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何义
1. 急需以读书为主题的文章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澳》
2.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
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5.兄弟阋(xì)于墙,外御其侮。”《诗经小雅棠棣》
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7.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9.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
10.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1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
1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3.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14.皮之不存,毛将焉(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15.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7.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2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8.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3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3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3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37.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3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40.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43.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44.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4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48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5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5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5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53.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54.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55.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典礼上》
5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5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5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59.好学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6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6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62.君子慎始,差若豪氂(lí),缪以千里《礼记经解》
6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礼记聘义》
64.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65.闻过则喜,闻善则拜。《孟子公孙丑下》
6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67.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孟子离娄下)
68.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6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70.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7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72.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7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74.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第六十三章》
7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6.哀莫大于心死。《庄子田子方》
77.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达生》
78.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管子形势解》
7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80.长太息以掩泣(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81.路漫漫(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8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84.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荀子天论》
85.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luán)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86.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吕氏春秋疑似篇》
87.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
88.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战国策齐策四》
89.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90.人固有一死,死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9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9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史记李将军列传》
93.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后汉书马援传》
94.峣峣(yáo)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后汉书黄琼传》
95.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9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9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
9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
9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10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01.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潜《读山海经》
10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103.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
10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10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106.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107.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10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109.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
110.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1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11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1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1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15.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11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1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1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1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2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121.山中一夜雨,树杪(miǎo)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12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2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124.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
12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126.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12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2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29.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
13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3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32.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然。杜甫《绝句二首》
13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13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论诗》)
135.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136.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
13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3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139.文章憎命达,魑魅(chīmèi)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14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14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14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断(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之四)
14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144.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4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46.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14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4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149.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150.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5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5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15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
154.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渡桑干》
15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hóng)《寒食》
156.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5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158.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15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16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16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
16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16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6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
16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66.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167.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七夕》
168.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16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17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17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
17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17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174.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17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17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7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7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179.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黄蘖《上堂开示颂》
180.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无名氏《金缕衣》
18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18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18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18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185.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18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8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188.千门万户曈曈(tóng)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18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19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9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9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19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194.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19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96.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示子遹》
19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9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99.众里寻他千网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20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201.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夏元鼎《绝句》)
20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20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百折(万击)还坚韧(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20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20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0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0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20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二》)
20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绝命诗》)
210.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梁启超《自励二首》
21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2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21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14.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2. 松滋的民俗习惯
松滋的民俗习惯如下:
1、春节,春节俗称过年,一、为一年内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历时二十三天,活动繁多,热闹非凡。
2、送灶神:腊月二十三,相传为司命菩萨(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善恶之日,各家各户点锅灯,焚香拜,祈求灶神奏善事、驱火灾,同时送平时家中奉祀诸神。送神之后,诸神不在家,百无禁忌,开始忙年。但家中如有丧事,当年不送神。
3、过小年,腊月二十四,合家小宴,祭奠祖先,谷称过小年。民间各种游乐活动多从此日开始,俗曰“闹春”。又,相传此日高客子(老鼠)过年(亦有说过喜会),不宜吵闹,应早睡,保持安静。否则,“你吵它一天,它吵你一年。”,忙年,腊月三十前,“家家户户过年忙”,熬糖、打豆腐、打粑粑、打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打扫卫生。打扫卫生一般在腊月二十八,俗语曰:“二十八,洗邋遢。”。
4、团年:腊月三十为大年,在外行人皆赶回家中团年,俗称“鸦鹊老鸦都有个三十初一”。团年多在上午,亦有天亮前或晚上团年的。团年前,先用猪头、猪尾、大蒜敬菩萨,烧香鸣炮,然后闭门敬祀祖先,再合家入席团年。席上唯团年鱼不能食用,留至来年吃,表示“年年有余”。吃团年饭的时间较平时吃饭的时间长,即使先吃完,也不能随便下席。吃完团年饭后,开门纳财,俗称“开财门”。傍晚时分,上祖坟送灯亮。
5、相传除夕夜晚,各路神仙下界巡视,清点人丁。为让神仙知道人丁兴旺,各家各户用在树蔸生旺火,合家通宵叙谈,即使小孩要睡,也要睡在渣窝(灶前放柴草的地方里,灶神会奉告各路神仙,此家人不缺人头)里。俗语曰:“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你守菩萨爹爹一夜,菩萨爹爹守你一年。”。
6、出行,正月初一拂晓,合家穿上新衣,洗净手脸,然后大开正门,选准方位祭拜天地,用柴蔸燃放鞭炮。出行毕,带柴(财)蔸进屋,紧闭大门,俗称“紧财门”。进屋后,媳妇给公婆筛糖茶或蛋茶,长辈接受晚辈礼拜,亦给年幼儿孙“压岁钱”。80的代,城镇多零点出行,中央电视台午夜钟声响后,鞭炮烟花齐放,一片欢腾。
7、拜年,初一不出门,在家拜父母,但若有亲友先年仙逝,初一要前往拜祭,俗称“拜新年”。初二拜丈人。初三以后亲友邻里互拜,直到正月十五,俗称曰:“有心拜年,十五不迟。”此间,狮子、龙灯、三棒鼓、道情、说鼓、地花鼓、竹马等沿门闹春。
8、送年,正月十五,过年结束,城乡皆舞龙玩狮庆贺,家家户户吃元宵、点夜灯,又称元宵节或灯节。解放后,农村仅点夜灯,显得较平淡。城镇较为热闹,烟花鞭炮,舞龙玩狮,张灯结彩,盛于解放前。
3. 届的组词
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曲折(qǔ) 场(chǎng)院 唉(aǐ) 乃 庠(xiáng)序之教
B.倨(jū)傲 商贾(gǔ) 怃(fǔ)然 妍媸(chī)毕露
C.惶悚(sǒng) 编纂(zuǎn) 衅(xìn)钟 硝烟弥(mí)漫
D.忖 (cǔn)度 欢谑(xuè) 徘徊(huí) 怙(gū)恶不悛
答案:C.A. 曲折(qū) 场(cháng)院B.倨(jù)傲,怃(wǔ)然, D. 徘徊(huái)怙(hù)恶不悛。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纨袴 连绵字 掺和 铤而走险
B.担心 沼汽池 毕竟 丰富多彩
C.浮浅 冷不妨 良宵 食不果腹
D.稀有 出洋相 抉择 平心而论
答案:D.A. 纨绔 联绵字 B. 沼气池C. 冷不防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经过一年的苦干实干,我公司产值大幅度增长,全年共 50多万元。
②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 ,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③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 对他们施以极刑。
A.盈利 意义 果然 B.渔利 意味 竟然 C.盈利 意味 竟然 D.渔利 意义 果然
答案:C。“盈利”又写作“赢利”,用作名词时指企业单位的利润,用作动词时,指获得利润;“渔利”是指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意义”,含义和意思;“意味”,含蓄的意思,情调;兴趣;趣味。“果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竟然”,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
B. 在儒家历史学者的笔下,同为法家的商鞅以严刑峻法著称,各种耸人听闻的酷刑始终是与商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C.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上行下效嘛,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没有孝心,你就别想你的孩子将来对你有孝心。
D. 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种人多力量大的思想在过去曾非常流行,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多时候已不合时宜了。
答:C.A. “心领神会”,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B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惊奇的话使人震惊。“耸人听闻”的目的是哗众取宠,施事者是人,贬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的坏事情。它是指某坏事给人的震惊程度,中性.C. 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多指坏事。D.三人成虎。喻谣言或流言反复传播,足以惑乱听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B.通过这次参观,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该国的教育水平和民众的教育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感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C.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为此获得了此项殊荣。
D. 老张具有强烈的社会则任感,去年刚刚上任,他就主动参与各项防洪抢险工作,排忧解难,安定人民生活的责任。
答案:A。B主客倒置。应为“该国的教育水平和民众的教育观给我国的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感”前加“参观者”。C不合逻辑,去掉“为此”。D谓语残缺,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 。苏州园林 。 。 。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①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②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③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可绝不讲究对称
⑤这是为什么? ⑥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个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个回廊
A.④⑥②①③⑤ B.③①④②⑥⑤
C.④⑥①③②⑤ D.③①②⑥④⑤
答案:B。从“我想”后一段看,苏州园林是园林,是美术画,是不讲究对称的,故可排除AC;从全段总分结构和“可绝不讲究对称”的转折语气可看出第④句应接在“苏州园林”后。由此可排除D。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7.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A。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8.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答案: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9,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答案: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10.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 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答案:B。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原文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①,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14),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馀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⑥!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释】
①排:批驳。
②权子母:古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衡其轻重铸之,以利通行。(参看《国语•周语下》)后世遂称借贷生息为“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
④“《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
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
⑥顾:岂,难道。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示:给……看。
B. 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顾:考虑。
C.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善:友好,亲善。
D. 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派遣。
答案:D。打发掉。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辄起而排之 /太后盛气而揖之
B.先生则抚掌自豪 /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C.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至今学者称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答案:C前句其为揣测副词,大概,后其为祈使副词,一定。A代词,指人B副词,就D代词,他们。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②说非常珍视自己的评书稿本;⑤说听课的人对他的崇拜。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D.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答案:B。原文说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著述多到十万多字的是《易经》,“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是说如今流传在社会上的著作。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卓异,所有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
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一天他拿一千两银子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加您守财奴的名声罢了,我已经替您打发掉了之。”王斫山笑了笑没当回事。
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颜渊感叹孔子,孔子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尤其爱好讲《易》,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它的评论还有很多,如今流传社会上的著作,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刊刻版本。
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不能评论《古诗十九首》。”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惨的灾祸。面对行刑时感叹道:“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算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最出名,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
曲江廖燕说: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才开拓出极有生气的一面。唉!多么优秀啊!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然而评价他的人说文章奥妙的秘诀,就是天地奥妙的秘诀,如果阐明得太透彻,不可避免会触犯鬼神的忌讳,这样看来先生的灾祸,大概也有一些致祸的原因啊!但是先生画龙点睛的评论,教人写作诗文的方法,使普天下后来求学的人,完全领悟写文章布局构思的方法,这是先生的功劳啊,这功劳又怎么会小呢!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我路过吴门,去拜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并写下象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张青云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记寻大龙湫瀑布
(清)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1]。庸者继之,或摽[2]田宅以便其私,否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寺,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3]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狸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4]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5],而时君不悟,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6],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7],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释】
[1]畸(jī)人:奇特的人。这里泛指不寻常的人。[2]摽(biāo):把持。 [3]舆者:抬轿的人。 [4]蒙茸:蓬蓬松松的样子。这里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 [5]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6]即:即使。暴:对别人施加恶行、欺侮。过客:指别人[7]小人毒正:①小人害他的朋友。②小人怨恶正道。毒:怨恨,后文“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可互训,另柳宗元《捕蛇者说》“若毒之乎”中“毒”也译为怨恨。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伤:伤心,难过。
B. 蔓草被径 被:覆盖。
C. 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 少:稍微。
D. 而征吾辈之诳。征:证实。
答案:A。妨害。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按图记以求名迹 /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B. 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险以远,则至者少
C. 移时乃归/于是为长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D. 实近且易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D前句“且”为并且,后句为将近。A承接连词,来。B副词,就。C副词,才。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狸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①说众僧所讲事实;③说“我”去探寻的决心;⑥老僧勉励“我”去探寻。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此记着重在一个“寻”字。按图记、问众僧、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看出这次寻找大龙湫瀑布须经一番周折,方得不虚此游。
B.作者感慨说,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缩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那些欺侮别人的人,应该受到惩罚才好。
C.道路变窄后,轿夫不愿再往前走,老僧劝“我”不要迟疑,坚持在前面引路,终于找到了瀑布,结果老僧遭到了轿夫的当众羞辱。
D.文章末了用“缘情事以为波澜,别求义理以寓襟抱”的笔法,借以扩大其社会意义。缘事明理,说明先王之道难以实现的原因。
答案:C。原文说“必众辱之。”是想要,是舆者怨詈老僧的气话,并未交代当真这样做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八月十四日,我进入了雁荡山,按照图记来找名胜古迹。发现十处有七处已经荒芜废弃了。
以下文件含有答案<BR/>附件:<a href="/browse/download.php?path=/94/93/42/1269949342.11664579.doc&filename=000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doc" target="_blank">000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doc</a>
4. 桂苑丛谈的史遗
崔英年九岁,在秦王苻坚宫内读书。坚殿上方卧,诸生皆趋,英独缓步,怪而问之。英曰:陛下如慈父,非桀纣君,何用畏乎!又问:卿读何书曰:《孝经》。坚曰:有何义曰:在上不骄。坚为之起,更问有何义,曰:自天子至于庶人章,上爱下,下敬上。坚曰:卿好待十七,必用卿为大夫。英曰:日月可重见,陛下至尊,不可再睹洪恩。士或可用则用,何在后期坚曰:须待十七,必召卿也。及期拜谏议大夫。
高浟为沧牧,善捕贼,有人失黑牛,背上有白毛,韦道建曰:高浟捉贼,无不获矣。得此可为神。浟乃诈为州县市牛皮,不限多少,倍酬其直,使主认之。因获是贼。
高延宗,北齐文帝之弟,纵恣过度,为齐牧,乃于楼上濡,而使人向上,张口承之。又以猪肉和粪,以饲左右。
崔弘度,隋文时为太仆卿,尝戒左右曰:无得诳我。后因食鳖,问侍者曰:美乎曰:美。弘度曰:汝不食,安知其美皆杖焉。长安为之语曰:宁饮三斗醋,不见崔弘度;宁茹三斗艾,不逢屈突盖。盖,同时虐吏也。
王梵志,卫州黎阳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
释法庆,炀帝时在长安先天寺,造丈六夹柱像,未成暴亡。时宝昌寺僧大智亦卒,三日而还,良久云:见宫殿若王者,见法庆在一像前语曰:’法庆造像未毕,何乃令我死’检簿者曰:’命禄俱尽。’像曰:’须成我矣,可给荷叶以终其事。’言讫,大智再生。众异之,往问法庆,亦话说其验迹,竟不能食。每旦食荷叶一枚,斋时三枚,如此五年,功就而卒。
邹凤炽,高宗时人。眉高背曲,住长安怀德坊,富于财,市南山木,每树估一疋,自云:山木可尽,我绢有余。乃邹骆驼也。
王积薪随明皇西幸。有司奔従,翰林弈棋者,独王在焉。蜀道隘狭,每止息,道路店舍多为尊官所占,王凄凄无所入。因沿溪深远,寓宿山中,孤姥之家,但有妇姑,止给薪米。才暝,妇姑皆阖户而休。王宿于檐下,夜忽闻堂内姑谓妇曰:良宵无以为适,与子棋一局。王异之,堂内无烛,又妇姑各在东西室。王即附耳门扉,俄闻妇曰:起东五南九置子矣。姑曰东五南十二置子矣。妇又曰:起西八南十置子矣。姑又曰:西九南十四置子矣。每置一子,皆良久思维,夜及四更,王一一密记,共下止三十六。忽闻姑曰:子已北矣,吾二胜九枰耳。妇亦甘焉。迟明,王具礼请问于老姥。姥曰:尔可率己之意,而按局置子焉。王则出局,尽平生之妙,而布子未及数十,谓妇曰:是子可教以常势耳。因指示攻守、杀夺、救应、防拒之法,其意甚略,王即更求其说,姥笑曰:止此已无敌于人间矣。自是,王之艺绝无其伦,即布所记妇姑对敌之势,罄竭心力较其九枰之势,终不得也。因名邓艾开蜀势,至今有焉。
郑代,肃宗时为润州刺史。兄侃,嫂张氏,女年十六,名采娘,淑贞其仪,七夕夜陈香筵祈于织女。是夕,梦云舆雨盖蔽空。驻车命采娘曰:吾织女,祈何福曰:愿丐巧耳。乃遗一金针,长寸余,缀于纸上,置裙带中,令:三日勿语。汝当奇巧。不尔,化成男子。经二日,以告其母,母异而视之,则空纸矣。其针迹犹在,张数女皆卒。至母娠,病而不言。张氏有恨言曰:男女五人皆卒,复怀何为将复服药以损之,药至将服,采娘昏奄之内,忽称杀人。母惊而问之,曰:某之身终当为男子,母之所怀是也。闻药至情急,是以呼之。母异之,乃不服药。采娘寻卒。既葬,母悲念,乃收常所戏之物而匿之。未逾月,遂生一男子,人有动所匿之物,儿即啼哭。张氏哭,女孩儿即啼哭;罢,即愈。及能言,常戏弄之物,乃采娘后身也。因名曰叔子。后及位至柱史。
竟陵僧有于水滨得婴儿者。育为弟子。稍长,自筮得蹇之渐繇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姓陆氏,字鸿渐,名羽。及冠,有文章,多意思耻一物,不尽其妙,得煎茶之法。著于世。
吴郡顾况,贞元中进士及第,词清妙绝,为韩晋公浙西观察判官。公尝有乳母与外相通,卜射求事,公持法欲杀阖宅,莫敢言,密令人言于况,令救之。乃诣公所问何故,公曰:天下皆知某守法,岂伊乳母先犯也况对曰:二尺儿亦知公法令禁,何宅内人而违犯!然公年幼时,读书、早起、夜卧、看侍,即要乳母,今年长为公相侯伯,乳母焉用哉诚宜杀之也。公悲悟,遽舍之。后在朝为小著。谐谑轻薄,傲毁朝士,贬信州司马。
崔膺,博陵人也。性狂,少长于外家,不齿。及长能文,首出众子,作《道旁孤儿歌》以讽外氏。其文典而美,常在张建封书院,怜其才,引为上客。善为画,时因酒兴偶尽得一匹马,为诸小儿窃去,一旦将行营,大叫称膺失马。张公令捕之,厢将问毛色,应云:膺马昨夜犹在毡下。监军怒请杀之。建封与监军先有约,彼此不相违。建封曰:却乞取崔膺军中。遂舍之。
淮南节度杜佑,先婚梁氏女。梁卒,策嬖姬李氏为正嫡。有敕封邑为国夫人,膺密劝,请让追封亡妻梁氏。佑请膺为表,略云:以妾为妻,鲁史所禁。又云:岂伊身贱之时,妻同勤苦;宦达之后,妾享荣封云云。梁氏遂得追封,李亦受命,时议美焉。其后,终为李氏所怒。社日,公命食彘肉,因为李氏置茎而卒。
李铦,锜従父弟也,为宋州刺史。闻锜于浙西反,恸哭,悉驱妻子、奴婢、老幼,量项为枷,自拘于廉使。朝廷闻而薄贬。
司马徒之子鬯,以第中大杏,馈窦文场。文场以进德宗,德宗以为未尝见,颇怪鬯。令中使就封其树,盖惧宅废,为秦城园也。
任迪简为天德军判官,饮酒,吏误以醋供,迪简以李景略令酷,发之必死,乃强饮之,吐血而归。军中人闻,皆泣感。后景略卒,军请为主。自衔佐拜中宪为军使,后镇亦定。
周滞唐衢,有文学,老而无成。善哭,每一声,音调哀切,闻者泣下。常游太原,遇享军,酒酣乃哭,满座不乐。主人为之罢宴矣。
越僧灵彻,得莲花漏于庐山,传江西廉使丹,以惠远山中不知刻漏,乃得铜叶制器,状如莲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则沉。每昼夜十二沉之节,虽冬夏云阴月黑,无所差矣。
5. 跪求2008全国大联考 第六次!
全国大联考2008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卷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曲折(qǔ) 场(chǎng)院 唉(aǐ) 乃 庠(xiáng)序之教
B.倨(jū)傲 商贾(gǔ) 怃(fǔ)然 妍媸(chī)毕露
C.惶悚(sǒng) 编纂(zuǎn) 衅(xìn)钟 硝烟弥(mí)漫
D.忖 (cǔn)度 欢谑(xuè) 徘徊(huí) 怙(gū)恶不悛
答案:C.A. 曲折(qū) 场(cháng)院B.倨(jù)傲,怃(wǔ)然, D. 徘徊(huái)怙(hù)恶不悛。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纨袴 连绵字 掺和 铤而走险
B.担心 沼汽池 毕竟 丰富多彩
C.浮浅 冷不妨 良宵 食不果腹
D.稀有 出洋相 抉择 平心而论
答案:D.A. 纨绔 联绵字 B. 沼气池C. 冷不防 。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经过一年的苦干实干,我公司产值大幅度增长,全年共 50多万元。
②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 ,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③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 对他们施以极刑。
A.盈利 意义 果然 B.渔利 意味 竟然 C.盈利 意味 竟然 D.渔利 意义 果然
答案:C。“盈利”又写作“赢利”,用作名词时指企业单位的利润,用作动词时,指获得利润;“渔利”是指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意义”,含义和意思;“意味”,含蓄的意思,情调;兴趣;趣味。“果然”,表示结果和预想的一致,含有“真的,果真如此”的意思;“竟然”,表示结果和预期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
B. 在儒家历史学者的笔下,同为法家的商鞅以严刑峻法著称,各种耸人听闻的酷刑始终是与商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C.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上行下效嘛,如果你对自己的父母没有孝心,你就别想你的孩子将来对你有孝心。
D. 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种人多力量大的思想在过去曾非常流行,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多时候已不合时宜了。
答:C.A. “心领神会”,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心领神会”是不及物的动词性短语,不能跟宾语,即不能带动作行为的对象。B耸人听闻。故意说夸大、惊奇的话使人震惊。“耸人听闻”的目的是哗众取宠,施事者是人,贬义;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的坏事情。它是指某坏事给人的震惊程度,中性.C. 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多指坏事。D.三人成虎。喻谣言或流言反复传播,足以惑乱听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B.通过这次参观,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该国的教育水平和民众的教育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感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C.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为此获得了此项殊荣。
D. 老张具有强烈的社会则任感,去年刚刚上任,他就主动参与各项防洪抢险工作,排忧解难,安定人民生活的责任。
答案:A。B主客倒置。应为“该国的教育水平和民众的教育观给我国的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感”前加“参观者”。C不合逻辑,去掉“为此”。D谓语残缺,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 。苏州园林 。 。 。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讲究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①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②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③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可绝不讲究对称
⑤这是为什么? ⑥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个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个回廊
A.④⑥②①③⑤ B.③①④②⑥⑤
C.④⑥①③②⑤ D.③①②⑥④⑤
答案:B。从“我想”后一段看,苏州园林是园林,是美术画,是不讲究对称的,故可排除AC;从全段总分结构和“可绝不讲究对称”的转折语气可看出第④句应接在“苏州园林”后。由此可排除D。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8月19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7.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 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A。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8.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答案: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9,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答案: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10.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 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答案:B。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原文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①,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14),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其馀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不伟耶⑥!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释】
①排:批驳。
②权子母:古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衡其轻重铸之,以利通行。(参看《国语•周语下》)后世遂称借贷生息为“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
④“《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
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
⑥顾:岂,难道。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示:给……看。
B. 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顾:考虑。
C.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善:友好,亲善。
D. 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派遣。
答案:D。打发掉。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辄起而排之 /太后盛气而揖之
B.先生则抚掌自豪 /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C.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至今学者称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答案:C前句其为揣测副词,大概,后其为祈使副词,一定。A代词,指人B副词,就D代词,他们。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②说非常珍视自己的评书稿本;⑤说听课的人对他的崇拜。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D.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最出名的人有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受到人们的称赞,说明金圣叹的影响极大。
答案:B。原文说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著述多到十万多字的是《易经》,“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诸刻本。”是说如今流传在社会上的著作。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环顾四周的样子神采卓异,所有一切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自始至终都讲得极其透彻。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
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一天他拿一千两银子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借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加您守财奴的名声罢了,我已经替您打发掉了之。”王斫山笑了笑没当回事。
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字圣叹。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义?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颜渊感叹孔子,孔子赞叹弟子曾点,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尤其爱好讲《易》,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其它的评论还有很多,如今流传社会上的著作,只有《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刊刻版本。
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不能评论《古诗十九首》。”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惨的灾祸。面对行刑时感叹道:“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
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算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最出名,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
曲江廖燕说: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才开拓出极有生气的一面。唉!多么优秀啊!虽然遭遇悲惨的灾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然而评价他的人说文章奥妙的秘诀,就是天地奥妙的秘诀,如果阐明得太透彻,不可避免会触犯鬼神的忌讳,这样看来先生的灾祸,大概也有一些致祸的原因啊!但是先生画龙点睛的评论,教人写作诗文的方法,使普天下后来求学的人,完全领悟写文章布局构思的方法,这是先生的功劳啊,这功劳又怎么会小呢!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我路过吴门,去拜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凭吊先生,并写下象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张青云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记寻大龙湫瀑布
(清)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1]。庸者继之,或摽[2]田宅以便其私,否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寺,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3]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狸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4]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5],而时君不悟,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6],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7],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释】
[1]畸(jī)人:奇特的人。这里泛指不寻常的人。[2]摽(biāo):把持。 [3]舆者:抬轿的人。 [4]蒙茸:蓬蓬松松的样子。这里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 [5]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6]即:即使。暴:对别人施加恶行、欺侮。过客:指别人[7]小人毒正:①小人害他的朋友。②小人怨恶正道。毒:怨恨,后文“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可互训,另柳宗元《捕蛇者说》“若毒之乎”中“毒”也译为怨恨。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伤:伤心,难过。
B. 蔓草被径 被:覆盖。
C. 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 少:稍微。
D. 而征吾辈之诳。征:证实。
答案:A。妨害。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按图记以求名迹 /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B. 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险以远,则至者少
C. 移时乃归/于是为长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D. 实近且易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D前句“且”为并且,后句为将近。A承接连词,来。B副词,就。C副词,才。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狸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答案:B。①说众僧所讲事实;③说“我”去探寻的决心;⑥老僧勉励“我”去探寻。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此记着重在一个“寻”字。按图记、问众僧、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看出这次寻找大龙湫瀑布须经一番周折,方得不虚此游。
B.作者感慨说,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缩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那些欺侮别人的人,应该受到惩罚才好。
C.道路变窄后,轿夫不愿再往前走,老僧劝“我”不要迟疑,坚持在前面引路,终于找到了瀑布,结果老僧遭到了轿夫的当众羞辱。
D.文章末了用“缘情事以为波澜,别求义理以寓襟抱”的笔法,借以扩大其社会意义。缘事明理,说明先王之道难以实现的原因。
答案:C。原文说“必众辱之。”是想要,是舆者怨詈老僧的气话,并未交代当真这样做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八月十四日,我进入了雁荡山,按照图记来找名胜古迹。发现十处有七处已经荒芜废弃了。
下载地址:http://iask.sina.com.cn/b/1166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