愁难破,还家梦愈频。(郑作《除夕》)
除夕无诗侣,灯窗酒独斟。(黄庚《除夜即事》)
除夕风霜节,家人锦绮筵。(曾丰《除日送龙涎香与宋评事二首》)
D.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是元旦吗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这个更为准确;三是近年来兴起的七夕节(即乞巧节,七月初七)。上元节做为中国情人节的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对于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有民俗学者2013年7月相继痛批是商业炒作,北大教授张颐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称,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1]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
三月初三是情人节的理由
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单身男女们都到河边相遇相识(和现在的相亲大会一样,只是没有主持人而已)。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适合中国情人节:
首先,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关键要看它的习俗内容。传统上七夕根本没有青年男女相聚欢会、谈情说爱的习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与节气紧密相关,与爱情并无直接关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情人游春幽会的习俗已形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两厢比较,这,这一定也并没有迹象表明是情人节,而只是乞巧节。而“三月三”的习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爱情的日子。春天的爱情,协和万物,萌动青春,情人节只有在春天的时日里才会符合自然规律;七夕则是“七月流火”之时,阳气盛极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闺怨,不是完全的爱情。
其四,尽管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但不能因为这个爱情故事就想当然地把七夕当成是情人节。况且由原本两颗永远不能相会的牛郎、织女星意会成的故事演绎为中国的情人节,总会给人一种凄苦的审美感觉,缺少情人节的甜蜜气氛。难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献《日书》上就曾明确把牵牛、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来,作为情人节,“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将“三月三”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节日文化内容来看,还是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来看,都是既顺礼俗又符民情的一项举动。
“时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尽管有牛郎织女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是一个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日子,是让情人们喜欢不起来的。而农历的‘三月三’,时值清明前后,杨柳婆娑,春暖花开,帅哥靓女相约踏青,互表爱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时节,人们哪有拖儿带女谈恋爱的,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情人节’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坚持自己的想法。
乞巧内涵
其实,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除了穿针乞巧,还有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后来这个“乞巧节”还被传到东南亚以及日本和韩国。
商业炒作
民间的一些节日得到重视,乞巧节,在民间一直过得很正常,有人还在为这个乞巧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不知哪一天开始,乞巧节又有些变味,这个节日又被一些人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商家媒体联合炒作报道,使人一听见“中国的情人节”,就不免心生厌恶,因为“中国的情人节”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宵节,被意淫成“中国的情人节”;八月十五,也被意淫成“中国的情人节”;好端端的一个七夕节,又被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些商家借机搞促销,有些婚介机构趁机搞联谊,媒体也不惜版面争相报道。“中国的情人节”刚开始听说的时候,也觉得浪漫、洋气,与国际接轨;但是,一年有好几个“中国的情人节”是不是太俗、太滥、太贱了?当然,不可否认,对真心相爱的人来说,每天都是“情人节”。然而,无论以什么形式过这个“七夕节”,都请尊重它本来的文化历史内涵,千万别亵渎了爱情。
E. 柳影婆娑燕子飞的意思
意为:柳枝随风回旋舞动,燕子穿梭飞过。——这是形容春天的景象。
婆娑 [pó suō] :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树木枝叶纷披的样子;舞姿婀娜的样子。
F. 细雨婆娑是什么意思
细雨婆娑的意思是:细雨密密麻麻交织着下。
G. “婆娑”是什么意思
“婆娑”的意思:盘旋和舞动的样子。或枝叶纷披的样子。
婆娑:[ pó suō ]
引证解释:
1、形容姿态优美。
《秦并六国平话》卷上:“但见歌喉清亮,舞态婆娑。”
2、 醉态蹒跚貌。
宋 范成大 《庆充自黄山归》诗:“鸣驺如电马如雷,知是婆娑醉尉廻。”
3、盘桓;逗留。
三国 魏 杜挚 《赠毌丘俭》诗:“骐骥马不试,婆娑槽枥间;壮士志未伸,坎轲多辛酸。” 唐 卢照邻 《释疾文》:“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牀,婆娑小室。”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徬徨闉闍之下,婆娑里巷之侧。”
4、佛教语。即娑婆。意为忍土、忍界。
苏曼殊 《娑罗海滨遯迹记》:“今欲早离苦海,当以大雄无畏之身,还我婆娑大地。”
(7)七夕柳婆娑扩展阅读:
造句
1、昆明湖上春光明媚,波光潋滟,湖边垂柳婆娑,令人流连忘返。
2、她随着音乐婆娑起舞。
3、公园里,人们随着悠扬的音乐婆娑起舞。
4、有那么一瞬间,悲伤之情油然而生,双眼婆娑。
5、虽然夜已深了,但一轮皓月当空,使得黑夜不算黑暗,森林在月光的照耀下树影婆娑,充满诗意。
H. 树叶婆娑是什么意思
树叶婆娑的意思是:树叶(在风中)舞动摇曳。
婆娑有多重意思,在这里指盘旋舞动的样子,例:
邹荻帆《高粱叶上的诗》:“高粱穗结出红双喜,高粱叶子舞婆娑。”
(8)七夕柳婆娑扩展阅读:
婆娑的其他含义:
1、枝叶扶疏的样子。如:杨柳婆娑、树影婆娑。
2、眼泪下滴的样子。如:泪眼婆娑
3、风声(尤其是风吹树叶的声音)。如:风来也婆娑,风去也婆娑。湖边稀垂柳,湖中鱼儿多。
4、舒展。如:唐姚合《游阳河岸》:醉时眠石上,肢体自婆娑。(喝醉了躺在石头上睡觉,身体自然而然的舒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