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地名
『壹』 七夕的起源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玉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很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祈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西安说牛郎织女像为证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我们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就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说。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两会”上提案,建议政府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爱情文化源地”。俞向前告诉记者,“牛郎织女像”在长安区被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但开发利用不够。 据俞向前介绍,《牛郎织女》、《梁祝》、《孟姜女》、《白蛇传》堪称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宁波的梁山伯庙、山海关的孟姜女庙、杭州的雷峰塔都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唯有牛郎织女农历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故事,却被古都西安所遗忘,使这个优美动人的故事还停留在民间传说的层面上。 “在我们民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俞向前告诉记者,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古朴秀美的牛郎织女故事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绝好素材,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为古城西安旅游增添一道新的亮点。 南阳说明确交代的起源地只有南阳 如果在网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织女”等关键词,会出现4万多个相关网页,明确交代的故事发生地均为“南阳城西牛家庄”。 随着七夕节的临近,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的说法,又在广大市民中引发了热议。不少热心市民还提供了牛家庄的确切地址,认为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的牛郎庄就是传说中的牛家庄。 7月28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陈江风教授。陈江风早年对七夕文化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他认为,根据地理条件、汉代意识形态、相对集中的民间传说、古代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在南阳,不仅有牛郎织女汉画石和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确交代了起源地。 陈江风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说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朝的兴起,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地流传。 陈江风还说,当时作为立国八百余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楚国,农耕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纺织手工业极为发达。保留至今的上古丝织品,大多出自荆襄一带的楚墓。花色品种、手法技艺,令人叹为观止。与此毗邻的南阳盆地亦为楚地,自古至今盛产良种黄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南阳城西20里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俗网络》)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的人,织女从天上来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亲手教南阳一带的姐妹们学会养蚕、抽丝、织绸缎。”不同的故事,指陈着相同的起源地,可见南阳具有产生牛郎织女神话的经济与文化土壤。 此外,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襄阳府过去管辖的郧西县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据传说是“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商洛县有据传是牛郎织女活动过的“织女溪”。广义上仍属于这一地区的伏牛山脉,如鲁山有“牛郎洞”和该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南阳汉画也有牛郎织女故事 据南阳市汉画馆工作人员介绍,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得到佐证。汉画馆有一个表现牛郎织女的汉画像石。此石于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北郊独山东坡白滩村被发现,画像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从画中可以看出,传说中的老牛体型,和现在南阳黄牛是一样的。 牛郎织牛的故事从汉至今已经2000多年。世事变迁,传说中的南阳城西牛家庄现在什么地方?陪伴牛郎的老牛是否就是南阳黄牛?而织女下凡洗澡的河是否就是白河呢?这些问题还需有关专家考证。
『贰』 有谁知道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在哪里
在鹊桥。
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而牛郎是一个孤儿,他勤劳但贫穷,与老牛相依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
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见他们哭得伤心,动了恻隐之心,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叁』 牛郎织女是几月几日
旧历七月初七。
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中国代代相传,妇孺皆知,这个美丽的传说最早被记录在西周时期的《诗经·小雅·大东》里面,只是简单的描述了一下并没有说明地方,所以在后来出现了河南版、河北版、陕西版、山东版等等多个地方的不同版本,因为每个地方所出的版本都是有依据,所以现在没有下定论哪个为准确的。
山东版本是从山东省民俗会会长李万鹏这里来的,因为长期研究民间文学艺术得知,山东沂源县的织女洞中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了这个传说,故事和我们在书上看到的一致,这块碑是南宋时期的,旁边有的一座庙叫牛郎庙,更巧的是这个村的地名叫牛郎官村,有户孙姓人家一直以养蚕耕织为生,被当地人看做是牛郎的后人。
『肆』 请问七夕节别名是什么牛郎和织女分别是哪里人士
七夕节别名为情人节,牛郎是南阳桑林人,根据民间传说织女为天河之东人。
牛郎内织女(中国著容名民间故事)简介
1、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2、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3《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伍』 七夕第二天打一地名
应该是巴西。
『陆』 七夕都有什么传说
七夕中国情人节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仙缘会、双七节、香桥会、仙桥会、天缘会、巧节会等。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七月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名称不同,其过节的民俗内容也不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就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诠释,所以难以放弃。纵观“七夕”在我国的发展史,凡是动乱时期它是最容易被人们淡化的,凡是安定时期又是最让人挂牵的。现在又到了一个重新挂牵“七夕”的时期 了。
一、“七夕”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说起来,与湖南郴州还有些关系,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在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阶段就叫桂阳。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西汉即有《桂阳列仙传》,其中有个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传》、《列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都有其传,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就是他透露出来的。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公元前208年,战国时项梁拥楚怀王芈槐之孙牧羊人熊心为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佯尊熊心为义帝,从彭城(今江苏徐州)迁都郴县。同年秋,楚怀王熊心在郴县过了异乡的第一个七夕节不久,就被项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将义帝杀害。现在郴州仍存义帝陵. 据《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 所载:现代学者研究,由牛郎织女神话形成的民俗节日,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楚怀王就曾置七夕,后来才流传为全国性的节日。
“七夕节”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精品,而七夕又与牛郎与织女的民间传说紧密相连,牛郎织女故事情节在春秋战国时已渐趋完整, 成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流传的范围非常广,因此这则传说也有很多异文存在,老百姓为了把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更好的传播和讲述出去,往往把自己当地的一些人名、地名以及自然景点等加入进去,它们或者情节相似,主人公名字不同,或者主人公名字相同,情节不同,此外传说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往往又融入了地方色彩,如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如此等等。互为异文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以致于现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版本和传说发源地的争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湖南等地,又如湖南桂东在春秋战国时代隶属于楚国,当地有流传了数千年关于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七夕相会的传说。 “七夕节”的习俗和“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上相会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的十分历史悠久。据说桂东仙缘桥十分神奇,直到现在,有胆量走完此桥的人,无任男女,没有找对象的,走过此桥后,必可找到美好姻缘,准备结婚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结婚必会幸福美满百年好合,已结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时双双牵手走过此桥,必会和好如初。感情已经破裂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还可以破镜重圆等等。 把七夕文化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文化内涵。
二、“七夕”的发展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不管它的产生有多少个理由,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七夕正式定为国家节日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国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并明确: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为节日,形成定制。七夕在汉代是个重要的庆祝日,因为汉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诞生与漪兰殿。又传说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时,王母娘娘曾到皇宫会见过汉武帝,更给七夕加上一层神圣的光环。(2)神话故事的嵌入。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何时,口头传说时期的事目前不好确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织女星究竟是哪颗星星,争议也是比较多的。从现在据有的文献资料看,把牛郎和织女说成相互爱恋、结婚、生子、被银河分离、七夕相会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震荡,传统的儒学受到冲击,学术思想比较自由,民间文学非常发达。国家分成南北,战争使人民妻离子散,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生活,于是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被人为分割大河两岸的悲剧引起同情,越传越广,越传内容越丰富,以至进入许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从汉代以宫廷为主的欢庆节日,演变成以民间为主的情感节日。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更加生动具体,传说也越来越贴近平民百姓,如织女可以使妇女手巧,黄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离开人间苦难……为了延长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习俗:七月七日白天杀公鸡,以免打鸣惊醒正在相会的牛郎织女。有人说西方节日以宗教为主,中国节日以亲情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内容的渗入推动节日民俗发展。南北朝以后,唐朝统一了全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唐宋时期,牛郎和织女进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成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唐朝皇宫内白天用阳起石染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为“渡河吉庆花”;晚上以锦彩结成楼阁,列花果酒炙,设坐以祀二星。宋代时又把牛郎、织女这一对神仙和佛经天龙八部中的‘摩 罗’联系起来,每到七夕把牛郎、织女制成土偶泥人形象,摆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罗代表牛郎、织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过除了泥制的还有木雕,甚或还有金银制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动更加成熟,丰富,除了沿袭历代流传下来的供“五子”、贺双星、求灵巧、水浮针、看巧云、拜魁星……以外,还增加上演《天河配》、《长生殿》节令戏,使七夕成为娱乐性很强的传统节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征
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研究节庆文化应从这个节庆的文化精神、节庆用具、节庆用语、节庆饮食、节庆禁忌、节庆日期等方面内容入手。每个节庆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觉得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表达了中国人对夫妻情的态度和理想。老百姓说:“久别赛新婚”,宋朝秦观在《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与社会关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时争”的处世哲学。牛郎织女相会,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为他们搭桥,这是一幅壮丽的天人和谐的图画,善良和博爱的凯歌。中国人追求的是爱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时的欢娱;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爱,而不是一时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追求永恒,是七夕节庆文化的特征,我相信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也确实有它的永恒性,这是因为:(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 七夕这个节日从先秦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这个节日有兴有衰,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应该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柒』 七夕是发生在哪里的故事
有传说为证明:
桂东仙缘桥(仙人桥)----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的地方,现代相爱男女的朝圣之地
从湖南省桂东县普乐乡东水村往红洞、上井的河流,从"哈喉脑"开始沿江而上,去新庄村的地方,留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疑为“冰臼群”,的石窟窿,大如"禾桶缸,"小如'谷箩框"当地语言),延绵数十里,当地人称为马蹄印.为什么会留下这么多大小不一的蹄印呢?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南阳城”据说是西晋时期湖南南方的桂阳郡城,现在的郴州市,简称为“南阳城”。据桂东县志记载: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即今汝城县)的宜城、零陵二乡置桂东县,县治设上犹寨(即今寨前)。明洪武元年(1368),移县城于沤江上游的凤凰山前。),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牛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牛郎暗自伤心流泪,不知家去何方。
那头老牛看着被赶出家门的牛郎形单影只无家可归,顿生怜悯之心,告诉牛郎,自己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的地方是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那里离天只有三尺三,至今仍处于原始状态,没有人为改造痕迹,千年铁杉竞秀,千年古道斗险。原始森林间,飞禽走兽生活期间;那里由于离天较近,故而气候凉爽,当天上的神仙酷暑南耐时,神仙每年夏天下凡避暑纳凉的地方,于沤江河边洗澡降温,或游水嘻戏.它就经常看到有神仙在山顶上下棋,仙女在那河里洗澡,乃人间仙境,去那里生活将会比这里更加美好.
于是牛郎随着老牛一起离开那个伤心地,跋山涉水,来到了老牛所说的离天三尺三的地方,在一个叫牛氏坪(现也叫牛屎坪)的地方住了下来. (即如今湖南桂东八面山一带,古又人云: 八面山, 离天三尺三,人过要弯腰,马过要下鞍,现有景点有“八仙下棋”,古活化石银杏树等.盛产人间仙草灵芝,.桂东牛果等 .桂东县城,海拨800多米,是湖南省海拨最高的县,那里夏季气候凉爽,晚上睡觉还要盖被,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怪不得神仙也下凡到此避暑纳凉了,呵呵。)
一天,天上酷暑难耐,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纳凉,在沤江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织女后来和诸仙女回天朝后对牛郎日夜思念,便骑一匹白色的天马偷偷下凡,来到人间.为了不让玉皇大帝发现,于是带着牛郎从牛氏坪沿沤江转至东水村去人迹罕至、偏远得神仙也很难找到的新庄村青石洞安家.
途经桂东牛塘界,没有路难以前行,在沤江边住了一个晚上,老牛也累了,牛郎陪老牛在沤江边上洗了一个澡,他们洗了澡的地方被老牛滚出了一口大塘,当地人后来把这个地方称为大塘,现称为大塘乡,他们在沤江边住过的地方称为牛难前,也就是牛郎难以再向前前进的意思。(现也叫牛栏前,位于普乐乡沤江边),
进入东水村后,由于东水村的地势比沤江高,沤江水流不进东水村,而且山高路徒,没有水路可走的白马马蹄和老牛的牛蹄受伤,留下一个个蹄印,织女看到伤心落泪,泪流成河,便是今天的东水河,原来东水村本无水,因为水应从西向东流,沤江水不可能倒着往高处流,织女没来之前,当地百姓一直处干旱之中,经常颗粒无收,百姓食不果腹,饥荒连年.自织女的眼泪变成水后,当地百姓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正是因为东水村的河水是织女的泪水演变而成的,所以水也就可以从东向东流,从高处看水是倒着流,故留下了"桂东东水水流东,东来东去"的千古佳话,这也是东水村村名的由来.
织女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在十分偏僻新庄村青石洞安下家来,做了牛郎的妻子。刚到此处牛郎织女人生地不熟,茶米油盐,样样皆缺。牛郎只好每天上山挖竹笋、蕨菜根,黄菌等充饥。心灵手巧的织女把吃不完的竹笋烘烤成笋干,蕨菜根加工成蕨淀粉,黄菌晒成黄菌干 ,吃的解决了,但缺茶少油,织女于是又把牛郎在终年云雾飘渺齐云山上找到的叶大叶小的两种茶树,叫牛郎带动当地百姓广种于桂东大地。 叶大而粗的叶子不能吃,但它的果实可以产油,当地百姓把这种茶树称为木子树所产油的叫木子油,即茶树油。叶小的那种茶树叶嫩而叶子可以泡着喝,鲜美提神,牛郎非常喜欢。即现在大地乡的云雾茶,现在又叫玲珑茶;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织女在离青石洞较远的另一个神秘的洞穴里划出一块神田,牛郎每天早上骑着白马带着老牛去那里耕种,中午肚子饿了就在石洞里生火做饭,做饭时洞里常常烟雾渺渺,当地百姓后来把这个石洞取名为“碧洞飞烟”;晚上回家途径东水村时都稍作休息,现在白马休息的地方也叫“五马归巢”.牛郎把织女从天上带来的大禾仙米、苡米等播种下去,年年耕种,年年丰收.
一年天上又酷暑难耐,天上的一条金龙和诸仙一起下凡纳凉,金龙突然特感凉快无比,一个喷嚏,变成一场大水,使得八面山的青山河河水瀑涨,大水带着泥沙咆哮而下,淹没了沤江边的万顷良田,当地百姓欲哭无泪,牛郎知道后,带着白马和老牛帮助当地百姓在沤江边上治沙造田,最后把被淹的万顷良田重修于好,深受百姓爱戴。当地百姓为了记住这个事情,把青山河发大水的地方称为“青山”、“大水”两个地名,把牛郎治沙造田的地方命名为做“沙田”,即现在桂东沙田镇。金龙惹祸后不敢再回天上,愧于当地百姓,自愿留在凡间,充当沤江守护神,从此沤江不再发特大大水,当地百姓于是又把沤江边上的一个村庄命名为龙头村,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思。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虫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天虫,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织女又发动当地百姓广种桑树,养天虫取丝,牛郎每天把丝带回家给织女织布。为了感谢织女给了天虫产丝,当地百姓把天虫尊称为“蚕”,这也是把产丝的虫子取名为蚕的原因.为了纪念织女给了天虫取丝织布,当地人又将地名取名为丝都,即现在的桂东四都,把牛郎耕种的神田称之为“仙人石田”.仙人石田洞现己成为桂东著名的旅游胜地.到现在,如果你去旅游观光,还可以看到牛郎在那里耕种的身影呢。
织女把新纺出来的布拿到一条小溪里面挂着漂洗,但见白光闪闪,暇光万丈,当地百姓以为金龙现身,惊喜万分,纷纷跑去观看,一看才知道是织女在漂布,一个个啧啧称奇,织女上了天朝以后,她漂布过的溪流形成了一个一百多米高的瀑布,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织女的故事,把那条小溪称之为龙溪,把那条小溪漂布过的地方称之为龙溪漂布,现在又叫龙溪瀑布。把当地地名称之为新纺,也就是现在的新坊乡。
牛郎和织女就这样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生了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它会变成一棵树,长果子给牛郎的后代吃,还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老牛说完这此话后就死了.死后,牛郎把老牛埋葬于桂东的一座高山上,即现在桂东的牛死仙山,以前建有一处牛仙庙,由于年久失修,仅残留遗址.非常奇特的是,当地猎人在牛死仙山打猎时,怎么样也打不到猎物,似有神灵佑护,被猎人称为打猎禁地.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老牛的坟上果然长了一棵树,树上结满了果实,当地百姓称之为牛果.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带上用大禾米加工成的黄糍粑干粮(大禾黄糍粑,现桂东著名特产),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话说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用力过猛,金簪朝东落到凡间,插到了位于桂东县黄洞乡羊石坳山顶,山顶突起三峰,盘结如鬟,因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盘结如鬟而得名,原叫织女云鬟,现称玉女云鬟,桂东著名景点。据说武当派祖师爷“张三丰”也慕名来过此地。 并在石头上刻下了“丰”字。金簪朝东划落,一道金光划过的地方现在称为东洛乡。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百鸟之王--凤凰,凤凰把鸟儿们召集起来,在凤凰的栖息地(即如今在桂东县城旁的凤凰山,现仍有演变成为小个儿的凤凰那附近栖息,还有一棵需要四人合抱的千年古松,被誊为中国马尾松之王,该处也是桂东著名景点之一,称之为“凤岭古松”),在两棵千年古松树里,开了一个百鸟大会。后来人们把这次百鸟大会也称之为百鸟朝凤,百鸟们共同商讨如何帮助牛郎飞到天上去追织女,这时,生长在相思泉的喜鹊勇敢地站了出来,泪水汪汪地请求凤凰,要去帮牛郎,凤凰被喜鹊助人于危难的精神所感动,同意了喜鹊们的请求.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玉皇大帝牵怒于白马私自带织女下凡,触犯天条,把白天马贬为凡马,留在人间,所以现在仙人桥所处的山也叫白马山,白马山上有个千年不枯的泉眼,便是织女被天兵天将带回天庭时,对心爱的牛郎和给她找到人间真爱的白马所留下的伤心泪,泪滴成泉,也就是今天的相思泉,生长在旁边的豆科植物成了相思豆.由于这种原产的相思豆比较大而且有花纹,当地人又把它称为花豆.(据传,大诗人王维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之后,非常感动.只知道相思豆生长于南方,却不知是生长在南国偏远山区桂东的花豆才为真正的相思豆,让世人以为南方的另外一种豆也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里面的相思豆,留下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千古佳句.但对桂东而言,多少有些遗憾.).
树上一群比翼鸟被牛郎织女感天动地的爱情所感动,其中,喝了相思泉的个儿小的鸟儿,就变成了桂东著名相思鸟,飞得高的鸟儿每年七月七日都带着牛郎飞到天上,搭成如同凡间的石桥一样,让牛郎织女在天上约会,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个凄美的爰情故事,将这种鸟称之为喜鹊,每年七月七日称之为七夕,喜鹊所搭的桥也称为鹊轿。
织女上天庭后怛心白马和牛郎的牛没草吃,就让雷公在白马山顶上放一把山火,烧掉山顶的树木,让山上长满白马和牛郎的牛所需要的青草,所以到现在,白马山顶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的发生一起山火。。。。
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时间久了,对凡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两个小孩的思念与日俱增,便请求王母娘娘让她下凡看看孩子, 王母娘娘于心不忍,但又不可以让她们继续生活在一起,但出于骨肉之情,每年看看小孩,也是合情合理,于是按照喜鹊搭桥的办法,下令二郎神,在牛郎织女所住的青石洞旁把山劈开, 二郎神再搬来一块巨石,横架南北,石桥两头宽,中间窄,桥面稍斜,以防他们跨越桥中央, 借以阻断织女的回家之路.据说现在,有胆量走完此桥的人,无任男女,没有找对象的,走过此桥后,必可找到美好姻缘,准备结婚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结婚必会幸福美满百年好合,已结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时双双牵手走过此桥,必会和好如初。感情已经破裂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还可以破镜重圆等等。具体是否如此神奇,只有你自己亲自去体验了才知道。。。。。
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上半夜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下半夜牛郎织女在石桥相会,也就是现在的仙缘桥,至今牛郎织女所住的青石洞旁那边的桥边上,耸立着一高一矮两个石头, ,传说就是牛郎织女的两个孩子,当地人把它称为,望星石,也称望亲石.他们每天翘首相望,看着天上的牛郎织女星,等待父母亲的到来,日久天长,成了今天的永恒追求的象征………
由于织女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私自下凡,牛郎织女在凡间所约会过的桥称为仙缘桥,现也叫仙人桥,住过的洞叫情思洞,现在也叫青石洞,当地百姓为了纪念牛郎织女住过的洞室,把新郎新娘结婚用的房叫洞房,这也是洞房的由来
由于鸟儿们每从四面八方回来搭桥,于是在桂东形成了一条千年鸟道,鸟儿因赶着要去搭桥,经过千年鸟道那个地方,当地百姓把这个地名取名桥头,鸟儿经过的山叫鸟岭.(现在桂东桥头镇),
新庄村当地百姓偷看织女在约会时为了更加美丽而采集百花化新妆,古称化妆为上妆,卸妆为下妆,故有新庄,上庄,下庄三个地名.
听说,现在有很多谈恋爱的男女,为了神圣的爱情,不顾爬山涉水之艰辛,来到仙缘桥,海誓山盟,以表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之心,更有人勺一碗相思泉的相思水,送给自己暗恋之人,借物传情,皆大欢喜.
织女为了爱情而下凡生活在湖南,于是有了湘女多情的说法。湖南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故事,创作了《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流传千古的动人情歌。并把湘江的一条支流叫做织江,即现在的资江。 桂东人民为了沤歌这个故事,把桂东的一条织女下凡洗澡的大江称之为沤江,把沤江的一条支流称为牛郎江,(住于桂东寨前,后简称为牛江)两江相汇,意为让永不停息的江水,把天上人间的爱情故事,百年好合,永远沤歌,流源远长...................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后记:由于牛郎织女在桂东的神话传说己有上千年历史了,现在的年轻人又不喜欢听故事,发生在桂东有关牛郎织女神话传说被人渐渐遗忘,只有老一辈少数几人还能依稀记起,但也残缺不全,加上地名变更,如丝都现己更名为四都,牛氏坪更名为牛屎坪;织女云鬟更名为玉女云鬟,龙溪漂布更名为龙溪瀑布;仙缘桥更名为仙人桥等等,渐渐的,连桂东本地人也逐渐忘记,有的甚至完全遗忘了这个美丽的传说,这在传说发生地来说,不得不承认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今天,笔者通过寻访众多老一辈人士搜集整理出来,许多典故,地名等己无从考证,欢迎广大朋友继续发掘,并请多多指正,共同努力去完善.目地只有一个,让发生在桂东的美丽传说继续流传下去,发扬光大.
附记:
1.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地名:“南阳城”、牛氏坪(现也叫牛屎坪)、牛塘界、寨前乡、大塘乡、普乐乡 东水村 牛难前(牛栏前)、大地乡,“青山乡”、“大水乡”、沙田镇、龙头村、(丝都)四都乡、(新纺)新坊乡、龙溪村 、黄洞乡、东洛乡、桥头镇、新庄村,上庄,下庄
2.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山:八面山、凤凰山、鸟岭、齐云山、羊石坳山、白马山、牛死仙山
3.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水:沤江、东水、龙溪、大水、(牛郎江)牛江
4.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景点:湖南桂东八面山自然保护区、天然空调城--桂东县城、、“凤岭古松”、八仙下棋、东水水流东、马蹄印、五马归巢、“碧洞飞烟”、“仙人石田”.(龙溪漂布)龙溪瀑布、牛仙庙、(织女云鬟)玉女云鬟、千年鸟道、鸟岭、望星石、相思泉、(情思洞)青石洞、(仙人桥)仙缘桥。
5.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土特产:灵芝,、银杏果(白果)、桂东牛果、大禾仙米、苡米、大禾黄糍粑、相思鸟、相思豆(花豆)、笋干(玉兰片),蕨菜、蕨粉、黄菌干、木子油(茶树油)、云雾茶(玲珑茶)
6.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名词:洞房的由来、“蚕”的由来、湘女多情的由来、相思鸟的由来、喜鹊的由来。
7..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歌曲:《夫妻双双把家还》
8.与牛郎织女在桂东有关的诗词:收集中。。。。。
『捌』 牛郎织女起源地
民间说:源自南阳城西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 2006乘着火车游西藏 马行夏日"放牧"京郊 心静之旅"禅"之旅 环球跳蚤市场淘宝记 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西安说 牛郎织女像为证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我们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就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说。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两会”上提案,建议政府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中 2006乘着火车游西藏 马行夏日"放牧"京郊 心静之旅"禅"之旅 环球跳蚤市场淘宝记 国爱情文化源地”。“在我们民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俞向前告诉记者,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古朴秀美的牛郎织女故事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绝好素材,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为古城西安旅游增添一道新的亮点。
南阳说 明确交代的起源地只有南阳
如果在网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织女”等关键词,会出现4万多个相关网页,明确交代的故事发生地均为“南阳城西牛家庄”。
随着七夕节的临近,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的说法,又在广大市民中引发了热议。不少热心市民还提供了牛家庄的确切地址,认为南阳市宛城区溧河乡的牛郎庄就是传说中的牛家庄。
2006乘着火车游西藏 马行夏日"放牧"京郊 心静之旅"禅"之旅 环球跳蚤市场淘宝记 7月28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陈江风教授。陈江风早年对七夕文化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他认为,根据地理条件、汉代意识形态、相对集中的民间传说、古代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在南阳,不仅有牛郎织女汉画石和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确交代了起源地。
陈江风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说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朝的兴起,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地流传。
与此毗邻的南阳盆地亦为楚地,自古至今盛产良种黄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南阳城西20里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牛郎。”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的人,织女从天上来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亲手教南阳一带的姐妹们学会养蚕、抽丝、织绸缎。”不同的故事,指陈着相同的起源地,可见南阳具有产生牛郎织女神话的经济与文化土壤。
此外,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襄阳府过去管辖的郧西县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据传说是“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商洛县有据传是牛郎织女活动过的“织女溪”。如鲁山有“牛郎洞”和该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
南阳汉画 也有牛郎织女故事
据南阳市汉画馆工作人员介绍,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得到佐证。汉画馆有一个表现牛郎织女的汉画像石。此石于上世纪70年代在南阳北郊独山东坡白滩村被发现,画像右上角有一牵牛星,星下画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扬鞭牵牛状;左下角有一织女星,里面跪坐着一位头挽高髻的女子。从画中可以看出,传说中的老牛体型,和现在南阳黄牛是一样的。
南阳黄牛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当今的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区,汉代的农业领域亦十分辉煌。张衡赞美家乡的《南都赋》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
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饲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做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
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了南阳城西牛家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
牛郎织牛的故事从汉至今已经2000多年。世事变迁,传说中的南阳城西牛家庄现在什么地方?陪伴牛郎的老牛是否就是南阳黄牛?而织女下凡洗澡的河是否就是白河呢?这些问题还需有关专家考证。
『玖』 竹林七贤分别是七夕节有什么习俗(不少于3个)
你问的这两个问题是毫不相关的。
竹林七贤是中国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内是嵇康、阮籍、容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博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于地名竹林合称,叫做“竹林七贤”。
七夕就是七月七,又叫乞巧节,习俗很多。1、很多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2、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3、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4、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拾』 七夕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啊
陕西--兴平--董永--七仙女就是原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今天是七夕,在这个传统节日里,听说在水缸旁瓜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浅浅低语。可您知道吗?据陕西的民俗专家介绍,这个美丽的传说发源地其实就在陕西省兴平市。
流传兴平已两千年 :七夕是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的日子。据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赵建文介绍,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情节在春秋战国时已渐趋完整,汉代时已有人把它由民间故事整理成诗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陕西兴平是牛郎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现今兴平市东城区子孝村、北门村是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的核心区。牛郎织女的故事,两千年来流传于兴平,其完整性、真实性,体现了中国乡土社会农耕文化,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兴平尚存许多古迹 :为了证明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在兴平,兴平市地方志专家翟崇仁先生对此进行了十余年的考证。他说,牛郎的原型就是东汉时期的董永,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树,依然古朴高大,苍劲叶茂,酷似《天仙配》电影中的古槐。市北环路北门东堡,沿高干渠坡下尚存遇仙桥。不少中老年人回忆说,遇仙桥西北半坡处曾有双冢,人称董永、七仙女墓,后在平整土地时平掉了。南位镇董家一位老人曾说:“旧时董家荣轴上端曾有董永、七仙女画像。”董永的住址称董家店。
上世纪五十年代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被改编为《天仙配》并搬上舞台,而后有媒体报道董永系安徽人,有位退休干部称在他收藏的《董氏家谱》中还有关于“董永遇仙”的故事。
但据翟崇仁先生考证,安徽的黄梅戏《天仙配》只起了个率先编演作用,兴平民间不仅广泛流传有完整的牛郎织女故事,兴平的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原县文化馆馆长薛凡也首肯了《天仙配》的传说是在兴平的说法。兴平还有人文景观遇仙桥、双冢、千年汉槐、仙女湖遗址等,此外还有一年一度的七巧节、七仙女庙会等民俗活动。这些牛郎织女传说中的故事元素在全国绝无仅有,无疑证明了兴平是“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陕西长安 有牛郎织女石像为证 :“牛郎织女的传说源自我们西安,已有两千余年的牛郎织女像就位于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辖区。”西安市政协委员俞向前说。对此,郑州轻工业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家陈江风认为,根据地理条件、汉代意识形态、相对集中的民间传说、古代文献记载等诸多方面的考察分析,牛郎织女故事源于汉水两岸的楚地。在南阳,不仅有牛郎织女汉画石和仍在人们口头流传的故事,而且故事中明确交代了起源地。
俞向前曾在2005年年初的西安市“两会”上提出提案,建议政府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将农历七月初七打造成中国的情人节,并在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牛郎织女庙遗址上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爱情文化发源地”。俞向前告诉记者,“牛郎织女像”在长安区被当地群众称为“石爷”“石婆”像,1956年被列为省级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但开发利用不够。 “在我们民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俞向前说,开发牛郎织女历史文化资源,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可为古城西安旅游增添一个新的亮点。 据《河南商报》
河南南阳--传说中是牛郎的家乡:随着七夕的临近,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哪里的说法,不仅引起了陕西人的热议,也引发了河南南阳人的争论。南阳不少市民认为,牛郎织女传说源自南阳。他们的依据是:如果在网上搜索“七夕”和“牛郎、织女”等关键词,会出现4万多个相关网页,明确交代的故事发生地均为“南阳城西牛家庄”。
陈江风说,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见于《诗经》,说明此故事起源于先秦时代。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结合资料分析,七夕节的起源始于楚国时期的汉水流域,因汉朝的兴起,七夕和牛郎织女的故事得到广泛深入的流传。
陈江风还说,当时作为立国八百余年,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楚国,农耕文明已经相当成熟,纺织手工业极为发达。保留至今的上古丝织品,大多出自荆襄一带的楚墓。花色品种、手法技艺,令今人叹为观止。与此毗邻的南阳盆地亦为楚地,自古至今盛产良种黄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说:“南阳城西20里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牛郎。”(2001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俗网络》)
民俗学家张振犁先生在《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也说:“牛郎叫如意,是南阳城西桑林村的人,织女从天上来到人间,与牛郎成亲,亲手教南阳一带的姐妹们学会养蚕、抽丝、织绸缎。”
不同的故事,指称着相同的起源地,可见南阳具有产生牛郎织女神话的经济与文化土壤。
此外,汉水流域保留了大量的与“牛郎织女”神话、“七夕”风俗有关的遗迹。襄阳府过去管辖的郧西县有“天河”“天河口”等地名。老河口市的“老河口”据传是“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商洛县有据传是牛郎织女活动过的“织女溪”。广义上仍属于这一地区的伏牛山脉,如鲁山有“牛郎洞”和该故事中仙女洗澡的“九女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