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七夕令
『壹』 关于七夕的诗词
关于七夕的诗词汇总如下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佚名《迢迢牵牛星》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林杰《乞巧》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
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苏轼《菩萨蛮·七夕》
8、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朱淑真《鹊桥仙》
9、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
——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0、我笑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逢。
欢情尽逐晓云空。愁损舞鸾歌凤。
——陈东《西江月·七夕》
1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李商隐《马嵬·其二》
12、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
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
——欧阳修《渔家傲·七夕》
13、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
——王建《七夕曲》
14、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5、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徐凝《七夕》
16、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7、金风入树千门夜,银汉横空万象秋。
苏小横塘通桂楫,未应清浅隔牵牛。
——温庭筠《七夕》
18、牛郎织女,因缘不断,结下生生世世。
人言恩爱久长难,又不道、如今几岁。
——袁去华《鹊桥仙·七夕》
19、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
——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0、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崔涂《七夕》
『贰』 行香子 七夕。这个词牌名有多少首词出名的。
《行香子·七夕》李清照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行香子·草际鸣蛩》的作者是李清照,也题作《行香子·七夕》,被选入《全宋词》。这首双调小令,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宋词名句“草际鸣蛩,惊落梧桐。”就是出自《行香子·草际鸣蛩》这首词。
【原文】
行香子·七夕
作者: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释】
①蛩:蟋蟀。
②云阶月地:指天宫。语出杜牧《七夕》诗。
③“纵浮槎”三句:张华《博物志》记载,天河与海可通,每年八月有浮槎,来往从不失期。有人矢志要上天宫,带了许多吃食浮槎而往,航行十数天竟到达了天河。此人看到牛郎在河边饮牛,织女却在很遥远的天宫中。浮槎:指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此三句系对张华上述记载的隐括,借喻词人与其夫的被迫分离之事。
④星桥鹊驾:传说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时,喜鹊为之搭桥,故称鹊桥。韩鄂《岁华记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⑤牵牛织女:二星宿名。《文选·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李善注:《史记》曰“牵牛为牺牲,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曹植《九咏》注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
⑥甚霎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
『叁』 有关七夕的词牌名有哪些~谢谢
有关七夕的词牌名有哪些
首先说说 词牌 名
汉语填词所依据的曲调名称。又称词调。宋代以前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有的依调填词,有的依词制调,曲调乐谱的名称即是词牌。填词既要求合乎音乐腔调,又要合乎一定的格律(即词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宋代以后主要是依调填词,且大多数词人只懂格律,不懂音乐,他们只是按照格律填词,所作词走上了与音乐脱离的道路。明代以后,宋词曲谱大抵失传,而按照格律填词却继续不断,词牌名只作为文字、音乐的结构的定式,词也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了。词牌种类繁多,总共在1000个以上,其中常用的大约只有100多个。如〔沁园春〕、〔水调歌头〕、〔念奴娇〕、〔菩萨蛮〕、〔如梦令〕、〔蝶恋花〕、〔忆秦娥〕等。
词牌名按字数来划分有很多
一、双字词牌:
竹枝 导引 入塞 品令 木笪 河传 鞋红 别怨 寻梅 三台 解红 塞姑 西施 韵令 侧犯
踏歌 兀令 簇水 露华 尾犯 塞姑 白雪 徵招 天香 步月 暗香 孤鸾 无闷 大有 催雪
国香 芳草 大椿 垂杨 花犯 倒犯 瑶华 眉妩 阳春 索酒 南浦 西河 秋霁 落梅 角招
薄幸 疏影 宣清 八归 笛家 白柠 六州 大脯 六丑 歌头 多丽 个侬 三台 哨偏 戚氏
薄媚 渔父 望江
二、三字词牌:
渔父引 闲中好 纥那曲 拜新月 梧桐影 罗贡曲 醉妆词 庆先和 南歌子 占春芳 朝天子
忆少年 荷叶杯 回波集 舞马词 柘枝词 晴偏好 凭栏人 花非花 摘得新 梧叶儿 渔歌子
归字谣 唉乃曲 采莲子 浪淘沙 杨柳枝 八拍蛮 字字变 十样花 天净沙 甘州曲 醉吟商
乾荷叶 喜春来 踏歌词 秋风清 抛球乐 一叶秋 忆王孙 金字经 古调笑 遐方怨 如梦令
诉衷情 西溪子 天仙子 风流子 归字谣 饮马歌 相见欢 定西番 江城子 望江怨 长相思
思帝乡 河满子 风光好 误桃园 望梅花 醉太平 上行杯 感恩多 长命女 春光好 酒泉子
怨回纥 生查子 蝴蝶儿 醉公子 昭君怨 玉蝴蝶 归国谣 女冠子 恋情深 赞浦子 浣溪沙
醉垂鞭 中兴乐 醉花间 点绛唇 平湖乐 雪花飞 沙塞子 殿前欢 水仙子 菩萨蛮 采桑子
后庭花 清商怨 伤春曲 卜算子 一落索 发时光 谒金门 柳含烟 可围芳 好事近 花清引
天门谣 忆闷令 散余霞 好女儿 万里春 锦围春 太平年 清平乐 忆秦娥 更漏子 望仙门
西地锦 相思引 落梅风 江亭怨 喜迁莺 乌夜啼 阮郎归 贺圣朝 甘草子 珠帘卷 忆汉月
画堂春 三字令 山花子 忆余杭 喜长新 献天寿 秋蕊香 胡捣练 撼庭秋 庆金枝 朝中措
洞庭春 庆春时 眼儿媚 人月圆 喜团圆 海棠春 武陵春 东坡引 梅弄影 阳台梦 月宫春
河渎神 归去来 惜春郎 极相思 双韵子 凤孤飞 柳梢青 醉乡春 太常引 应天长 满宫花
少年游 滴滴金 惜春令 留春令 梁州令 监田乐 惜分飞 怨三三 使牛子 折丹桂 竹香子
城头月 四犯令 思越人 醉高歌 破字令 花前饮 探春令 越江吟 燕归来 凤来朝 秋夜雨
伊州令 迎春乐 梦仙郎 青门引 菊花新 醉红装 思远人 醉花阴 望江东 引驾行 玉团儿
倾杯令 锯解令 双雁儿 寻芳草 恨来迟 珍珠令 折花令 红罗袄 折桂令 荔子丹 临江仙
金错刀 端正好 杏花天 鹦鹉曲 一七令 望远行 睿恩新 天下乐 恋绣衾 撷芳词 鬓边华
玉楼人 鹦鹉曲 芳草渡 夜行船 金凤钩 鹧鸪天 鼓笛令 虞美人 瑞鹧鸪 玉楼春 凤衔杯
鹊桥仙 玉阑干 思归来 遍地花 翻香令 茶瓶花 柳摇金 卓牌子 清江曲 楼上曲 厅前柳
市桥柳 一斛珠 夜游宫 梅花引 小重山 踏莎行 宜男草 家山好 倚西楼 扫地舞 接贤宾
步蟾宫 恨春迟 冉冉云 蝶恋花 寿山曲 惜琼花 朝玉阶 散天花 荷华媚 少年心 七娘子
一剪梅 锦帐春 唐多令 后庭花 赞成功 定风波 破阵子 贺熙朝 拨棹子 玉堂春 系裙腰
金蕉叶 渔家傲 苏幕遮 甘州偏 献衷心 黄钟乐 醉春风 握金钗 缑山月 喝火令 芭蕉雨
淡黄柳 辊绣球 锦缠道 厌金杯 庆春泽 酷相思 解佩令 垂丝钓 谢池春 胜胜令 行香子
玉梅令 青玉案 感皇恩 梦行云 三奠子 凤凰阁 两心同 拾翠羽 连理枝 惜黄花 看花回
且坐令 佳人醉 千秋岁 惜奴骄 忆帝京 三登乐 檐前铁 甘露歌 师师令 于飞乐 撼庭竹
粉蝶儿 绕池游 碧牡丹 百媚娘 风入松 枕屏儿 忆江南 潇湘神 章台柳 赤枣子 南乡子
月边娇 捣练子 春晓曲 桂殿秋 寿阳曲 剔银灯 隔帘听 越溪春 长生乐 下水船 解蹀躞
扑蝴蝶 千年调 蕊珠闲 瑞云浓 番枪子 荔枝香 御街行 春声碎 凤楼春 四园竹 离亭宴
阳关引 一丛花 甘州令 山亭柳 梦还京 忆黄梅 过涧歇 瑶阶草 安公子 应景乐 柳初新
斗百花 最高树 倒垂柳 彩凤飞 有有令 拂霓裳 柳腰轻 爪茉莉 蓦山溪 早梅芳 新荷叶
长寿乐 迷仙引 黄鹤引 秋夜月 祭天神 鹤冲天 洞仙歌 泛兰舟 踏青游 倾杯近 清波引
受恩淡 松稍月 华胥引 离别难 寰海清 劝金船 醉思仙 玉人歌 惜红衣 八六子 探芳信
雪狮儿 石湖仙 夏湖仙 夏云峰 采莲令 醉翁操 红芍药 塞翁吟 意难忘 远期归 凄凉犯
恋香衾 满江红 玉漏迟 驻马听 雪梅香 六幺令 保寿乐 惜秋华 古香慢 芙蓉月 一枝春
如鱼水 赏松菊 二色莲 扫地游 满庭芳 双瑞莲 玉京秋 小圣乐 金浮图 阳台路 黄莺儿
熙州慢 汉宫春 倦寻芳 剑器近 塞垣春 望云间 秋兰香 庆千秋 早梅香 迷仙引 醉蓬莱
夜合花 采明珠 四栏花 庆清朝 帝台春 梦芙蓉 玉京谣 被花恼 昼来乐 留客住 万年欢
玉簟枕 燕春堂 逍遥乐 忆东坡 双双燕 春草碧 芰荷香 绣停针 扬州慢 舞杨花 云仙引
玲珑玉 陌上花 水晶帘 三步乐 梦扬州 声声慢 紫玉箫 月下笛 丁香结 琐窗寒 燕山亭
聒龙谣 十月桃 蜀溪春 秋宵吟 三姝婿 凤池吟 御带花 月华清 飞龙宴 念奴娇 解语花
绕佛阁 渡江云 腊梅香 八音谐 绛都春 琵琶仙 高阳台 采绿吟 长寿仙 惜寒梅 凤归云
彩云归 满朝歌 桂枝香 喜朝天 剪牡丹 梅香慢 玉烛新 六花飞 真珠帘 曲江秋 翠楼吟
西平乐 山亭宴 月当厅 寿楼春 舜韶新 望春回 水龙吟 关百草 石州慢 宴清都 瑞鹤仙
齐天乐 昼锦堂 庆春宫 忆旧游 曲游春 竹马儿 雨淋铃 还京乐 双头莲 忆瑶姬 情长久
探春慢 湘江静 金盏子 龙山会 春云愁 升平乐 迎新春 归朝歌 双声子 永遇乐 二郎神
倾杯乐 百宜娇 月中桂 澡兰香 宴琼林 惜余庆 绮寮怨 花心动 向湖边 霜花腴 绮罗香
玉连环 西湖月 合欢带 曲玉管 尉迟杯 赏南枝 梦横塘 西吴曲 真珠髻 征部乐 解连环
内家娇 望明河 望海潮 望湘人 青门饮 泛青苕 倚栏人 一雨金 系梧桐 折红梅 一萼红
夺锦标 杜韦娘 过秦楼 八宝妆 大圣乐 慢卷袖 选冠子 霜叶飞 透碧霄 玉山枕 期夜月
轮台子 沁园春 丹凤吟 瑶台月 摸鱼儿 贺新郎 子夜歌 吊严陵 金明池 送征衣 秋思耗
翠羽吟 兰陵王 破阵乐 瑞龙吟 夜半乐 宝鼎现 玉抱肚 解红慢 穆护砂 清平调 水调歌
凉州词 伊州歌 陆州歌 胜州令 莺啼序 调笑令 九张机 梅花曲 苍梧谣 明月斜 望夫歌
春宵曲 水晶帘 碧窗梦 南柯子 望秦川 风蝶令 开元乐 翠华引 渔父乐 谢秋娘 江南好
望江梅 望蓬莱 归塞北 深院月 西楼月 落梅风 塞上秋 甘州子 阳春曲 秋风引 江南路
新安路 莫思归 上西楼 乌夜啼 忆真妃 秋夜月 临波曲 南浦月 沙头雨 小桃红 湿罗衣
十八香 寻瑶草 归平谣 试香罗 清和风 关河令 伤情怨
但是从名称上貌似找不到有关七夕的
关于七夕的诗词佳句 (藏头诗邓killox2013整理)
七夕节的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藏头诗邓killox2013整理)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藏头诗邓killox2013整理)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的诗句——鹊桥仙
宋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低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七夕的诗句——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
七夕的诗句——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的诗句——(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藏头诗邓killox2013整理)
『肆』 行酒令 都有什么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行酒令
1、文字酒令
⑴作诗
饮酒赋诗,由来已久。前面说过的晋人石崇金俗园宴客,则是当筵赋诗,不成则罚酒三杯。王羲之等人引水流觞,饮酒赋诗,更是文坛美谈。到唐代李太白桃李园宴弟饮酒赋诗后,此风已颇为盛行了。
行令作诗,常见的是每人作一首诗,作不出者罚酒。这种形式的酒令在本书故事选编部分多有所见。也有时不是一人作一首诗,而是每人联诗两句,似乎作对子。也有每人联一句,凑成一首诗的,接不上则罚酒。像流传的李白和贺知章、王之涣、杜甫四人的联诗行令故事,便是一例。他们联成的一首诗是:
一轮圆月照金樽,(贺)
金樽斟满月满轮。(王)
圆月跌落金樽内,(杜)
手举金樽带月吞。(李)
既有格律诗味,又不失为“席上之物”。
⑵对句
酒席筵前行令也常常采取联对形式。
行令联对常见的形式是一人出上联,另一人对下联,对不出则饮罚酒。还有一种形式是限定题目,每人作一副对联,作不出者罚饮酒。传说中的宋代文学家苏洵一日家宴上限以“冷香”二字联对行令的故事,便是一例(此令要求上下联句尾分别是“冷香”二字)。
⑶续句
续句指的是出令者限定一种类似学生造句的行令题目,由每人随口编造词句,即兴组织语言,东拉西扯,左连右接,凑合而生新意,联续以成文章,构成行酒令语言。这样构成的行令语言,往往新意倍出,妙趣横生,一般行这种酒令难度较大,非慧心难为,无巧口不成。
《清朝野史大观·清朝艺苑》中记载的陈眉公行酒令的故事,其令语即属这种形式。酒令要求“首要鸟名,中要四书二句,末要曲子一句合意”。像这种行令题目,要求把三种本来互不相及的词语联续成章,颇费神思,须有功底。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姑娘们在红香圃中举行寿宴,席间射覆划拳,中间“一时湘云赢了宝玉,袭人赢了平儿,尤氏赢了鸳鸯”,湘云限酒面道:“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这个题目更加繁复,要把五种词语凑成一句话。有关三段令语前已引及。这些虽然是曹公的妙笔,但与当时社会上所见的例子也非常类似。
这种语言形式的酒令,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也常见,一般酒令语言无引用之处,纯粹是东拉西扯,凭心目中已有的概念、语言及当时耳闻目睹的东西,随口编造。尽管如此,编说出来,也颇有意趣。
⑷引用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上遗留下来很多经典、诗词、散文,成为后世之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人们从小读书讲究背诵,养成特殊的记忆力,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李杜诗、苏辛词、韩柳文,多背之烂熟,口头行酒令往往随口引用其中的一些句段,形成酒令语言。
《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宣牙牌酒令时道:“如今我说骨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字。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押韵。错了的罚一杯。”中间轮黛玉说时,鸳鸯道:“左边一个‘天’。”黛玉口顺说了《牡丹亭》上的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鸳鸯又道:“中间‘锦屏’颜色俏。”黛玉又顺口说了《西厢记》上的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结果被宝钗耍为话柄。
⑸析字
析字也可以叫释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某种道理和内容,构成行令语言。这种语言的形式的酒令别有雅趣,下面举例为证。
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韩雍和夏埙喝酒行令,要一个字里有大人、小人,并用谚语二句来证明它,韩雍先说道:
伞字有五人,
下列众小人,
上侍一大人。
所谓有福之人人服侍,
无福之人服侍人。
夏埙接着说道:
爽字有五人,
旁列众小人,
中藏一大人。
所谓人前莫说人长短,
始信人中更有人。
这种析字令语读来十分含蓄有趣。
这种语言形式的行酒令,还见一种情况是,从诗文中选出一句,进行别解分析,翻出新意,构成令词。比如,明无名氏撰《笑海千金》记录一则酒令掌故,说:昔一县尹与县丞爱钱,主簿极清。一日,同饮酒,至半酣,县尹遂设—令:要《千家诗》一句,下用俗语二句含意。尹曰:“旋砍生柴带叶烧,热灶一把,冷灶一把。”丞曰:“杖藜扶我过桥东,左也靠着你,右也靠着你。”簿乃托意 嘲曰:“梅雪争春未肯隆,原告一两三,被告一两三。”
⑹拆字和合字
拆字和合字酒令形式上与析字酒令相像,区别在于析字是通过对字的分析解释,引申出其他某种道理或意思,构成酒令语言,而拆字和合字酒令则只是通过把一个字拆成几个字,或者把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酒令语言,其字面也有某种意思、内容,但无引申之意。
明代乐天大笑生集《解愠编·卷之五口腹》记述一篇拆字、合字酒令故事,非常有趣,可看出此令之面貌。原文云:
一人专撞席,名为掇座,席长出令讥之曰:单禾本是禾,添口也成和,除却禾边口,添斗便成科。谚日:‘宁添一斗,莫添一口。”’主人亦厌之,蹙眉作色曰:“单羊本是羊,添水也成洋,除却水边羊,添易便成汤。谚曰:‘宁吃欢 喜汤,莫吃皱眉羊。”’撞席者曰:“单同本是同,添金也是铜,除却金边同,添重便成锺。谚曰:‘见锺不打,何处剑铜。”
清代蒲松龄著《聊斋志异》中有一则故事叫《鬼令》,写的是几个野鬼在荒野里饮酒,竟然也行起令来。他们的酒令要求很严,要说四句话,举一个不透风的字,把这个字的中间笔画推到上边去,便成另一字。这个酒令别出心裁,饶有趣味,语言形式上也算是拆合文字,但不是添去偏旁部首,而是调整部首笔画的结构位置。原文妙趣横生。读后余味无穷。
⑺限字
限字酒令就是出令者限定令语的开头、结尾或中间必须是,或者必须有某个字的一种语言形式的酒令。这种语言形式的酒令,其令语经过个别文字的限制,所说出来的,又多是另一种语言形式,如作诗、联对和引用古诗、古文等。
明代冯梦龙辑《广笑府》载一则限字酒令故事,说有三个人同饮行令,要说一句话,“相”字想首,“人”字结尾。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个限字酒令故事,其令语是要求每人背诵两句四书上的话,句中要有“之”字,像,“知”和“子”谐音的也行。
⑻字旁
就是利用汉字具有偏旁部首的结构特点,选择个别字,开辟思路,确立话题,巧妙编造语句,构成行令语言。
传说,清代郑板桥做县令时,其治下有一大户公子,作恶行凶,打死无辜良民,民愤极大。板桥着手处理此案,欲处公子死刑。有二乡绅与公子有亲,遂至板桥府上来求情,板桥不知来意,设席相待。席间,一乡绅道:“久慕先生雅名,今得以聚会。小人有意向先生请教,不妨行个酒令。每人说同音二字,再去添字旁,成另一字,最后由此宇举一句俗语作结。不知先生肯不吝赐教否?”板桥道:“愿意领教。”于是,此乡绅先说道:
有水念作清,
无水也念青。
去了青边水,
添心即为精。
板桥大笑道:“先生差矣,青字添心乃情字也。”此乡绅接口续道:
我俩有心来讲情,
惟恐大人不准情。
板桥一听大惊,心知中计,乃微舒阔袖,起座对道:
有水念作湘,
无水也念相。
去了相边水,
添雨即为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另一乡绅见板桥一口推托,心中不悦,大声对道:
有水念作溪,
无水也念奚。
去了奚边水,
添鸟则为鸡。
得时狸猫赛猛虎,
落地凤凰不如鸡。
板桥见对方出口伤人,拂袖而起,二乡绅亦不欢而散。
⑼谐音
谐音就是在行语言文字形式的酒令时,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和多字一音及字音相近等特点,在酒令语言字面上表达一种意思,又隐含一种意思,使令语说来隐晦含蓄。
明代潘埙辑《楮记屋》记载的一篇行令故事,就是这种形式。故事说元丰年中,高丽遣一僧入贡。此僧辨慧知诗,皇上令杨次公接伴之。一日宴会,此僧出令道:“要两古人姓名争一物。”他先说道:
古人有张良,有邓禹,争一伞,良曰:“良(凉)伞。”禹曰:“禹(雨)伞。
概戏杨次公冠如伞状。杨次公也说道:
古人有许由,有晁错,争一葫芦,由曰:“由(油)葫芦。”错曰:“错(醋)葫芦。”
概戏僧头如葫芦。这则故事出令新奇,二人所说令语古雅风趣,中间应用了谐音技巧。
宋代邢居实撰《拊掌录》中记载一篇酒令故事,说王安石和刘贡父摘经书中语作禽言令,也是利用汉字语音作的游戏。原文云:
王荆公尝与客饮,喜摘经书中语,作禽言令。燕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久之,无酬者。刘贡父忽曰:“吾摘句取字可乎?”因作鹁鸪令曰:“沽不沽,沽。”坐客皆笑。
选摘经书中字句,模拟禽言声音,也是语言文字游戏上的一个鲜例,颇有雅趣。
⑽陈述典故和掌故
我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上,有数目颇多的历史掌故和文学典故,成为后人的口齿美谈。行酒令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常常用到典故和掌故。一般多是在行射覆、拇战、猜枚、掷骰子、击鼓传花等酒令输了后,罚说一个古代笑话、人物掌故和文学典故。以佐兴助酒。《聊斋志异·狐谐》中有一段描写道:“酒数行,众掷骰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会当饮,戏以觥移上左曰:‘狐娘子太清醒,暂借一杯。’狐笑曰:‘我故不饮,愿陈一典,以佐诸公饮。”《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击鼓传花行令,贾母笑道:“若到谁手里住了,吃一杯,也要说个什么才好。”风姐儿笑道:“依我说,谁像老祖宗要什么有什么呢。我们这不会的,岂不没意思。依我说也要雅俗共赏,不如谁输了谁说个笑话罢。”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在酒席筵前,引经据典,谈笑凑趣风气甚浓。
也可以以这些题材行纯粹语言形式的酒令,一般是限定一个角度或题目,由每人陈述列举一个掌故或典故,构成令语。下面说一个历史故事:
岳飞赶考到京后,一次和弟兄们吃酒行令,要说一个古人吃酒,吃得英雄,说不出的,罚酒三杯。张显说的是“关云长单刀赴会”,汤怀说的是“刘季子醉后斩蛇”,王贵说的是“霸王鸿门宴”,岳飞说的是“曹玮席间斩敌献头”。四人说的都是历史掌故。轮到牛皋,牛皋道:“我不晓得这些古董,只是我吃他几碗, 不皱眉头,就算我是个英雄了。”四人大笑道:“也罢,也罢。”牛皋于是吃了两大碗。
⑾列说俗语和谚语
中国民间谚语和俗语非常丰富,口头说令常常引用举说—些,构成令词。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谈资部记载一个酒令故事,说“古亭刘端简公居多,邑大夫或慢之。值宴会,端简公出令佐酒,各用唐诗一句,附以方言,上下相属”。文中所说的方言,实际上也就是俗语。
《三笑》电影里,祝枝山当着丞相的面要显示唐伯虎的才能,于是出了个考题道:“我们前天在杭州行了个酒令,第一句拆一个字,第二句一句俗语,第三句引出一句唐诗。”唐伯虎答的是:
品字三个口,宁添一斗,莫添一口,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2、游戏酒令
从古到今,社会上还有许多以语言为辅助或纯粹脱离语言的比较固定的独立的游戏形式的酒令。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其相应的令具,都有其具体的方法、原理和过程,多仍并用语言,大多数都要利用人的智慧能力。这些游戏酒令的设计使用,使酒席筵前出现了动作和声响,使令席上非常热闹、活跃。
用作行酒令的这些游戏,是民间游戏的一个方面,这些游戏大量的是专门为行酒令而设计创造的,也有一些是把民间其他方面的游戏形式用于行酒令了。这些酒令游戏在各地民间存在量很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择其主要的分别介绍于后。
⑴射覆
射覆是最早的酒令游戏,据有关史书记载,三国魏管辂、晋郭璞都有射覆事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无题二首》诗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句。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有“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句,又有“船头不张灯火,待月快酌,射覆为令”句。
射覆,射者,猜度也;覆者,遮盖隐藏也。射覆游戏早期的耍法主要是制谜猜谜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这两种耍法都是比较直接的。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间接曲折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戏,其法是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以及覆者误判射者的猜度时,都要罚酒。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云:“然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这基本上说明了射覆酒令游戏的耍法原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描写的射覆酒令即与此同,覆者先用诗文、成语和典故因隐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隐寓该事物的另一诗文、成语和典故等揭谜底。比如,宝钗和探春掷骰对了点子后,探春便覆了个“人”字,宝钗说“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个“窗”字,两覆一射。宝钗见席上有鸡,便射着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二典,即覆的“鸡”字,因而射了一个“埘”字。探春一听,知他射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相互会意,各饮了一口门杯。再如,李纨和岫烟对了点后,李纨便覆了一个“瓢”字,概用了“瓢樽空挂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烟射着,说了—个“绿”字,概用了诗句“愁向绿樽生”的典。二人才会意,各饮一口。
⑵投壶
投壶也是较早的酒令游戏之一。其法大概是在酒席上设特制之壶,以壶口为目标,宾主每人持矢四支,依次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饮罚酒。
投壶既是我国古代宴会时的一种酒令游戏,也是一种风俗礼制,历代史籍文章载述甚多。《礼记·投壶》记述最详,有云:“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宾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赐矣,又重以乐,敢辞。主人曰:枉矢哨壶,不足辞也,敢固以请。宾曰:某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宾再拜受。”可见投壶之前宾主之间的客套礼数颇多。言及投壶之方法具物时有云:“壶头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径二寸半,容斗五升,壶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壶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又云:“筹(即壶矢),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可谓详尽了。看来投壶用的矢也是为行酒令而特制的,不同于战争用矢。据记载知,这种特制之矢有三种尺度,室内用二尺,堂上用二尺八寸,庭中用三尺六寸。
《左传》昭十二年载云:“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后汉书·祭遵传》载云:“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明代何良俊撰《四友斋丛说·娱老》有云:“惟松江专要投壶猜枚,夫投壶即开起座喧哗之端矣,然恐昔日祭征虏之雅歌投壶,未必如是。”后汉祭遵,字弟孙,曾任征虏将军,故有祭征虏之称。此处“昔日祭征虏之雅歌投壶”即指《后汉书》所载的祭遵雅歌投壶之事。
宋代欧阳修《文忠集·醉翁亭记》写云:“酒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射’’几乎“投’’,句中“射者中”也即言投壶事,意即投壶的投中了。明代吴安国《累瓦二编》卷之十二应谐有一篇云:“有酒徒十人,群居而饮,有客请曰:‘今日之饮,无隐厥技以为剧,可乎?’其一人进曰:‘吾善于箫。’有二人曰:‘吾善于歌。’又有二人曰:‘吾善于舞。’二人善于弈,二人善于壶……”所谓壶,即指投壶。
投壶酒令游戏,从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到明清以后逐渐不传,前后两千多年,足见其颇多趣味,也可见我国古代风俗习惯之—斑。
⑶猜枚
猜枚酒令游戏,源于射覆。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之三十三娱老即云:“猜枚乃藏阄射覆之遗制。”其法,宴会饮酒时,取若干小物件,如钱币、棋子、瓜籽、松籽、莲籽和小果粒等,一人先藏手在背,将小物件握于拳中后伸出,供人猜测有无、单双、个数和颜色等,猜中者为胜,不饮,猜不中者为负,饮罚酒。也有时,三射而后以射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饮罚酒。
唐人诗有云:“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可见,酒席上猜枚酒令游戏,其史颇久。《红楼梦》第十九回云:“只顾猜枚行令。”第七十五回有云:“一溜坐下,猜枚划拳。”《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二回有云:“当下猜枚行令。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有云:“筵中以猜枚赢吟输饮为令。”
猜枚酒令游戏也称猜拳。元姚文奂《竹枝词》有句云:“剥将莲肉猜拳子,玉手双开各赌空。”即见。清翟颢《通俗编》有《俳优·猜拳》篇,所言亦为猜枚事。
猜枚酒令游戏,涉及具物简单随便,又颇小巧有趣,人们对之十分喜爱,世代相沿,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⑷拇战
拇战俗称划拳,也是我国酒令游戏中的一种传统方式,颇为古老。明代王征福有《拇战谱》,专记划拳令辞。清代江藩《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生》有云:“拇战分曹,杂以谐笑。”清沈复《浮生六记》有句云:“拇战辄北,大醉而卧”拇战也称作拇阵,概因拇指相搏,互争胜负,有如战阵而得名。清赵翼诗有:,“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句。拇战还称作豁拳、豁指头、猜拳等。、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盖以目遥觇人为己伸缩之数,隐机斗捷,余颇厌其呶号。”《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等等。
⑸击鼓传花
击鼓传花也称击鼓催花,也是我国古老的一种酒令游戏。唐人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枝”。宋代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诗有“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十五卷有云:“卢楠正与宾客在花下击鼓催花,豪歌狂饮。”清代沈复著《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有云:“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近代王韬著《淞隐漫录》中《李四娘》篇写云:“猜拳交杯,击鼓传花。”可见这个酒令游戏出入诗文,在当时社会上颇有影响,也颇有历史了。
评书《金镯玉环记》中有一段击鼓传花行令的描写,说桂莲和桂梅从对诗答文中发现茶童像是雷宝童,因父母在座不好问知真实。于是,叫丫环春红在门外击鼓,他们和老爷夫人传花喝酒,私嘱春红舔破窗纸,看见花到老爷夫人手中则住鼓,让老爷夫人喝酒。结果,一会把老爷夫人哄醉扶回睡了。二位小姐把茶童请入座中,对诗答令,终于知道了茶童原来就是遇难流落到贾府的雷宝童。
《红楼梦》中有好几回写到击鼓传花行令。第五十四回写道“风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所谓“春喜上眉梢”是“击鼓传梅”的雅称。“梅”、“眉”谐音,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梅)梢”是讨吉利的口彩。写到响鼓后的情景时云:“那女先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恰恰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击鼓传花之法大势已见。
根据有关记载和描写,可见击鼓传花酒令游戏的玩法是,专门设置一个击鼓,采取一枝花,酒席上随着鼓声和节奏速度,依次循环相传这枝花,鼓声住后,花枝落到谁手里,谁喝罚酒一杯,有的还说些令语。专设的击鼓之人,一般在旧社会多是用盲艺人和下人,用下人一般要在门外或屏风背后。《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击鼓传桂行令,就是“命一媳妇(下人)在屏后击鼓”。下人就在席前,则要用布条把眼缠住。总之,击鼓的不能看见见花枝的传送情况,鼓声的快慢、停止都是由他自己随便掌握,住鼓罚酒一般说来是偶然的。行此令所用之鼓,在古代也多是特制的。《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击鼓传梅行令就是用的“一面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据某些些载述,行此令也有用锣代鼓的。
击鼓传花酒令的特点是场面大,声响大,宜乎人多,随机性强,住鼓灵活,罚酒偶然,因此令内之人多有提心吊胆之感,促动花枝急急相传,易于活跃场面气氛。试想,鼓声连响,花枝频传,语笑喧哗,杯盏交错,何等壮观有趣。
⑹牙牌令
牙牌令即利用牙牌所行的酒令。牙牌为民间牌类游戏用具,多用于赌博,耍法颇多,相传为宋代宣和二年设计制造,用象牙制成,所以叫牙牌。后来也用兽骨制造,于是也叫骨牌。至明代又用硬纸制造,便叫纸牌。这种耍牌长二寸许,宽约半寸,长方形状。一面刻印着以不同方式排列的不同颜色的点数,一般从一到六,上下两重,每张牌上分别有二到十二个点子,分红绿或红白两种颜色。每副牌三十二张,每张都根据牌上的点数叫有名称。上下两重都是—点、二点、三点、四点、五点和六点的牌,分别叫做长幺、长二、长三、长四、长五和长六,统称为长牌。其中“长幺”牌也叫“地牌”,“长四”牌也叫“人牌”,长六”牌也叫“天牌”。其他牌都分别按点数有名称,诸如幺六、五六、二五、五点、花九、杂七等不尽列之。古代这种耍牌除了象牙、兽骨、硬纸制造的外,也有用竹子和乌木制造的。
用牙牌行酒令,一般是用两张或三张牙牌的色点配付子,列说牙牌花色。
关于牙牌酒令,现代红学家邓云乡在其所著《红楼识小录·酒令》中言其曾购得过一本关于“牙牌酒令”的书。书中内容三分之二是牙牌副子,这些牙牌副子三张一副,一副牙牌配一句唐诗,极为形象,颇见慧见。有几副是:
左边一张“幺五”,中间一张四五“花九”,右面又是一张“幺五”,这样下面一排都是白色五点,上面一排都是朱红点子,右上角题唐诗云:“林花着雨胭脂湿。”十分神似,颇见匠心。
左边一张“人牌”,中间一张二三“五点”,右边一张“长三”。“长三”斜看很像一条船,角上题杜诗云:“野航恰受两三人。”十分巧妙。
并列两张“长三”,再加一张三六“花九”,一共五排斜列着的三点,好像一根链条,边上六点像是坠着一个重物,题诗云:“千寻链索沉江底。”真为形象。
中间一张“人牌”,左右两边各一张“锦屏”(此牌上四下六共十点,上红下绿形似彩色屏风,故名曰“锦屏”),上面一排三张都是四个红点,显得很华丽左右象征两扇屏风,好像是一个贵妇人坐在中间,右上题诗云:“只似人间富贵家。”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行令列说这些牙牌花色副子时,一般是令官配好付子后,分张举说,最后合而言之,道出副子名称,令席上宾客依次即兴接口比上一句令语。其令语大部分是根据牌上色点所说的象形性的,也有的是根据牌名和副子名称谐音凑韵的。试析几例看之。《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这便是凑韵而已。鸳鸯道:“当中是个‘五与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这张牌上五下六共十一点,一头的五点像一朵梅花,一头的六点用六桥代之,这句即属象形。鸳鸯道:“剩得一张‘六与幺’。”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这张“幺六”,牌,上下共七点,“一轮红日”指红色的幺点,“云霄”指代绿色的六点,这句也是象形。最后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旭腿。”“蓬头鬼”是长六、五六和幺六这副牌的名称。贾母所说的这句属借事发挥凑韵而已。其他再如鸳鸯说: “有了一副。左边是个‘大长五’”,薛姨妈道:“梅花朵朵风前舞。”这句也是象形,因为这张“七五”牌,上下由两个梅花形的五点组成,所以说“梅花朵朵”。再如鸳鸯说:“左边一个‘天’。”黛玉说:“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便纯属即兴凑韵了。
另外,鸳鸯把一副三张合起来说的牙牌副子名称,也大部分是象形之语。如与湘云说的左边“长幺”,右边“长幺”,中间“幺四”的这副牌,鸳鸯说:“凑成一个‘樱桃九熟’。”因为全副三张牌九点皆红色,所以用九颗熟透的樱桃作比,颇为形象。再如与薛姨妈说的长五、二五、长五这副牌,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这里二郎代指其中的一个二点,五岳代指其中的五个五点,借用神话传说,也很形象恰当。
牙牌酒令在古代时颇为普遍,因其比较繁琐,又难度较大,所以早巳湮没不传了。
⑺骰子令
骰子令即利用骰子所行的酒令。骰子为一种民间游戏用具。立体方块形状,大如杏核。相传为三国·魏曹植所造,本只有二,用于游戏投掷,故名为投子。其用玉石做成,故又谓之琼。唐时加至六个,改以骨制,始有骰子之名。其六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点着有色,故也称色子。其点色一般有红绿、红黑或白黑两种,各个各面点色交错变化,掷之以决胜负。骰子在古代主要用于赌博,又其上刻有点子,所以古时也称为博齿。骰子除了用玉和骨制造以外,古代也有用木头制造的。 古代掷骰行令,其法颇多。《聊斋志异·狐谐》有云:“酒数行,众掷骰为瓜蔓之令,便是一种,其法不详。《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要行令,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所谓抢红,即是掷骰为戏,以所得红点多少定胜负,负者罚饮,故名曰抢红。
《红楼梦》第一百零八回描写的掷骰行令,是用四个骰子掷,按掷出
『伍』 关于七夕的古诗大全
短疏萦绿象床低。玉鸭度香迟。微云淡著河汉,凉过碧梧枝。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诉衷情令 七夕(宋·毛滂)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汉·无名氏)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唐·林杰)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唐·杜审言)
佳期人不见,天上喜新秋。玉佩沾新露,香车渡浅流。 七夕(唐·权德舆)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七夕(唐· 崔涂)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七夕(清·德容)
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唐·杜牧)
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闰月七日织女(唐·王湾)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七夕(唐·李贺)
天空露下夜如何,漫道双星已渡河。见说人间方恤纬,可知天上不停梭。七夕(明·冯琦)
乞与人间巧,全凭此夜秋。如何针线月,容易下西楼?七夕(元末明初·张昱)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唐·白居易)
百年佳会几今宵,脉脉相看一水遥。漫道天孙解专巧,却教鸟鹊为成桥。七月七日(元末明初·刘基)尝忆银床桐泣露,更思玉椀蔗流浆。天孙初嫁龙绡薄,却恐秋河入夜凉。七夕舟中苦热(元·马祖常)
天街奕奕素光移,云锦机闲漏箭迟。谁与乘槎问银汉,可无风浪借佳期。七夕(金·元好问)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七夕(唐权·德舆)
长生殿里更阑后,乞巧楼前月上时。河汉玉梯三十六,不知谁见画蛾眉。宫词(宋·王仲修)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七夕(唐·崔国辅)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七夕(唐·杜审言)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唐·刘禹锡)
飞桥驾鹊天津阔。云驭看看发。相思惟恨不相逢。及至相逢还是、去匆匆。垂丝插竹真堪笑。欲乞天孙巧。天孙多巧漫多愁。巧得千般争解、劝郎留。虞美人 七夕(宋·吴儆)远客清樽夕,虚堂玉露秋。关山频北望,河汉已西流。叶落他乡树,砧催故国楼。今宵看织女,未必诣牵牛。七夕(清·朱彝尊)七月七日风雨多,御桥南望水增波。鸳鸯自向沙头宿,不管牛郎信若何。七夕(明·石珝)
金风玉露夜悠悠,此夕天街会女牛。作到神仙难免俗,一如尘世说离愁。七夕(清·费墨娟)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七夕(唐·李中)
朱门乞巧沸欢声,田舍黄昏静掩扃。男解牵牛女能织,不须邀福渡河星。秋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银河无浪,琼楼不暑。一点柔情如水。肯捐兰佩了渠愁,尽闲却、纤纤机杼。波心沁雪,鸥边分雨。剪得荷花能楚。天公煞自解风流,看得我、如何销汝。鹊桥仙 七夕送荷花(宋·方岳)
看看又是,银河清浅,织女乍停机。不知何事,今宵残醉,还听汝南鸡。庭前瓜果妆成巧,暗里絓蛛丝。记得年前,小矾山下,乾鹊夜来时。少年游 汝南官署七夕作(清·毛奇龄)
找了半天不容易,满意请采纳下
『陆』 七夕节的节日习俗和节日有关的诗词
一、七夕节的节日习俗:
1、穿针乞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2、喜蛛应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内,第二天看看,如果结的的圆网,说明得巧了多,反之则认为得巧少。
3、投针验巧
将针投到水中,看针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鸟兽之类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锤子、细的如发丝就失败了。
二、七夕节的有关的诗词:
1、《七夕》作者: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2、《七夕》作者: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3、《七夕》作者: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