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所以元宵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是吃汤圆的日子!!!然而情人节是从西方传入的节日,中国的情人节的那一天要比西方的早多.可以说是西方情人节的祖先,我过的情人节是"七夕"!!!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有织女和牛郎的故典,以说明我国的人民向往的美好的爱情...
中国的情人节就是"七夕"!!!明白一些了吗???
❷ 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的节日习俗
元宵节有元宵汤圆,端午节有粽子赛龙舟,七夕节有牛郎织女,重阳节插花
❸ 描写七夕和元宵节的诗句。
描写七夕和元宵节的诗句如下:
一、《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二、《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三、《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❹ 元宵节和七夕节在几月初几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
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
1、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媒体炒作,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❺ 古代的情人节是元宵节还是七夕
在古代情人节是元宵节,严格的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是比七夕节要胜出的,在古代平常的女孩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也正是元宵节,为古代的女孩子创造了一个优幽会情郎或者结交才俊的机会。他们也可以在这个时候互诉衷肠。
在古时候的元宵节晚上,一些青年男女在街头上借着赏灯的名义会用眼角的余光看异性,一旦看上心仪的人就会自报家门如果有眼缘的话,就会回家以后向各自的父母禀告父母,就可以按照明媒正娶的程序来走一下,让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
❻ 中国情人节是七夕还是元宵
中国情人节是七夕。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情人节的民间习俗
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七夕节
❼ 元宵节是古代的情人节吗那七夕又是什么
“七夕”又是咋回事呢,这些年被大家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七夕”真的不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在古代,七夕这一天是民间女子比拼女红手艺的日子,大家都在效仿织女。“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来人们为什么会把七夕和爱情联系起来呢?据说源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是名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经过白居易的宣传,这首诗也就成为了爱情诗。
◆ 秦观在《鹊桥仙》写到:金风玉露一相逢,变胜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诗彻底的把七月初七这个日子和爱情联系在一起。
对于七夕,人们更多的是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感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虽然七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但是,爱情是美好的,不管是七夕还是上元节,愿你心有所属觅得良伴,一生如愿。
❽ 七夕、元宵、三月三都称是中国情人节,到底哪个最有依据
大部分人认为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元宵灯会是版古代情人相会的日子。权
在台湾省,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
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可以相会。元宵节,女孩子藉着看花灯之接口,有认识男孩子的机会,给古代的少女们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❾ 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的习俗是什么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炸菜角之类的,纪念屈原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赏花灯、猜谜语、吃团圆饭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拜月、吃团圆饭
PS:
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元宵节的来历: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但并没有说明是八月的哪一天。
唐朝以后,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一般认为,中秋节开始盛行于宋朝,元末朱元璋起兵时以月饼秘密传递“八月十五日杀鞑子(即蒙古人)”讯息,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传统节日。《正德江宁县志》载,中秋夜,南京人必赏月,合家赏月称为“庆团圆”,团坐聚饮称为“圆月”,出游待市称为“走月”。 关于中秋节来源的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最著名。该传说在民间有多个版本流传,大致内容是:相传在远古时代的射日英雄后羿娶了嫦娥,并成为帝王,可是他愈来愈暴戾,多番施行恶政,成了大暴君。有一天,后羿从王母娘娘的手中求得到一包不死药,只要吃了不死药,就能长生不老。嫦娥知道后为拯救苍生免受后羿永远的统治,就把不死药全部吞下,然后变成了仙女,往月宫飞去。百姓们得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平安吉祥,由此便逐渐形成了中秋节拜月的风俗。
希望帮到你,~~~
❿ 七夕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在农历是几月初几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