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变异为一朵云

变异为一朵云

发布时间: 2022-07-08 03:19:37

Ⅰ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云作文800字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云
我的生活自由、清闲、我的身体也是飘渺无形的,我没有活的限度---只要我不变成雨,散落人间。我可以追星星,拌月亮,挡住太阳红扑扑的脸。我每天都在玩耍、嬉戏,我已忘了自己到底活了多少年。我美丽漂亮,我可以霎时间随风变做另一种型态,我也可以拿夕阳的余辉做自己的面纱。我的同伴中有的为了拯救人类和自然而死去,而我认为这样非常可笑。
我爱到离地面很近的地方去玩。有一次,我正在散步,忽然觉得周身变热了,我向下一看:一个工厂里火苗四射,到处是尖叫声,还时不时有爆炸声。一对男女手拉手,向外逃跑,却被火焰围住了,男的把女的使劲推了出去,自己却被烈火烧的面目全非。我不禁觉得眼睛有些潮湿、不、我不能,我是不会为人类而死去的,我转过头去不再看,可是哭声喊声却使我接着往下看:一个孩子手向四处摸索,哭喊着“妈妈。你在哪?”“我在这,孩子!你快出去吧!”那个妈妈手使劲往外推着孩子,孩子出去了,而妈妈却------我的泪珠在眼睛里打转,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任泪水顺着面庞流了下来。我的生命如果能为她们带来生的希望而结束,我会感到非常满足。我终于看到了人间的美,在生死的关头,他们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此刻我感到身体越来越虚弱,我感到生命已经快要终止了。但我不后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云,我会让自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人类!

Ⅱ 何谓文化变异

突变产生变异,突变是原因,变异是结果。突变是基因或思因的改变,变异是指可见的性状的改变。生物遗传的基因突变信息是沿着中心法则描述的方向流动而影响性状的。即DNA产生的突变经RNA传给蛋白质,从而使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可观察到的改变。文化遗传中思因的突变信息也沿其自身的中心法则起作用,即思因的改变经媒介传给社会,引起思想和行动的改变。变异是思因表达后所观察到的文化差异。让我们通过分析变异现象来进一步说明变异的原因。在文化遗传中,最常见的变异是指群体间的文化差异,其次是群体中个体间的差异。群体间的文化差异
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为例,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到两者之间的差异。这里简单列举两者的文化在语言、文字、思维、哲学、科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差别产生的原因。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起始点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语言就是用抽象的声音符号来表现具体的事物。语言在结构上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功能上又可分为词汇和语法两种成分)。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一致的,人的生理机制也无大的差异,所以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在语义方面差别不大。语言中差别大的是语音。例如,要表达“成本的著作”这个概念,现代汉语用[ξ55]这组音相结合,构成“书”这个词,同样的概念在英语则用[buk]这组音,构成“book”这个词。汉语独立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1)原始汉语,没有文字的时期;(2)上古汉语,先秦时代;(3)中古汉语,隋唐时代;(4)近代汉语,宋元明清;(5)现代汉语,鸦片战争以后。语言学家们注意到,上古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较多,现代汉语的词虽有双音化的倾向,但比较而言,仍比西方文字(语言)单音词多。在印欧语系中词汇以多音词占多数。这一单和多的差异是值得注意的。
汉语在从先秦时期有了文字以后一直到现在,用的都是表意文字,即“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意义的文字体系”。表意文字的基本特征就是它所标记的是特定词的词意,而不象表音文字那样标记词的声音。表意文字组成字的基本单位是有特定规律的笔划“-,︱、丿丶”等;表音文字组成字的基本单位是字母“a、b、c、d”等。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的“字”和西文的“字”在功能上有很大的不同。西文的“字”,即由几个字母组成的字,一般都是有字形、字音、字义的。借助一定的字的形态(拼写方法)就可表达一定的字音,从而传达字义。中文的“字”在古代汉语时常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但现代汉语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增多了,一个字常常只有字形,字音而没有字意。例如玻璃的“玻”字,葡萄的“葡”字等,它只是一个词的词素。也就是说,西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古汉语的一个字也是一个词,能独立运用以表达概念。而现代汉语的一个字不能说它就是一个词。虽然汉语的词可以是多章节的,但汉语的字则永远是单章节的。科学家们还没能发现语言现象与思维方法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是思维决定语言,还是语言决定思维?人仅用语言思维吗?如果人们只用语言思维的话,那语言的形式势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维方式。作者认为,思维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潜意识内完成,可称之为内思维,在内思维的过程中外源信息刺激或内存的兴奋会唤起思因,使之处于功能状态。就象细胞中沉睡着的基因可以被唤醒而工作一样。内思维的目的就是激发思因,而相应的思维的第二阶段则是采用语音、语法等手段表达思因。在整个思维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可能产生差异从而造成群体间的文化变异呢?首先我们假设,各个群体(种族或国家等文化群体)对某个特定事物的感觉都是相同的。所谓感觉相同是指感官对事物的感知是相同的。如看到一个球,人们都能感到它是圆的、立体的实体。感觉是内思维的基础。由于思维对象和对象的感觉在群体之间没有差异,所以有理由认为人类的内思维过程没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种群之间在活化思因的机制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差异多起源于“外”思维过程,即产生于由思因向外表达的过程中,当然也包括思因本身的差异。而且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思因形式的不同。“外”思维过程是将潜意识中的思因浮出到意识领域里来的过程。语言与这个过程关系密切。语言中存在着许多可变因素。语言的四要素是语音、语义、词汇、语法。前两者是语言的抽象要素,后两者是具体的语言成份。其中语音是易变的、语义相对稳定。在词汇,词音和语音一样是多变的,词义相对稳定。语法实际上就是逻辑层次,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语言中的体现。所以,简单地说,各群体语言的不同,主要不是表现在语义、词义上的不同(当然,词义也有不同甚至缺少词义的时候,如在菲律宾发现的一个原始部落,其语言中没有“战争”、“武器”等词,这是文化进化的问题而不是文化变异的问题),而是语音和语法的不同。形象地说,表达思想就象送礼品,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所送的礼物都是一样的,即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但用来包装礼品的盒子不一样。虽然从语言表达的差异中,我们很难看出与思维差异的必然联系,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比较语言现象来分析思维方式的。就象我们看着包装精美的礼品,猜想它的包装过程一样。要把一个特定大小的、可塑性的礼物放入结构复杂的小盒子需要哪些条件呢?因为词义的包装空间有限,而且空间结构复杂,所以在包装前,包装者就得全面地考虑被包装物,对它塑型使之适合相对固定的包装体。包装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所以中国人的思维整体性强。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我讨论的是文字不是口语语言(这一点我也才发现),实际上语言现象也是如此。“纯”语言现象就是无文字时的语言现象。非常遗憾的是现在没人会说几千年前人讲的话,而那时又没有录音机,所以我们没有确切的资料来讨论中西方语言在语音方面的差异给思维带来的影响。如果讨论的话(试试看),也要从语音中最小的结构单位音节谈起。按我国现在较流行的音节理论,每发出一个音节,喉部的肌肉就出现一次紧张。如汉语Xian 这一串音素,如果发音肌肉紧张一次就是[Ceīεn55](鲜),一个音节。如果紧张两次就是[Ceī55] [an55](西安),就是两个音节了。因为文字是语音的记录符号,所以从文字中也可以间接地知道,汉语的倾向是把一个较完整的概念装入一个单音节的词中。

总之,从语言和文字的角度考察中国人的思维,就会发现我们的思维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对事物的观察喜欢采用综合和归纳的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概念性的思维结果压缩到一个相对小的语言外壳中。

相对而言,西文人的思维倾向于分析和演绎。这从语言和文字上也能找到旁证。尤其在文字方面。西文较早地从象形文字分离进化成表音文字,从繁复的绘画变成抽象的字母,这就表明他们对声音的敏感性很强。从一开始就注意从声音中辨别词意。在绘画样符号向文字过渡的时候,即从有人讲解绘画到不用人讲解就可被理解的那段时期,西方人和中国人面对讲解者注意的目标不同。西方人注意讲话者的声音,想从中多了解些含义,而中国人则盯着那幅画,思考着它的涵意,讲解只是个陪衬。这也许就是表意字和表音字的分水岭吧?为什么?谁知道呢?

语言文字的形式一定是影响思维方式的,怎么影响的?现在还说不清楚。语言不同的人群,在思维方式上有多大的差别也不知道。我也只谈了些模糊的认识。本章的目的是要讨论文化变异的问题,所以还是回到正题上来吧。

哲学是文化差异的基础

在哲学方面,我们同样可以明显地体会到群体间的差别。上世纪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曾认为东方哲学只承认自在的本体是真实的,与本体对立的个体没有价值,只有和本体合一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东方哲学大抵强调同一性,而西方哲学则强调特殊性。“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人极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在不同中求同。中国的哲学强调“大同”,强调天人合一的浑然一体。也就是本体和客体的合一。象冯友兰先生说的“……学中国哲学的学生开始学西方哲学的时候,看到希腊哲学家们也区别有和无,有限和无限,他很高兴。但是他感到很吃惊的是,希腊哲学家却认为无和无限低于有和有限。在中国哲学里,情况则刚刚相反。为什么有这种不同,就因为有和有限是有区别的,无和无限是无区别的。”也就是说,西方哲学崇尚区别,喜欢说某事物是什么,喜欢下肯定的判断。哲学家从中得到满足;东方哲学信仰无区别的无限,认为在无限中遨游是最“逍遥的”。我们喜欢说某事物不是什么,借否定来维系其无区别的审美连续体。举例来说,哲学的信仰就好比沙中的金子。西方哲学家为了得到金子,喜欢用肯定的方法,即把金子从沙子中挑选出来,而东方的哲学家则喜欢用不定的方法,把沙子从金子里挑出去。这样,大家都得到了信仰上的心理满足。也很难说谁得到的金子更多些。西方哲学家也许会嘲笑东方哲学家,说我们的金子中有杂质,模模糊糊的不是纯金;反过来,东方人也会说西方哲学家总不能挑净沙中的金子,把许多纯金都放弃了,对已得到的,手中的一点儿纯金就感到满足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满足于“我不曾丢失过沙中的金子。”为了沙中金子的完美无缺,宁可有杂质存在。而西方哲学家则满足于“我得到了纯金”,为了金子的纯正,宁愿丢失一些。如果含金的沙子量是一定的,那么西方人总有一天能把金子挑完,留下一堆沙子;而东方人也总有一天能把沙子挑净,留下一堆金子。可沙金有限吗?

由于强调大同,也就是要得“道”,主张天人合一,不分彼此地融化,所以中国哲学一向是处世哲学,是善于如何做人的哲学,哲学就象是我们的宗教,是我们精神的寄托。然而中国的哲学又不是说教。古典哲学的妙处在于让人面对最严酷的现实做出最美的梦。“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冯友兰)。似乎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事实上“它既入世而又出世”。现实和梦在中国哲学里不是不相干的两个事物,入世和出世也不是相互矛盾的,它们是相互影响,互动着形成的一个统一体。最美好的意境就是现实的梦或梦的现实,就是入世和出世的融合。这个统一体是这样牢固,以至人们不愿去区别(也没有区分的习惯)现实和梦、主观和客观。对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剖析也就不常见了。

西方哲学强调区分,先把现实和梦、主观和客观划分清楚,而后又在划分的基础上再划分。区分的结果是割裂。要么是社会、要么是宇宙;不是人伦日用,就是地狱天堂;或者享受今生,或者等待来世。在两个极端都形成理论体系――科学和宗教。区分的结果是冲突,科学和宗教在西方历来相互冲突。科学的和宗教的失败相联系,而宗教权威的降低又让人感到失去了一极。于是就用科学技术代替宗教,用心理学、生理学的解释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迂回的道路。……在未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冯友兰先生说得非常好。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我们不能失去一极,也不能偏向一极。只要精神不要物质不行,文化革命的十年告诉我们,那不是中国人走的路。只要物质不要精神更不行,那是中国人走不惯的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和谐共存才是中国的路,也会是世界的路。

中国的思维方式(整体性)决定了中国的哲学特点(大同),也就决定了中国的艺术和科学。所谓艺术,就是表达潜意识的语言。任何事物,只要能引起人们在潜意识中的反响,就是艺术。如很平常的一句“春天来了”,如果是朋友间闲谈时说的,就和在舞台说的艺术效果不一样。前者大家在谈天,所以对这句话的内涵不去体会。而后者观众们是在感受,他们在努力体验揭示给他们的内心世界。于是这句话使他们想起了绿色,温暖的土味儿的春风,绵绵的清爽的春雨,想到了生命的复苏,想到了鲜花,又忆起了花的芳香,更看到了在花丛中的美好生活。也可能想起震耳的春雷,想到与雷雨有关的雄壮的力。艺术是表达的,更是感受的。只要你去感受,生活无处不是艺术。一个微笑,一阵清风,一颗小草,一朵云……整个自然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因为自然能让人类有无尽的感受。那种说不出的感受会逼得人发狂,只觉得内心的不安,燥动,想歌唱,想呐喊,想表达,想写而又写不出。自然是人类的本源也是艺术的本源。一个艺术家首先是个感受家,他一切由美好和悲哀激起的内心燥动都埋在心底,但那燥动压制不住的时候,就流露出来。这种内心的流露才是艺术。艺术家是迫不得已才流露的,实在压抑不住了啊!然而这万分之一的流露就足以唤起人们的内心感觉了。贝多芬曾说过“为何我写作?――我心中蕴蓄的必得流露出来,所以我才写作。”真正的艺术家不是“想”成为艺术家才成为艺术家的,他一定是“不得不”成为艺术家的。

艺术、科学是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有人说中国的艺术不如西方的发达。说我们的音乐没发展出完整的和弦和配器体系,没有交响乐;我们的绘画离不开山水,我们的建筑不够辉煌。一句话,我们的艺术表达能力不强。的确,交响乐更能让人得到一种稳实的美感;在展览厅里放一部残废的自行车也一样让人想起许多。西方艺术的感染力是肯定的。可中国艺术的“弱”是因为我们的哲学太强了,它强到不让人表达的地步。《庄子》的《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免,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与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想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来自寻烦恼呢?”(冯友兰)我们把语言也好,其它的表达手段也好,都视为纯粹的工具。一旦可以不用工具就能达到目的者,最好不用。所以我们对表达方法历来就不重视,甚至认为需要借助工具才能表达是不够高雅的,因为中国哲学强调大同,物我合一,他我合一。所以“我”的感受和“你”的感受是一样的,“我”感到的“你”也就感到了,何需表达呢?最好的表达就是不表达。即使是表达,也有很强的“大同”味儿。例如,同样是以江河为题材的音乐,西方的作曲家会站在绝对客观的立场上,向你描绘伏尔塔瓦河,莱茵河,多瑙河等的种种流态:时而平静、时而汹涌、一处开扩、一处急转。就好象在给我们讲河的故事,从它的源头讲到心头,中间穿插着感人的情节。也是以江河为题材的音乐,我们的作曲家则不是绝对客观地描述,而是融合,与河融为一体,江河就是我,我就是江河。如古曲《高山流水》及现代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怒吼吧!黄河”等。在古曲《高山流水》中,通过乐曲的表达,我们感到的不是河的流态,而是“我”的流态。“我”好象一滴清泉水,时而欢跳,时而周旋,时而又呆呆地望着河岸上的景色沉思。一曲终了,“我”讲完了“我”的故事。我在表达“我”的感受,已分不清主观和客观了。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的艺术重感受,轻表达。因此表达的方法简朴、自然。我们认为自然已足够我们感受的了,何必要人为呢?何况人为总是破坏自然的和谐。

在科学方面,中国哲学的“同一”性也有充分的表现。以医学为例,中国历来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且看成是宇宙的,自然的对应物,是它们的一部分。整体的观念就是功能的观念,即只有存在功能活动时才是整体。因此,中医里虽有心、肾、肝、脾、肺等五脏六腑之称,但那绝不是解剖结构的名称,而是机能单位的名称。中医不会告诉你心在哪儿,什么样儿,她对此不感兴趣,所感兴趣的是心脏主什么功能。如果你一定要问,中医会告诉你“在你身上。”言外之意“不在地上”(否定的方法)。因为按中医的说法,讲到心时,你满身都是心,到处都有心。也许你死了,你的功能活动停止了,你的心也就没了。
西医讲究分辨,肯定。于是他们解剖人体,把人体各个器官看个清清楚楚。肉眼不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他们常说“Prove it,by show it to me(用拿给我看的方式证明它)。”他们的理论多建立在结构的基础上。他们的科学方法学以结构为主,科学家们惯于从结构出发研究功能。而我们的方法学则偏在功能,我们喜欢从功能的角度分析结构。这就不怪为什么西方医生学中医针灸的时候,总想让中医把经络拿出来给他们看了。他们想知道这些的“线”到底是血管、神经,还是肌肉。他们要用自己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解释中医,希望知道某物是什么(肯定的方法),最好能看见摸到。这的确使中医很为难。
中医的理论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把人体对应上自然的阴阳和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所揭示出的自然运动规律,人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理当遵守这些规则。于是人体的活动就是在阴阳总则下,五行的和谐作用。疾病就是阴阳五行运动的异常。用自然的阴阳校正人体的阴阳就是治疗。所以,中医的治疗是疗法。而西医的理论是结构的,他们认为疾病是由结构异常引起的,于是治疗就是设法弥补结构的缺陷,常常是人工的方法。理论的不同,反映在治疗方法上也很明显。在中医,感冒的病人,根据所感的是风寒(阴)还是风热(阳),患病的时间、程度等的不同,会用多种不同的方剂,在用药和剂量上都可以不同。而针对感冒,西医的用药就简单得多。受结构理论的影响,现在的西医分科很细,每个脏器甚至每个病种都有特别的专家,心脏专家,肾病专家,消化系统疾病专家等。这在中医也是不好理解的,在中医,心和小肠相偶,又与舌有关,可怎么分科呢?
文化“种”是由群体信息的质量决定的
所有这些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表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去比较就会感觉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而所有这些差异,这些存在于各个群体之间的文化变异又是什么决定的呢?对,是思因,又是这个莫名其妙的思因(我相信,中国人能较容易地理解思因这个概念,因为这是从功能出发的。有点类似于经络或穴位,它是什么?不是什么?这对我们并不重要,关键是它管用。我们能用它来解释事物,处理事物,效果不坏,管它是什么!)在生物学中,种的形成和划分是以生殖隔离为依据的。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原来属于一个种的群体在地理分布上产生了隔离,或者交配繁殖的季节有了变化。总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使某个群体分开了,形成了两个群体。但这种分割还没形成“种”的差异,因为两个群体的成员一旦相聚还能通过生殖而产生后代,即没发生生殖隔离。如果被分离的群体独立存在的时间长了,群体内发生了许多影响很大的变异,以至于隔离(地理隔离)着的群体“重逢”时已不能通过生殖而产生后代了。即发生了生殖隔离了,这时,人们就说新的物种形成了。生物“种”的划分基本根据就是生殖隔离。那么文化“种”的划分依据又是什么呢?我讨论了半天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什么是区分中、西方的标准呢?是否也存在着一种“生殖隔离”机制,促成了文化“种”的形成呢?
是的。文化“种”的形成,是因为繁殖过程中出现了“生殖隔离”。在生物分类中,每个种都有它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是由基因决定的。但决定这个特殊性的不是基因的形式,而是基因的内容,即不是DNA分子的组成成份改变了,DNA永远是由碱基、磷酸和核糖组成的,改变的是DNA分子内碱基排列的顺序。在文化遗传中,情况类似。决定文化特殊性的不是思因的形式(思因总是物理-化学性的一个功能单位)而是思因的内容,思因的组合方式。在生物中,因为基因的形式永远不变,所以人们才有可能通过一些技术把人的基因接到细菌、病毒的DNA上去,反之也然(遗传工程)。在文化现象中,也同样是由于思因的形式不变,才使我们可以通过翻译交流不同“种”文化的思因的。但是,如果没有翻译,自然情况下的两个文化群体的思因就无法交流,就象没有先进的技术,不能进行基因的交流(种间)一样。这表明,文化群体的划分,应该以思因的“生殖隔离”,即不可交流性为依据。
由于文化遗传隶属于生物遗传,所以文化群体的划分和人类学中人种的划分有很大的重叠性,也和社会学中社区的划分有一致性。人类种群的划分主要依据肤色、毛发等性状的特殊性。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找到人种划分的证据了。但文化群体的划分就不是简单的人群划分了。当然,同一种族的人很大程度上可因享受同一种文化而归结为一个文化群体,但两个人群之间要有多少文化差异才能被分为两个文化群体呢?文化的范围很广泛,是以服饰等风俗习惯为依据划分群体呢?还是重叠于人类学的人种划分?如依前者,那爱吃甜的和爱吃辣的人就得分成两个文化群体,这就分得太细了。而后一种划分也不能说明文化差异的问题。能够最大程度代表文化特征的是语言,最能妨碍思因交流而产生思因“生殖隔离”的也是语言。所以,文化群体的划分以享用同一种语言为标准是较为合理的。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享用同一种语言,是指在群体中有可以被相互理解的信号系统。如中国的方言很多,有时南北方言差异之大,可到不能口头交流的地步,但我们用同一种文字,所以在语言上讲,我们仍是一个群体。
语言的一致并不是划分文化群体的唯一标准。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是否被群体成员接受。例如,很多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说殖民国的语言,或有双语言现象,但那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群体,因为他们抱有的价值观不一样,文明的程度不一样。一句话,人群中的信息质量不一样。因为思因的复制不仅仅以传播者的意念为准则,每个文化群体对外来文化都有“移植免疫”反应,有排外性。所以说,我们划分文化群体时既要考虑群体信息的质(语言的种类),又要看群体信息的量(文明程度)。文化群体就是这样一个信息质量的统一体。它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大众媒介的发展已把全球变为“世界村”的今天。文化信息质和量任何一方的相同都可以构成一个群体。例如,我们可以把全世界的数学家看成一个文化群体的成员,因为他们享用同一种符号体系。另一方面,也可能认为全世界的基督徒是一个文化群体,因为他们拥护同一种价值观。以国家形式存在的行政区划分,常常综合了信息质量的各因素,形成一个稳定的群体。所以,最简便、适用的文化群体划分方法就是以国家为单位。这样,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法律、科技、艺术等的不同就很能代表这个群体的文化特征了。而且,受行政区疆界的限制,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各方面都受影响,产生隔阂。因为有这种文化屏障存在,一个群体内产生的文化变异不易传给另一个群体,思因的交流就存在隔离了。
总之,群体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文化差异,差异的本质是思因的差别,主要是思因内容的差别。差异存在的原因是存在着文化交流屏障,阻碍了文化扩散的同化作用。划分文化群体的标准是群体信息(语言)在质量上的可交流性。
群体内的文化变异
所谓群体内的文化差异就是个体与群体间的文化冲突,就是个体对群体文化的背叛或改创。归根结蒂,就是个体产生的新思想。当然,这是思因突变的结果。
文化产生之日起就是群体性的,因为文化的前提就是要有传播现象,而传播就要有传播者和受传者,而且传播者也要同时是受传者,这样才能有传播现象,也才能形成文化。但任何群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所以,文化现象是群体与个体的对立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即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
从统一的角度讲,群体文化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认定的价值观标准。它集中了所有群体成员思想的共性,因此是全社会文化的主流。没有这个共性,人类文化就不可能形成。在形式上,这个共性首先包括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的认可,因为如果没有共同的符号体系,相互交流以形成文化是不可能的。在内容上,这个共性又要求群体成员对符号所代表的思想有共同的理解。如果没有这种形式和内容上的共性,人和人之间的谈话就永远是对牛弹琴。
群体文化是通过个体间的思想交流形成的,是“个体”的思想被全体成员接受后形成的。因此群体文化不是一经形成就不改变的。相反,群体文化是永远变化着的,它既是以往文化进化的结果,也是文化继续进化的起点。
无论是文化的进化,还是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个体思维的贡献。个体的思想在被群体接受以前是文化的特殊性,是对群体文化的变异,是思因突变的结果。可一旦这个思想被群体承认,它就是群体文化的一部分,是共性了。
个体变异的产生,就是思因突变的产生。有关思因突变的过程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我也再补充不了什么了。根据变异的结局或发展方向,我们可以把个体变异分为扩散性和非扩散性两种。前者的前途光明,可以被群体采纳而成为群体文化的一部分;后者则不能成为群体文化,也即个体突变的变异不能传播出去或不被接受。至于能否传播出去是由什么决定的问题,如不谈文化选择的问题就解释不清。

Ⅲ 我变成了云 作文300字以上

假如我变成一朵云,在炎热的夏天,我会为那些辛勤劳动的人们,撑起一片凉伞,让他们在炎热的季节中,感到阴凉。

假如我变成一朵云,我会在农民伯伯种地的地方,召集我的兄弟姐妹们下一场雨,让农民伯伯们感到丝丝凉意。

假如我变成一朵云,我会与我的伙伴围在高山峻岭之间,飘在蔚蓝色的天空中,为画家们的画板上增添一份色彩,让人们欣赏那永恒的美丽。

假如我变成一朵云,我会在幽静的夜晚,化作丝丝缕缕,缭绕着那圆圆的月亮,让她变成一团朦胧,为夜晚增添诗情画意。

假如我变成一朵云,傍晚,我要让太阳光照耀着我,一会变成威风凛(lǐn)凛的狮子,一会,又变成一盆正在开放的红色的牡丹花,一会又变成一群可爱的小羊羔,反正不管怎样,我都乐意供人们欣赏。

假如我变成一朵云,我还会到闹旱灾的地方去,当看到干裂的土地妈妈和奄奄一息的庄稼公公时,我连忙叫住太阳哥哥:“太阳哥哥,别在发光了,大地都被你晒的干裂了。”说着,我用自己的身躯遮住了太阳哥哥的光亮,下了一场及时雨,啊,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庄稼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我高兴地笑了。

假如我变成一朵云,我要到处飘,到处看,游览祖国的世界各地,把看到的景象告诉太阳哥哥和月亮姐姐,让她们也知道祖国美好的风光。空闲时,我还会和彩虹阿姨逛商店,和星星妹妹捉迷藏,和风弟弟赛跑……

假如我变成一朵云,我会为我所爱的宇宙、人类,做许多事情,让他们再也没有忧愁和烦恼。

假如我变成一朵云……
则会是我盗版的 呵呵 给分不 看你的情况了

Ⅳ 泰戈尔飞鸟集名言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鸟儿愿为一朵云,
云儿愿为一只鸟。原文是:
The
bird
wishes
it
were
a
cloud.
The
cloud
wishes
it
were
a
bird.
在这里,诗人给我们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鸟儿有了云的依托,飞翔得更加自在,云儿有鸟的穿梭,更显生动;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便是我,我便是你,圆融无间。鸟变云也好,云为鸟也好,只是身份的暂且互换,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大自然便是这样一个和谐的整体。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心灵自在飞翔的渴望。

Ⅳ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答:你是对的。鸟儿和云都愿意成为对方一分子或为对方做点什么,不是回单方面的。所以答理解成单方面的关怀是不妥当的。至于分数,因为没有偏题,基本分数是没问题的。这个题目很有诗意,所以如果语言流畅且较为优美,应该是高分。

Ⅵ 小马宝莉六主角和三位公主个人介绍

《小马宝莉中文版》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提取码: 5u2d

一、主角

1、TwilightSparkle(紫悦/暮光闪闪)

昵称:TS,暮暮

性别:女

生日:1月6日

星座:摩羯座

种族:独角兽→天角兽(S3E13)

宠物:公猫头鹰 Owlowiscious(奥罗威)

介绍:

薰衣草紫身体、深蓝色加紫和玫红色鬃毛、宝石紫色眼睛的小马。Cutie Mark为一颗粉色六角星里面有白色的大六角星,被五颗白色小六角星包围的印记。

在Princess Celestia的天才皇家独角兽魔法学院就读,学习魔法知识。认真、自律、有常识,管理能力极佳,喜欢阅读书籍,懂得多数小马都不懂的历史和传说,魔力十分强大,可以使用许多强力的魔法,从幼驹时代已经表现出惊人的魔法天赋。

在入学考试的时候因为Rainbow Dash的彩虹音爆而魔力暴走成功孵化出龙蛋而被Princess Celestia发现她的魔法潜力,才将她收为直属学生。

因Celestia派遣其至Ponyville监督夏日祭典的工作,在过程中认识许多新朋友,并且利用友情的魔力解决了Nightmare Moon的事件,至此之后便接受Celestia的指示,留在Ponyville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一些道理,被要求每周写一封信汇报。身旁有一只紫色小龙Spike,在Twilight小时候参加学院的入学考试时被孵化出来,之后一直伴随在其身边当其助手,负责写信、寄信的工作。

在S3E13中因完善了Star Swirl the Bearded的咒语被赋予了翅膀成为天角兽,S4E26中被授予称号"Princess of Friendship(友谊公主)"。在S6E1中,Twilight 已经当上了Flurry Heart的姑姑,并成为Starlight Glimmer的友谊导师。在S8E1、2开设了友谊学院,学生有各种种族。

2、RainbowDash(云宝/云宝黛西)

昵称:RD,黛西

性别: 女

星座:白羊座

种族:飞马

宠物:公陆龟 Tank(坦克)

介绍:

天蓝色身体,彩虹色鬃毛,瑰红色眼睛的小马。Cutie Mark为一朵云下面有一道彩虹闪电。

外向、勇敢、爱笑、爱恶作剧,有些男孩子气。飞行时尾端会拖着一道彩虹,另外就算不用翅膀奔跑速度也很快。与Scootaloo有着姐妹般的情感。可以用超音速飞行产生sonic rainboom(彩虹音爆),不喜欢做任何的美容与保养(但第六季做了一次修蹄)。在S6中成为闪电天马队员。和Pinkie Pie是一起恶作剧的好友。

在小时候为了帮Fluttershy而跟其他的飞马比赛飞行,并使出彩虹音爆。如果她当初没使用出sonic rainboom的话其他五只小马就不会找到自己真正的天赋。Cutie mark出现的契机为"忠于自我"。

狂热地崇拜无畏天马(Daring Do)

3、AppleJack(苹果嘉儿/苹果杰克)

昵称:AJ,阿杰

性别:女

星座:狮子座

种族:陆马

宠物:雌犬 Winona(薇诺娜)

介绍:

橙黄色身体,金色鬃毛,翡翠绿眼睛,头戴牛仔帽小马。Cutie Mark为三颗苹果,是第一代罕见的元老小马。

后蹄的力气比前蹄大,会用套索做特技,擅长运动,很喜欢苹果,会做各种苹果料理。AppleJack的家庭成员姓名几乎都与苹果有关,在甜苹果园工作,养了一些会说话的动物。和Apple Bloom关系很好,束起来的尾巴可当作球棒或刷子用,随身携带套索。

Apple Jack 小时候非常向往都市生活,因而借住在远方的亲戚家,但是她发现都市的生活不适合她,直到看到Rainbow Dash发出的彩虹音爆之后才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此时她的Cutie mark就出现了。Cutie mark出现的契机为"对自己诚实"。

4、Rarity(珍奇/瑞瑞)

昵称:RR

性别:女

星座:处女座

种族:独角兽

宠物:雄猫 Opalescence(欧泊/澳宝)

介绍:

白色身体、蓝紫色鬃毛、宝蓝色眼睛的小马。Cutie Mark为三颗菱形蓝宝石。

擅长精细蹄工艺与服装设计,是一位流行设计师。向往中心城,希望自己能嫁给贵族成为上流名马,拥有自己的服饰店。喜欢帮其他小马穿搭她自己设计的服装,有洁癖,无法忍受凌乱或肮脏的事物,但是必要时不介意弄脏自己。淑女,社交女王,总试着让自己成为注目的焦点。

Rarity 在小时候为了学校表演的服装而烦恼时,她的角运用魔力将她带到一块岩石前。正当她质疑角为什么带她去找一颗普通的岩石的时候,岩石被sonic rainboom的震波给震了开来,露出里面埋藏的宝石。就在Rarity大方地将这些宝石用在道具服上面时她的Cutie mark就出现了。Cutie mark出现的契机为"对他人慷慨"。

5、Fluttershy(柔柔/小蝶/芙萝珊)

昵称:FS

性别:女

星座:双鱼座

种族:飞马

宠物:非常多,不过最常跟着她的是一只名叫Angel的公兔,家中养了很多小动物,通常是受伤或生病而被她带回来照顾的。

介绍:

米黄色身体、淡粉色色鬃毛、蓝绿色眼睛的小马,长相漂亮,个性胆小、内向、善良,说话总是很小声,声音甜美。Cutie Mark为三只粉红翅膀的蝴蝶。

小时候非常不擅长飞行,在Rainbow Dash为她 而举办的飞行比赛中不慎掉落到Ponyville附近的森林。在这里她很快就发现了自己善于并喜欢跟小动物接触,她的Cutie mark就出现了。Cutie mark出现的契机为"对他人释出善意"。居住在Ponyville边界的地方。

6、PinkiePie(碧琪/萍琪派)

昵称:PP,神驹

性别:女

星座:双子座

种族:陆马

宠物:公鳄鱼 Gummy(嘎米/软糖)

介绍:

粉色身体,桃红色鬃毛、天蓝色眼睛的小马。Cutie mark为两颗蓝气球夹带一颗黄气球。

十分积极乐观,是六只小马中的开心果。个性开朗、活泼、积极、乐观,擅常滑冰,喜爱恶作剧和唱歌,剧中大部分的曲目都是她自编自唱的,有着超乎常人的精力,走路总是一跳一跳的,喜欢甜食,喜欢粉红色,擅长制作甜点,而且口味独特,认识所有Ponyville的小马。

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举办派对,拥有秘密武器"派对大炮",轰一下就可以瞬间把场地布置成派对。有时会穿着不知道从哪边来的cosplay服装出场。可以以近乎瞬间移动的方式到达任何地方,还精通各种乐器,有很强的第六感,可以预知即将发生的事(S1E15),甚至能打破所谓的"第四道墙",因此获封"神驹"称号。

相当害怕寂寞,在S1E25时以为大家都不理她时失望的头发都垂了下来,并且开始出现一些精神异常的举止。头发代表着她的精神状态,变成直发时心情值会下降,在bronies 之间通常用她的本名Pinkamena 来代表她的黑化状态。有特异功能。

小时候Pinkie Pie 的家庭是在死气沉沉的采石场工作,过着十分枯燥乏味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看到Rainbow Dash使出的sonic rainboom后使决定要改变现况。在用派对重拾她家人们的笑容后她的Cutie mark就出现了。Cutie mark出现的契机为"欢笑"。

她的全名叫Pinkamena Diane Pie(萍卡美娜·戴安·派),是极少数出现全名的小马之一。

二、公主:

1、Princess Celestia(宇宙公主/塞拉丝蒂娅公主)

昵称:大公主/Celie(塞莉)/tia(提娅)

性别:女

星座:天秤座

种族:天角兽

宠物:凤凰 Philomena(菲洛米娜/菲拉美娜)

妹妹:Princess Luna(月亮公主/露娜公主)

简介:

有淡粉白色身体,暗彩虹色流动鬃毛(鬃毛最开始为纯粉色,因使用和谐之元变成彩虹色),紫粉色眼睛,头戴金色镶紫色宝石皇冠的小马。Cutie mark为一个太阳。

至高无上的存在,既是神也是君王。体形比一般小马还要大得多。魔力十分强大,并且精通各种魔法,担任天才独角兽学园的校长和教师,Twilight的导师。

和妹妹Luna负责整个Equestria的日夜运作,后妹妹Luna因为不满现状而变成nightmare moon(囚梦之月/梦魇之月),Celestia使用了Elements of harmony的魔法将她囚禁在月球上一千年,并同时承担日月交替的职责。在Twilight和她的朋友们帮助下,Luna回到了姐姐身边,一起治理Equestria。

虽然贵为王族的身分让人敬畏,但其实她相当温柔美丽,一点也不严厉,甚至还有些淘气(Molestia是同人设定,并非官方)。喜欢吃蛋糕,因为在报纸上的照片似乎有些不雅(S2E23),被同人设定成吃相难看,实际上她只是被闪光灯所吓到了。总是努力试着建立亲民的形象。

因相中Twilight Sparkle的魔力而将她收为直属徒弟。给Twilight许多特权,探望Twilight常常御驾亲征小马镇,常指派Twilight代表皇家去执行任务。

2、Princess Luna(月亮公主/露娜公主)

昵称:Woona

性别:女

星座;天蝎座

种族:天角兽

宠物:负鼠(小马宝莉官方漫画)

姐姐:Princess Celestia

简介:

有深蓝色身体,天蓝色星空般飘逸流动鬃毛(最开始是纯蓝鬃毛,后变为星空色),青蓝色眼睛,头戴黑色皇冠的小马。Cutie mark为一轮弯月,臀部的黑色是自带的颜色。

在首度以月亮公主的身分出场时体型同于其他小马,但是在S2E4再度出场后身型高大。

最初和姐姐Ceiestia一起司掌日月的交替,但由于小马都在夜间就寝造成的孤单转化为嫉妒而被黑暗力量掌控成为Nightmare Moon(梦魇之月),后被囚禁在月球。一千年后被Twilight等六只小马用Elements of harmony净化,再度回归姐姐身旁。

说话方式用皇家口音,出场与台词都相当少,人气却相当高。梦境的管治者,有时会来到其他小马的梦中,帮助小马面对恶梦。

3、Princess Cadance(音韵公主/韵律公主)

性别:女

星座:水瓶座

种族:天角兽(原种族为飞马)

简介:

Celestia以前的学生,浅粉色身体,浅金色、紫色、玫红色三色相间鬃毛,浅紫色眼睛,头戴黄色镶紫色宝石皇冠,美丽温柔。Cutie mark为镶金边的水晶爱心。

在S2E25时与Shining 结婚,婚礼上被Queen Chrysalis装扮成她的样子并把她骗到婚礼现场底下的岩洞里,被Twilight 救出,与丈夫用爱的力量把Queen打败。在S3E1,2又和Twilight一起打败了黑晶王,和Shining Armor成为水晶帝国的守护者并治理帝国。

Ⅶ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全文

这是泰戈尔飞鸟集里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全文了……飞鸟集里都是一句话一句话的,很有深意~

Ⅷ 《飞鸟集》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什么含义

泰戈尔的诗,通常有着很多不同的理解.可以是爱情,可以是纯粹的自然. 按照泰戈尔自己一贯的思想表达,这句诗,表达的是美好的希望.泰戈尔用鸟伴云,云伴鸟的

Ⅸ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赏析

出自《飞鸟集》。《飞鸟集》中表现了深层的精神追求—爱与和谐的宇宙终极原则或神,描绘自然万物的灵(神)性相通,有机一体,展现人与自然、爱与神的亲密无间、交互融溶,歌赞生命的自由、平等、博爱—从而生成了丰富隽永的人生哲理。

在这里神、自然、人与爱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了,诗人追求人与神的合一、爱与神的关系、以及神与自然的统一,渴望与神“完全合一的形象显现”,也就是要达到有限生命与无限生命的统一,就是要达到人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为此,诗中揭示,人必须完善自己的人格,要在“思想中摒除虚伪”,要驱走心中“一切的丑恶”,并且只能在“爱”中,在“爱的服务”中与神结合。诗人在诗篇中表达了人生的奉献与人生意义的追求,使诗篇充满着生机。

由于诗人的生命哲学并不完善,在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生命最终统一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只好用道德的自我完善和“泛爱论”来求得统一,求得人生的圆满,求得社会理想的实现。

(9)变异为一朵云扩展阅读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十分注重对自然的描写,一只鸟儿、一朵花、一颗星、一个雨滴、也都具有人性与生命力。他热爱整个大自然。他认为人类情感和自然力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或自然融入人类的感情,或人类的感情融入自然。只有融入自然才能净化自己的生命。

自然不仅提供了暗示的形象,而且还积极的协助我们抹去人类生活中一切分离的痕迹;情人可能会分离,而这种分离将淹没与在阳光里欢笑的绿草和繁花之下。读了他的作品,便令人觉得宇宙的活动和人生的变化是有意义的,是快乐的,便给人以无穷的勇气。

Ⅹ 我想变成一朵云的作文300字怎么写

假如我是一朵云
在蓝蓝的天空上,我在自由地飞翔,突然风姐姐来了专,她笑眯属眯的对我说:“小云朵我带你去玩好不好”。我爽快的答应了。
她带我穿过了高大的树木,突然一直小鸟飞了上来咬着我的裙子说:你的裙子真好看,白白的,软软的,我真想在上面好好的睡上一觉。我连忙说:不行不行你太重了,我驮不起你,除非,除非你变成一滴水。不行不行,如果我变成了一滴水妈妈找不到我会着急的。小鸟连忙说。
多么懂事的小鸟呀,当我想追上去玩的时候,风姐姐过来了,她告诉我有一个地方干旱的很,你可不可以和起它的云朵一起下一场倾盆大雨,好呀,我最喜欢帮助人了。我开心的答应了。紧接着风姐姐的袖口一挥我和其它的云朵挤在一起越挤越多,哗的一声,我们变成了一滴滴的小雨,那里的人们欢天喜地的迎接我们,嘴里还叫着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一觉睡醒才发现原来是一场梦,那我多希望这一场梦是真的,因为当云可以滋润土地,也可以帮助人类。

热点内容
丁香心脏病 发布:2025-08-05 23:48:32 浏览:968
今年七夕为什么过不了了 发布:2025-08-05 23:40:29 浏览:325
丽格海棠不开花原因 发布:2025-08-05 23:36:49 浏览:908
七夕节女友 发布:2025-08-05 23:19:41 浏览:281
土豆侠兰花 发布:2025-08-05 23:17:06 浏览:364
一生只送一个人的玫瑰 发布:2025-08-05 23:15:53 浏览:197
室内植物100种大盆栽 发布:2025-08-05 23:15:43 浏览:468
茶花枯叶养护 发布:2025-08-05 23:12:43 浏览:309
大鱼海棠铃声 发布:2025-08-05 22:56:40 浏览:262
五律米兰花 发布:2025-08-05 22:48:54 浏览: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