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专题
有什么难解决的???七夕不一定要有女友才能过啊。单身一族也可以和朋友一起过的。单身的不是更自由吗?说不定,在那天你能遇上呢。。自己爱怎么过就怎么过。节日嘛,开心就好。祝你七夕快乐哦!
2. 七夕情人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了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的情人节。比起外国的情人节更是专指向「爱情」。因为外国的情人节,原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并非只限于男女之情。但是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则是描述一对情侣的故事。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织女,最聪明可爱、手艺又巧。天上皇宫中的重要织锦都由她负责设计与制作。另外,玉皇大帝有一群牛,由一个叫做牛郎的年轻人负责管理。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至荒废了原本工作。于是玉皇大帝下旨,叫喜鹊告诉这两个热恋的情侣要节制,七日见一次面即可。没想到喜鹊传错话,他们以为每天均可相见,更是高兴无比,工作完全抛在脑后。 玉皇大帝这回就龙颜大怒,降旨他们每年只能见一次面,就是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那一天喜鹊这群肇事者就负责搭桥,让他们两人踩在他们的肩膀上相会。因为一年仅能见一次面,当然有说不完的衷曲、道不尽的悲情,于是那天几乎都会下着毛毛雨,象征两人的泪水。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见传统中国人对于「负责的工作态度」十分看重。不过因为爱情的浪漫却使得这个七夕情人节传说走样,大家通常将焦点集中在「情侣被迫分隔两地」。强调情人好不容易见面,那种凄美绝伦的场景。于是很多因为工作、因为当兵、因为父母反对、因为求学、、各种原因分隔两地的情侣,都会希望在农历七月七日见到面。然后两人就心理投射自比为牛郎、织女,一起浸淫在这种浪漫感人「被迫害妄想」的情怀!
3. 七夕情人节主要习俗有哪些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人们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连指甲也涂上了红色,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还要有一盏油灯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间。一切都安排停当以后,姑娘们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此时,除了邀请亲戚朋友前来作客以外,还要请邻里中相识与不相识的姑娘们一起拜神,观尝巧艺与玩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如巧艺与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称赞,主家姑娘就越高兴,越感到荣耀。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4. 七夕情人节的来历和典故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简单来说,古人们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从历史文献上看,在距今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在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更被现代人誉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4)七夕情人专题扩展阅读: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5. 七夕情人节
可以这么说,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很早。七夕节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晚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这个日子过去被称之为“乞巧节”,不过中国人向来以含蓄为美,断不会把情人节这样的词语用作正式的节日名称当中。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觉得情人节是个非常浪漫的节日,七夕节这个传统的中国节日,自然被冠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呼。七夕节这个日子里,约会者比比皆是,几乎发展成了一个全民的节日。
6. 七夕情人节文章
时光荏苒,岁月磨砺,物是人非。
爱情,不管它在哪里,不管它在什么时候,是人类回生活中答最敏感、最亘固的主题,是最古老而又最新鲜的
话题,是骚人墨客讴歌吟咏的对象.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一个没有勇气坦然面对自己感情的人,是可悲且可怜的。一个没有爱过或
被爱过的人,在他生命的履历中是一页空白,是一个不完整的人。
七夕情人节之际,我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7. 七夕节活动有哪些比较不错
第十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 13届“中国黄山七夕情人节” 河南鲁山——中央电视台七夕专题节目《乡约》活动 201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 江西新余2019新余七夕民俗文化周 七夕节的时候,大家要去哪里庆祝这个浪漫的节日了,其实也不必纠结,因为在这个节日,我国很多地方都会举办着很多的活动,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七夕节都有哪些比较不错的活动吧!
第十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
牛郎织女风景区位于山东省沂源县东南部的燕崖镇,国家4级旅游风景区。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有:景区主要景点织女洞,牛郎庙、世界爱情邮票博物馆、牛郎织女民俗展览馆、叶籽银杏、织女泉、九重塔、玉皇庙、无声殿、姊妹泉、祈愿阁等人文景观和各种石刻碑林。被别列为“牛郎织女传说之乡”。
第十二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将于2019年8月7日—8月9日(农历七月初七至七月初九)在沂源县牛郎织女景区举行。本届七夕节以“浪漫七夕•爱在沂源”为主题,组织举办第12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开幕式暨“浪漫七夕•爱在沂源”文艺演出、“爱的传承”民间艺术团剧目展演、“爱的飞扬”2019大学生暑期艺术节、“爱的邂逅”时装走秀暨广场舞汇演、“爱的印象”非遗及美陈展示、“爱的瞬间”爱情主题摄影展、“爱的时光”七夕邮局、“爱的滋味”七夕美食、“爱的祈福”七夕庙会、“爱的颂歌”情歌对唱共十项主题活动。
13届“中国黄山七夕情人节”
黄山翡翠谷又名情人谷,位于黄山仙都峰与罗汉峰之间,谷口在上张村后。黄山已经举办了十二届情人节活动。
第十三届“中国黄山七夕情人节”将于8月7日(农历七夕)在翡翠谷景区开幕。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邓小平同志登黄山40周年,据悉,此次景区将推出“叠千纸鹤•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祝福语”、“网红秀场”、“开幕式”、“相亲大会”、“七夕音乐晚会”等多项精彩活动。届时还有被少男少女们所喜爱的相亲大会。
河南鲁山——中央电视台七夕专题节目《乡约》活动
河南鲁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至今仍有不少相关牛郎织女的遗址和文化,还有一个村就叫牛郎庄。尧山花海景区位于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尧山镇境内,得益于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植被覆盖,尧山清爽宜人,是夏季避暑胜地,花海盛开之后,则既可避暑又能赏花。
2019年中央电视台《乡约》七夕节专场活动将在8月7日当天鲁山县精准扶贫基地——尧山花海举行。
201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
有着“中国乞巧第一村”之称的天河珠村,作为2019年广州乞巧文化节的主会场,将以“传承乞巧民俗文化”为基础,弘扬以“乞巧”为核心的传统节俗和地方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七夕这个充满浪漫的传统节日里,除了传统民俗的体验外,不可或缺的还有为单身男女夺身定造、充满仪式感的“相亲大会”。
8月3日,“遇见红船,预见爱”——2019七夕鹊桥青年联谊会以及“缘聚天河•情定七夕”——2019年天河区第十届单身青年交友联谊,届时将先后在海心沙红船码头、珠江红船、珠江游船“信息时报”号举行,据活动执行方介绍,联谊活动内容丰富有趣,希望借助联谊,为青年朋友们提供表达情感共享平台,找到“爱的归属”,让天河成为家的港湾。
江西新余2019新余七夕民俗文化周
七夕民俗文化周活动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新余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爱在七夕节,情定仙女湖”为主题,从7月22日开始,到11月底结束。
活动期间将举办首届爱情故事歌曲诗词“十百千”评选、中国(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论坛暨仙女湖爱情湖泊旅游峰会、“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七仙女选拔赛、“爱在七夕节•情定仙女湖”婚恋交友活动以及鹊桥村民间七夕晚会等活动。
好了,大家收好这些活动的信息吧!这些活动精彩纷呈,相信大家一定是可以度过一个美好的七夕节的啊!
8. 七夕情人节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版各国的传统权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来历:
1、七夕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
2、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9. 七夕情人节的来历
牛郎与织女 七夕又相会
2005年8月11日是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在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该日也逐步演变为中国的情人节。因为,每到七夕有情人总会仰 望星空祈祷爱情忠贞不渝。
据天文专家介绍,牛郎与织女是民间一种叫法,其实在天文学上牛郎的中文名为河鼓二,而织女星称为织女一,它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一颗亮星,由于这两颗恒星肉眼清晰可见,又容易辨别所以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就曾以织女星为航海的导航标志之一。
根据19世纪以来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星距我们有16光年(1光年约等于 10万亿公里),织女星距离我们26光年,两星之间相距16光年,即使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织女也要等到16年后才能听到牛郎的声音。因此他们每年的“七七相会”,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传说中为何要将“七月初七”这一天算做牛郎织女的相会日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七”是吉利数字,有圆满的意思。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银河的时候,月亮的光辉也恰好能照在银河上,更便于人们观星。今夜用天文望远镜观看,会看到银河里密密麻麻的星群。而半个月亮的余晖洒向银河便成了人们想像的“鹊桥”
眼下,已进入初秋时节,晚间8时左右亮度零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爱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还有一颗一等星的牛郎星,在远离城市灯光的郊外,市民抬头仰望夜空会惊喜地发现,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无言相望,颇有诗情画意。
“七夕”的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谈到七夕节,不得不提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瞬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七日,人间的喜雀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朗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祖先们如何过“七夕”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蒙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地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二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得食品。
结扎巧姑 种豆苗青葱 占卜巧拙 穿针引线 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青年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结网地疏密来定巧拙。如果蜘蛛还在瓜果上结网,也意味着智巧的到来。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七夕节中旧的习俗,实际上是信仰之一种。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树液洗头发 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储水 红头绳七个结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回答者:小松博客 - 董事长 十六级 6-14 20:34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我国人民最的关于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谁最先说出来的,什么时候开始在民间流传——这两个问题不晓得已经有人考证出来没有。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我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现在天文学家叫它“银河”。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从前我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现在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我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宋代词人秦观也被牛郎织女这个悲里带欢、欢里带悲的故事激动了文思;他把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长短句很巧妙地表达出来。“鹊桥仙”是词里很美丽的一首。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前我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胜境,日子一久,也便觉得平淡无奇了。织女得继续纺织云锦天衣,不能老陪着他。牛郎越来越感觉无聊,又从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诉织女。织女决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爱的春天。可惜事机不密,给西王母晓得了。她赶来用玉簪划成银河一道,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只答应每年七夕遣喜鹊结成天桥,使他们渡河相会一次。牛郎回到人间,很高兴地再看到母亲、哥哥、嫂嫂。从此,他不再偷懒,不再作无谓的幻想,天天努力劳动。他觉悟到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创造出美丽来。他闻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义了。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爱的织女不能也到地上来和他一起劳动,一起享受人间的温暖。不过每年七夕还可以相会一次,那已经比永别好多了。
有个话剧里有几首歌曲,其中一首是俞鹏所作的《鹊相会》:
谁知道天长地久何时了?
谁知道离恨年年有多少?
度尽了长岁,好难得这七夕良宵;
却又是无限悲愁相逢在鹊桥。
梦长夜短总是多情恼。
见东山晨星已现,天将晓。
可奈何,喜鹊频噪,催人分道。
只好待明年的七夕快快的来到。
一直到今天,我国还有好些人真的相信牛郎织女两星每年七夕渡河相会一次,许多妇女还在那一夜向织女乞巧。很可惜,科学告诉我们: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它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神话而已。近年来,天文学的进步,使我们对这个恒星,对其他的恒星和银河中,都认识得比从前清楚得多。银河并不是一条河,银河里并没有一滴水,也没有桥。它是很多恒星和星云的集合,用大望远镜就可以看出来。牛郎织女两星虽然不是绝对的“恒”,但每逢七夕并不能看出它们向对方移动丝毫,当然更谈不到“渡河”。每年七夕,还是一在河之东,一在河之西,彼此都在望河兴叹。科学的进步竟打碎了他们的美梦,这使作者想起曹雪芹替太虚幻境的牌坊所作的对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云债难酬。
恒星的“恒”字,只是和行星的“行”字相对而言。实际上天上没有一个星是绝对地“恒”;每个星都在动,动多动少而已。牛郎星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658角秒;此外,每秒钟还以26千米(每小时93600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往外跑。所以,牛郎星在空间的速度比地上最快的客机还快几十倍。织女动得慢一点,不过在女子百米比赛里还是可以得冠军。她每年在天球上移动0.345角秒,每秒钟以14千米的速度离开我们行为往外跑。
牛郎和织女都比太阳大得多、亮得多。为什么我们看起来只是两小点的光呢?那是因为这两个恒星比太阳远得多。牛郎的光度为太阳的10.5倍,直径大7成,质量差不多大7成。织女的光度等于太阳的60倍,直径等于太阳的2.76倍,质量差不多等于太阳的3倍。所以,织女比牛郎大,比牛郎亮,比牛郎重,算来还是牛郎的大姐姐。牛郎离我们的距离为154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00万倍;织女离我们的距离为250万亿千米,比太阳远170万倍。织女不仅比牛郎大好些、亮好些,而且又远好些,所以我们看起来两个星差不多一样亮。光从牛郎星来到我们的眼里,需要16年4个月;光从织女星来,需要26年5个月。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一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无线电波的速度和光一样,假使牛郎想打一个无线电话给织女,得等32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恒星在大小、光度、温度、颜色方面相差都很大,质量却差得不很多。20世纪以来,天文学家把许多恒星分门别类,好像生物学家把动植物分门别类那样。
科学家已经证明日光和星光都是从原子能来的。因此,牛郎和织女这两个星也可以说是两个非常大的原子弹。它们把肚子里的原子能变成光线发射出来。人类在欣赏它们的灿烂的光辉的时候,竟幻想出一个哀艳动人的故事来。
童话和神仙故事并不会因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被消灭。它们可以提高少年人的幻想能力,可以作成年人的业余的消遣,又可以作为各种艺术的原料。中国的牛郎织女可以和希腊的奥德赛、金羊毛,法国的尼贝伦指环等故事并列。每年七夕,大家不妨继续提出牛郎织女这个故事来谈:一方面欣赏这富有诗意的神话,一方面也可借机会提倡科学,使一般人注意到科学家替我们所发现的许多关于星星的新知识。
回答者:唐子畏 - 大学士 十六级 6-14 20:35
中国民间著名传说。这个传说是中国过去封建社会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艺术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
活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
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性情节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
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
杨柳青年画《天河配》
传说中的主人公牛郎和织女是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
星名衍化而来的。汉魏间,民间便有了这个故事。汉应
劭《风俗通义》逸文引《岁华纪》载:“织女七夕当渡
河,使鹊为桥。”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
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
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
会。”这大约是这个传说的较早面貌。后来故事中的天
帝,被说成是王母娘娘,织女则成为她的外孙女,牛郎
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与牛郎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
后王母将其捉回,用发簪在她和牛郎之间划成一道天河。
牛郎携儿女追逐,被河所阻,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
每到此时,妇女集于瓜棚下,可听到他们相见时的哭声,
喜鹊在这一天也因以身搭了桥而头上要掉毛。此外,还
有一种说法,是用故事解释天上牛、女二星的:天上牛
郎星身边的两个小星,为织女生的一男一女;织女星怀
中还有个牛枷星,是夫妻吵嘴时牛郎隔河抛过来的;而
牛郎附近的梭子星,是织女生气时打过来的,不过织女
力气小,打得不准,所以梭子星并没有靠近牛郎。这种
说法增加了传说中的生活色彩。
牛郎织女传说,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它的源头,从
《诗经·大东》中可以看到,如“□彼织女”,“□彼
牵牛”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关于
它的歌咏。故事在流传演变中,由原来的隔河相望,变
成七夕鹊桥相会。溶进了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增加
了理想的成分。但这个故事在民间口头上还常常生出许
多变异的说法,有的与两兄弟型故事结合,把牛郎说成
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与羽毛衣型故事结合,把织
女说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诉牛郎藏匿织女衣服而
成亲,最后织女找到衣服飞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
天去会织女。当代记录的流传于内蒙古地区的《天牛郎
配夫妻》中,老牛是帮助牛郎战胜哥嫂虐待的助手。故
事的结尾,还有岳父考验这个牛郎女婿的情节。牛郎忘
了织女嘱咐的话,结果被天河所隔。后世文人运用这个
传说题材写成了《天河配》等戏曲,更扩大了它的影响。
它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被称为中国著名
四大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与七月七日的乞巧风俗结合非常紧
密。《荆楚岁时记》较早记载了这个故事对风俗的影响: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
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
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希望能你能对七夕更加了解!
10. 谁有七夕情人节的专题介绍呀
七夕节的来历: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的情人节。比起外国的情人节更是专指向「爱情」。因为外国的情人节,原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并非只限于男女之情。但是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则是描述一对情侣的故事。
传说,天上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织女,最聪明可爱、手艺又巧。天上皇宫中的重要织锦都由她负责设计与制作。另外,玉皇大帝有一群牛,由一个叫做牛郎的年轻人负责管理。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至荒废了原本工作。于是玉皇大帝下旨,叫喜鹊告诉这两个热恋的情侣要节制,七日见一次面即可。没想到喜鹊传错话,他们以为每天均可相见,更是高兴无比,工作完全抛在脑后。
玉皇大帝这回就龙颜大怒,降旨他们每年只能见一次面,就是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那一天喜鹊这群肇事者就负责搭桥,让他们两人踩在他们的肩膀上相会。因为一年仅能见一次面,当然有说不完的衷曲、道不尽的悲情,于是那天几乎都会下着毛毛雨,象征两人的泪水。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见传统中国人对于「负责的工作态度」十分看重。不过因为爱情的浪漫却使得这个七夕情人节传说走样,大家通常将焦点集中在「情侣被迫分隔两地」。强调情人好不容易见面,那种凄美绝伦的场景。于是很多因为工作、因为当兵、因为父母反对、因为求学、、各种原因分隔两地的情侣,都会希望在农历七月七日见到面。然后两人就心理投射自比为牛郎、织女,一起浸淫在这种浪漫感人「被迫害妄想」的情怀!
如果你有情人,那就好好享受这种热恋的感觉。如果你没有情人,那你就思想七夕情人节的传统教训是表达「负责任的工作态度」重要性,好好去努力工作一番吧.
七夕情人节,在这里见证你的爱情......
希望你能得到你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