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节穿七孔

七夕节穿七孔

发布时间: 2022-06-16 18:57:04

㈠ 古诗七夕节的七巧是指哪一种风俗

古诗中的七夕节指的是乞巧节,七月初七,风俗就是少女们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内举行的各种乞巧活动容。七夕节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其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所以故名“七夕”。习俗有吃七巧果,祭拜织女,穿针乞巧等。

㈡ 古时七夕节乞巧是什么意思

乞求巧手艺。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项习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乞巧习俗:

1、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对月穿针

这是一种针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诗人刘遵七夕穿针诗云: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对月穿针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时有微云漂浮;再则,所穿之针称为七子针,这是种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即针末有七个针孔。

㈢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怎么翻译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翻译:汉朝的宫娥彩女经常在七月七日这天,在开襟楼拿丝线穿各式各样的针孔,当时的人们纷纷效仿。

古代七夕节活动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这一天各家女儿围坐一团,以五彩丝线穿针,速度快为巧者,《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七夕夜,陈列瓜果于庭院中,有蜘蛛结网则得巧,网密得巧多。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夕中午,投针于水,借日影而验工拙,成花鸟云兽影,则乞得巧。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㈣ 七夕节,中国人有什么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的七夕节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体也罢,包括热恋中的男男女女们,又开始热闹了起来。单身狗说:我不care!Ok,祝你缘封不动,高兴就好。

不管怎么说,七夕是咱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丰富的节日活动,但这些传统的节俗,今天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今天所谓“过七夕”,或者叫“中国情人节”,其实大多数的节日符号都是从西方情人节复制过来的,诸如巧克力啊、烛光晚餐啊等等。虽然也挺热闹,但总归少了些“中国范儿”。那么,传统的中国人是怎么过七夕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必也正名”,七夕节的传统名称

咱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所以在介绍七夕的节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这个节日的名称问题。

七月初七,这最早当然是农历中的一个日子,据民间传说,在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天上相会。将天空中的星象附会成神话故事,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种叙事方式,咱们中国也不例外。据考证呢,牛郎织女的传说大约产生于西周时期。七月七是牛女相会的日子,这便是这个日期最早的含义。

《长生殿》

当然,文学作品是男性构建的文本,可能也有些高高在上。那么主要由女性俚语构成的《西和乞巧歌》(清代到民国甘肃西和女性乞巧节的歌本),则将女性的真实诉求表达的明明白白,如抱怨婚姻不幸的:“一样的戥子一样的银,女子不如儿子疼。
十二三上卖给人,心不情愿不敢嗯”;有抱怨抓壮丁的:“半夜里打门心上惊,保长领人进了村”;等等。

对爱情、对美好婚姻、甚至对男女平等,这些都是埋藏在女性心底深处的乞求,又岂是一个“巧”能涵盖的呢?

㈤ 七夕节为什么要穿针乞巧

七夕为了抄纪念牛郎织女,织女,顾名思袭义,善于织布的女子。织布织衣,当然要穿针引线,乞巧,乞求心灵手巧之意,女子乞求自己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穿针乞巧,中国岁时风俗。每年七月初七举行。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节日习俗,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或乞巧节),根据传统,中国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㈥ 为什么七夕节要对月穿针

民间有首“乞巧歌”: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正如歌中所说,七夕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人们在七月初七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事实上,牵牛织女作为掌管农耕、女工的星神,很早就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对二星的祭祀,最早出现在长江下游地区。
起初,人们认为二星神掌管的范围很宽,因而,乞求内容十分繁多,有乞富、乞寿、乞生育等。
周处《风土记》载:“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析河鼓、织女……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其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而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稍后,乞巧的内容有所改变,或许是受织女主女工的信仰影响,“乞”的主角逐渐窄化为妇女。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缕,人俱习之。
”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的最早的关于妇女七夕的记载。
说明东晋时已有妇女穿针乞巧的习俗。
《荆楚岁时记》亦载:“(七夕)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榆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说明梁时,已有妇女七夕穿针乞巧的习俗。
南朝宋时,穿针乞巧之俗盛行。
但当时七夕乞巧的风俗仍仅限于南方。
《玉烛宝典》卷七引《荆楚记》谓:“南方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
”说明北方尚未流行此俗。
另外《处学记》卷四七月七日条所引咏七夕穿针诗也皆为南朝诗人所作,应当也是由于北方无此俗。
隋唐一统后,此俗始在全国盛行。
《开元天宝遗事》卷四乞巧楼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
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至此,兴起于长江流域的穿针乞巧习俗变成了全国性的风习,且十分盛行。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更盛,城市尤甚,且相当隆重。
《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条载北宋都城汴梁乞巧风俗:“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
”《梦梁录》载南宋首都临安承其余绪,乞巧之风不减:“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
其日晚脯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著新衣。
”京城中还设有“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从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的盛况,便可推断出宋元之际乞巧市的热闹景象。
乞巧之俗,明清依然盛行。
明朝除沿袭前代对月穿针乞巧之俗外,又有七月七日中丢巧针以卜巧拙之风俗。
明《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条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画,绣针投之则浮。
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茹影者,谓乞得巧。
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妇或叹,女有泣者。
”至清代,此俗也穿至江南。
这种民俗民风一直延至民国时,即便今日也有乞巧的风俗,其颇有讲究。

㈦ 七夕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风俗:

1、食巧果。是七夕应节食物,又名乞巧果,巧果就是油面糖蜜。在宋代市街已有七夕巧果;
2、穿针求巧。汉代时期成为人们的习俗。七夕节穿针求巧是乞巧形式中的一种。在规定时间里打上彩线结,穿七孔针。穿针速度越快,乞的越多,反之叫输巧。失巧的人需要提供礼物给得巧者;
3、喜蛛应巧,比穿针乞巧要晚,开始于南北朝;
4、种生求子。七夕前,在小木板上敷土,下粟米种子,长出嫩苗,摆到花木在上,做成田舍村落的模样,或将绿豆等浸于碗中,长出芽后,用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
5、染指甲。花草染指甲是人们在节日中的一种爱好,与生育信仰有着关系;
6、为牛贺生。牛郎织女中,老牛帮助牛郎跨越天河见到天河见织女。七夕节当天,儿童将野花挂在牛角上,用来祭奠老牛。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是传统的七姐诞,所以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_上举行。

㈧ 七夕节那天要做什么

七夕节那天要做穿针乞巧,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而且七夕节要做香桥会,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

㈨ 七夕节的习俗是什么

七夕节的习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http://www.ce.cn/culture/zt/QixiDay/04/200607/13/t20060713_7724024.shtml

㈩ 七夕节风俗习惯

热点内容
丁香花喝水 发布:2025-08-22 00:21:13 浏览:271
情人节做爱不戴套 发布:2025-08-22 00:21:01 浏览:973
茶花红壤土 发布:2025-08-22 00:01:02 浏览:456
梅花测字 发布:2025-08-21 23:37:33 浏览:871
丁香直播下载 发布:2025-08-21 23:30:43 浏览:738
华为玫瑰金手机是哪款 发布:2025-08-21 23:30:38 浏览:420
七夕押韵诗 发布:2025-08-21 23:28:51 浏览:37
感统梅花墩 发布:2025-08-21 23:19:34 浏览:572
兰花干养 发布:2025-08-21 23:18:49 浏览:669
2009情人节特刊百人恋爱世纪 发布:2025-08-21 23:13:40 浏览: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