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❶ 走进梁实秋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著作书目:
《冬夜草儿评论》(评论)与闻一多合著,1923(自费刊印)
《浪漫的与古典的》(评论集)1927,新月
《骂人的艺术》(杂文集)1927,新月
《文学的纪律》(评论集)1928,新月
《偏见集》(评论集)1934,台.正中
《约翰孙》(评论)1934,商务
《雅舍小品》(散文集)1949,台.正中
《实秋自选集》1954,台北胜利书局
《谈徐志摩》(散文)1958,远东
《梁实秋选集》1961,台北新陆出版社
《清华八年》(散文)1962,重光
《秋室杂文》1963,文星
《文学因缘》(散文)1964,文星
《谈闻一多》(散文)1967,传记文学
《秋室杂忆》(散文)1969,传记文学
《略谈中西文化》1970,台北进学书局
《实秋杂文》1970,仙人掌
《关于鲁迅》1970,台北爱眉出版社
《实秋文存》1971,蓝灯
《西雅图杂记》(散文)1972,远东
《雅舍小品续集》 1973,台.正中
《看云集》(散文)1974,志文
《槐园梦忆》(散文)1974,远东
《梁实秋自选集》 1975,黎明
《梁实秋论文学》 1978,时报
《梁实秋札记》1978,时报
《白猫王子及其他》(散文)1980,九歌
《雅舍小品》(3、4集)1982一1986,台.正中
《雅舍杂文》 1983,台.正中
《雅舍谈吃》(散文集)1986,九歌
《英国文学史》1985,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公司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❷ 梁实秋的人物评价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冰心(参考:中国网)
❸ 作文:我梦想的雅舍800字
雅舍???
❹ 600字《雅舍小品》的读后感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这是冰心老人写给梁实秋先生的,据说还有下文。但是从这里不难看出,梁实秋先生确也象一朵花儿一般,不但有色香味,更一定有才情趣。应女儿要求买来的书不几日就到了我这里。既有对冰心老人的敬仰,又有对梁实秋先生的崇拜,翻开一页页的书静心阅读,似乎的确是在欣赏这一朵花。
《雅舍小品》的作者梁实秋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学贯中西,著作无数,堪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之一。每一篇都是他信笔拈来的,妙趣横生,而且篇幅短小,一般都是一两页,两三页,每天晚上正好细细品读两三篇,真是最合适不过的枕边书了。
今夜读的是“养成好习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天性大致是差不多的,但是在习惯方面却各有不同。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在幼小的时候最容易养成,一旦养成之后,要想改变过来却还不很容易。
例如早起的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祖逖闻鸡起舞,成了有志之士。“出必告,反必面”这是对长辈的起码的礼数。过去古书上都有清早晨起给父母请安问好,晚上回来到父母房中跪拜,让父母知晓自己平安归来。这样的好习惯是现在孩子们所大大缺乏的。那些对父母视若无睹,进出家门如入无人之境,遇到长辈横眉冷对,不屑搭讪,跋扈乖戾之行为如果不早早地纠正过来,将来如何服务于社会,立足于社会?更别谈国之栋梁了。
大声讲话,扰及他人,这不是一种好习惯;消耗生命,让时间在一分一秒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这也是一种吞噬生命的浪费。
从梁实秋先生偶然拈来中,我们理应铭记圣贤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好习惯才会成就好人生。
❺ 请问:“人应该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不可。”
有一次大家来为梁实秋的生日摆“寿自宴”,宴后他兴致不减,一定要冰心在他的一本簿册上题字,冰心那天喝了一点酒,略一思索便挥笔而成,她写道: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
❻ 冰心和梁实秋的腊八粥有什么不同
冰心的腊八粥:蕴含对母亲最深的怀念。冰心的散文《腊八粥》一文,以清丽优美的文字,把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娓娓道来:“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梁实秋的腊八粥:祈求团圆,家家熬粥送亲友。腊八节的内涵,在梁实秋笔下是祈求团圆的心愿。
❼ 72岁作家娶小娇妻,既做新郎又做司仪,为爱情奋不顾身,他是谁呢
他就是梁实秋,他是一个有名的作家,他的妻子比他小28岁,是一个女艺人,她为了爱情,为了这个女艺人奋不顾身,和她就结婚了。
❽ 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亲情友情。为什么只有互相利用
时间会告诉你,谁是真正的朋友。
钱钟书说:“真正的友谊的形成,并非由于双方有意的拉拢,带些偶然,带些不知不觉。在意识层底下,不知何年何月潜伏着一个友谊的种子;咦!看它在心面透出了萌芽。在温暖固密,春夜一般的潜意识中,忽然偷偷的钻进了一个外人,哦!原来就是他!”
每一个人,这一生,都会遇到很多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而真正的朋友,淡而不腻,相处自然,是比精神或物质带来的喜悦要更深刻的关系。
/
真正的友情,看起来素淡
/
梁实秋和冰心,是因为分别饰演《琵琶记》里的蔡郎中和宰相之女而认识的,两人留学回国之后,一度断了联系。
直到1940年梁实秋过生日,冰心应邀参加。酒过三巡后,梁实秋拿出笔墨,邀请冰心写点什么。冰心很开心地写下: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要好的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算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这幅字被梁实秋随身携带,直到他在台湾病逝。
这两个要好的朋友,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平时主要靠书信字画的往来。有一次梁实秋给冰心画了一幅梅花,冰心回信说:“画梅花有什么了不起的,狗也会画。”两人在书信中谐谑打趣。
对冰心来说,朋友的清淡,如雨声从窗外传入,也如月色从窗外浸透,是一个人日后可以追忆留恋的最好素材。真正的友谊,不需要亲密无间,不需要轰轰烈烈,看起来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谊。
/
真正的友情,是无所求
/
吴孟达和周润发是多年的同学兼好友,吴孟达有一段时间沉迷酒色和赌博,欠下了三十多万巨款。
被人追债时,他向朋友周润发借钱,周润发一分钱没拿出来,只说了一句:“你自己解决!”
吴孟达非常生气,觉得朋友见死不救,发誓与周润发老死不相往来。被债务逼得走投无路的吴孟达这时接下了一部戏,拼命工作,最终这部戏不仅让他还清债务,还得了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颁奖典礼上,周润发向他道贺,他视而不见,导演见了后私下告诉他:“你最应该感谢的人,是你的朋友周润发。”原来这部戏是周润发向导演推荐的吴孟达。
吴孟达向周润发道歉,两人重新成为了好朋友。
真正的朋友,不是无条件的帮助,也不是无尽头的索取,而是你跌落谷底的时候,他愿意给你一条绳子,让你自己爬上来。
如果当初周润发直接给钱,问题这么轻松就解决了,吴孟达不会意识到自己错了,还是会继续去赌场赌钱。
当友情变成一种需求,关乎利益,关乎孤独,那“朋友”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需求的对象。真正的友情淡如水,无关需求,如尼采所说:“友谊不是他的需求,而是他的喜悦;那不是他的饥渴,而是他想要分享的丰富之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因无所求而深刻。
/
真正的友情,是精神的契合
/
红学家周汝昌对友情有段传神描述:
“我到了张伯驹先生那里,我不理他,他也不理我,我要回学校了,也不告辞,出了门就走,摆脱俗念,我们那个关系没人理解。”
人们常说,朋友的可贵,就在于自由。好的相处模式,不是像汽水一样热烈,而是像茶一样清淡,自然而然,相处不累。
李白与杜甫认识的时候,两人相差十岁,李白站在人生的谷底,而杜甫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他们一见如故,同游汴宋,登琴台,渡黄河,共游王屋山,文友遇到驴友,一起喝酒,一起踏歌,一起就着诗词看月亮。为人狂放的李白,从内敛尊贤的杜甫身上看到了另一个可能的自己,从而劝诫自己,彼此都带来了启发。
他们一共见了三次,且一起的时间不长,却把对方当做此生的知己。在人生迷茫的某一刻,对方的思想、曾经的对话,就像黑暗中的烛火照亮内心。
真正的朋友,需要的不是学识,不是年纪,不是经历,而是真心。唯有真心,方可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