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乞文是

七夕乞文是

发布时间: 2022-07-27 16:45:25

七夕节的节日习俗

不同地区在七夕节都有不同的节日习俗: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回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答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七夕之日,组织“拜七娘”仪式,祭拜对象除了牛郎、织女二星,还有织女的6个姐妹。社区女性展示手工艺制品,是“摆巧”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广西百色、靖西等民间认为,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的水是非常圣洁干净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驱邪避病,又能使其爱情美满、生活幸福。

②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2)七夕乞文是扩展阅读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2、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3、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③ 乞巧全文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④ 七夕节的来源及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

1、七夕节的起源

(1)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2)“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3)“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2、七夕节的传说。

(1)说到七夕节,始终都绕不开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传说——“牛郎织女”,这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也是我国的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关于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基本内容基本一致,在这里就不多加叙述。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3、七夕节的习俗:

古人在“七夕”时有许多民俗活动。南北朝时就有所谓“七夕节”,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宴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月色中以丝线连穿7个针孔。

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很多,不是单纯的送一送花或信物。南方城市选择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红豆。红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讲,北方最讲的还是中国结。

(1)穿针乞巧。乞巧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阳晒,晒出一层白皮,端进来让女孩子在里面放针,看大家谁摆的针最好看,谁就是巧女。如果没有摆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这种乞巧活动。还有一种就是用线去穿七孔针,一根线穿过去,难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经常绣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颤抖。还有九尾针,如果穿过去你就是最心灵手巧的姑娘。光针就有各种各样的乞巧形式。

(2)种生。特别注重乞巧的还有女孩子种生乞巧。就是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种生乞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会穿针引线,会做活,而且农活一样能做,是生活当中必备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种本领。

(3)牛郎会织女。七月被称之为“蓝月”,七月的夜晚被称之为蓝夜,这天的习俗就是牛郎会织女。

(4)男生乞文,女生乞巧。有一种乞巧的方式,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时间看蛛网结得怎样。女孩子就是乞巧,男孩子就是乞文,现在也有人玩。还有一种下雨了,有云彩了,就观云乞巧,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看一看这些云彩像什么。如果仔细望天空,有的云彩像动物,有的像植物,有的像宝物,有的像饰物,谁看到什么就得到了巧。如果看一片黑压压的,马上就要下雨了,那就是风调雨顺,寓意着五谷丰登。下雨接水,用这种水洗脸、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4、七夕节的原意是妇女通过穿针乞巧来表达人们对手艺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现在,他们不再局限于为了婚姻学习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自由独立的生活。其实不管是七夕节还是情人节,每个女性依旧憧憬着幸福的生活。

⑤ 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位于银河西边那颗明亮的星星就是织女星。织女星是天琴座α星,是天琴座中最亮的星。在古希腊,天琴座被看作是一把七弦宝琴,是太阳神阿波罗送给俄耳甫斯的那个令无数人心醉神迷的金琴。而在织女星旁边,有一个由四颗暗星组成的小小菱形。传说这就是织女织布用的梭子。

与织女星隔河相望的是天鹰座α星,即牛郎星。古希腊人把这个星座想象为一只在夜空中展翅翱翔的苍鹰,而牛郎星就是飞鹰的心脏。

⑥ 七夕的俗称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节日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 (2张)
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⑦ 七夕节的别称,七夕节又叫什么,七夕节有多少叫法

七夕节的叫法有很多种,无具体统计记录。

1、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2、乞巧节:得名于“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

3、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靓女们专属节日。

4、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叫做“牛公牛婆日”。

5、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7)七夕乞文是扩展阅读

七夕的传播

奈良时代,七夕风俗传入日本。每年七夕时节,天上的织女不仅要赐给日本少女们“一双巧手”,还要满足各种愿望。人们聚在一起,写下自己的心愿,挂在七夕竹子树上。这些愿望多种多样,诸如身体健康、容颜美好、早结良缘、家庭幸福等。

就连日本东京的迪士尼乐园也入乡随俗,不仅让米老鼠和米妮穿上和服,扮成牛郎织女游行,还在园里设了“许愿台”,让游客写卡祈愿。这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庆祝七夕节的主题公园。

韩国女性则会在七夕这天,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摆在桌上磕头祈求,求织女星赐她们灵巧的双手,让她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此外,家家户户还会在七夕这天在祭台上放上干净的井水,用新鲜瓜果和煎饼供奉,祈愿家人平安等。

⑧ 古时七夕节乞巧是什么意思

乞求巧手艺

七夕节乞巧:是古代时候女子的专有节日的民俗活动,是女子向上天祈祷祈求上天赐予自己心灵手巧的能力,主要是指针织女红这方面的能力。这是古代“七夕”节最初的人文含意。

古时七夕节乞巧指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其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在汉朝,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细长则巧,散则拙。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

热点内容
盆栽香芋 发布:2025-07-21 15:43:27 浏览:25
居室绿植吊 发布:2025-07-21 15:29:45 浏览:872
Furla情人节限量 发布:2025-07-21 15:13:23 浏览:926
兰花是国宝吗 发布:2025-07-21 14:41:01 浏览:192
一南花艺师 发布:2025-07-21 14:34:19 浏览:91
满河白荷花 发布:2025-07-21 14:33:30 浏览:552
玫瑰味瓜子 发布:2025-07-21 14:25:35 浏览:157
玉兰花味香水 发布:2025-07-21 14:20:40 浏览:763
叉子骨兰花 发布:2025-07-21 14:16:11 浏览:998
梅花分为几种 发布:2025-07-21 14:11:44 浏览: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