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七夕节
㈠ 七夕传统节日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有拜织女、兰夜斗巧、七姐诞、种生求子、妇女洗发等。
1、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兰夜斗巧。该习俗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3、七姐诞。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5、妇女洗发。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1)勉县七夕节扩展阅读: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㈡ 求“七夕”节的来历及相应的传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节日概述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牵牛星和织女星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节日起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
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节日故事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不知道可不可以帮到你~~~
㈢ 织女传说的形成
记得在半个世纪以前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讨论中,我的老师杨思仲(陈涌)先生就指出,牛郎织女是我国几千年农业社会中"男耕女织"农民形象的化身。我们不能把这个传说故事的产生看作是民间文学史上的一个偶然事件,不能认为其中的人物、情节是一种个别事件的反映。所以,在确定它的产生地点时,一方面要重视最早的文献记载,一方面应从牛郎、织女这两个人物标志性身份特征方面去寻找其形象之来源;从我国古代各部族的发展中去寻找孕育这两个人物的地点。 现在可以肯定的是: 一、从《诗.小雅.大东》来看,西周之时牵牛、织女已是天汉两侧的两座星名,只是尚看不出当时已形成相关的什么故事。 二、由上古时以人物作为星名的情况考察,轩辕、柱(烈山氏之子,最早的稷神)、造父、傅说、王良、奚仲等,他们或为部族中杰出的领袖、或为在某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 依据上面说的原则来考察,织女的原型应是秦人的始祖女修。根据有五: 一、《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是秦民族山由母系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关键人物。女修为"帝颛顼之苗裔孙",与后来传说中为天帝之女或王母娘娘外孙女的身份一致:她以织而闻名于后世,是演变为织女的关键因素。 二、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战国末至秦始皇三十年间竹简,其中《日书》甲种有两简写到牵牛织女的情节,其155简云:"戊申、已丑,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三弃。"其第3简简背云:"戊申、已丑,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由简文看,战国时传说中牵牛、织女星已由星名转换为故事中的人物,牵牛娶织女,但未能成功。从"三弃"看来,当时的情节似乎同《诗.卫风.氓》相似,是否受什么外力的影响,却看不出。大概反映了春秋战国时由于男子在家庭中掌握经济上的主导权,因而也拥有婚姻上的主导权的事实。这是牵牛织女传说形成故事后,在各种文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最早的记载。它应同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秦文化有关。 三、《三辅黄图》中说,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这应反映了秦民族中十分普遍的传说(当时应已流传至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由此看来,当时秦人的传说中已经形成牵牛织女本为夫妇,而被隔在银汉两侧,织女南渡以会牵牛的情节。从"南渡"的说法看,故事中织女是占主导地位的,这同她的原型本是"帝颛顼之苗裔孙"的情形相一致。秦汉以后转变为天帝之女,或王母娘娘的外孙女,而王母娘娘是由西王母演化而来,所以仍然同甘肃的神话传说有关②。 四、秦人发祥于天水(旧称秦州)西南的汉水上游之地。这个结论是1987年开始在礼县大堡子山连续出土了一批又一批十分精美的秦编钟、秦鼎等礼器文物和大型车马坑,学术界认定为秦先公先王墓之后才确立的③。而牵牛、织女的传说一开始就同"汉"(汉水)联系在一起。 五、地处天水西南的西和、礼县从古到今,对七夕节十分重视,城乡姑娘从农历六月底即以村庄、街巷为单位,组织起来,找大房子设了巧娘娘灵堂,从纸马店请来札糊好的巧娘娘像,经过迎巧的仪式后,从七月初一至初七,一直举行祭巧、唱巧、拜巧(各乞巧点之间互相拜访,唱乞巧歌,进行观摩)等活动,七月初七在会餐、照瓣乞巧和手帕打桥活动之后,于子夜至漾水、汉水边或其他河边送巧,才算结束。这样隆重的乞巧仪式,全国再没有第二个地区有。西和、礼县姑娘在乞巧时年年编唱新歌词,各处不同,所以产生了大量特殊的新民歌。我在有关论文中曾介绍了几首西和的乞巧歌④,这里介绍几首礼县和天水地区流传的乞巧歌。下面三首是流行在礼县东部永兴乡的。 《梳头歌》前半段: 一碗油,两碗油,我给巧娘娘梳翻头。前头梳了一支龙,后头梳了一座城。桃花颜色掸口唇,口唇抹了一点红。……巧娘娘穿的红缎子鞋,南天门上转着来。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扎花歌》: 巧娘娘的脸,嫣红脸,巧娘娘的眼,像灯盏。灯盏背后坐王家,王家的大姐会扎花。大姐扎了个芍药花,二姐扎了个牡丹花。只有三姐不会扎,搬倒车子纺棉花。一天纺了一斤半,拿到城里换丝线。……扎花要扎扣线哩,扎下的飞禽动弹哩,扎花要扎冰蓝线,扎下的巧禽满天转,扎花要扎麻叶里,要扎十朵莲花哩。十朵莲花九朵开,将有一朵没开开,拿到梁上风吹开。……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送别歌》第一首的结尾: 有心把巧娘娘留一天,害怕天上生故端。有心把巧娘娘留两天,巧娘娘心里不了然。有心把巧娘娘留三天,牛郎抱子银河边。巧娘娘,驾云端,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下面是流行在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巧娘娘,吃巧来,喝汤来,洗澡来。上座里坐的巧娘娘,下座里坐的是牛郎。做牛郎鞋,摆双双,穿一双,放两双。我给巧娘娘鞠个躬,巧娘娘教我打阿公;我给巧娘娘献花花,巧娘娘教我打阿家;我给巧娘娘献李子,巧娘娘教我打女婿。我给巧娘娘献鸡蛋,巧娘娘给我扎花线;我给巧娘娘献梨儿,巧娘娘教我骑驴儿⑤。 语言诙谐,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女子对旧礼教反抗的情绪。有些传统歌词流传很广泛。如张家川流行的这首《巧娘娘》,在清水县也有流传,但只从开头到"下座里坐的是牛郎"完全相同,以下却是:做牛郎鞋,摆两双,穿一双,放一双。风吹起叶叶儿,落下秆秆儿。金水儿,银碗儿,巧娘娘,洗脸儿。洗下的脸,如白面,巧娘娘叫我做针线。我给巧娘娘来献瓜,巧娘娘叫我来扎花。我给巧娘娘献柿子,巧娘娘教我缝被子。我给巧娘娘献桃儿,巧娘娘教我缝袍儿。我给巧娘娘献双鞋,巧娘娘教我要学乖⑦。 可见天水各县的乞巧风俗也是很盛的。 由以上五条理由看,织女来源于秦人始祖之所自出女修,织女的传说同陇南、天水有很大关系。 牵牛的原型来自周先民中发明了牛耕的杰出人物叔均。叔均发明牛耕,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陇东地区也有很多反映农耕文化、牛文化的风俗、节庆。这个问题将另为文论述之。 处于陇南和陇东之间的是天水地区。在武都地区改为陇南地区之前,陇南是一个宽泛的统称,包括武都地区和天水地区,故满清天水有书院名陇南书院,上世纪四十年代天水有报名《陇南日报》。现在只好分开说。天水从三国时设秦州,康、宋、明、清因之。天水之得名,据传世文献记载是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学者以为此即天水得名之始,因而在天水地区溯源上,出现了种种猜想。其实,"天水"之名非始于西汉,而始于先秦时。 1971年,在礼县永兴乡蒙张村秦墓中出土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家马鼎,盖上和腹上并有铭文曰: 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九斤。 近年,在距蒙张村三、四里的文家村又出土一铜鼎,盖表铭文曰:"天水家马鼎,容三升,并重十斤。"《汉书.百官志》云:"太仆,秦官,有两丞,属官有大厩、未央、家马三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马为挏马。"则家马本秦官,主国君私用之马。汉承秦制,至汉初仍有。秦国在天水有家马专主为国君养马,由此可看出两点:"天水"之得名在秦代以前;二、"天水"乃秦人所命名。 那么,"天水"的命名何所取义呢?我以为是有取于"天汉源头"之意。 《尚书.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一千多年来,学者们误以为此"汉"指发祥于今陕西宁羌县的汉水,嶓冢山也是指宁羌县的嶓冢山,而称发源于今天天水市西南嶓冢山(今名齐寿山)的汉水为"西汉水"(今新编《辞源》、《汉语大词典》均如此解说)。真可谓喧宾夺主。我以前以为,这种状况主要由于秦人的东迁,以旧居住地的山名、水名命新到之地的山、水之名而形成。因秦人迁至咸阳后成为全国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最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后起的地名得到强化,从而淡化了本来之山名,水名之故。近来研读有关资料,认识到除了上面所说的意识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事实上的重要原因,这便是:发源于天水西南嶓冢山的汉水本来是一直向东经略阳、沔县(今勉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所以《禹贡》言"又东为沧浪之水"(在今湖北北部)。《山海经.西山经》中也说:"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汉沔合流之后,史籍之多称为"汉",也有称为"沔者",大约到西汉时代,汉水在略阳附近改道南流,称为潜水,今名嘉陵江。《说文.水部》:"漾,水。出陇西相(氐)道,东至武都为汉。" 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盖《禹贡》'嶓冢导漾',源出西和、成县,南流至略阳,又东折至宁羌州,与汉水通,流至武昌入江。其后略阳、宁羌(今陕西省宁强县)之间水道中断,而西汉水遂入蜀境,合嘉陵江,至合州入江。 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也持此看法,该书中引李健超的文章中的一段话:"原来嘉陵江上源由北向南到阳平关附近,不是继续南流入四川,而是东流入汉江的。"其结论云:"盖在战国以前嘉陵(至阳平关附近东流入汉中。"汉阳平关在今勉县以西老城乡。1988年第1版的《汉语大字典》第三册在"漾"字下吸收了除灏以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此作出了正确的解说:漾,古水名。即今嘉陵江上源的西汉水,源出甘肃省天水市西南,起初南流至陕西省略阳县即折而东流为汉水,后略阳县东水道中断(或以为六朝时地震所致),水流直南为嘉陵江,至四川重庆市注入长江。 下面也引了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中的那段话。但遗憾的是该书同册"汉"字下的注则同新编《辞源》、《汉语大词典》一样,仍承旧说之误,并引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语,肯定陕西宁羌的"漾"、"嶓冢",为《禹贡》中所说"漾"、"崤冢",形成同一书中互相矛盾。 由上面的论证可知,"天水"是汉代以前汉水(今之西汉水、东汉水的合流)的发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汉水上游有关。 下面要说的是:秦汉时所谓"天水",并非今日天水市的秦州区(1950年至八十年代的专署或地区所在地天水市),而是指今天秦州区西南七十里的小天水(天水镇)及其以西至礼县漾水河一带之地。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今礼县以东水南县置天水郡,辖今礼县、西和二县地,北周废。《水经注.渭水注》:"旧天水郡治,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其乡居悉以板盖屋,毛公所谓西戎板屋也。"《诗经.秦风.小戎》云:"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二者相合。考之《史记.秦本纪》,《小戎》为秦襄公时之作。周宣王时,秦仲因破戎有功而为西垂大夫。《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言西垂即上邽县(今天水市秦州区)西南九十里的汉代西县地。至秦襄公护送周平王有功,"平王赐以歧以西之地",方东迁至"汧渭之间"。那么,《水经注》中所言汉元鼎三年置天水郡,当在今礼县东部。 1990年,在礼县东部漾水河中游草坝村出土了一通《南山妙胜廨院碑》,碑文云:"秦州南山妙胜院,敕额古迹,唐贞观二十三年赐额昭玄院天水湖。"又云:"南山妙胜廨院,在天水县茅城谷。""茅城台"即今冒水河两岸之地。这里所谓"天水湖"的"天水",应即汉元鼎三年置天水郡之地。联系礼县永兴乡出土的两件"家马鼎"看,这里的"天水"之名,应产生于先秦之时。 综上所述,秦先民最早居于汉水上游,因而将晴天夜晚天空呈现的银白色光带也称作"汉"。周秦文化融合后,"汉"或"云汉"、"天汉"成了银河的通用名称。秦人将位于银汉北侧呈三角状排列的一大星两小星称作"织女",以纪念自己的始祖,保留了他们最古老的记忆。这个星名后来也成了织女星座的通用名称。天水的命名要迟得多,但也在先秦之时,那时"汉"既指天上的云汉、天汉,也指出源于嶓冢山、哺育了秦人、秦文化的那条大水,因而人们有因为汉也是天汉的汉称,而将其发源地名为"天水"。 今天的天水市尽管非秦汉以前的天水之地,但也在秦人早期活动范围之内,且长期承袭"天水"之名,齐寿山(嶓冢山)也在今天天水市辖区之内,因而也不能说同织女的传说无关。 上面说的只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织女的原型问题。至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形成,当在秦人迁至原周人所居地之后。这个问题当另为文论述之。
㈣ 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这个节日是什么人过的
七夕的由来是牛郎和织女在七夕这一天鹊桥相会。后面因大家的喜闻乐见,直接把它定为中国的情人节。过节的当然是有男朋友和女朋友的人啦
㈤ 七夕节是什么节
七夕节(别称:乞巧节、七巧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内象征容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7月7日。 七夕节民间有拜月祈福、拜织女、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㈥ 七夕节的时间和习俗是什么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
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供奉“磨喝乐”:“磨喝乐”是中国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吃巧果: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㈦ 汉中民俗文化简单介绍
汉中历史悠久、人文远古,是华夏文明较早的开发地区之一。汉水流域是人类先祖起源地之一。由于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是我国东西南北的过渡地带,其气候、特产、饮食、习俗都具有过渡性的特点。稻作文化麦粟文化在这里兼种并华;又处于荆楚、巴蜀、秦陇三大文化的撞击之中,兼容并蓄,吸收融合,发展升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汉水文化;加之,历史上"湖广填陕南",南北移民,五方杂处,从而使汉中的民俗兼四方,语言杂秦蜀,在全国具有独特性。诸如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崇拜、娱乐游艺、神话传说等,是汉中文化遗产的立体史籍。丰富的人文资源、民俗资源,为汉中民俗旅游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潜力很大,不仅大有前途,而且"钱途"无量。经过长期思考和研究,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开发:一、充分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增辟旅游项目,以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兴趣。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聪慧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富有民间文化特色的节日。比如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还有一些是被我们逐渐淡忘的节日,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传统民间节日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从而有效带动民俗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汉中秦巴民俗村就曾多次在春节期间成功地举办过民间传统民俗文化演出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游客,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为长期大量分散于民间的各种演出团体和民间艺人提供了展示才艺的机会和舞台,为促进汉中的旅游发展,繁荣民间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可谓一举多得,意义深远。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也曾多次与各县区旅游景点大力举办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这里比较成功和有影响的例子当数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勉县老道寺镇"天河渡假村"联合举办的两届"天河爱情节".另外还有一些则是我们汉中本地的一些传统民间节日和纪念节会。比如汉台区武乡镇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南堂庙会"、城固原公、文川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举办的"物资交流会",还有勉县每年清明节举办的"诸葛亮文化节"、城固每年十月份举办的"张骞文化艺术节"等。通过这些当地民间举办的传统庙会和纪念节会,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而且能够更为充分地展示汉中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能够愈来愈多地吸引外地的开发商和游客的投资与光顾。
㈧ 晋陕地区七夕有哪些独特的节俗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的风俗。具体来说,这个风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和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白气,并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和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
据说牛郎和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件事,则必然应验。
在山西民间,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那就说明牛郎和织女在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在七夕节,姑娘和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并将这些剪纸贴在墙上。祈祷后,拿7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7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孩和女孩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漂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狗、或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乞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装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与少女一样,少年男子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的本领。
在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做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人们将之称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在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这个时候,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等。
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像花的就是巧手,像笔的就爱学习,像锄头的就是种田能手。
大家看了,有的高兴,有的不乐,这就叫七月初七掐巧。这一夜,姑娘们都在佛堂的地上铺的草垫上休息。天刚蒙蒙亮,一群姑娘们就到田野里去打露水。说是七月初七的露水抹在头发上,头发会长得又黑又密实。
于是,大家就使劲把青草上、稻子上和各种花草上的露水,都用手去打下来抹在头发上,把个头发弄得湿湿的,就像刚从水里钻出来似的。在陕西等地,在农历七月初七还有迎女避节的习俗。据陕西省《蒲城县志》记载:
七月初七,迎新嫁女避节。
当地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织女婚姻的不幸,是由于天帝不愿孙女与牛郎长期生活在一起造成的。
为此,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人们就要把新出嫁的女儿接回家来,以免天帝发现女儿与女婿长期生活在一起,把他们像牛郎与织女一样强迫分开。
当地的这个习俗,充分体现了为人父母者希望女儿婚姻美满幸福的愿望。同时,也说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不但深入人心,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