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会吃
⑴ 在七夕节的时候,人们通常吃些什么
作为一种时令面食,乞巧果子是最为普遍的七夕美食了。乞巧果子并没有统一的款式和形状,简单来说,就是用面粉为主料,制成各种小物状,然后油炸或炉烤一下。巧果的最传统做法为:先把白糖加热,溶化成糖浆,加入面粉、芝麻拌匀,摊在面板上。晾凉后切成一个个长方形,再折为圆形或梭形,油炸至金黄即可。手巧的人还会将面捏成各种花样,都是与七夕传说相关的,更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还有的地区,七夕节要吃巧芽面。一般只用豆芽,把豆芽提前发好。七夕节剪掉长芽,面条煮好后,将长芽盖在上面即可,顺滑又爽口,朋友们也可以试试哦。有种美好的说法,小孩子吃了巧芽,会更加聪明活泼。
人们在七夕节这天,要祭拜织女,准备的供品一定要有“五子”,即红枣、龙眼、榛子、瓜子、花生,祷告后再把这些供品吃掉。五子的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是秋季过度时期,同时又是七夕节这么美好日子,大家可别忘吃些哦,对身体很有益处。
⑵ 七夕通常吃什么
1、索饼
索饼是以前人们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了吃挂面的习俗,可以说挂面的祖先就是索饼。
2、饺子
在很多的地方都是在七夕节的时候吃饺子的,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里面放入一枚铜钱、一根线和一个红枣,如果是吃的时候可以吃到钱的话就是非常的有福气的。
3、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
4、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节必备的点心,谚语说:七夕吃巧果,能使人巧。
5、巧酥
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⑶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的习惯是吃什么食品
七夕节吃巧果
传说是因为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希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
七夕吃饺子(巧巧饭)
俗话说得好,“别问过节吃什么,问就吃饺子!”开个玩笑。吃饺子是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七夕吃豆芽
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在七夕前夕会专门泡豆芽,也称“泡巧”,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在七夕这天,女孩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有些地区还会用长出的豆芽做巧芽面庆祝七夕。
七夕吃公鸡
浙江金华一带流行七夕杀鸡吃鸡,在农历的七夕这一天,牛郎织女开启他们浪漫的七夕鹊桥约会。但是这个约会时间可是有限制的,只能在天亮之前结束。咱们古代没有钟表,判断天亮的标准就是以公鸡打鸣为准。大家都感觉这样太残忍了,一年才见一面,时间还这么短,所以大家就会选择在这一天吃鸡,尤其是公鸡,希望把鸡吃了之后,就没有了鸡鸣,那么牛郎织女就可以在一块,不用分开了。看看咱们的人民多么善良,所以这样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了下来。如此再无鸡鸣报晓,牛郎织女相会便能永远不分开,这也寄托了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美好愿望。
七夕吃五子
在福建一些地区,七夕女孩要品尝瓜果祈求来年瓜果丰收。当地还流行人们吃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有乞盼儿子、乞盼长寿、乞盼美丽和乞盼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者称“输巧”,“输巧”者要将自己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七夕配中药
常用松柏等药的处方,主张食用松实、柏子的衣服、荷叶等,称为不老不死的仙药。 中医认为吃松子的健身心,滋润皮肤,长寿的“玉楸药解”被称为“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麻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被称为“久服轻身、延年不老”的清宫以松子为御膳食品。 柏子香味浓郁,能安心、止汗润肠的《本草备注》记载:“补脾药干,柏子仁润药香气好,是干脾药中最好的”。 荷叶可以降热消暑,升清阳,用冷血止血。
七夕吃巧人
在百岛洞头操闽南语的居民中,至今仍有吃“巧人儿饼”的习俗。巧人儿饼是把按比例的糯米、粳米混合磨成粉,加入糖和食用红色颜料糅合做成饼,再用木刻的印模印出各式人物和动物形状后蒸熟。
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民间有一段传说。 很早以前,王母娘娘化装成乞丐下凡体察百姓善恶,看到大工地上有人把糯米掺入蛎灰油泥中,用石臼捣合,便上前乞讨。管家骂道:“快滚!这是我家老爷建造坟墓专用的!”挥起长鞭把她赶开。王母娘娘大怒:凡间人如此糟蹋五谷,回到天庭禀报,玉皇大帝当即下旨:天降大灾,让这一带五谷不生,出现“人吃人”的惨相。七仙女得知后大惊,也扮乞丐下凡探虚实。她向一摆渡老伯讨吃,老伯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粗糠野菜饼给她。七仙女问:“你们用糯米捣油灰砌坟墓,怎么却用这种东西当吃食?”老伯告诉她:“用糯米建墓的是黑心的财主,这糠菜饼是我这样的穷苦人的救命粮呀!”七仙女拿着糠菜饼返回天庭,王母娘娘这才知道自己错了:凡间人有恶也有善,不能惩罚恶人伤及无辜!可玉皇大帝已发出的旨令又不能更改,七仙女聪明,说是愿下凡行令。她用米粉制成许多人形的果饼施舍给百姓。这样,人们吃了米粉做的“人”,度过了灾荒,人们感念七仙女的灵巧和善举,把这种果饼取名“巧人儿”饼,年年七月七都要制作,供祭拜和品尝。
⑷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东西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桂圆、榛子、花生、瓜子、红枣等。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⑸ 七夕节通常吃什么
1、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
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
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
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扞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
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2、花瓜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
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
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
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
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
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
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
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
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
一起。
3、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
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五子的药用价值很高。桂圆有开胃益气、养血健脾、补心安神、补虚长智之功效;红枣味甘、性
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称,《开宝本草》说它“主益气力,宽肠
胃,令人不饥,健行”;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瓜子据
《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⑹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桂圆、榛子、花生、瓜子、红枣等。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⑺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巧果、酥糖等。巧果即是七夕果、乞巧果子,主要原材料是面粉和鸡蛋,是山东地区的特色传统糕点、七夕的应节食品,也是绍兴地区的七夕必备食品。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巧果呈棱形小块,厚薄均匀,表面呈金黄色,入口松脆,有芝麻香味。
不同地区在七夕节吃的食物不完全相同,有饺子、巧果、鸡、瓜果、云面、江米条、巧酥等。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储七夕水、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等传统习俗。
⑻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吃什么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与瓜果等为此节日的食物。
1、饺子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2、巧果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3、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4、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5、巧酥
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8)七夕节会吃扩展阅读:
“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