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潮州七夕节

潮州七夕节

发布时间: 2022-02-09 04:02:37

Ⅰ 潮州习俗 为什么要过七夕才能外出

因为潮州的习俗,整个七月被称为 鬼月 被笼罩在追寻亡灵的氛围中,所版以没人敢出去。权 http://www.chaozhoudaily.com/czrb/html/2009-08/25/content_22817.htm

Ⅱ 七夕潮州有什么地方好玩

1、湘子桥:(湘子桥位于潮州古城的东门外,初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座启闭式桥梁,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河北赵州桥、 泉州洛阳桥、北京芦沟桥 并称 中国四大古桥。)
2、韩文公祠:(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施石”下。笔架山或称东山,又因韩愈而称韩山。韩祠主体建筑分前后二进,古朴典雅,肃穆端庄。祠内梁间遍挂名家题写匾额,沿壁则环列历代碑刻40面,其中不乏书法珍品和研究专访文史的珍贵资料。2006年05月25日,韩文公祠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凤凰山: ( 潮州凤凰山景区一角(图1)潮州凤凰山,广东省潮州市一处独特的旅游景观,位于潮州市北30多公里处(有资料显示,位于潮州市北37公里处),境内群峰竞秀,万壑争流。主峰凤凰髻海拔1497米,是粤东第一高峰。以峭拔雄伟的山色,绚烂多彩的畲寨风情和奇香卓绝的凤凰茶传名于世。)
4、潮州古牌坊类型多种,有府治县治、府学县庠、忠孝节义、功德、科举、赐封、记胜等等,或表明街道、集市名称的牌楼。据初步查考统计,潮州古牌坊共有152座。仅昔日长不不足二里的繁华太平路,47座牌坊依次毗鳞。几乎是每巷一亭,百步一坊,为全国绝无仅有的石坊林、牌坊街。
昔日潮人视“桥顶吃炒面,大街看亭字”为赏心乐事之一,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潮人心目中,石牌坊与湘子桥是铢两悉称。为推动“文化潮州”的建设,提升名城的文化品位,潮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太平路重新修复古牌坊中之22座的工程,以原址、原貌、原工艺为基本原则,力求恢复古牌坊的真实历史面貌和艺术特色。

Ⅲ 潮州的民风民俗 作文600字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又名乞巧节或七巧节。

中国、韩国和日本人都会庆祝七夕,但日本人由於明治维新时改用西元,所以七夕也改在阳历7月7日庆祝。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农历七月十四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 徘徊於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中秋节是东亚的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韩国的传统节日。

按照中国的农历,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徵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吃元宵,闹灯会,猜灯谜,提灯笼,许多地方还有放天灯的习俗。是中国民间的盛大节日之一。

在广东佛山,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行通济,无闭翳」。寓意走过通济桥,就会健健康康,无闭翳。

在台湾,除了赏花灯活动及著名的台湾灯会之外,还有台湾北部的台北县平溪乡放天灯活动。另外,台湾南部的台南县盐水镇则有著名的盐水烽炮。在台湾东部的台东市,则有炸寒单爷,也是以烽炮为主,但与盐水烽炮的进行方式并不相同。

在台湾早期,有在元宵节夜里未婚的女性要偷得葱来讨个吉兆的说法。俗语说:「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湾话发音)
起源
据史籍记载,元宵节开始於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相传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一族控制了政权。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元老奋起勘平「诸吕之乱」,拥刘恒为主,是为汉文帝。文帝博采群臣建议,精心治国,使汉帝国又处强盛。因扫除诸吕正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年这一天的晚上,文帝就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汉文帝因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於思想,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开始的节日,是东亚许多地区传统上庆祝新的一年的节庆。并为中国大陆、澳门、香港、台湾、朝鲜、韩国、蒙古、越南、寮国、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等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但口头上多称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农历新年则称为「元旦」,意即一年的头一天。

中国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阴历改以阳历纪年,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但因民间的坚持而未果。后在袁世凯主政期间,将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老百性照旧「过新年」,作家们照旧写「过元旦」。「春节」一词真正广为流行还是在1949年之后。农历新年现在也被称为农历新年、旧历年。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废除农历新年,并曾禁止民间庆祝。

春节在越南语称「Tết Nguyên Đán」(节元旦)、日语称「旧正月」、韩语称「설날」(即新年之意)。
春节的定义有三种:

最狭义的说法,春节仅指正月初一。
第二种说法是配合政府订定之假期,大致以除夕至正月初三为春节假期。
第三种是传统习俗上的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开始,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於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一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农历的正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情况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节日的时间相信和农业劳作影响有关;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不同时期春节的时间也不一样。夏朝为岁首;商朝为四季大祀中的冬祀。也有说古代所谓「春节」,意思是春天的节序,曾经还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有时也泛指整个春季。汉武帝时推行太阳历,才明确规定夏历的正月初一为岁首,以之为夏历新年。[1]

春节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泼水节(Songkran Festival),4月13日至4月16日,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

每年傣历六月作为一年的起始大约是中国清明后的第七天,即四月十三日至四月十六日,相当於中国的新年。

清明原为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於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由於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规模、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北方人重墓祭;南方人则多藉此踏青郊游。民间还有插戴柳枝、放风筝、取薪火、画蛋、斗鸡、荡秋千等活动。此习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

由於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为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唯一根据节气而定的休假日。
现在的清明节,合并了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天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名。由於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却有若干以变形的方式传承下来了,并保存於清明节中。

祭海节,是位於山东即墨市周戈庄内一项传统的祭海活动,其已拥有500年历史。於2004年3月18日再次举办,即墨市政府将此次活动更名为「民俗文化祭海节」。

「祭海」文化始於明朝,传说,在周戈庄西侧2.5公里外有一座黄山,山上有一个仙姑庙。在清朝末期,渔民每年出海前(农历四月初八),都要到庙里求仙姑保佑他们能一帆风顺,因此这一传统逐渐延续下来。

祭灶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被称为小年,在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

由於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於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灶王爷),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於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於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作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一般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但许多盛行於世的端午习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传。而且不少习俗都有驱瘟避疫的成分,因此有人据此推测:端午节源於对恶日(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瘟疫流行的月份而得名)的禁忌。此外,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见《端午考》)。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迎涛神祭图腾说。相传在古代的中国南方有个少数民族(大概在今天的浙江、上海一带)自认为是龙的传人,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者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来他们还有在这天扒著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的做法。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地就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腊八节又称「腊八」 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

因相传这一天是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

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乾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

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看看吧

Ⅳ 潮州地区七月初七存的“冬瓜水”有什么作用

广州的潮州地区七月初七存的冬瓜水,一般也叫做七夕水。据说冬瓜水有非常神奇的功能,可以储存很久不变质,还可以用于治疗烫伤去除疮毒等,七夕水算是广州一带最为普遍的风俗,七夕水的制作方法就是在初期的早晨,第一遍鸡鸣之后,各家各户都要到井边或者河边去舀水储藏起来。在广西的一些地方有七夕储水的习俗,关于它的民间传说是在7月7日的早上,天上的仙女会下到房间来洗澡,而饮用她的洗澡水可以驱邪还可以延寿。


这种习俗一般都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而本来这个七夕储水的活动,最开始的原因就是为了祈福,他们认为七月初七洗澡可以消除病痛,尤其是体弱多病的孩子,会在每年这个时候,把红绳绑7个结子带在脖子上,这就有健康吉祥的意味。

Ⅳ 潮州的民风民俗+

傣族:“桑勘比迈”节:即泼水节,公历4月13日至15日。举办盛大佛事活动,此外还有丢包、划龙舟、放高升、堆沙、斗鸡等活动。节日高潮是泼水,所谓“湿透全身,幸福终生”。</P><P> 哈尼族:“嘎汤帕”节:(思念祖先、弃旧迎新的意思),公历1月2日至4日。人们舂糍粑,祭家神、办酒席。男女青年邀约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无论老少都打陀螺。</P><P> 拉祜族:“拉祜族”节: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主要食品是舂糯米粑粑。初一早晨去山泉抢新水。初一至初三称为女人年,由男人招待客人,操持家务,初十四至十六为男人年,男人可以上山打猎,纵酒欢歌,节日主要活动是跳芦笙舞。</P><P> 布朗族:“豪瓦萨”节:即关门节,公历7月中旬。家族成员向家族长举行“松玛”(忏悔)仪式,祈求来年平安无事,消灾免难。<BR>基诺族:“物懋克”节(过年):公历2月6日至8日,敲响大鼓,举行剽牛、备耕、打铁、铁匠收徙传艺等仪式。</P><P> 瑶族:盘王节:也称“跳盘王”或“还盘王愿”,“盘王”即“盘瓠”,它是瑶族的祖先和图腾的象征。白族的民风民俗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民族体育文艺大会。“火把节”是另一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富兴旺的活动。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等节日活动。

Ⅵ 汕头七夕有什么地方好玩

楼主,不知道你说的远是怎么样一个概念,在我看来潮汕地区的都不算远了.

你们可以去饶平的绿岛山庄,或者揭阳城隍庙什么的,但估计太远了.

近点的话去潮州,比较近,而且玩的地方多,比如佛灯,谢慧如公园,潮州古城,游览下韩江,湘子桥,韩山师范学校,西湖公园什么的,还是选择比较多.

或者到澄海千树园,千果山,百草园,塔山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就汕头市区的话,可以游览下人民广场,达濠南滨路,会展中心等,但你们队伍太庞大,估计会阻塞交通..

南澳也不错,不过一天赶不回来的,到时4点后没船你们就得在那过夜了.

又或者去农业科技园烧烤,岩石的狮泉也是烧烤的好地方,或者爬梦之谷.

还有还有,汕头大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或者牛田洋,从鸵浦那边过去.欣赏下那里的风景,还有历史意义呢.

或者去海门文天祥那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我们当年党组织就是去那里的.

还有澄海的莱芜海滩,中信海滩,北山湾海滩,都是个好选择.

还有其他的周边旅游景点分别有:

·汕头北岸
金新步行街
海滨长廊
人民广场
会展中心
石炮台公园
中山公园
金砂公园
华侨公园
汕头大学
龙泉岩寺庙群
北回归线标志塔
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
沟南许地旅游区
农业科技园
证果寺
腾辉塔

·汕头南岸
汕头青云岩风景区
达濠袖珍古城
海门莲花峰
中信度假村
大南山革命遗址
南澳岛
北山湾
礐石风景名胜区
礐石狮泉烧烤区
老妈宫(天后宫)
天坛花园
妈屿岛风景区
精巧奇秀三园林
霞美庵

·澄海
陈慈黉故居
莱芜风景区
千果山
千树园
百草园
唐伯元纪念馆
莲花山温泉

·潮州
秋凤亭和祭鳄台
佛灯
潮州古城
谢慧如公园
湘子桥
韩山师范学院
西湖公园
东山温泉渡假村
人民广场喷泉

·揭阳
广场喷泉
京明渡假村

Ⅶ 潮州民风民俗的作文

冬节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一天,也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名称,也叫“长至节”、“贺冬节”、“亚岁”等。称其“长至”,是基于古人对天象变化的观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谓“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此后的白昼,便一天天延长了。称其“亚岁”,就是仅次于元旦(即今之春节)。而在我国民间,则更有“冬节大于年”的说法。
以冬至为节日的传统,可以朔源到周代。当时国家即有于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动,以求其庇佑国泰民安。到了汉代,冬至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皇帝于这一天举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这个规矩,其后一直沿袭。魏晋以冬至贺仪“亚以岁朝”,并有臣下向天子献鞋袜礼仪,表示迎福践长;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并重,百官放假数日,并进表朝贺(《东京林华录》、《帝京景物略》等),特别是在南宋,冬至节日气氛比过年更浓,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说法。由上可见,由汉及清,从官方礼仪来讲,说冬至是“亚岁”,乃至“大过年”,绝非虚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周朝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岁首之传统的承袭,因冬至日总在十一月初一前后。此外,也与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观念有关,如蔡邕《独断》中的解释:“冬至,阳气生,君道长,故贺。”
民间的冬至节俗,又要比官方礼仪丰富得多。东汉时,天、地、君、亲、师,都是冬至的供贺对象(《四民月令》)。南北朝时,民间又有了于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习俗(《荆楚岁时记》)。唐宋时冬至既与岁首并重,于是穿新衣、办酒席、祀祖先、庆贺往来等,几同过新年一样。明清时,官方仍然维持着“一如元旦”的冬至贺仪,民间却不似过年那样大事操办了,主要集中在祀祖、敬老、尊师这几个项目上发展,由此衍生出裹馄饨、吃汤圆、学校放假、百工停业、慰问老师、相互宴请及全家聚餐等活动,因而相对过年来讲,更富有个性。
在潮汕,冬节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潮汕冬节有很多民俗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等。
一、吃冬节丸
潮汕冬节丸(南方人称“丸”,北方人叫“圆”。叫法虽不同而义同),分两种:一为常见的糯米丸,一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长条,用剪刀斜剪下,两头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阳一带)。
福建人在冬节也要吃糯米丸,《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载有这种风俗起源的传说:
往时有一樵者,至山樵采,失足坠涧中。涧极深,无人援救,不能出险。且深山路绝人稀,樵者呼救,力竭声嘶,亦无援之者。樵者居涧中,食黄精姜得免饿毙。历十余年,遍体生毛,身轻能飞。于是高飞出涧还家。性状全变,家人呼之不应。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与樵者食。樵者以为黄精姜,食之。渐还本性,家人得以团聚。而自此相沿成习,遂有搓丸之风矣。
这个传说,是在意义寄托的层次上对冬至吃糯米丸的习俗的诠释。潮汕人多从福建迁移而来,冬至吃糯米丸与福建同俗。而潮人通过这种民俗活动,把祈求家人团聚、家族和谐团结的寄托,表现得更为鲜明。冬至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糯米舂成米粉末儿晒干。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后,家中的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一只大箶(浅沿的筐箩)摆在桌上或地上,用开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团,然后,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晒。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过。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丸,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尤其是孩子们最盼吃这碗圆,常是半夜里醒来好几回。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作对似的,老是不亮。其实这是到了冬节前这天,夜的时间最长,过了这一天,便开始逐渐变短。

Ⅷ 潮汕出花园寄托什么愿望

又到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或“女儿节”。在这个以浪漫、智巧著称的日子里,潮汕还有另外一种独特的成人礼风俗———“出花园”。“出花园”是一个告别仪式,同时也是一个开始仪式,从此,孩子就算跳出了花园墙,告别了花香鸟语、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又懵懂无知的童年,标志着他(她)进入了成年,真正踏上了人生之路。

潮汕人的成人礼

“出花园”是潮汕人为孩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成人礼。不论男或女,到了15岁(虚岁)这一年,孩子的父母就要筹办孩子“出花园”。

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俗学家郭马风说,“出花园”习俗在潮汕地区略有不同,有些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没女孩子的份;有些地方要先求神问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但在形式上总体是大同小异的。“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穿新衣,脚着红木屐。其仪式是将三牲果品合凑成四件、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新衣,穿红皮屐,男孩要吃公鸡头,女孩要吃母鸡头或鸭头。澄海、潮安、饶平等地习俗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揭东、普宁、惠来等地要让孩子吃猪肠猪肚,俗称“换肠肚”。中午进餐时,备办丰盛的午餐,有肉、三鸟蛋,共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青蒜,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是终身勤劳。“出花园”者的座位也是有讲究的,这一天,他(她)用餐坐上正位,鸡头朝着他(她),别人不可动熏由“出花园”者自吃,鸡头便成了“出花园”者的专利,其意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出花园”源自“乞巧节”

为什么选择七月初七“出花园”?郭马风告诉记者,潮汕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古时经济落后,迫使少年人需提早走出家门,为家庭生计做出贡献。而选择七夕节举行这个成人礼,是源自“牛郎织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织女是天宫有名的巧女,人间妇女都在七月初七这一天晚上,趁她离开天宫与牛郎相见的时候,向她献上水果、凤仙花,乞求智巧,因此七月初七也是中国的“乞巧节”,选择这一天“出花园”,其寓意也在个“巧”字,父母指望儿女长大后,能出类拔萃,聪颖灵巧,成为栋材。但潮汕古代是否有过“乞巧节”。目前尚无资料可考。郭马风说,粤东地区的潮汕人与客家人均有“出花园”的礼俗,所不同的是客家人是在16虚岁时举办。

主角能当一天“孩子王”

来自揭阳农村的王先生回忆起给他带来美好记忆的“出花园”仪式时说,至今在他家乡,“出花园”仍然是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王先生说,亲戚们都在“出花园”前几天来送礼,外婆、姑姑、姨妈等都送来一串生猪肉、八粒鸡蛋,还有一件新衣服。礼物是给“出花园”的主角的,父母一般都会把衣服收下,再收一点猪肉,两粒或四粒鸡蛋,其余的作为回礼返还送礼人。王先生说,现在很多都是直接包个红包,送钱由父母操办。“出花园”前一天,家里会杀鸡杀鸭,还要炊 条。在“出花园”那天中午,要办筵席,宴请家族中亲戚的孩子们。筵席上除了丰盛的菜肴,还有一个传统的主食,那就是煮 条汤,用鸡鸭汤煮的 条汤。受宴请的孩子都是还没有“出花园”的,受邀请而来的孩子们,都会很羡慕“出花园”的主角。因为作为主角,在这一天,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有一只鸡吃,可以无约无束,当前来家中陪吃的小孩的“孩子王”,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就是一整天不能踏出家门。

“出花园”习俗渐被淡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出花园”的习俗在潮汕大地上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依然按照着古时的仪式,但在城市里及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出花园”的习俗已经演化成一个简单的仪式,甚至是成为大人们大讲排场筵开酒席的借口。

市区的陈先生告诉记者,至今他已经出席了很多场亲戚小孩“出花园”而在酒店举办的宴席了,在这些宴席上,已经全然没有了以往“出花园”所必须的各种繁文缛节。而他自己15岁“出花园”时,因为自己是家族的长孙,特别不同,要回乡下办,在老家里摆了很多酒席,好多亲朋好友前来赴宴。爸爸妈妈还邀请了村里很多老人家。在那一天里,家里收到了很多的贺礼———鸡蛋。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几乎天天有鸡蛋吃,水煮蛋、煎蛋、蛋粥、紫菜蛋花汤……到最后,一提到蛋,他都反胃了。

潮州成人礼——“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过去普遍存在的成年礼,是在孩子十五虚岁(实际上多只有十三周岁)时举行的标志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的礼仪。现在好像潮汕有些地区已经没有了这项风俗。但是潮州大部分地区还是保留着的。

潮州人认为,小于十五虚岁的小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面的,由一对称为“花公花母”(也叫“花公婆”)的神灵保护着(实际上是掌控着),这对神灵可以掌控小孩子听不听话,健不健康,也就是说小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州人对于祭拜“花公婆”向来是很重视的。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子每年的七月七是要祭拜“花公婆”,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花公婆”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七就可以不再祭拜“花公婆”了。

没有经过“出花园”的小孩子,是大人眼中纯粹的小孩子。犯了错(只要不是极端恶劣),大人总会以“还是孩子”加以理解和庇护,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就可以无法无天。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如果不听话,父母是可以打骂的(当然是适度的)。而“出”了“花园”孩子就不再是孩子了。从此,父母会把小孩当大人看,一般不会再随便打骂了。别人眼中,也是大人了。小孩子也会慢慢开始学会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要是“出花园”后还淘气的话,大人多会说:“你以为你还小啊,你是出了花园的了,是大人了啦!”或“出了花园的人还这样,你羞不羞啊?”

“出花园”的仪式和寓意,具体到每一个小的地区会有细节上的不同,但原理(貌似用词不当,^_^,大家看得懂就行了)差不多。

大体情况是这样的:

选吉日。在十五虚岁到来的前一年年末,家里的母亲就要为将要“出花园”的小孩子问个吉日,吉日多选在正月初到元宵节,三月,五月,七月,最晚不可晚于七月七。

沐浴。到了“出花园”的吉日的前一天傍晚,母亲就要给孩子摘取十二种带有吉利意象的“鲜花”(实际上是叶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叫做鲜花)浸在水里让孩子沐浴;这花颇为讲究,每种只取新鲜叶子三片,自摘取之时起要置于高处,不可跌落。

穿新衣。沐浴之后,要全部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衣服多是带有吉利的暖色调的,比如红色),穿上红色的木屐(没有买到木屐的可以用红色的鞋子代替),并且从沐浴这一刻起到第二天吉日完成仪式,是不可以走出家门口的,也不可以见到陌生人。这对于原来整日在外边打滚的小孩子而言还是颇为难受的啊。也许这也正是这个规定的意义所在。当然,这也是一个可以随心所欲地支使兄弟姐妹给自己干活的日子。记得雁子的哥哥“出花园”那天就没有忘记折腾折腾我这个妹妹,隔个几十分钟就叫我出去一趟买点零食;当然,雁子出“花园”的时候也会来个小小的报复的。扯远了。

热点内容
夏季里荷花开 发布:2025-09-11 10:33:00 浏览:448
樱花图简笔 发布:2025-09-11 10:11:36 浏览:152
剑川红兰花 发布:2025-09-11 10:11:35 浏览:157
扇子花卉 发布:2025-09-11 10:10:45 浏览:128
七夕新华网 发布:2025-09-11 09:35:11 浏览:120
一支玫瑰图片唯美图片 发布:2025-09-11 09:29:58 浏览:448
一朵攀枝花 发布:2025-09-11 09:18:55 浏览:689
双沟牡丹系列酒价格 发布:2025-09-11 09:12:32 浏览:493
淮安丁香 发布:2025-09-11 08:57:46 浏览:948
卫生纸玫瑰 发布:2025-09-11 08:57:41 浏览: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