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绘画图

七夕绘画图

发布时间: 2022-06-17 06:16:13

『壹』 古代的“七夕图”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自古农历七月七日为女儿节,传说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民间女子多在瓜棚专架下听牛郎织女对属话,鬼才知道能否听到。其实就是借此机会,民间女子互相说说悄悄话而已,是一种聚会娱乐的形式。谁也不会相信会听到天上的牛郎织女说话。画家以此为题材,多画美女错立,穿针缕彩,名之曰《七夕乞巧图》。据画史记载,南北朝时陆探微已经开始表现这个题材,画的均为女性。宋代有的画家画《七夕图》却一反常规,不画女流而画一衣冠伟男子,向空中揖拜,遥祝牛郎织女幸福会面。这一情节出自唐郭子仪逸事。据传,郭子仪初从军沙塞,到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见左右皆发赤光,仰视天空,见辎骈车白天而下,郭子仪对天祝曰:今七月七日,必是织女降临,愿赐富贵!神仙空中答道:大富贵,亦寿考!说完冉冉升天而去。宋代画家的这种表现形式的《七夕图》,就是根据郭子仪的传说绘制的。但它已与原来的主题相悖,由女性乞求美好姻缘变为官吏祈求天神福佑了。此后,历代都不乏描绘七夕的作品,其表现形式大致不出上述两种形式。

『贰』 求七夕节图片精美图片

『叁』 传统节日的绘画有哪些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这句出自童谣《忙年》里的第一句吧。农历腊月初八这天就是腊八节。每年腊八节一到,家家户户都会熬上腊八粥,北方的人们还会泡上一大罐儿腊八蒜。在冬日寒冷的日子里,喝上一口香香甜甜的腊八粥,看着一大罐儿白白胖胖的大蒜浸泡在醋里,不禁开始畅想大年三十儿晚上就着腊八蒜吃饺子的情景了。
1.腊八节
2、祭灶节(小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跟着《忙年》童谣的下一句,我们就来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节的日子。
祭灶节由来已久,早在夏朝,灶君(灶王爷)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相传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都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禀告人间的善恶是非,玉皇大帝以此作为对人们奖惩报应的依据。所以啊,人们要在这天好好地奉拜家中的灶王爷——给他吃好吃的饺子,除此之外,还给灶王爷吃用饴糖和面做的糖瓜儿,让他吃了以后粘粘糊糊地张不开嘴,只能简单地跟玉皇大帝说“好”。
3、春节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春节的正日子是农历正月初一,但是过年的气氛可是早早就开始了!家里打扫得窗明几净,各种年货提前采买,红红的春联、福字、窗花也贴在相应的位置。到了大年三十儿除夕的晚上,大家一起吃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热热闹闹地阖家团聚。正月初一呢,则是传统拜年的日子,晚辈给长辈拜年祝福,长辈给晚辈红包压岁。真是又热闹又喜庆!
4、元宵节
过年的尾声落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上。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这个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元宵节,传统习俗包括吃元宵或汤圆、猜灯谜、出门赏月、燃灯、放焰。
5、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农历三月,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第108天,便是清明节。公历的日期是在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
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的风俗。
6、端午节
赛龙舟,吃粽子,带香囊,挂艾草,喝雄黄酒,这些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后来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得知楚国亡国的消息后,悲愤至极,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人们将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
7、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这天夜晚女子有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的传统,因此叫“乞巧”。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这个节日又被赋予了浪漫的色彩,现在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
8、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国人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赏花、饮桂花酒、玩儿花灯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月之圆象征人团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也祈盼丰收和幸福。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9、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庆祝重阳节的习俗一般包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1989年,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0、冬至节
冬至阳生春又来。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或22日,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的这天,便是我们的冬至节。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一年的起始过新年,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所以说单纯地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冬至节最被人们熟悉的习俗就是吃饺子、吃汤圆啦!

『肆』 七夕图片是什么样子的画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回在庭院向织女星乞答求智巧,故称为“乞巧”。七夕有哪些习俗?由来是什么

七夕由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伍』 七夕节怎么画 简单漂亮

你会素描吗。?如果你会素描,那你就照这一张七夕图

『陆』 七夕图画手抄报

第一步,去网上搜索手抄报版式,选一个把边框打好
第二步,去网络搜七夕,从一切回相关的答内容里选你喜欢的
切记,内容最好越多越好,要让手抄报看上去饱满
如果说画呢,那可以在一条边框上画鹊桥再画两个人,一男一女,当牛郎织女就差不多了。
其实,不用太麻烦。

『柒』 有哪些七夕的画 儿童画

儿童绘画在类型上大致分为:想象画、命题画、写生画、临摹画、图画日记、科幻画、
记忆回画、故事画。
想象画答: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由自己确定主题,自由地把所想到的或见到的事物充分地表达出来,称为想象画。
命题画:在儿童感知周围事物的基础上,由他人出题目,儿童根据题目要求,表现有一定情节的画,称为命题画。
写生画: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画,称为写生画。写生画的对象有日常生活用品、自然风光、人物、动物和植物。
临摹画:摹仿印刷品上或其它平面上作品的绘画,称作临摹画。
图画日记:就是用绘画的形式定时记录身边的人或事。
科幻画:想象关于未来的生活方式,并设计未来的使用工具。
记忆画:记忆生活琐事,有感而画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凭记忆画。
故事画:讲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请孩子画出自己印象深的故事情节。也可以画出连续故事情节。
儿童画,由表面看来是不讲什么技法的,不讲“画理”、“画法”,逾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常规,是非“学院”派的画派。在造型上儿童画常常不按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在表现形式方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也有其自己的特点。

『捌』 牛郎织女一家怎么画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1][2]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2][3]

作品名称
牛郎织女
作者
劳动人民集体创作
创作年代
古代
作品出处
《古诗十九首》、《牛郎织女》
文学体裁
民间故事
快速
导航
文学创作

传承保护

民间传说

传统节日

故乡考究

起源地之争

后续传说
天文星象
星官体系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我国古代星官体系中,牛宿星官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因此“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5] [3]

牛郎织女
史籍记载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观察星象,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6] [7]
牛郎和织女见一面有多难你造吗?

非遗大数据
赞999+
阅读23.4万
文学创作
人文描述
《诗经.小雅.大东》
周代《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出现了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8]
南朝梁殷芸《小说》
小说原文:
《月令广义.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小说译文: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注意:天帝不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信仰中的四御或六御,位列三清之下,天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帝俊或五天帝之一)。她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玖』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哪一位著名的画家创作过《七夕乞巧图》

画家以此为题材,多画美女错立,穿针缕彩,名之曰《七夕乞巧图》。据画史记载,南北朝时陆探微已经开始表现这个题材,画的均为女性。

『拾』 关于七夕的图和起因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流行于中国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热点内容
浪花一朵朵浴室相遇 发布:2025-08-21 21:59:48 浏览:626
如何做插花 发布:2025-08-21 21:59:44 浏览:150
花卉一绿萝 发布:2025-08-21 21:41:05 浏览:621
动漫玫瑰花 发布:2025-08-21 21:29:01 浏览:862
樱花真是景 发布:2025-08-21 21:20:45 浏览:326
一朵油菜花由什么组成 发布:2025-08-21 21:18:56 浏览:935
牵狗情人节 发布:2025-08-21 21:18:04 浏览:631
七夕礼物制作 发布:2025-08-21 21:11:07 浏览:644
花悦里花艺 发布:2025-08-21 21:08:02 浏览:838
夏一朵小说 发布:2025-08-21 21:05:59 浏览: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