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云陶瓷
① 女生天生自然卷发型
自然卷也称自来卷,是一种毛发形态。
形成原因是由于人类的遗传基因不同,在世界上的很多种族中都会出现,尤其是在高加索人种中比较常见。由于头发经常干燥,而使头发呈卷状的,不属于自然卷。
很多头发属于自来卷的汉族人,由于受到文化的影响,不喜欢这种发型,所以就把自己的头发剪的短短的,就不会出现卷发了。自来卷并非是坏事,好好利用,会更漂亮。
这种自来卷发型,无法用药物改变。用直板、离子烫,烫直后,大概3个月后,还会恢复原状。自然卷的发型不单是头发自然卷曲,包括发根的流向位置也是不同的。
(1)一朵云陶瓷扩展阅读
发型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涉及广泛,须掌握多门学科,影响发型设计主要有:头型、脸型、五官、身材、年龄,其次有职业、肤色、着装、个性嗜好、季节、发质、适用性和时代性。
一、头型:
人的头型大至可以分为大、小、长、尖、圆等几种型状。
(1)头型大:头型大的人,不宜烫发,最好剪成中长或长的直发,也可以剪出层次,刘海不宜梳得过于太高,最好能盖住一部分前额;
(2)头型小:头发要做得蓬松一些,长发最好烫成蓬松的大花,但头发不宜留得过长;
(3)头型长:由于头型较长,故两边头发应吹得蓬松,头顶部不要吹得过高,应使发型横向发展;
(4)头型尖:头型的上部窄,下部宽,不宜剪平头,剪短发烫卷,顶部压平一点,两侧头发向后吹成 卷曲状,使头型呈出椭圆形;
(5)头型圆:刘海处可以吹得高一点,两侧头发向前面吹,不要遮住面部;
二、脸型:
发型与脸型的配合十分重要,发型和脸型配的适当,可以表现此人的性格,气质,而且使人更具有魅力,常见脸形有七种:椭圆形、圆形、长方形、方形、正三角形、倒三角形及菱形等;
(1)椭圆脸形:是一种比较标准的脸形,好多的发型均可以适合,并能达到很和谐的效果;
(2)圆脸形:圆圆的脸给人以温柔可爱的感觉,较多的发型都能适合,只须稍修饰一下两侧头发向前就可以了,如长、短毛边发型、秀芝发型,不宜做太短的发型;
(3)长方脸形:避免把脸部全部露出,刘海做一排,尽量使两边头发有蓬松感,不宜留长直发,如:长蘑菇发型、短秀芝发型,学生发型;
(4)方脸形:方脸形缺乏柔和感,做发型时应注意柔和发型,可留长一点的发型,如:长穗发、长毛边或秀芝发型,长直披发不宜留短发;
(5)正三角脸形:刘海可削薄薄一层,垂下,最好剪成齐眉的长度,使它隐隐约约表现额头,用较多的头发修饰腮部,如:学生发型,齐肩发型,不宜留长直发。
② 广东佛山十大名牌瓷砖都有哪些求推荐
摘要 广州佛山瓷砖十大品牌排名:
③ 青花瓷代表元代的什么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编辑本段二、青料
(一)苏泥麻青
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编辑本段三、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五)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编辑本段四、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④ 这个瓷器是一个什么东西
属于舶来样式,清代晚期出口瓷器中,欧洲人喝咖啡,有大量这样的订制品,随后我们仿制这一样式制作汤碗。
⑤ 瓷器资料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苏麻离青: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为深蓝色或绘画用的深蓝色粉末颜料。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
元青花的主要特点是釉、胎、纺饰、釉斑等:1、釉,地釉一般是青白色,感觉是坚硬的,开片很少。2、纹饰,笔法上随意自如,流徜,壮美有力。有几种纹饰比较常用规范化,如牡丹纹、菊花、莲花、栀子花、海水画成大浪花式,用粗细线结合的画法,蕉叶纹,云肩,盆、玉壶春瓶一般底部都画所谓“八大码”图案。3、底部一般都带釉斑,元末明初时,火石红、旋纹和跳刀痕出现。4、元青花是没有款的,现发现的至正十一年款一对花瓶也不是真正的款,而是供奉款。5、足内露胎处往往有“脐”状突起。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⑥ 青花瓷尊类介绍
青花瓷起源与唐,却兴起与元。而在宋朝唐青花并没有发展起来,续而走向衰败。到了元朝。元青花一改唐青花的含蓄内敛,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青花: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着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 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 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⑦ 一朵云如何泡酒
摘要 一朵云又叫阴地蕨,有利尿,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功效。可以泡酒。体质属虚寒,体虚及腹泻的人员禁用。这是主要功效。主要功效就是清热解毒,平肝熄风。利尿都算是次要作用,是因为该药物能清热
⑧ 青花瓷有哪些代表作
中国最早的青花瓷器是从宋代的一种著名白瓷――影青瓷发展而来。当时的影青瓷胎薄而半透明,罩以一种呈淡青色的清澈釉。后来的青花瓷器也是,将青料在未烧成瓷的坯鸶胎上绘制成画,然后罩以透明的釉,入窑烧成,出窑后会呈现出一种美丽而幽雅,沉静却清新的青蓝色花纹,具有那种在一色中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的特征。
青花瓷在元代开始成熟,当时主要用于外销,大多销往中亚地区,其器型丰富多样,既有精巧的小件器,也有硕大厚重的大件器,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饱满、厚重、气质非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无青花瓷的装饰,有细致繁密和粗放简约两大类。题材也各式各样,如人物故事,缠技花卉,海水龙纹,莲池鱼藻等,多以纹饰简约,气势雄放为主。
过渡到宣德时期,此时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到明未时,民间青花瓷器的图案装饰题材更加多彩,完全突破了历来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各种大小动物如虎、牛、猫、虾、鹦鹉、鹭等全都入画,写意山水也较盛行,并且在画上配诗。
直到清代,青花瓷也是主流产品。民窑青花风格上表现出纹饰自然、淳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最能反映出当时的制瓷工艺水平,风格上表现为器形规整,装饰技术极其细腻。
想到青花瓷,就会想到景德镇,这个中国青花瓷的制造中心,它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源源不断的供应着优质原料――高岭土,用它制成的胎体,烧出的是白色半透明的瓷器,着色施釉后,可以清楚的看到青花。最上乘的青花瓷,胎体表面质地平滑,光亮度极高,是陶瓷领域里的一朵奇葩。
青花海水龙纹盘 明弘治年制。高度4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2.5厘米。此盘撇口,浅式,圈足。盘心绘满海水,中有一行龙。盘外也是海水龙纹。
青花婴戏纹长颈瓶 明万历年制。高14.8厘米,江西新干县出土。此瓶为直口,长颈,圆鼓腹。除绘缠枝叶纹外,还有一裸童作奔跑状。
还有个说法 中新社成都二月十二日电:中国最早的能确认年款的青花瓷器在四川雅安出土十二年之后,日前其价值终于为人所识,经专家证实为元代至正七年(公元一三四七年)时生产,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这件青花瓷器的“鼻祖”现陈列于四川省博物馆内。该瓷器为青瓷双耳盖罐,高约三十厘米,罐体最宽处直径约为二十厘米,造型精美,色泽光洁透明,白里闪青,釉质细腻如玉,估计是用来盛酒的器皿。在罐体正面,有用蓝色颜料书写的“ 至正七年置”字样。经科学验证,此颜料含有金属钴成分,正是青花颜料。而“至正”为元代晚期年号(至正七年为公元一三四七年),与史载的青花瓷器的诞生时期相当。
另从罐体腰部明显凸现的接痕分析,因元代制瓷工艺水平所限,小口径的罐体皆由上下两部分粘接而成,该罐的制作工艺为典型的元代产品。
据介绍,这件稀世珍品早在一九八七年就在四川雅安地区的一个窑藏中出土,但因研究人员的忽略,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使其长久被封存在雅安地区文管库房中。直到去年下半年,由于四川省博物馆要举办相关展览,博物馆人员在库房中见到了这件珍品,才将之调到成都参展,使其能为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