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杨贵妃

七夕杨贵妃

发布时间: 2022-07-07 15:48:37

『壹』 杨贵妃为何能得到唐明皇的宠爱

杨玉环貌若天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除了拥有绝世的容貌,还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但美中不足的是,杨玉环身高1.64米,体重却138斤,要是在现代,这种又矮又胖的身材是不讨男人喜欢的,然而生在唐代的她,却宠冠后宫,集三千宠爱在一身。

杨玉环,公元719年出生在山西永济室韩阳镇独头村,她的父亲是蜀州司户杨玄琰,虽然她算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官宦人家,但她的母亲刚生下她就撒手人寰了,父亲不久也抑郁而死了,父母双亡的杨玉环被叔父收养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杨玉环长成了倾国倾城的少女,而且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杨玉环凭着她出类拔萃的才艺以及绝美的容貌,在16岁时便嫁给了唐玄宗和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二人婚后琴瑟和鸣、想当恩爱。但好景不长,当她的婆婆武惠妃死后,她便被唐明皇看上,从此胖嘟嘟的杨玉环便开始走上宠爱万身的贵妃之路。

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

据史料记载,有一次杨贵妃心血来潮想吃荔枝,唐明皇便命人快马加鞭从广东把荔枝送往长安,广东到长安路途1723公里,唐明皇为了杨贵妃能吃到荔枝,不惜跑死多匹骏马,千里迢迢只为博美人一笑。

相传,有一年七夕节,二人在长生殿里遥望牛郎织女星,许下了“生生世世都愿成为夫妻”的誓言,诗人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的便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感情。此外,杨贵妃得宠后,她的家人全都升官发财了,可见唐明皇爱屋及乌,对杨贵妃非常迷恋。

杨玉环又矮又胖,为何还能得到唐明皇的宠爱,小编以为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杨玉环不仅拥有绝世容貌,还和唐明皇死去的武惠妃相似。人最珍惜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的东西,在唐明皇心里,杨玉环曾是自己的儿媳妇,可望而不可及,冲破种种世俗偏见,才抱得美人归。而武惠妃和他阴阳相隔,再无可能相见,恰巧,杨贵妃与武惠妃有几分相似之处,所以唐明皇在拥有杨贵妃的同时,也等于拥有了已逝的武惠妃。

第二个原因:杨玉环与唐明皇兴趣相投,二人都很喜欢音乐与舞蹈。杨玉环自小便能歌善舞、还会敲打各种乐器,是当时宫廷里出色的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后宫里是较为鲜见的。而唐明皇也对音乐、舞蹈有很深的造诣,二人一拍即合,如遇知己。既是夫妻、又是红颜知己,这也是唐明皇宠爱杨玉环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原因:杨玉环性格时而温婉可人、时而热烈大胆,可以是唐明皇贤淑的妻子,也可以是他神秘的解语花。她把唐明皇当成一个男人,当成自己的丈夫,而不是权倾天下的帝王,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妻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贵妃。她可以像小女孩一样,调皮地摸他的头发,揪他的胡须,向他撒娇耍赖,生在帝王家的唐明皇对于这种真挚的感情是非常向往的,刚好杨玉环能给他这份感情。

可惜“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安史之乱中,年仅38岁的一代美人杨玉环在马嵬坡香消玉殒,只留下老泪纵横的唐明皇抱着她的画像度过残生。

『贰』 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玉环

一个本很有作为的明君,却看上了自己的儿媳妇,并占为己有。从此帝王沉迷于女人香,不仅荒废了朝政,还引起了安史之乱。虽没有断送一个朝代,但直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所以人们都咒骂杨玉环,是第二个苏妲姬,祸国殃民,从此“红颜祸水”也成了帝王逃避责任的最好借口。
但当我真正面对《长生殿》时,被震惊了,也让我有了很深的思考。不管我的观念是否成熟,我还是压抑不住要倾诉的欲望。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问儿女怅缘怪,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幸.总由情至.先圣不曾侧郑卫,吾济取义翻宫傲。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情”确实是《长生殿》与众不同的地方,白居易和白朴笔下的李杨爱情故事带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并以同情的态度赞颂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但洪升却以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作为基本主题。这就使人看过更多的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待杨贵妃,看待扬李之间的感情,看待安史之乱。
杨、李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尤其是杨玉环.可谓达到痴情的地步。作者“歌颂了他们美丽而崇高的灵魂,歌颂了他们爱情的胜利”。从对李、杨各自态度的描写上看,这种爱情理想便是“真挚专一”,“富于牺牲精神”,“不太重视生活享受、物质欲望”,“至死不渝,超越生死”。但与此同时,作者一方面又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而劝戒统治者,昭明穷奢极欲必祸败随之,反对纵欲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又通过总结爱情悲剧而表现兴亡之叹,寄寓了深层的爱国情感。
爱情是没有对错的,但爱情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起的,平头百姓什么都没有却可以拥有爱情,帝王什么都有却不能选择爱情。江山、美人历来是每个帝王所让人羡慕的,他们应该是最幸福的,但拥有美人不代表拥有爱情,当帝王真正遇到自己所心仪的挚爱时,往往又不得不舍美人,要江山,试问有多少帝王是可以“爱江山,更爱美人”呢?
唐明皇就是这样的尴尬的帝王,曾经缔造的辉煌功绩在与杨贵妃的缠绵爱情中灰飞湮灭,但最终为了江山和自己,舍弃了爱情。唐明皇是风流天子形象,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本就是宫廷式的帝王和妃子的爱情。而这种宫廷式爱情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残酷性、剥削性、脆弱性和政治性。这充分表现在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杨贵妃对唐明皇的痴情及他们爱情的最后结局上。但尽管如此,作者对李、杨爱情的描写在赞扬和批判中依然重在歌顷。并且颂扬爱情的主题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从全剧着眼,李杨的爱情生活和爱的心绪心灵占据了重头,全剧共五十出,写情的笔墨达三十出,尤其是下半部,刻意绘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追忆、思念和寻觅,写出他的“但教心似金铀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过程。
在《长生殿》里,李、杨的爱情是纯洁的,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因而让人看了“独怆然而泪下”。
首先在“定情”“春睡”两出,李杨二人还谈不上有什么爱情,李隆基此时对杨玉环只是欣赏她的姿色美丽,所谓“庭花不及娇模样”、“爱他,红玉一团,压着鸳帐侧卧”之类的词句都是对她体态的赞赏,对她姿色的留连。杨玉环对李隆推也停留于对圣恩浩荡的感激而已。从“献发”到“絮阁”是他们爱情的自觉意识和发展阶段。第三者的介入,使李杨二人产生矛盾,杨玉环被遗回家,分离后,他们却共同识到,谁也离不开谁了,一个剪断青丝寄上真情,一个是躁怒异常心绪不犷爱情终于超越了体态姿色的艳羡阶段。在此基础上,杨玉环更加要求李隆基对她爱份专一,不允许介质的掺入,于是便有了“絮阁”一场闹腾,李隆基也因此对杨玉环更加一往悄深。与此同时,“制谱”“偷曲”“舞盘”等出又写出他们才艺卜的棍互了解知甲万愉佩,赋予了他们天情更具体的内涵。
贯穿《长生殿》全剧50出的这种爱情达到最高峰的场面之一,也就是在作为标题采用的长生殿,唐玄宗和杨贵妃于七夕之夜向牛朗织女双星发誓要永远相爱的第22出《密誓》。—当时是天宝十载,七月七日夜晚,在骊山华清宫的长生殿.杨贵妃正流着眼泪向夭孙乞巧。当突然出现在那里的唐玄宗间她流泪的原因时,杨贵妃答道:“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夭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因此.受了感动的唐玄宗就发出了山盟海誓,说:“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夭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 爱情之花终于完全绽放。这两个人发誓的情景,被天上的牛郎织女双星看到了,双星见唐玄宗如此神情,就打算让他做人间情场的管领。不过,此时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劫难(杨贵妃马巍之死)将近,假如经过这场考验而唐玄宗仍能诚笃如初,那么那时候两个人完美团圆,已成为爱情的逻辑必然。
《埋玉》一出是既《密誓》一出后,又一个高潮。这出戏是表现经“七夕盟誓”之后缔成了“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的情缘的李隆基与杨玉环面临生离死别的一场考验。以前的很多作者都把这写成了唐明皇为自己的生而舍弃杨贵妃,杨贵妃怕死而求生。但在《长生殿》里,洪异笔下的李隆基、杨玉环在“马巍事变”中的表现则大不相同。先是救驾的禁军将专权召乱的杨国忠杀了,后又提出“不杀贵妃,誓不救驾”这一要求,这时李隆基面对陈玄礼为杨玉环作了辩护,并向陈玄礼传旨要他对“惩狂言没些高下”的启驾禁军进行管束。可是陈玄礼面对哗变的六军也只能自叹无力进行弹压。在这一危急的情况下,杨玉环主动请求李隆基割爱:也,“算将来无计解军哗,残生愿甘罢,残生愿甘罢! ”“是前生事已定,薄命应折罚。望吾皇急切抛奴罢,只一句伤心话……”。而这时候的李隆基则表示“决不肯抛舍”杨玉环,甚至下决心“拼代你陨黄沙”:“妃子说那里话!你若捐生, 肤虽有九重之尊,四海之富,要他则 甚!宁可国破家亡,决不肯舍你也 ”“若是再禁加,拼代你陨黄沙。” 面对李隆基“一继装聋哑”、“拼代你陨黄沙”的错误想法,杨玉环再一次主动要求:“望陛下舍妾之身,以保宗社”。李隆基在杨玉环一再主动提出“望赐自尽”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杨玉环割恩正法,成全她的心愿,但一句“百年离别在须臾,一代红颜为君尽”,“当年貌比桃花、桃花,今年命比梨花、梨花”的悲痛感叹中,我们看到不仅是唐明皇的心碎了,所有能懂“情为和物”的人,心都一起痛了。
唐明皇在失去爱人之后,真挚的不可抑制的爱情愈益强烈地从他的内心流泻出来。《闻铃》、《哭像》、《雨梦》等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明皇对贵妃的思念。而杨玉环死后,她的鬼魂在冷释荒垣中,在苍烟寒月里飘荡,“一想一涕零”地追忆生前和明皇的欢情密意,忍受着不能再回到明皇身边的惩罚,她认识到自己的“立逼投缉”是自己造成的。于是她向天哀悼,忏悔自己的重重罪恶,认识到“兄弟姐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但尽管她什么都悔,却独独不悔对唐明皇的一片痴情,并说:“天呵,只是奴家您般孽重,敢仍望做蓬莱座的仙班,只愿还杨玉环旧日的匹聘!”(《情悔》)《补恨》一出表示“倘得情丝再续情愿滴下仙班。”仙界不由感叹她“是儿好痴情也”(〈神诉〉)。于是替她考验李隆基是否值承受她的一片痴情在玄宗以他的“精诚相思和极度痛悔证明自己并非‘薄悻男儿辈’时仙界才因他们‘两下真情,合是一对’而使之‘永得成双”,李杨历尽劫难,爱的力量使他们经受住了生和死的考验,终于“笑骑双飞凤,潇洒到天宫”(重圆))。
我想说的是:人们赞美爱情,并不因为其给人们了什么社会功利,而是感动于那种超凡脱俗的美感。比如人们之所以歌颂弄玉和萧史、韩凭夫妇、梁祝等人,并不因为他们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社会功利,而是因为他们缠绵徘侧、顽艳凄丽的挚爱深情给人们的感情世界以人性的熨贴;而受蜀人歌颂的李冰父子,通西域的张赛,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者蔡伦、毕升等人,却也并不见他们在爱情婚姻上有什么特别动人之处。因此,爱情评价和社会功利评价是两回事。
所以,不能因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及杨姓外戚和以他们为代表的上层的奢靡、丑陋的生活,就否定他们之间的真情。更何况,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有真情存在而造成对社会的危害,恰恰相反,悲剧的根源是特殊身份而使他们的爱情中必然地掺进了许多杂质,以至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催化剂。也就是说,帝妃的身份断送了他们的尘缘。洪升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长生殿〉里使得这一对有情人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最终在仙界实现了他们的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结为永世夫妻。

『叁』 七夕的来历关于谁的为什么叫七夕呢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牵牛星和织女星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肆』 作为宠妻狂魔的唐玄宗,和杨贵妃是如何过七夕的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古往今来都是一段传奇,作为一场不伦之恋,在当时有很多人反对。那是个封建的社会,遵守伦理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更何况是一国之君。但是谁又敢吱声呢。唐玄宗真的很爱杨玉环,哪次杨玉环过生日唐玄宗不是惊天动地地操办。七夕更是个及其特殊日子,唐玄宗自然不会那么简单了事,大操大办,就为了逗杨贵妃一笑。

但是要是换个角度来看,杨玉环真的是很幸福的了,她也挺令人羡慕的。一生中能遇见唐玄宗这样把自己当成掌中宝的男子,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伍』 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

17岁的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寿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宝四载(745),内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容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贵妃死时,年38岁。

『陆』 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形象

杨贵妃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唐诗中杨贵妃形象主要有三种:一是惑君乱政的祸根,红颜如祸水,是妖姬;二是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认为她是一个无辜弱者;三是将其和玄宗的感情戏剧化,把她塑造成一名痴情女子。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是复杂的,杨贵妃形象的这种复杂性是由社会历史状况和诗人思想认识的变化引起的。

【关键词】 唐诗;杨贵妃;形象;演变

杨贵妃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她的天生丽质、国色天香,她与政治的紧密关系,都很受诗人的关注。陈寅恪先生说:“唐人以太真遗事为通常练习诗文之题目,此观于唐人诗文集即可了然。”涉及杨贵妃的唐代诗歌有180多首,在这些作品中倾注着诗人对她的不同感情,使她由历史走入文学,由历史人物演变为文学形象。唐诗中杨贵妃形象主要有三种:一是惑君乱政的祸根,红颜如祸水,是妖姬;二是作者同情她的不幸遭遇,认为她是一个无辜弱者;三是将其和玄宗的感情戏剧化,把她塑造成一名痴情女子。唐诗中的杨贵妃形象是复杂的,杨贵妃形象的这种复杂性是由社会历史状况和诗人思想认识的变化引起的。

一、红颜祸水

《旧唐书》:“呜呼,女子之祸于人者甚矣……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乃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就像正史一样,这种认为杨贵妃为祸水、玄宗因宠爱杨贵妃而荒淫误国传统观念潜移默化并深深地烙在唐代诗人的思想中。如杜甫《北征》这样写道:“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1]《国语》中有关妲己以及褒姒的记载成为女色误国的经典故事,作者认为杨贵妃同妲己、褒姒一样,都是红颜祸水。刘禹锡《马嵬行》对杨贵妃也有同样的看法:“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2]作者认为杨贵妃是祸国殃民的“妖姬”。再如罗隐《马嵬坡》:“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3]这两句不难看出诗人认为杨贵妃是倾覆国家的罪魁祸首;郑畋《马嵬坡》则将批判矛头直指杨贵妃,而为唐玄宗开脱罪责: 随着杨贵妃之死,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恩爱也已消亡,国家政权却出现了更新局面,诗作的批判锋芒直指杨玉环,认为她就是祸害国家的女子

『柒』 杨贵妃真的被唐玄宗赐死了吗

杨贵妃(719~756年),名玉环。据说其美貌如花,通晓音律舞蹈。初为唐玄宗之子寿王妃,后得玄宗喜爱,天宝四载(745年)封为贵妃。因其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其兄姐皆显贵,堂兄杨国忠把持朝政。755年安禄山叛乱,杨贵妃与玄宗逃至马嵬驿。随军诛杨国忠,并请玄宗赐其自尽。缢亡。一说其以替身代之缢,其逃向了东瀛。

农历七月除七,俗称七夕。这一夜月上柳梢,已是夜深人静,远处传来打更的声音。沿着曲折的小径,有一队宫女捧着香盒瓶花等前行,待到了内殿的庭院,早已有内侍张好锦幄,摆开案几。唐玄宗令宫女退下,亲自添香盒,焚龙涎,爇莲炬,烛光在烟篆氤氲中忽明忽暗。月亮的银辉洒在汉白玉的石阶上,夜空深邃高迥。

杨玉环斜倚着玄宗,低声说:“今夜双星,渡河相会,真是一件韵事。”

玄宗道:“他双星相会,一年才一次,不及朕与妃,可以每时每刻相守。”

杨玉环却无端地落下泪。玄宗十分心疼,替她拭去泪水,问她为什么事而感伤。杨玉环道:“妾想那双星,虽然一年只是一会,却是地久天长,年年皆有今日,而妾与陛下,恐怕不能似他们那样长久。”

玄宗道:“朕与妃生同衾,死同穴,这难道不是长久么?”
杨玉环黯然道:“长门孤冷,秋扇抛残,妾每阅前史,心中多有凄恻。”

玄宗急道:“朕不是如此薄幸之人,今夜可对双星起誓——”说着便携住杨玉环的手,同至案几前,拱手作揖道:“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情似海深,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妇。”

杨玉环亦敛衣道:“愿如誓言,若有违此盟,双星作证,不得令终。”接着她侧身握住玄宗的双手道:“今夕密誓,妾死生不负。”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令人们千年难忘,白居易《长恨歌》里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写的就是七夕月夜李杨盟誓的爱情故事。

这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里的杨玉环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的蜀州,据说出生时胳膊上就有一枚玉环。她的父亲杨玄琰曾为蜀州司户。玉环幼年时父亲亡故,她寄养在洛阳叔父家。开元二十三年,嫁与寿王李瑁为妃。从名分上说原是玄宗的儿媳妇。这时玄宗最宠幸的武惠妃刚病死,玄宗陷入深深的哀恸与孤寂中,喜怒无常。近臣高力士进奏说寿王妃杨氏姿色无双、倾国倾城,长得颇似惠妃。玄宗便叫高力士传旨宣召杨妃入温泉宫,他想亲自看一看。这一看不要紧,此时已正是黄昏,蜡烛摇曳着红茫茫的光,石阶上月辉沉彩,只见杨妃肌态丰艳,顾盼生情,眉不描而黛,发不漆而黑,颊不脂而红,唇不涂而朱,果然是沉鱼落雁,玄宗一下子不能自已。当下命她宽衣解带,沐浴华清池。玉环脱去衣衫,黑发如云,肌肤照雪,在氤氲的水汽中带着一丝疲惫,更觉娇媚无限。沐浴后设宴,杨妃侍坐右侧。玄宗婉转地问杨妃会些什么技艺,杨妃答浅晓音律。杨妃吹的玉笛清音逸韵。惹得玄宗不可名状,亲斟美酒三杯。杨妃逐杯饮后,脸颊泛红,愈加明艳不可方物。玄宗赠杨妃一副金钗钿盒,杨妃含羞接过,玄宗顺势捏住她的手,觉得滑腻且柔弱无骨。这一拉住就再也不放开了,两人不停喝酒,乘着酒兴携手入内,在床帐里便鱼水同欢,迟至日上三竿,玄宗还不愿起来。面对杨玉环年轻的赤裸身体,玄宗觉得自己也仿佛年轻了几十岁,杨玉环依稀有当年武惠妃的影子,但更多了些野性和放荡,而这正是玄宗从不曾感受过的。

『捌』 怎样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确实,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与杨贵妃相互依恋、执著专注的恩爱之情,在中国历史帝后之间是绝无仅有的。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死了以后,玄宗整天郁郁寡欢,十分颓丧。后宫数千人中,又没有一个中意的。最为贴心的高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遂到外宫寻觅,在寿王府见王妃杨玉环花容月貌,盖世无双,立即禀报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派人把杨玉环接到临潼温泉宫。一见果然姿质丰艳,而且能歌善舞,聪颖过人,尤善逢迎。玄宗愁怀顿开。他已不顾什么老公公娶儿媳妇了,礼义廉耻已不复存在,先将杨玉环度为女道士,赐号“太真”,收入后宫受用。其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刚22岁。唐玄宗娶寿王妃杨玉环,在今人看来无疑是父夺子媳的丑闻。然而一位君临天下的帝王想占有自己所爱的一切,本是易如反掌的事。只是由于帝王也要标榜“仁义道德”,多少得避些嫌疑。所以一直过了5年,在天宝四年(745年)的8月,才册封杨太真为贵妃。从此,玄宗把后宫其他妃嫔统统丢在一边,天天守着杨贵妃,形影不离,百官宴会,朝廷大典,无不把贵妃带在身边。为了讨好杨贵妃,玄宗专为贵妃制造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还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贵妃生于四川,爱吃荔枝,为取悦贵妃,每年夏天玄宗不惜兴师动众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驿马昼夜不停地传递,运到长安时色味不变。总之,自从得了杨贵妃,玄宗心中之爱,皆被贵妃占尽,正如《长恨歌》所云:“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如春。”玄宗对贵妃之所以如此痴迷,贵妃的倾城姿色固然是一原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有志趣上的情投意合。玄宗是迷恋音乐的才子,他精通音律,造诣极高。而贵妃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对音乐的理解也有特殊的天赋。这显然是她成为唐玄宗晚年知音的重要因素。玄宗在温泉宫初次召见贵妃时,曾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衣曲》,杨贵妃似乎有先天的感受,当即起舞,如仙女飘逸,极尽其美,使唐玄宗大为高兴。之后,玄宗常令贵妃跳《霓裳羽衣曲》,自己还亲手操鼓,在一旁伴奏。可以说,玄宗与贵妃在一起尽欢,最经常的形式,莫过于歌舞音乐了。不过,唐玄宗毕竟是个帝王,他可以独占杨贵妃,但不会让杨贵妃独占自己。而贵妃涉世未深,一时妒起,难免要产生龃龉。有两次曾惹得老皇帝发起火来,以忤逆之罪,立即把她赶回娘家。但玄宗心中所爱,已非贵妃莫属,所以每次又都是他授意把贵妃召回。当贵妃第二次被谴出宫后,哭得犹如泪人,而玄宗也是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愁眉不展。高力士看透了玄宗的心思,遂请赐御膳与贵妃以示道歉。贵妃见高力士来,即伤心地剪下一绺青丝,托高力士奉上以表“忠诚”。玄宗见物思情,于是两人又一次破镜重圆。从此,玄宗与贵妃情爱弥笃,更加难分难舍。相传,有一年在华清宫的长生殿,正值七月七日乞巧节,唐玄宗和杨贵妃避开众人在这里仰望牛郎织女二星,双双跪拜,发下誓言:“人寿难朝,但愿我们世世生生,永为夫妻!过了今生,还有来世!”诗人白居易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长生殿之约,写下了永恒不朽的诗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确,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这种感情,在历代帝后间是罕见的。封建帝王的任何婚姻,都要带上封建政治的烙印。随着杨玉环的受宠,杨妃的兄弟封侯拜相,三个姐妹也都封为国夫人,权势显赫,甲于天子。特别是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竟升为宰相,身兼四十余职,总揽朝政,无恶不作。大唐天下,成了杨家的乐园。这就造成了唐朝政治腐败的局面,从而导致外戚祸国,也导致了杨贵妃的悲剧结局。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边镇节度使安禄山和步将史思明率领15万人马,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直捣长安,“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消息传来,唐玄宗惊恐万分,遂与杨国忠带着贵妃姐妹及一部分皇子皇孙和近侍、大臣悄悄打开北宫门,往西直奔蜀郡(今四川)而去。行至陕西兴平之西马嵬驿时,随从护驾的禁军忽然哗变。他们首先杀死了杨国忠,又团团围住唐玄宗所在的驿舍,要玄宗交出贵妃。此时,六神无主的唐玄宗,想起了他与贵妃之间十几年的恩爱,又立过生死不离的山誓海盟,哪里舍得交出贵妃!然而,面对这帮刀枪出鞘的军士,玄宗深知大势已去,已救不了自己的爱妃了。不过,他不忍让贵妃惨遭士众的屠虐。在与贵妃泣不成声地抱头痛哭一场后,他赐给贵妃三尺白绫,让高力士把她带走,缢死在一间佛堂前的梨树上。其时,贵妃年仅38岁。对于贵妃的死,唐玄宗伤心至极,“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如流”。此后,唐玄宗无论在逃跑途中还是在成都的一年多时间里,终日郁郁寡欢,情意绵绵地思念着贵妃杨玉环。长安光复后,玄宗回到京城。他处处触景生情,依然深深地思念着贵妃,还特地叫人画了一幅贵妃肖像挂于殿中,朝夕视之。岂知,这场“至死不渝”的爱情,完全是葬送在他所酿成的政治悲剧之中。此时的唐玄宗,悔恨交加,终于在宝应元年(762年)的四月五日,怀着对贵妃的缠绵情意,郁闷而死。正如《长恨歌》中所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玄宗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造成腐败的政治局面,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外戚祸国,应予以鞭挞。但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真挚而专一的爱情故事却成了千古佳话,得到后来人们的普遍同情,这又是无可厚非的。凄美

『玖』 “七夕节”本为女子祈福的节日,为何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让唐明皇与杨贵妃那段凄婉爱情故事被世人知晓。尤其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夕节那日,在皇宫内院中的嬉戏玩闹,成为了一种爱情的另类表白,于是乎七夕也就成为了情人节的代名词了。

于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成为一段让人念念不忘的爱情,之后七夕节女子乞巧的故事就渐渐被淡化。原本七夕节就有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再加上白居易写的长生殿,七夕节爱情故事的氛围大于乞巧。也许这就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于是七夕节最后就演变成男女定情的情人节。

热点内容
汾酒兰花国粹 发布:2025-08-07 06:39:44 浏览:541
金边松盆景图 发布:2025-08-07 06:37:47 浏览:485
米兰花很小 发布:2025-08-07 06:27:45 浏览:41
丁香苦丁 发布:2025-08-07 06:27:36 浏览:581
小丁香树籽 发布:2025-08-07 06:26:01 浏览:32
食品兰花豆 发布:2025-08-07 06:13:44 浏览:626
七夕第二弹 发布:2025-08-07 06:07:53 浏览:530
圆扇花艺 发布:2025-08-07 06:03:38 浏览:21
樱花与人物摄影 发布:2025-08-07 06:03:37 浏览:550
下雨赏荷花 发布:2025-08-07 06:00:48 浏览: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