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情人节
古代的七夕,少女们会祈求美好的姻缘 ,可以希望自己可以得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好夫婿,所以往往是年少的女子才会过这个节日。
Ⅱ 情人节是几月几日呢
1.14 日记情人节(diary day),情侣们互相赠送恋爱日记
2.14 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传统情人节
3.14 白色情人节(white day),男孩回赠礼物的日子
4.14 黑色情人节(black day),属于单身贵族们的情人节
5.14 黄色与玫瑰情人节(yellow and rose day),在这一天穿上黄色衣服,吃黄色咖喱饭是告诉大家你还在单身的意思,另外,在这一天送红玫瑰是倾诉爱意,送白玫瑰是表示犹豫未决,若送上黄玫瑰,就表示再见了
6.14 亲吻情人节(kiss day),情侣们用亲吻表达对对方的爱意
7.14 银色情人节(silver day),把你的意中人带回家让父母认识的好机会
8.14 绿色情人节(green day),酷热的夏天,不妨和另一半做一趟凉爽的森林之旅
9.14 音乐情人节与相片情人节(music day & photo day),是举办大型社交活动的好日子,另外还有许多情侣在这天就蔚蓝晴朗的天空合影,所以又称为"相片情人节"
10.14 葡萄酒情人节(wine day),当然是喝一点葡萄美酒
11.14 橙色情人节与电影情人节(orange day & movie day),这一天情侣们可以连赶两场电影,看完后.来杯柳橙汁吧
12.14 拥抱情人节(hug day),在公开场合拥抱.向世人宣告你俩的爱意
农历7.7 七夕情人节 中国人的情人节
12 月31日 网络情人节 意为对网络情感的纪念
Ⅲ 七夕节为什么要赋予它情人节的称号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Ⅳ 七夕并非情人节,看看古代的七夕文化
在如今社会,很多人把都把七夕当作西方的情人节来过。夫妻、情侣之间都在这里一天你侬我侬,牵着手一起看电影,一起到西餐厅去吃个烛光晚餐,送对方鲜花巧克力,或者是到宾馆去体验不一样的夜晚。各大商家卖场也在这一天围绕着“中国的情人节”推出各种各样的情侣消费,做足了噱头。可孰不知,七夕在古代我国传统文化中并非今天所说的那样,其并不是情人节。
在我国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就叙述着七夕的最初由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也正因为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当然这里的乞并非“乞爱情”,而是各家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对于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
在汉朝的时候,民间就有在七夕这天登楼晒衣的习俗。在这一天,各家各户的百姓们都会把自家的衣物拿到户外晒。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个习俗到了魏晋的时候就开始变味了,本事晒衣服的时辰,却变成了富贵显赫家族(也即当今的土豪)炫富显摆的日子。那些有钱的人家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可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见到此情此景,那些家徒四壁的百姓们就自然不意思把地摊货晾出来。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也逐渐从晒衣服变成晒书。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在这一天,文人士族们纷纷把自家的书籍拿出来晒,毕竟书这东西再穷的家庭也买得起一两本。
这个节日经过了千百年的岁月后,也不断演变、增添新的内容。如今,传统的过节方式,文化生活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些模糊的背影。不过,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旧在存在着七夕节。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把七夕的日子由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七月七日;当然,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而韩国的七夕节,和中国大一样,都为农历七月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成为情人节,都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 日韩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和习惯,都是在祈求姑娘们能心灵手巧。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至于七夕这一天到底是应该像传统文化里的那样过更好,还是像如今这样当作情人节来过为佳,这是谁也给不了明确答案的。不过,在新时代万物革新的今天,我们是否也稍微注意保留古老的传统文化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Ⅳ 实际上七夕并非情人节,而上巳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谁能解释一下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Ⅵ 七夕不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并非情人节 商家促销玩概念 网友晒理由 不想被“七夕” 这个周末恰逢
hehe呵呵 有道理
Ⅶ 农历7月7日是属于中国的情人节吗
我认为不是,阴历一月十五是中国情人节,因为在古代,按照中国传统民俗,古代的妇女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在元宵节这天才能出门赏灯观看舞龙舞狮,有才华的人也猜猜灯谜,写写对联。未婚的少女少男都是在此日寻找如意的伴侣,这是有很多古诗词能够证明的。这天也是有过约定的情侣约会的日子。
而我们现在过的中国情人节七夕,并非是中国情人节。七夕有叫“乞巧节、女儿节”更准确一点说,这一天是“男乞文、女乞巧”的日子。男子一般在这个时候,对对子、习文、练书法等等,祈求第二年能取得功名,女孩子在这一天,对月穿针,祈求巧技,将来找个好丈夫。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牛郎织女那种忠贞不渝爱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