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的坚守

七夕的坚守

发布时间: 2022-06-26 02:59:21

七夕到了该给好集美祝福什么

1.喜悦是因为你,悲伤是因为你。无论黑夜白昼,思念里从未忘却的是你。你掌管着我世界的美丽,这一生爱的唯你而已。七夕节即将到,愿我们爱情最美。

2.情感深埋心里,思念遥寄梦中。相爱坚守一生,相知心有灵犀。想你是酸涩中的甜蜜,爱你细雨无声润心脾,与你牵手一生相偎依。七夕将到,愿幸福无期!

3.发信息给家人,是亲情的惦念;发信息给朋友,是对朋友的挂念,发信息给你,是对爱人的思念。亲爱的,七夕到了,咱要幸福!

4.闪过拉登的盯梢,避过美国大选的人潮,躲过矿难的剧烈爆炸,绕过东南亚的海啸袭击。经历这种种危险,只为和你说一句:朋友,七夕情人节快乐!

5.恋爱经验告诉我,急性子吃不了热豆腐,但慢性子的话,那豆腐一定会让别人给吃了!哈哈送上朋友我的一份关心啊。

6.我觉得你真的不是个合格的朋友,你还是改行做我老婆吧!

7.七夕许愿很灵吗?试一下!我希望成为你的男朋友!我希望你可以永远爱我!最关键的就是我希望能够认识你!七夕快乐!

8.忙吗?没事。只是想用不打扰你的方式告诉你:我在想你。希望你收到我的短信时你的嘴角是微笑的。让你身边的朋友知道你是幸福的。Missyou今夜我们相处两地,玉簪银河隔不断卿卿之情,两地之遥阻不了郎情妾意,我俩亦有心灵相约的鹊桥!

9.七夕节之夜,爱情永不灭;传送真挚情,没有真不行;转发诸朋友,祝福永不朽;失手信删除,友情仍长久;保存短信儿,今生都快乐!

10.初次的相见,你便是我无法抹去的思念;命运捉弄,你我擦肩而过。纵使有缘无份,我依然是你忠实的朋友,衷心祝福你七夕情人节快乐!

11.水奔流,鱼悠游,忘掉所有的忧愁;风慢吹,雨紧下,夏凉爽爽情潇洒;朋友心,永相印,短信聊天最开心;天有情,地有情,愿你天天好心情!情人节日快乐!

⑵ 七夕的故事

相传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⑶ 中国传统节日面对西方节日如何生存

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曾有10博士联合提出抵制“西洋节”倡议,有名教授发出保卫春节的呐喊,在今年的情人节和春节即将近距离碰撞之际,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140名大学生,为传统节日保护献计,形成了一次观点大碰撞,显示了传统文化在青年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西方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值得社会共同关注。

改造传统节日VS坚守自己的坐标

许多大学生认为我国的传统节日需要改造。常艳芳、王贵雅等从生活角度分析了传统节日被忽视的原因:以前人们特别喜欢过春节,是因为春节意味着穿新衣,吃好饭。中国大多数节日都与饮食有关,如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现在中国百姓生活水平提高,过去期盼在节日得到的东西,大部分在平时都得到了,所以人们对节日的热情大大淡化。

“传统节日太繁琐了,当今的人们谁还会像以前那么过。2005年8月11日广州拉开了‘2005广州乞巧文化节’的帷幕,然而也只是再现清末民初珠村乞巧节的盛况,多数市民仅仅停留在观看这一层次上。”金巧明举例阐明自己的观点。

高媛媛、李培锋、蒋瑞、田奇、孙雷、吴婧等认为,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带有封建烙印:封闭式、家族式、等级制,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有点僵硬、呆板,跟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有不协调之处;西方“洋节”则属于大社会的东西,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体现人人平等、自由的特点。这些恰好符合现代快节奏、竞争激烈社会下芸芸众生想要释放压力的情绪要求。因此,要在保留本色的同时,对我国传统节日进行改造。近几年,流行乐坛和服饰上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用新鲜时尚的形式包装和重整民俗。

反对改造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的理由也有相当的说服力。何巍、周蕊、张意菲等认为:国人并非不重视传统节日,过春节的热情远远超过圣诞节,只是传统节日大家都与家人团聚,没有在街上,所以看似没有“洋节”热闹。有人总喜欢把中国传统文化纳入西方文化的坐标系中,给自己的传统节日安上西方化的称号。无论是将“七夕节”改名为“中国情人节”还是“中国爱情节”,流露的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自信心的丧失,无非是让祝英台穿上朱丽叶的衣服,学朱丽叶说英语,其结果是她既不像朱丽叶,也没有了祝英台的神韵和气质。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生硬包装、改造,甚至进行商业化拉郎配,与“国际接轨”,必然使传统文化庸俗化,破坏传统文化的纯正和魅力。我们应有充足的民族自信心,坚守自己的坐标。

商业化民俗节日VS恢复传统特色

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传统节日受冷淡与未商业化炒作有关。郭艳、于航、罗布格宗等提出,“洋节”的兴盛,和商家为了经济利益炒作有关。近几年,每年圣诞节到来之前,商家都要大做文章,买一送一,满街的圣诞树、圣诞老人、彩灯,将节日气氛烘托得极为浓厚。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我们应当以认真的态度做好民俗文化与商业的结合,让一些有眼光的商家、企业家多组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例如端午节,在销售粽子的同时,介绍节日的来历和为什么要吃粽子的知识,使人们知道祖国传统节日的内涵。

另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仅反对商业化传统节日,而且认为应恢复其传统特色。贺佳说,中国的正月十五吃汤圆、放花灯、猜灯谜、赏月、放烟花、对对子、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等等,内容比圣诞节丰富多了,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是圣诞节远不能相比的。元宵节如今不如古代,也赶不上圣诞节,首先是一些人把元宵节脱离了民间参与的基础。比如每年元宵节时,基本上就是看看花灯、偶尔猜猜灯谜,形式十分单调,还要购门票进场,有的门票还很贵,这样无法调动民众的“精神细胞”。我国的传统节日就是这样逐渐被遗弃的。如果恢复我国传统节日的特色,就能抵制“洋节”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中国节日也确实需要一些新意。这种新意并不是说要附加什么现代的新东西,相反是要回溯过去。现在经常听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年味’淡就淡在丢弃了习俗。很多城里人家过年为图省事,一家人在饭店吃年夜饭,没有了一家人一起忙碌准备年夜饭、贴窗花、蒸花馍等红火热闹的场面,也就失去了一家人亲热的气氛。”郑剑英说。

侯景男、马莹莹等认为,传统节日有很强的人情味、自然性、世俗性。它不是落后,只是内在潜能和魅力还掩藏在神秘面纱之下。传统若永远压在箱底,即使它的价值再大,总有一天会被人遗忘。所以,恢复传统节日文化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将其深远的意义挖掘出来,把它融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中。令人欣慰的是,有一部分大学已经将民俗学列为研究生专业,如中山大学文学院招收的研究生就有研究民俗学方向的。

顺其自然VS给予扶持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几乎所有的重要传统节日都面临着危机。上世纪90年代,包括法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国家就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消费文化的渗透伤透脑筋,并试图以弘扬本土文化来抵御———结果如大家所见,收效甚微。”在杨丽君看来,传统节日受冲击,是必然现象。

马臖、梁香玲等认为,对于真伪、好坏,时间是最好的鉴别师。历史上也曾有过外来节日,例如浴佛节,但最终没有形成太大气候,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屡遭“迫害”不止。“文革”期间,春节不许穿新衣新鞋,不许扎红头绳,不许吃年饭,不许祭祖,人们这天必须走进田野参加劳动,并美其名曰,“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可是现在的春节还不是年年过吗?如果西洋节日有其优点、长处,那么不要说是民间倡议,就算是国家法律明令禁止也不能够被遏制,而中国名类繁多的各种节日,其中也不乏一些陈规陋习,既然是不好的东西,就让它自然消亡,这也合乎天理。那些号召抵制圣诞节的行为,就是一种心虚表现,是担心中国传统节日承受不了冲击,是一种无用功。其实“真金不怕火炼”,好的东西经历过暴风雨后才会更加茁壮。对于“西洋节日”我们不妨采取“无为”的态度,顺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吧。

刘伟娜、刘军、张荣等则反对顺其自然的观点,其理由是,“五四运动”后,中国人开始摒弃国学及传统文化、民俗习惯,认为只要是西方的、是“洋人”的,就是先进的、现代的、科学的,而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是落后的、迷信的。改革开放以前,许多传统节日被取缔,许多节日风俗因此逐渐被取代,甚至消失,所留下的只有清一色的、单调的、无聊的活动。因此,当对外的大门一打开,人们还来不及宣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就被外面眼花缭乱的东西迷住了。由于中国传统节日在历史上曾遭受不公的待遇,我们今天要挽救,给予特殊照顾。

孙丹、赵丹等认为,“西洋节”盛行错在对孩子教育的偏差,重文化知识学习不重素质修养,所以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国人看到传统节日的好处和优点,使祖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深入人心,特别是深入青少年的心灵。这就要求形成立体宣传模式,从电影、电视到报纸、杂志,甚至学生教材。还可以制作一些精致优美的公益广告,举办有奖知识竞赛等。

“去年上了民俗学课后才发现,中国文化里有那么多有意思的民俗趣事,我们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了解,哪里还有闲工夫泡在西方文化的‘蜜水’里?”陈璐幽默地说。

韩铖、王萍、雷鸣远等认为,仅靠一两个学者呼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有政策的连续性支持,加大文化方面的资金投入,对大学的民俗学专业有所支持和保护。我国现行的法定节日中,只有春节是民族传统节日,适当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显得迫切并必要。建立相关的档案,确保可以留传给子孙后代,同时,建立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心,培养各方面的民族文化人才。

走向世界VS洋为中用

平安夜,我市市民和国外游客一起狂欢。虽然他们戴的是圣诞老人帽,却踏着中国传统鼓点,兴奋地扭秧歌。(资料图片)

“我们总在防守,为什么不把中国龙推销到西半球?我们有如此无穷无尽的文化宝藏,不充分发扬利用,真的太可惜了。”鲁孟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充分的信心。

王晶、周愉快等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广泛的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来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味禁止外来文化,而不向外发展扩大生存空间,自己的阵地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所以,我们不仅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土站稳脚跟,还要走向世界。

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应当洋为中用。

刘秋尧、何巍等说:近年来,全球各地方兴未艾的“汉语热”,已有8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落户36个国家和地区,人家怎么就没有把“孔子出国”视为“文化输出”而设置一个与之相匹配的“防火墙”呢?西方节日流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狭隘的民族主义观。所以,我们要树立信心,使其中国化,将其改造成中国节日。

刘小荣、张丽丽、吴迪、罗时伟、张海梅、付雁等提出,我们的民族文化最强盛、煊赫、最光辉夺目的时代汉唐之际,都是同外来文化交往、融合十分活跃、频仍的时代。其实有许多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护士节”、“记者节”、“妇女节”、元旦,都是国际性节日,也没有谁为了捍卫民族传统而摒弃、抵制。西方一些独有的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所没有的。中国人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很含蓄,而母亲节时送一束康乃馨和一张贺卡,使很多不善于表达的人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所以,“洋节”是对我们传统文化有益的补充,可以用来完善中国的节日系统,宣传中华传统美德,有选择地汲取十分必要,我们应当毫不犹疑地拿来洋为中用。

多做实事VS转变观念

谁说春节不热闹?(资料图片)

许多大学生认为目前需要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不是空喊。

任冲、宋金亮等建议,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去“过”传统节日,去参与,至少保证有份节日的心情。即使做不了大事,也应该多了解一些民俗文化,然后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传播。

周蕊、刘楠等认为,中华传统流失与不务实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总是喜欢做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却不下工夫从根本上改变自身。10博士呼吁抵制“西洋节”,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刚刚过去的圣诞节依然热闹。如果真的要想改变西方文化入侵的现状,不如抓紧发展中国的国力。如果我们的综合实力发展上去了,在世界上腰板硬了,还怕那些“西洋节”吗?

而刘秋尧、陈毅清、岳佳等认为,目前的关键问题是转变思想观念,否则做的事情越多,对民族文化的破坏越大。我国许多人对待文化既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放手。当别人的情人节等节日供我们享用时,我们认为是文化侵略,要抵制;而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我们又愤怒了,认为是人家抢走了我们的东西。这完全是存心不让大家好过的破坏心态。只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共存,趋利避害,相信我国的传统文化会被很好地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这140名大学生之所以在保护传统节日和文化上所提的方法有矛盾,是因为在对待“西洋节”的态度上不同:有10%的学生坚决抵制过“西洋节”;59.3%的学生认为可以在正确引导下有节制地过“西洋节”;8.6%的学生认为过不过“西洋节”无所谓;7.8%的学生认为过“西洋节”是件好事;持其他观点的学生占14.3%。

⑷ 七夕节绵延千年,不同时期下的文人,都用什么方式表达爱

五、结语

源于秦,盛于汉,完善于魏晋,七夕节最有名的神话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文人作为最感情的人群,不仅从牛郎织女两人的爱情中,形成了一种以星宿崇拜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也对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有所散发,形成了一种以动物形象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

同时,对其中反派人物的厌恶,也形成了一种以神仙想象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最后,对于天河的延伸,形成了一种以水向往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

⑸ 一对交警夫妻是如何共度七夕的

“咔”的一声,一张谢建潮在敦煌鸣沙山路口指挥过往车辆通行的照片,成为陈嘉艺送给爱人的“七夕”礼物,她想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爱人的支持。

清晨7时,早高峰时段需要出勤站岗,小口子6点就起床,穿着他们认为最美的“情侣装”,手拉手走向执勤岗,把浪漫的爱意融入到车水马龙中。

“节日就是警察的加班日。”谢建潮说,等忙完这一阵,抽空带着爱人去网吧玩玩游戏,吃点美食,补过节日。谈及节日最大的心愿,陈嘉艺说,最美的“情侣服”就是警服,希望把“警察蓝”穿成一辈子的“情侣装”。

陈嘉艺和谢建潮身边还有不少警察夫妻,白天坚守在烈日下,傍晚巡逻在夜色中,用自己的坚守保卫民众出行。在七夕节,他们成为城市中最可爱的“马路天使”。

⑹ 初心不改,七夕相会相应的文字是什么

摘要 暑热初退,凉风乍期,又是一年七夕时。七夕是个节日,但也是我们工作中普通的一天,对于一线的法院人来说,法院的七夕也许没有玫瑰和烛光晚餐,也可能无法保证时间与爱人甜蜜相会。默默坚守岗位,奋战办案一线早已成为了基层法院干警们节日的惯有模式,责任和使命的背后,是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司法为民的铮铮誓言,用热爱谱写专属于法院人的“法”式浪漫

⑺ 古时候的文人在七夕节的时候都是怎样表达爱的

五、结语

源于秦,盛于汉,完善于魏晋,七夕节最有名的神话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文人作为最感情的人群,不仅从牛郎织女两人的爱情中,形成了一种以星宿崇拜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也对故事中的动物形象有所散发,形成了一种以动物形象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

同时,对其中反派人物的厌恶,也形成了一种以神仙想象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最后,对于天河的延伸,形成了一种以水向往为核心表达的七夕文学。

⑻ 七夕节到了王菲和谢霆锋在哪过情人节

七夕节到了,除了普通人热衷外,明星也不例外。日前有网友在日本机场偶遇王菲和谢霆锋,虽然两人很低调,还是被认出,而8月29日又是谢霆锋的生日,此刻两人一起出现在机场,看样子是两个节日一起过了。

他们的爱情完全让大家颠覆了对爱情的定义。他们之间在这时还能选择彼此信任,选择义无反顾,选择再一次注入全部,才是比相忘于江湖更难能可贵的勇敢。

⑼ 每年的七夕节牛郎和织女真的能在天河上相会吗

不能。牵牛星在银河的东南侧,织女星在银河的西北侧,如果“牛郎”每天能走100千米,走43亿年,才能到达“织女”那边。

⑽ 以七夕为话题的作文

又到一年七夕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农历七月七,牛郎织女来相会,喜鹊忙着搭喜桥,人间处处欢笑声。
夏夜里,我与奶奶一同在庭院中纳凉。这夜里的风,倒也凉爽,我便缠着奶奶给我讲故事。奶奶摇着蒲扇开始讲起“牛郎织女”的故事。“……后来,就将七月七日作为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相会的日子。”在柿子树叶“哗——哗——”的声响中,奶奶结束了故事。扎着牛角辨的我抬头望着奶奶,好奇地问:“什么时候才到七月七呀!”随即又为牛郎织女报起不平:“王母真讨厌,牛郎和织女一年就见一次,怎么够嘛!”奶奶含笑摸着我的头说:“过两天就到七月七了!”年幼的我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替牛郎织女们高兴……那是我第一次对七夕有了印象。
每年端午时妈妈都会在我的手腕上系上“花绳”。花绳是由几种颜色的线编制而成,煞是好看。妈妈说这花绳要一直戴着,到了七月七就扔到天上去,给牛郎织女做喜桥,让他们在一起呆的时间长些,夜里的喜鹊是要睡觉的,毕竟“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一年一次的相会可马虎不得。
天空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离得很远,中间那一道银河是不是王母的簪子?有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味。
七月七,人间也很热闹。古时候的公子小姐们只有在这一天可以见上一面,以解相思之苦。或许正是“距离产生美”,又或是“若即若离”,古人的情感总是格外浓厚。
奶奶说七月七乃天要早些睡觉,夜间的离别之意小孩子受不了。一次七月七的夜晚,我偷偷地拉开竹帘向外看,天空中灰蒙蒙的,一颗心也看不见。我心想:难道牛郎织女已经分离了?忽然间第一次感到时间流逝的快速,时间的无情。竹帘一处角落中,我探出半个头,愣愣的望着天空,竟流下了一滴不知为何的眼泪。“离别”这一词我便第一次有了领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长大后一次跟朋友无意中谈到此事,一向不文艺的朋友竟说了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看着她,静了几秒,心中豁然开朗。
现在每年七月七,我们家人都会聚在家中,一堆不知被奶奶从哪里翻出来的家乡风俗,也变得有趣起来。吃过饭后,奶奶唱起了《鹊桥仙》,大家一边听一边跟着打起拍子。“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柿子树叶“哗——哗——”的声响中,奶奶结束了歌声,与数年前一样,好像什么都没变。天空中牛郎星与织女星好似也真真依偎在一起了。
七月七,向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爱的人,说出心中的情意。

热点内容
玩盆景松柏 发布:2025-08-17 19:53:30 浏览:924
三角梅花刺 发布:2025-08-17 19:35:33 浏览:240
梅花庄在哪 发布:2025-08-17 19:35:33 浏览:526
海棠闹椿 发布:2025-08-17 19:18:31 浏览:173
神武玫瑰花 发布:2025-08-17 19:11:17 浏览:663
郑州大伟花卉 发布:2025-08-17 19:02:54 浏览:297
梅花鹿特点 发布:2025-08-17 19:02:45 浏览:422
荷花是否吉祥 发布:2025-08-17 18:58:26 浏览:478
广东到牡丹江 发布:2025-08-17 18:58:24 浏览:288
百合花用什么土壤 发布:2025-08-17 18:53:23 浏览: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