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病虚脱

七夕病虚脱

发布时间: 2022-07-09 08:58:50

『壹』 七夕节的由来和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的由来
传说古时候有个善良的年轻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负,连家产都没得分,只留给他一条老牛,但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变的,因为触犯了天条,所以被玉帝贬到凡间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负,所以决定要帮他。一天,它忽然开口告诉牛郎,东边山下有个湖,每天都有七个仙女到湖里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无法返回天宫,就会留下来作他的妻子。听了老牛的话,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们洗完澡要回天宫时,年纪最小的织女才发现自己的衣裳不见了,急得哭了出来,这时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现,要求织女答应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还她,织女看牛郎忠厚老实,便答应了,两人婚后生了一双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但老牛却死了,在死前它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遇到困难时就会派上用场,这是它最后能留给牛郎的唯一一件东西。而织女嫁给牛郎的消息传回天庭后,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回来,牛郎为了找回织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咛,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们,此时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头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划!马上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边,牛郎和一双儿女在河边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动容,所以特赦他们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一家渡河相会,说七夕当天晚上一定会下雨,这就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七夕节习俗
节日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各地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胶东地区: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福建:
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戏。
陕西:
在陕西,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投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贰』 古诗《七夕》

【原文】:
《七夕》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回凉如水,卧看答牵牛织女星。

【注解】:
银烛:一作红烛。天阶:一作瑶阶。
卧看:一作坐看。
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露天的石阶。
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韵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
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叁』 历史上清朝的老九允禟老八允禩死得究竟有多惨

话说雍正即位后,原为“八王党”的人可就倒霉了。最开始,雍正欲擒故纵,他先封八阿哥允禩为廉亲王,成为四大总理事务大臣之一,看似要委以重任的样子。但没多久,雍正就开始到处找茬,欲置昔日的老对手于死地。

雍正元年九月,雍正去遵化东陵将康熙和四位皇后的神牌升附太庙时,其指责允禩负责监造的列祖神牌“漆流金驳”、“皇上乘舆法物,以断钉薄板为之;更衣幄次,以污油恶漆涂之”。

最后,雍正宣布责罚允禩与工部侍郎、郎中等人跪太庙前一昼夜。

在那个夜色如水的晚上,允禩跪在太庙前,腿都已经麻木了。当时他的心里,又是何等的滋味呢
或许他的心也在流血罢。王权,就是那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的东西啊。

不仅如此,雍正还动不动就当众指责允禩,给他难堪。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斥责允禩“凡事欲激朕怒以治其罪,加朕以不令之名。”

雍正三年(1724年)二月,又说允禩“怀挟私心,遇事播弄,希动摇众志,搅扰朕之心思,阻挠朕之政事。”

雍正还无端指责说:“先帝的梓宫运往山陵,常例是用夫役二万名。而胤禩说要减省一半,又说上驷院养的马太多,要加以裁减。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就是为暗讽先帝糜费,标榜自己节约吗

此外,他又以破纸写奏章,祭祀时也用破损桌案奉祝版。允禩并不是才力不及或者智虑不到的人,而是要存心这样做,真不明白他到底想干什么 ”

雍正三年(1724)三月,雍正召集群臣讨论总结四位总理事务王大臣的功过时,允禩被评为“无功有罪”,不但白忙乎一场,反而惹祸上身,终究逃不过一个死字。

现在看来,雍正在这期间对允禩的指责颇有不公之处。其实说白了,允禩在负责工部事宜时,其目的不过是想节省支出、讲求实效,这本是出于公心,但却被雍正骂为“存心阴险”,“不忠不敬”,实在是“动辄得罪”、无可奈何之事。

最先倒霉的是老九允禟,其被远远的发配到青海,后又被抓回监禁在保定。这时,他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监禁期间,允禟的日用饮食不搞特殊化,全部和普通犯人一样对待,再也不是那个养尊处优的“九王爷”了。

[$HR getPAGES$]

过惯了好日子的允禟哪里吃得了这苦 他被关押在保定时又正是酷暑季节,可怜的允禟很快便被折磨得奄奄一息。

据说,胡什里把允禟押到保定时,直隶总督李绂接到人犯后便说:“等塞思黑(即老九)一到,我即便宜行事。”

后来,李绂“便宜行事”的结果便是将允禟囚禁在这个暗无天日、手足难伸的小屋之内,“铁索在身,手足拘挛”,“屋小墙高,暑气酷烈”。

有几次,允禟中暑晕死过去,李绂便命用冷水浇醒。

雍正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允禟因为腹泻虚脱(可能是痢疾),几次不省人事,当时也没有医生来给他看治。在八月底的酷暑中,在这闷热难当的黑屋子里,可怜的允禟就这样凄凄惨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时年四十三岁。

允禟病危之时,李绂曾向雍正奏报,后者说:“朕不料其即如此,盖罪恶多端,难逃冥诛之所致。如有至塞思黑灵前门首哭泣叹息者,即便拿问,审究其来历,密以奏闻。”

允禟死后,李绂上奏说:“今已逾七日,不但无有哭泣叹息之人,亦绝无一人至塞思黑门前。”允禟身后如此凄凉,恐怕也是和雍正的“即便拿问”之令有关罢。

允禟死后,钦差大臣法海将允禟的妻子和家属从西宁带到保定,雍正跟李绂说:“此事你莫管,任法海为之。”雍正的话不知何意,可能是嫌李绂的手段过于毒辣也很难说。
就连押送允禟的人也被连累,都统楚宗和侍卫胡什里等将允禟从西宁押送到保定后,雍正以楚宗、胡什礼先未请旨,却擅用三条锁链将允禟锁拿,然后又故意将锁宽松,任其脱卸,明显是有意欺罔;

另外,有人向允禟投书及允禟与穆经远来往等事均未奏闻等,最后将楚宗和胡什里发往阿尔泰等处军前效力。看来,押解王爷这种事情,也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使。

允禟到底怎么死的,恐怕又是一桩无头公案。后来民间有谣言说雍正指使李绂害死允禟,雍正得知后,召集群臣当面斥责李绂说:“奸邪党羽及庸愚无知之人,以为朕授意于李绂而戕害塞思黑。

[$HR getPAGES$]

今李绂在此,试问朕曾有示意之处否乎 在塞思黑之罪,原无可赦之理,……而李绂并不将塞思黑自伏冥诛之处,明白于众,以致启匪党之疑议,则李绂能辞其过乎


本来当时李绂已经奏称并无“便宜行事”一语,但民间依旧议论纷纷,雍正也只好把这事推到李绂头上了。

当时刑部还一本正经地对李绂进行审讯,但最后雍正还是将之从宽了结。最后,李绂在乾隆时以内阁学士身份退休,这说明他在允禟问题上并不负主要责任。

当年九月初,允禩也在监所中患病,似乎是呕吐之症。九月初五后,便饮食不进,生命垂危。雍正在得知允禟死后,又听说允禩快不行了,似乎也心有不忍。

其后,雍正召集了群臣讨论,想从宽曲宥允禩,并令人“用心调养”。可惜的是,允禩大势已去,没过几天便也跟随允禟魂归西天了。

老八允禩和老九允禟这对难兄难弟,平时关系就很铁,连死法都很像,一个上吐,一个下泄,就连死亡时间也相距不过十天。当然,还有一点未必是巧合,那就是两人的监禁环境想必也都是极为恶劣的。

天潢贵胄,寿年不永,雍正说自己在里面一点责任也没有,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对此,清史专家孟森在《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里说:“屠弟一款,尤为世宗(雍正)所自称不辩亦不受者。夫不辩是否即受,论者可自得之。”有何可辩
是是非非,观者自有结论。

是的,雍正并没有亲自命令将允禩和允禟处死,是他们自己病死的,正如雍正所说,“自伏冥诛”!允禩和允禟不过是命不好罢了,谁让你生在帝王之家,又屈居人下

年轻时的雍正,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名字叫《七夕》:

“万里碧空净,仙桥鹊驾成。

天孙犹有约,人世那无情

弦月穿针节,花阴滴漏声。

夜凉徒倚处,河汉正盈盈。”

可惜的是,人间虽有情,权力却无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平心而论,雍正和允禩都是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才,他们谁做皇帝都是够格的。

但是,皇位只有一个,康熙在时,允禩不能和父皇去争;康熙死了,又怎能和皇兄去争呢 所谓动辄得咎,慨难身免。

允禩这辈子,可谓是“一生是才无处用,只恨生在帝王家”。他的德才兼备,群臣爱戴,诸多阿哥爱护,反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而这,也是一种历史和命运的反讽罢~

『肆』 七夕的习俗

1、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2、婚育恋曲

作为古老的汉族节日,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意思是汉朝的宫娥彩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比赛拿丝线穿各式各样的针孔,当时的人们纷纷效仿。

4、接露水

浙江农村有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传说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桥会

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4)七夕病虚脱扩展阅读:

七夕传说: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传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传说中,魁星本是人间一才子,虽麻面跛脚,但满腹诗书。

皇上曾亲自面试他的文才,戏问他为何满脸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问他为何跛脚,他答“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于是一举夺魁,被点为状元。另一种说法完全相反,据说此人虽才气过人,却因相貌原故屡考不中,悲愤交加,投河自尽,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仙。

『伍』 关于七夕的古诗有哪些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林杰《乞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秋夕》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林杰《乞巧》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李商隐《马嵬·其二》

喜鹊桥成催凤驾。 —— 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 徐凝《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 徐凝《七夕》

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 李商隐《壬申七夕》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 李商隐《辛未七夕》

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 —— 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 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 孟浩然《他乡七夕》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 李贺《七夕》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 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 李贺《七夕》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 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无半点闲愁去处,问三生醉梦何如。 —— 乔吉《折桂令·七夕赠歌者》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 李商隐《辛未七夕》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 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 李商隐《壬申七夕》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 —— 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 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陆』 谁能给我说宋朝七夕节的诗给我讲讲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第一部分

1.鹊桥仙(宋)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低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2.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

何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

3.醉蓬莱·夷则商七夕和方南山(宋)吴文英

望碧天书断,宝枕香留,泪痕盈袖。谁识秋娘,比行云纤瘦。象尺熏炉,翠针金缕,记倚床同绣。月亸琼梳,冰销粉汗,南花熏透。

尽是当时,少年清梦,臂约痕深,帕绡红皱。凭鹊传音,恨语多轻漏。润玉留情,沈郎无奈,向柳阴期候。数曲催阑,双铺深掩,风镮鸣兽。

4.小重山·七夕病中(宋)吕渭老

半夜灯残鼠上檠。上窗风动竹,月微明。梦魂偏记水西亭。琅玕碧,花影弄蜻蜓。

千里暮云平,南楼催上烛,晚来晴。酒阑人散斗西倾。天如水,团扇扑流萤。

5.七夕歌(宋)张耒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

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

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

6.鹧鸪天·七夕(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7.鹊桥仙·七夕(宋)卢炳

馀霞散绮,明河翻雪。隐隐鹊桥初结。牛郎织女两逢迎,

便胜却、人间欢悦。

一宵相会,经年离别。此语真成浪说。细思怎得似嫦娥,

解独宿、广寒宫阙。

8.鹊桥仙(宋)欧阳修

月波清霁,烟容明淡,灵汉旧期还至。

鹊迎桥路据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

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

多应天意不教长,恐恁把、欢娱容易。

9.鹊桥仙·碧梧初出(宋)严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10.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宋)赵以夫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沉沉无暑。

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

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第二部分

11.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宋)晏几道

喜鹊桥成催凤驾。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乞巧双蛾加意画。玉钩斜傍西南挂。

分钿擘钗凉叶下。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路隔银河犹可借。世间离恨何年罢。

12.七夕(宋)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

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

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13.鹊桥仙·次东坡七夕韵(宋)黄庭坚

八年不见,清都绛阙,望河汉、溶溶漾漾。

年年牛女恨风波,拚此事、人间天上。

野麋丰草,江鸥远水,老去惟便疏放。

百钱端欲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

14.鹊桥仙·席上赋七夕(宋)黄庭坚

朱楼彩舫,浮瓜沈李,报答风光有处。

一年尊酒暂时同,别泪作、人间晓雨。

鸳鸯机综,能令侬巧,也待乘槎仙去。

若逢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

15.柳梢青·七夕(宋)刘镇

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

醺醺宿酒残妆。待付与、温柔醉乡。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

16.鹊桥仙(宋)谢薖

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

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

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

17.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宋)谢薖

牛女心期与目成。弥弥脉脉得盈盈。

今夕银河凭鹊度。相遇。玉钩新吐照云屏。

行旆雍容留宴语。将暮。方携珠袖到山亭。

寂寞江天正云雾。回顾。不应中有少微星。

18.蝶恋花·留董之南过七夕(宋)谢薖

一水盈盈牛与女。目送经年,脉脉无由语。

后夜鹊桥知暗度。持杯乞与开愁绪。

君似庾郎愁几许。万斛愁生,更作征人去。

留定征鞍君且住。人间岂有无愁处。

19.鹊桥仙·七夕之明日载酒李彭州炁家即席赋
(宋)魏了翁

银潢濯月,金茎团露,一日清于一日。

昨宵云雨暗河桥,似刬地、不如今夕。

乘查信断,搘机人去,误了桥边消息。

天孙问我巧何如,正为怕、不曾陈乞。

20.菩萨蛮·七夕(宋)陈师道

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急雨洗香车。天回河汉斜。

离愁千载上。相远长相望。终不似人间。回头万里山。

『柒』 中国古代七夕有何禁忌

七夕在汉代以抄前民间是一个禁忌袭的日子。据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第一五五简正记“取妻”忌日说,简文的大意说,戊申日,巳酉日牵牛迎娶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如果在这样的日子娶妇的话,三年丈夫就会离弃妻子。由此可证当时因为牵牛和织女为河汉的阻隔未能成婚的传说而影响到民间的民俗生活,形成一种民间婚嫁的时间禁忌。
七夕节俗在西汉中期以后开始发生大变化,由七夕的分离禁忌逐渐演进到男女的良宵欢会。七夕由凶时恶日转变成良宵吉日,在汉魏之时初步由禁忌向民俗节日转变。之后就没有什么禁忌了。

『捌』 七夕,写给病中女儿的诗词

迢 迢 牵 牛 星
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日夜女歌九首(汉 乐府)
三春怨离泣,九秋欣期歌。驾鸾行日时,月明济长河。
长河起秋云,汉渚风凉发。含欣出霄路,可笑向明月。
金风起汉曲,素月明河边。七章未成匹,飞燕起长川。
春离隔寒暑,明秋暂一会。两叹别日长,双情若饥渴。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画夜长悬丝。
灵匹怨离处,索居隔长河。玄云不应雷,是侬啼叹歌。
振玉下金阶,拭眼瞩星兰。惆怅登云轺,悲恨两情殚。
风骖不驾缨,翼人立中庭。箫管且停吹,展我叙离情。
紫霞烟翠盖,斜月照绮窗。衔悲握离袂,易尔还年容。

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
南北朝·谢惠连

落日隐櫩楹,升月照帘栊。团团满叶露,析析振条风。
蹀足循广除,瞬目矖曾穹。云汉有灵匹,弥年阙相从。
遐川阻昵爱,修渚旷清容。弄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
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倾河易回斡,欵情难久悰。
沃若灵驾旋,寂寥云幄空。留情顾华寝,遥心逐奔龙。
沉吟为尔感,情深意弥重。

燕歌行
(三国·魏·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雁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七夕 夜女歌
(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 ,
一别周年期 。
桑蚕不作茧 ,
尽夜长悬丝 。

七夕观新妇隔巷停车
隋·陈子良

隔巷遥停幰,非复为来迟。
只言更尚浅,未是渡河时。

七夕
(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二首
(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
(唐)沈佺期

秋近雁行稀,天高鹊夜飞。妆成应懒织,今夕渡河归。
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来时不可觉,神验有光辉。

七夕曝衣篇七夕
(唐)沈佺期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
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
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绛河里,碧烟上,双花伏兔画屏风,四子盘龙擎斗帐。
舒罗散縠云雾开,缀玉垂珠星汉回。
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劣镜台。
上有仙人长命绺,中看玉女迎欢绣。
玳瑁帘中别作春,珊瑚窗里翻成昼。
椒房金屋宠新流,意气骄奢不自由。
汉文宜惜露台费,晋武须焚前殿裘。

七夕赋咏成篇
唐·沈叔安

皎皎宵月丽秋光,耿耿天津横复长。
停梭且复留残纬,拂镜及早更新妆。
彩凤齐驾初成辇,雕鹊填河已作梁。
虽喜得同今夜枕,还愁重空明日床。

七夕诗
(唐)赵璜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
欲减烟花饶俗世,暂烦云月掩楼台。
别时旧路长清浅,岂肯离情似死灰。

七夕
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
(唐)权德舆

佳期人不见,天上喜新秋。
玉佩沾清露,香车渡浅流。
东西一水隔,迢递两年愁。
别有穿针处,微明月映楼。

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
(唐)权德舆

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
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
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
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

和长孙秘监七夕
唐·任希古

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
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
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

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
唐·任希古

秋风始摇落,秋水正澄鲜。
飞眺牵牛渚,激赏镂鲸川。
岸珠沦晓魄,池灰敛曙烟。
泛查分写汉,仪星别构天。
云光波处动,日影浪中悬。
惊鸿絓蒲弋,游鲤入庄筌。
萍叶疑江上,菱花似镜前。
长林代轻幄,细草即芳筵。
文峰开翠潋,笔海控清涟。
不挹兰樽圣,空仰桂舟仙。

和李公七夕
唐·任希古

落日照高牖,凉风起庭树。
悠悠天宇平,昭昭月华度。
开轩卷绡幕,延首晞云路。
层汉有灵妃,仙居无与晤。
履化悲流易,临川怨迟暮。
昔从九春徂,方此三秋遇。
瑶驾越星河,羽盖凝珠露。
便妍耀井色,窈窕凌波步。
始阅故人新,俄见新人故。
掩泪收机石,衔啼襞纨素。
惆怅何伤已,裴回劳永慕。
无由西北归,空自东南顾。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3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3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3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35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3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37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8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3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4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3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45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4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47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48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49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50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51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
52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53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5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55诚知此恨人人有,贫*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56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57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5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59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6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61玲珑骰影埠於梗?牍窍嗨贾?恢?浚?峦ン蕖堆盍?Α?
62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6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64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65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66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6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68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69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70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71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72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73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74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75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76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77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78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79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80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81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82从别後,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8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84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85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86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87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88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89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90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91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92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9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94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95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96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97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9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99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00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自己挑吧,求采纳

『玖』 七夕节的传说。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七夕节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热点内容
鹏霞花卉 发布:2025-08-03 16:41:37 浏览:483
各类情人节 发布:2025-08-03 16:40:11 浏览:444
纸艺绣球花制作 发布:2025-08-03 16:40:06 浏览:494
荷花自作诗 发布:2025-08-03 16:36:51 浏览:698
牡丹花下剧情 发布:2025-08-03 16:36:49 浏览:525
魔术气球玫瑰花步骤图 发布:2025-08-03 16:33:51 浏览:227
海棠洗衣机维修电话 发布:2025-08-03 16:28:39 浏览:867
网王之樱花恋语 发布:2025-08-03 16:27:54 浏览:526
低海棠饼干 发布:2025-08-03 16:23:46 浏览:297
杜甫写梅花的诗 发布:2025-08-03 16:18:26 浏览: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