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和考试
❶ 七夕在中国的意义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专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属,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庆祝方式
这个节日已越来越少人庆祝。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这一天,牛车水一带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这里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应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❷ 七夕节的民俗活动有哪些呀
七月初七,时至孟秋,收获在望,是古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为了祈求天随人愿,喜获丰收,人们在这一天,往往会祭祀田祖和报田公。
由于在农耕社会,农业生产主要靠牛耕,而牛又是牛郎和织女的红娘,为了纪念它,人们将七夕记做牛的生日,以“折花枝于角,可无灾,以面饼赏牧童”作为庆生的活动内容。
一些地方,乡民在七夕来临之前,会将绿豆、豌豆等豆类作物或麦类作物的种子放在盆中,培育成苗,作为七夕乞巧的供品,并将这种活动叫作“种生”。还有一些地方,在七夕前,在木板上铺上土、播上谷种,让其生苗;再在上面种些花木,做成农家和小村庄的模样,称之为“谷板”。这些习俗都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色彩。
在“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影响下,纺线、织布、缝衣、纳鞋、绣花等被统称为“女工”,这些家庭手工业劳动是女性所承担的一项主要劳动。七夕节俗中,较为典型的活动是穿针比巧,还有蛛网卜巧等。
有《乞巧》诗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女工成为社会评价劳动女性的一条标准,也逐渐成为妇女自我认知的标准。只有提高了女工技能,才会生产出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也才会拥有一定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七夕“蛛网卜巧”是另一种女性常用的乞巧方式。大家都知道蜘蛛善织。女子为练就巧工妙手,就向代表喜兆的“织坛神手”蜘蛛学习,企望能从蜘蛛织网中觅寻某种经验、启发和灵感,提高纺织技艺。另外,蜘蛛是“喜子”,也被称作“喜蜘蛛”,民间有“蜘蛛集而百事喜”的俗语,蜘蛛垂线而下,寓意为“喜从天降”。
不管是穿针乞巧,还是蛛网卜巧,表现的都是女性对女工技巧的追求,反映了女性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女工才能、证明自己的女工天赋,以及通过展示女工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取向。这些活动,一方面培养和训练了女性的生产技能,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乡村文化。
除了前面谈到的一些习俗外,七夕的习俗还有很多。如,给亲戚送饼子,姑娘们清晨到草中打露水、拜仙禾、拜神菜,拜魁星、晒衣晒书、染指甲、吃巧果等。
七夕节有着很深的古代农耕文明痕迹,蕴含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内容。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渗透着重耕、重织的小农生产观念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观念。而由这一故事形成的一系列一年一度的七夕节风俗,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的重视,也体现了广大女性与农业社会相适应,表达了她们勤劳能干以及对平安、和谐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❸ 考前必拜三大神是谁
考前必拜三大神分别为文昌帝君、魁星、文曲星,具体如下:
1、文昌帝君
文昌星是掌管利禄的,唐朝人们将文昌星的明暗、走势与科举考试联系在一起,文昌君自然就是科举守护神了。
2、魁星
魁星是掌管文运的星宿,又有第一的意思。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3、文曲星
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中国民间传说出现过的文曲星包括:比干、范仲淹、包拯、文天祥、许仙的儿子许仕林、刘伯温。
(3)七夕和考试扩展阅读
祭拜魁星
农历七月初七,俗又称“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星宿名。中国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仅次于孔子,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拜魁星”仪式亦在月光下举行,和上述拜织女相类似;
所以,在闽东一带村庄里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宽敞的屋子,“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二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❹ 七夕到底意义何在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版相会之时。织女权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❺ 七夕节习俗有哪些
一、乞巧活动。
在七夕节这一天,浙江台州地区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种织女形象的酥糖,然后在头上、脚上染上各种颜色,俗称“巧人”、“巧酥”,商贩出售时,就称“送巧人”。在这一天,长辈们都要给孩子们购买“巧人”,希望她们能够像织女一般心灵手巧。
❻ 今天七夕,她又在外地考试,我去不去看她
去吧。
给她一个惊喜。
买束花。虽然俗气,但是女孩子都喜欢。
然后陪她待一天就回来了,也可以等她一起回来嘛。
哈哈,祝你们情人节快乐。
❼ 七夕这天作为中国的情人结是怎么来的
●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
●爱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义
●“中国情人节”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附会
●为什么要叫情人节,我们就叫七夕节,我们就很含蓄怎么了?
●七夕不可能还跟过去一样,要尊重文化的常态变迁
专家学者:
孙建君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肖 放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
李 松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
七夕将至,满城都是爱情,这里是“七夕餐”、“七夕游”,那里搞起相亲会、姻缘角,爱情似乎成为七夕的全部主题,但即使这样,“中国情人节”人气还是不敌西方情人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七夕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是什么?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中国情人节吗?我们到底该如何过七夕?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三位专家学者。
1问:七夕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什么文化内涵和习俗活动?
肖放:七夕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七夕是女性节日,它关注女性的心理和身体,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七夕的乞巧活动很多,比如“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以巧芽取针。现在南方很多地区还保留这些习俗。七夕还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强调两性的爱情忠贞。此外,七夕还与科举考试有关。据说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举考试的神仙。流传至今,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比较盛行,爱情之所以成为主题,这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与社会两性开放程度、女性地位、女性被尊重的程度有关系。
孙建君:过去把七夕叫乞巧节,也叫女儿节,乞巧在过去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表现妇女的聪明智慧,不过现在已经淡化了。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代表了中国过去劳动人民的淳朴感情。传统的习俗活动挺多的,主要是女红。女红是过去安生立命、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流传至今的各地还是这些,但可能有点变异了,只是在形式上去做。比如乞巧,有些地区有组织地搞妇女技艺展览、评比,这实际也是一种形式。七夕不可能保存到现在还像过去一样。
2问:很多人把七夕看作是“中国情人节”,还有人大代表对此专门提交议案。也有人认为“情人节”不够确切,应该叫“爱情节”。对于这些称谓,我们应该怎么看?
李松:我不赞同把七夕看作中国的情人节,不能骨子里树立一个标准,外国有什么,我们也得有什么。当然不是说外国的节日不好,它创造情人节有它的社会背景,我们尊重就是了。中国的七夕节有自己的时间概念,我们的故事更加浪漫深刻。中国人在七夕这天聚集起来重温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这一天,人们记住了,人与人建立一种爱情关系的时候是这样的,是这么忠贞、这么凄美、这么浪漫,有什么不好呢?我们不要短暂的爱情,我们接受神话传说里的爱情观,大家心里是不是多一份安全感呢?叫做什么爱情节,也大可不必,爱情是七夕的文化意义之一,但不是全部。
肖放:不能因为西方有一个情人节,我们也叫中国情人节。中国本来没有情人这个概念,对“情人”的理解是狭义的、片面的、非婚姻的,其实本来不是这个意思。把七夕节叫做中国情人节,有相应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情人节进入中国,一些文化人看到年轻人都在过西方情人节,就想到,我们中国自己也有,为什么要过西方的情人节,当时有专家提出严格抵制西方情人节,七夕就在这样的刺激下有了重新生长的机会。我认为,在当代所有传统节日里,七夕生命力是特别旺盛的,是现代生活里最有创造性的一个节日。现在,我们借这个节日为青年男女的爱情服务,这没什么不好,只是“中国情人节”这个名字不好。地方上有的叫七夕文化节,七夕风情节,今年湖北就将举办首届中国(郧西)七夕文化节。
孙建君:说是“中国情人节”这是对传统文化浅薄的认识和附会。七夕跟西方的情人节是两回事,两者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一来乞巧跟情人节没有任何关系,二来中国的七夕是表现爱情忠贞的节日。如果把七夕当做情人节,也像外国人送朵玫瑰花的话,那只是一个形式,并不了解它的内涵。现在七夕的主要形式是表达爱情,所以就慢慢转移到情人节的说法上来。我是这么看的,民间说是什么节都可以,但是没必要在人大上提议把它定为中国情人节。
3问: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如何评价?传统节日该不该有所丰富和创新?创新的来源和尺度在哪儿?以七夕节为例,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能够统一吗?
孙建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西方强势文化对世界各地文化产生冲击。国外的东西对我们影响很多,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很严重的摧残,想让它一下子恢复,谁也没有这种良方。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这个不要去讲什么统一,每个社会不断发展,新的东西不断注入。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深入以后,就像我们读了很多诗,读了现代诗、朦胧诗、十四行诗,再去看古典诗词,会发现还是我们这种唐诗宋词太好了,真是千古绝唱。
过去过七夕从来没有组织,也没有人强加他们,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老百姓想怎么过这个节日是老百姓的事情,但我们要正面宣传七夕,正面理解它。告诉大家七夕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过的,它的文化意义在哪,相信大家能够理解。传统文化要有尊严,自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
肖放: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外来文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增加了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这只是补充丰富,不是我们的主体。我们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血脉所在,是我们价值观念寄托的地方。当然我们顾本,但并不排斥外来的一些文化,因为社会有多元的需要。
我认为传统节日要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发展。它的基本内涵会比较稳定,但形式、方向会不断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动调整节日的内容,所以七夕的变化也可以理解。就尺度来讲,人民群众认为是怎样就是怎样,不要专家说也不要政府说,要人民自己来说,他们自己做选择,这需要一个选择的过程。以七夕节为例,守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与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可以统一。比如男女相会的美丽传说可以变成当今社会伦理的加强,青年男女如果平常接触不多,没机会谈恋爱,不妨作为一个爱情节,作为一个相会的日子,作为社会和谐的方式。
李松:我们当然不能静止僵化地看待传统文化,它一定是动态的变迁的借鉴的。我们对外来文化要借鉴,但不能借鉴得找不到自己。七夕是传统的接续,不再是直接传承了,因为它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淡化了,但在爱情方面,我们还可以进行很多有意义的解读。中国人对爱情是很有见地的。我们为什么要叫做情人节,我们就叫七夕,我们就很含蓄怎么了?
至于怎么过七夕,首先,我愿意每年采取一些实际行动去纪念它,强化它,不仅强化自己,还要影响周边的人,把心得和感想与大家共享,看下七夕能做些什么事情。我相信创造力来自于每个人的生活。其二,节日都是共享的,不是一个人关上门过七夕。如果大家都觉得节日应该一起干件很愉快的事情,我想七夕节就很了不起了。
4问:近年来,各地举办七夕活动热情高涨,不只是商家,许多媒体也围绕七夕争先举办相亲等娱乐节目。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孙建君:商家利用七夕作为发财的机会,却根本不了解文化产品跟普通产品是不一样的。媒体和商家是两回事,媒体比商家有思想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不是附庸那些浅薄的认识和思想。作为学术分子只能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学术观点。大众想法和学术观点不是完全一致的。媒体主要是一个导向,把专家的认识传给社会。
肖放:这些活动对七夕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七夕节日知名度。如果没有传媒和商家,七夕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一定意义上,七夕的生命力就在于好多人对它关注。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把七夕的一些传统要素抽空,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功利的诉求,会削弱它一些传统的文化内涵,只是强调其中一些比较新奇的元素,利用七夕达到一个商业目的。商家和传媒不应该过度利用七夕这个资源,创新不能太离谱,应该想想怎样掌握好“度”,滥用只能适得其反。
李松:七夕这天去相亲,在文化转型中有它的具体意义,给现在的关系更增加一种浪漫色彩和道德规范。但是我反对媒体和商家把七夕节做成一种商业过程,反对把七夕节炒作成一个黄金节。我觉得节日更多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时间,节日从来不应该是一个商业机会。
5问: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对于七夕的保护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对此,您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李松:不仅是七夕节,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节日都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说明国家提倡我们保持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国家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提醒全社会、每个人、各级政府或者文化部门,都有一份责任支持和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对于保护的具体措施,国家没办法一刀切,没法制定一个标准的七夕节过法,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具体措施要因地制宜,要尊重文化的常态变迁。现在我们都是城市化生活,搞个集体订婚仪式,那也挺好的。
孙建君:七夕不像端午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来确认。它是传统民俗节日,是跟民俗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现在有个提法,叫把过去的民俗“激活”,因为它还存在于老百姓心中。怎么激活?那就是按照老百姓的意愿去过这个节日,比如湖北端午节赛龙舟,由农民自发集资开展,民营企业家买些礼品,政府不拿一分钱,但在治安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关链接
日本七夕节: 与爱情无关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现已成为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废除了农历,所以现在日本的七夕节,是每年阳历7月7日。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在一些大型的庆祝典礼上,还会举行竹饰(由挂许愿短签演变而来)大赛,由当地的幼儿园、小学等学校组织或者公司,创作各自的竹饰,进行评比,选出最有特色的几个进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还会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们身穿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太鼓阵阵,“短册”飘飘的街头巷尾挤满观看和游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还有每年夏季的烟花大会。
韩国七夕节:重祭祀讲究饮食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到了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
❽ 日本的七夕节和中国七夕节的区别在哪里
1、七夕由来的不同
中国的七夕:
七夕节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们目前所知有关七夕的最早文献资料。
传统七夕是女性节日,它主要强调“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古代妇女七夕乞巧也屡屡在唐诗宋词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七夕还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强调两性的爱情忠贞。《汉武故事》里记载,汉武帝跟仙后西王母相爱,西王母让青鸟作为信使和他传信。据说西王母要来的时候,由青鸟先来报告,西王母跟汉武帝相会五次,都是在七夕。汉朝在宫廷里就过七月七,用红丝绳把手缠起来,叫连爱,把爱连起来。所以七月七从汉朝开始就突出爱情主题。
也有学者认为,七夕是父权社会出现之前的神话母题,是请神下凡又送神上天的仪式,乞巧的最初意思为向天神乞桥,“乞求沟通的桥梁”。
此外,七夕还与科举考试有关,据说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举考试的神仙。
日本的七夕:
诞生于中国的七夕节在奈良时代传入日本,与日本本土的祖灵信仰和棚机津女信仰融合,包含了更多与日本佛教有密切联系的“秽祓”(去除污秽)思想,颇具日本特色。
日本七夕节吸收了中国七夕节的浪漫元素,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今已成为日本夏季传统的节日之一。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又称乞巧奠。从江户时代起,才成为一种民间庆祝活动。本来跟中国一样,是旧历的7月7日,后来在明治6年(1873年)改历以后,只有很少地区沿用旧历,大部分地区把七夕节变为新历的7月7日;另外东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迟一月,把8月7日(一说8月6日到8日三天)作为七夕节,这样跟旧历七夕大致相同。
2、七夕习俗不同
中国的七夕习俗:
中国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浙江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若无公鸡报晓,牛郎织女便能永不分开。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而后,大家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过往的传统习俗,于七姐诞当日到纸扎店购买“七姐衣”,于当晚用来“拜七姐”。
而过往日子的妇女,亦有在拜祭之时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绿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传得手艺。在坪洲及西贡,分别有两间七姐庙,坪洲的七姐庙名为仙姊庙,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日本的七夕习俗
日本的七夕节和人日(1月7日)、上巳(3月3日)、端午(5月5日)、重阳(9月9日)一并列入日本的五节供,是国家的固定节日。每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七夕节庆祝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日本三大七夕”的安城七夕、仙台七夕和平冢七夕。
与中国的七夕习俗有所不同,在日本,七夕到来之前和当天,人们会举办一些活动以示庆祝和纪念,如选美比赛、马拉松、七夕舞会等。
同时,七夕也被认为是诉说心愿的日子。
这一习俗从江户时代一直流传至今。人们把自己的心愿写在五色彩纸上,日语里面叫做“短册(たんざく)”,绑上丝线然后挂在竹林或放入江河中,以此来祈求自己愿望的实现。每年七夕到来之前,大学里的图书馆、家附近的超市、车站的大型商场就开始准备,到处都可以看到供人们写愿望的纸条和挂愿望的柳枝。
也正是由于这一习俗,日本的七夕更被人们当做是小孩子的节日而不是情人节。
❾ 七夕的意义是什么
七夕的意义: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回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答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又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个失去精神支撑的人如同一具僵尸,一个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于该民族的消失。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乞巧活动的开展就是激励人们追求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自强不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创新,代代传承,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动恰恰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开展的。如果让乞巧活动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将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们素质的提高,而祈福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祈福从根本上讲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谐、和平,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
❿ 七夕节这天属兔人考试结果如何
七夕节这天属兔人考试,结果如何?七夕节这天属兔的人考试如何?和属性没有关系,就是看他考试的内容掌握的怎么样?掌握的好,就会考出好成绩,否则可能成绩会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