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双警
㈠ 七夕的由来
传说中为何要将“七月初七”这一天算做牛郎织女的相会日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七”是吉利数字,有圆满的意思。而且“七七”之夜,是月亮接近银河的时候,月亮的光辉也恰好能照在银河上,更便于人们观星。今夜用天文望远镜观看,会看到银河里密密麻麻的星群。而半个月亮的余晖洒向银河便成了人们想像的“鹊桥”
眼下,已进入初秋时节,晚间8时左右亮度零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爱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还有一颗一等星的牛郎星,在远离城市灯光的郊外,市民抬头仰望夜空会惊喜地发现,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无言相望,颇有诗情画意。
“七夕”的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谈到七夕节,不得不提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七夕,被多情儿女视为爱情的象征。他们的爱情悲剧,在每个华人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每到七夕的夜晚,多情人都会对着暗夜的星空祈祷爱情永恒不渝。
牛郎织女有许多的故事版本,最为人知的是: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瞬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七日,人间的喜雀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朗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祖先们如何过“七夕”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蒙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地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漂针试巧
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二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得食品。
结扎巧姑 种豆苗青葱 占卜巧拙 穿针引线 剪窗花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青年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用蜘蛛乞巧
浙江、安徽等地用蜘蛛乞巧的方式:在小盆或小盒中放入蜘蛛,次日晨看其结网地疏密来定巧拙。如果蜘蛛还在瓜果上结网,也意味着智巧的到来。及以小蜘蛛贮盒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少。
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七夕节中旧的习俗,实际上是信仰之一种。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树液洗头发 花草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储水 红头绳七个结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㈡ 七夕诗词
【古诗十九首之一】(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夜女歌】(晋/无名氏)
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
【牵牛织女】(唐/杜甫)
牵牛出河西, 织女出其东。
万古永相望, 七夕谁见同?
【七夕】(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马嵬其二】(唐/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秋夕】(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七夕】(唐/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七夕】(唐/孟郊)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二郎神·七夕】(宋/柳永)
炎光初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
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
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鹧鸪天·七夕】(宋/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鹧鸪天·七夕】(宋/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低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鹊桥仙·七夕】(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他乡七夕】(唐/孟浩然)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
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
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
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㈢ 有关七夕的诗句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译文: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译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3、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__佚名《迢迢牵牛星》
译文: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杜牧《秋夕》
译文: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林杰《乞巧》
译文: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3)七夕双警扩展阅读:
有关七夕爱情句子
1、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让我牵起你毛绒绒的手!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2、也许我不太会讨你欢心,但是我真的很用心。也许我不太懂得浪漫,但是我却从不给你任何羁绊。也许我对你的爱表达得不够好,但是我会用行动爱你到天荒地老。
3、甜蜜七夕,一起欢喜,与你为伴,一生无怨。玫瑰吐露爱的芳菲,短信传递爱的音讯,浓情七夕爱的一天,延续我们爱到永远。
4、青春的年华,荡漾着青涩的时光;华丽的舞曲,回转出幸福的季节;稚嫩的双手,拉出天长地久;你我的爱情,永远细水长流!情人节快乐!
5、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中国情人,曰为节日,共度七夕,天长地久。
㈣ 农村民警怎样过七夕
所以,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你觉得警察会过七夕节吗?简单介绍一下民警们都是怎么过七夕的:
派出所民警
常对她(他)说:我今天值班24小时,过两天补上。
最想说:我今天不值班,领导安排提前下班陪你。
最不想说:派出所三个外地抓人,一个因工负伤,三个轮训,这段时间我都空不了了。
刑警
常对她(他)说:我在外省抓人,下周回来补上。
最想说:人已经抓到,明天就回来陪你。
最不想说:线索还没找到,不知道啥时候回来。
交警
常对她(他)说:今晚要查酒驾,过两天补上。
最想说:单身兄弟帮我顶班,让我陪你过七夕。
最不想说:这段时间晚上集中整治都不能陪你了。
巡警
常对她(他)说:今晚设卡回来肯定有点晚了,回来你还没睡我陪你“过节”。
最想说:今天下暴雨,不安排设卡,可以回来陪你过节了。
最不想说:昨天才出通知这段时间每天晚上都设卡,都不能陪你了。
内勤民警
常对她(他)说:明天有人来检查台帐,今天赶台帐,明天不忙就回来陪你。
最想说:今天把账报了七点回来陪你。
最不想说:账还没报完,月底几个主题教育活动要补台帐,这几天住派出所,下个月回来。
宣传民警
常对她(他)说:七夕晚上我要给一线民警照相还要编发微信,明天再回来陪你。
最想说:今天局里拍七夕宣传海报,缺模特,你来我们一起拍。
最不想说:领导安排我照了相还要做个视频写篇文章,我不晓得要熬几个夜了。
分居两地的民警
无奈地对她(他)说:七夕快乐,争取明年七夕请公休回来陪你。
网友的评论让人笑中带泪↓
@娓娓不娻人:七夕节那天我的警察老公又值班,留我一个孕妇在家。算了算了,反正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我去所里陪他过算了。
@小秋:我老公已经在审讯区加班了,只能明天局里面见他了。
@Why:凌晨,男朋友发来一条,爱你哦,你的礼物改天到。
@不负春光不负卿:双警异地,七夕,老公和别人的老公执勤,我和别人的老婆执勤。
@那时烟花:作为警嫂兼警察双重身份,七夕是什么鬼?只要能正常下班回家吃饭的日子,都是情人节。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陇原镝仙:她说:你能送我的最好的七夕礼物就是,当天不加班,不用等你吃饭。
警察为什么不过七夕?最暖的一句评论是:
感谢你们用自己七夕节
去守护所有人的七夕节
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礼物
谨以此片送给不让你孤单的战友
和因你孤单的爱人
㈤ 都来说说中国的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致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广为传播。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之类的出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之说,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在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黄牛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谷,它将天仓中的五谷偷来撒向人间,因而被玉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孙如意用百花露给黄牛治好了伤,黄牛帮助牛郎和织女成了家。后来,黄牛又不顾受罚,帮助织女和牛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自此,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故事中还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缎技术。不同版本传说中的人物、地点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位于银河东,织女星在银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楚,到了汉代,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是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汉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国有名的都市之一,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代天文学宗师张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又出现了大量表现幽远深邃太空的汉画像石,其中的“牛郎织女星座”,形象生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一起,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
据文献记载,南阳周代已有养蚕业和丝绸业。西汉年间,南阳郡为全国八大蚕丝产地之一。东汉时,张衡《南都赋》中记载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阳,名扬天下。牛郎织女传说的诸多版本中,都离不开织女的纺织技术。盘古开天发源地的民间传说中,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技术。这与很有名望的南阳丝绸有着渊源的关系。由七夕节衍生出的乞巧风俗活动,主要因为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今人谈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据河南大学出版社《楚国史》记载“荆楚北从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阳,东至九江一带……。而西周之前文献所指的‘荆楚’当在今河南南阳盆地至江汉平原一带。”据此可知,南阳位于荆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风俗,此盛况有民歌一首为证: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以上见证了“奇巧”中的织女与南阳丝绸的渊源关系。
南阳黄牛历史
牛郎织女传说的地方化,不仅仅与传说中的人物、地点和地方有关,而且所反映出的农耕地区的特点非常明显。耕牛是农耕地区不可缺少的役力,是从事农耕的主要“生产力”。同时,牛也是牛郎织女传说中的主要角色。
南阳黄牛是我国五大良种牛之一,享誉海内外,南阳牛的历史悠久,自然就产生了许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与黑牛”、“百里奚养牛”……,牛郎织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当今的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区,汉代的农业领域亦十分辉煌。张衡赞美家乡的《南都赋》有“百谷藩庑,翼翼与与”。早在春秋时代,南阳黄牛已进入舍饲、圈饲阶段。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的秦国名相百里奚就善于养牛,在他的落魄生涯中,于南阳城西麒麟岗牧牛为生,他曾闻周王子颓喜欢牛,即以养牛做为晋见阶梯,被传为佳话。在汉代,斗牛成为南阳当时盛行的一种活动,由此在举世闻名的南阳汉画像石中出现了大量的牛的形象。如此渊源的“牛”文化,从而产生了南阳城西牛家庄的“牛郎”就不足为奇了。
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时间最早、流传地域最广的传说,在我国民间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节日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牛郎织女(刻纸)一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节日习俗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
《月曼清游图》册·桐荫乞巧
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相关诗词
迢迢牵牛星(梁)萧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首(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七夕(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乞巧歌谣
之一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㈥ 七夕有哪些传统文化
七夕的传统文化如下:
1、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
2、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3、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4、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5、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㈦ 七夕祝词
1. 天有牛郞织女,地上金童玉女,唯吾与尔。
2. 七夕如愿盼今朝,红叶香残怨可消。朝朝暮暮图永久,缠缠绵绵诉心焦。
3. 上天又给我一个约你的借口,相爱的人儿,与你共渡,天天都是情人节。
4. 七夕之夜星麻麻,看着水里鱼双双。想到了你心一酸,唯有想着当初情?
5. 很感谢你给我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祝我们俩永远相爱,白头偕老!深深的吻你!!
6. 亲亲你我, 私守楼阁,鹊桥之夜永定今生!
7. 月影光如昼,银霜茫茫;七夕会鹊桥,情意绵绵。仙花团锦簇,美景交融;仙鹊聚天桥,好生幸福!
8. 天上牛郎织女相约鹊桥,地上一群傻瓜约会断桥。试问:今夕是何夕?答曰:中国情人节!
9. 织女不用敛蛾眉,前度牛郎今又回。鹊桥执手望泪眼,良晨美景不思归。
10. 我在等属于我们的七夕之夜。你会来吗?我会等的!!!
11. 我们不做牛郎织女,因为他们相距太远而相见又太短;我们要做我们自己,因为有你在我身边把我的心牢牢拽住!
12. 外国的情人节送玫瑰,中国的七夕日献月饼。
13. 亲爱的,今天是中国情人节。远远的,送你一个情人节的吻!中国式。^v^
14. 相爱永远,相伴七夕,七夕就是我们爱的证明!
15.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中国情人,曰为节日,共度七夕,天长地久。
16. 思念是甜蜜的惆怅,它能把女性天生的嫉妒搓揉成忧伤,溶成一片浓浓的深情像月光皎洁,明亮。
17. 银河之上,一世的等待,几世的缘分,都化作了滴滴晶莹的泪珠,洒下凡间,留给世人无限的祝福!
18. 银河陷落,爱意沸腾,总不比乞巧合欢。
19. 羽儿七夕卧梅苑、伟哥夜半望天边、牛郎织女遥祝愿、痴情鱼水永相伴。
㈧ 中国的七夕习俗有哪些外国的七夕习俗有哪些
七夕节的习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神话图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除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东方情人节。那么在七夕节那一天,各有什么习俗呢?人们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庆祝这一天呢?
推荐:七夕节那一天要吃什么?
浙江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福建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
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孩的身上!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少女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乞巧的习俗大约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乞巧用的针就分双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看谁先穿过就是“得巧”。
另一种丢针卜巧的方法,是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爆晒,过了一段时间后,空间中的尘土就会在水面上结成一层薄膜。这时把针丢在水里,有了薄膜的支撑,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看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成为云彩、花朵、鸟兽之形,就是得巧。反之,若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有些妇女,采集各种鲜花,放在盛有水的铜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来搽面,据说可使皮肤娇嫩白净。有些妇女捣凤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甲的指,称“红指甲”。有些妇女还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除此之外,七夕当天还得在月下设一香案,供上水果、仙花向织女乞巧。
据载,蔡州有位丁姓女子,十分擅长女红。有一年七夕她乞巧时,看到一枚流星掉在她的香案。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是只金梭。从此之后,她的“巧思益进”。乞巧的方式之多,甚至连祭织女的供品也可派上用场。供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瓜果,如果夜里有嬉子(一种小蜘蛛)在瓜果上结网,就表示该女子已得巧。讲究一点的,如唐朝宫女,就把喜子放在小盒子中,第二天早晨打开来看。如果网结得不好就是巧乞得少。
另有窃听哭声之说,据说必须要是个童女,在夜来人静之时,悄悄的走进古井之旁,或是葡萄架下,屏息静听,隐隐之中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对谈或是哭泣的声音,此女必能得巧。
妇女问乞巧,男子也没闲着。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㈨ 七夕的古诗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七夕
唐代: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唐代: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辛未七夕
唐代: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迢迢牵牛星
两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二首·其二
清代:德容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
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
行香子·七夕
宋代: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鹊桥仙·七夕
宋代: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㈩ 关于七夕的问题
1.七夕节是什么颜色的~答案:(紫色)
2.古代七夕节时应该送什么?答案:(同心锁、香囊、红豆、梳子)
3.送的这些东西代表什么寓意?答案:(香囊:代表永不分离,梳子:代表白头到老,红豆:代表相思,同心锁:代表心心相印)
4.七夕节有几个别称~?答案;(9个)
5.七夕节的别称是什么~?答案:(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小儿节、穿针节、乞巧节、)
6.七夕节有几种习俗?答案:(9种)
7.七夕节的习俗分别是什么?答案:(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注(磨喝乐:民间的一种玩具)、拜织女、 拜魁星、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
七夕节著名的诗词~答案:(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七夕节合适唱的歌~答案:(恋爱达人、今天你要嫁给我、屋顶 、布拉格广场、你是我心内的一首歌、恰似你的温柔、广岛之恋、)
9.七夕时开什么花~答案:(紫阳花)
10.七夕节前后是观测织女星的最佳时间吗?答案:(不是,最好是在夏季时。)
本人才疏学浅,第八题有点牵强附会了...不好意思,不过还是尽我所能找了几道~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七夕快乐,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