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死节
㈠ 七夕到底是个什么节日到处烧纸
七夕是乞巧节,现在算是情人节,不会到处烧纸。应该是七月十五中元回节、鬼节才会答到处烧纸。鬼节有中西之分,在中国有很多鬼节,分别有七月半,清明节,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节中有墨西哥鬼节等,但最著名的是万圣节。
㈡ 七夕是鬼节
怎么会是鬼节?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详细介绍看下面:
七夕神话图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请参考:http://ke..com/view/8489.htm?fr=ala0_1_1
㈢ 七夕节是鬼节吗
七夕节不是鬼节。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而鬼节是农历七月十四/十五。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乞巧节、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鬼节,又称中元节。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从有关中元节(七月十四/十五)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七月十四/十五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㈣ 七夕节有什么风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因为这天是织女和牛郎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在闽南地区,七夕的主角是董永和七仙女(天帝的第七个女儿),因七仙女下凡私定终身的行为违反天规召回天庭,但是天帝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允许每隔七天见一面,因喜鹊误传,所以就变成了“七夕相会”。
到后来,“七仙女”又演变为不单指一位仙女,包括七仙女和她的六位姐姐称作七个师娘,又称“七娘妈”,这七位娘妈分别掌管着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诊、眼光、引业等事项。
每年的七夕就是“七娘妈”的生日,孩子在出生后第一年的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手腕上的续命缕,到十六岁那年,当年的“七夕”要“洗契”这代表孩子长大成人,要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
泉州地区敬奉“七娘妈”的习俗都与“七”有关,主要有七娘轿、七娘亭、果蔬、酒樽,筷子等,一般都以7为数,还有女性专用的生花、熟花 、花粉、胭脂、红髻绳、剪刀等。
到了夜晚,泉州女子还会比赛月下穿针,在天井上搭一个彩萝,准备瓜果7盘,点7支香,用七根银针和七根银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着引线,谁穿的越多越快,谁的手就越巧。
或许各个地区的“七夕”习俗略有差异,但都能从中看出女子对美和巧的追求。
七夕节的习俗有拜织女、兰夜斗巧、七姐诞、种生求子、妇女洗发等。
1、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
2、兰夜斗巧。该习俗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
3、七姐诞。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5、妇女洗发。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4)七夕节死节扩展阅读: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㈤ 查关于七夕乞巧节的习俗和古诗意思
:穿针乞巧抄、祈祷福禄寿、礼拜袭七姐、女红。
古诗:鹊桥仙·乘槎归去 [宋] 苏轼
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
苏轼大家都不陌生,写了很多诗词,都能反映当时社会,他的经历也很失意,他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