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拜拜佛
『壹』 七夕这首古诗大意是什么
译文:
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原文: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1)七夕拜拜佛扩展阅读:
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这首以这样一个凄婉哀怨的悲剧故事为题材的小诗,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诗人对这对有情人寄予深深的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由写景人手。一弯残月挂在高高的夜空,显得孤寂凄凉。这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一种气氛,这种气氛与人物的心境相合。从首句对环境的描写,使读者即便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会感悟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秋期”二字暗扣题面,“万古同”三字承上句意,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意思是说,“秋期”的银河总是“微月澹长空”,从而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意境。
另一方面也说,分居银河东、西两边的牛郎织女,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
于是,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
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El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全诗紧紧围绕“七夕”神话着笔,景合情切,不蔓不枝,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题面“七夕”。
『贰』 泉州人的七夕拜拜都需要买什么
详情看图
『叁』 七夕可以拜佛烧香吗
可以的。
进入大殿记得脱鞋,香高级的最好。
如果烧低级的香,特别便宜的,非常化学的香,自己的鼻子会越来越不好。
『肆』 泉州人的七夕拜拜都需要买什么
闽南面线绑红绳,红汤圆,鸡蛋,七娘夫人塔(经济条件好的想要买几层都可以)还有三牲五谷等等
『伍』 七夕拜七仙女要些什么东西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也是民间传说七仙女中的织女与牛郎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传说因为他们相恋之后,牛郎不再下田耕种,织女不再勤于织布,所以被天公(帝)惩罚,一年只能相会一天。而七仙女们会保佑人间未满16岁的小孩长大成人,因而七夕当日妇女也会拜七仙女,一般称为“七娘妈”。七夕也是“七娘妈生”,传统习俗会准备供品祭拜七娘妈。祭拜时间多在傍晚,而同一天也会拜床母。床母是七仙女之一,是保护幼儿夜里安眠的神只。至于夜间则另有祭拜织女娘娘的“乞巧”活动,主要以未婚女子为主,希望能求得一身好手艺。
拜床母时先上香祝祷,待线香燃烧1/3后,即可快速烧化金纸,因为床母是保佑幼儿快长大,所以不宜拜太久。
拜七娘妈时,由于七娘妈与天帝相近,神格较高,且有七位,所以按传统会准备更多的供品,特别是准备一座七娘妈亭(纸糊灯座,供火化)代表七娘妈的神尊,或准备七娘妈的神妈(纸印的神像)贴在供桌前沿,再准备毛巾、脚盆给七娘妈梳洗,并备供品七份,最主要是准备汤圆七碗,每个汤圆中间再压一个凹洞,以便装盛相思的眼泪。牛郎和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天,难免感伤落泪。此外,油饭、麻油鸡饭都是七娘妈喜欢的食物。供花以蓟花或凤仙花、茉莉花及鸡冠花等皆可,再准备胭脂、桠粉、红丝线、香帕、扇子和镜子等。
每当祭拜“七娘妈生”时,家长会为未满16岁的子女准备“贯豢”(中间有洞的古钱或银牌),也就是将祭过的红丝线重新系在贯豢上,再给女孩戴在颈上,祈求七娘妈庇佑。一直到满16岁才“脱豢”。
不论拜七娘妈或只拜织女,妇女会在祭拜之后,将蓟花、脂粉各分一半,一半抛到屋顶上(象征天上),一半自己留下来用。表示一半是送给七娘妈使用。除了除了祈求孩童顺利长大,也祈求七娘妈赐予美貌和才能,甚至爱情,故而七夕是妇女最重要的祭拜节日。
『陆』 七夕怎样供奉观音菩萨
与平时一样
净水杯
供水是必须的,有几尊佛菩萨最好就供几杯水,水每天要换一次,净水杯最好是有盖的,上面最好不要有任何字和经文,一定要全新未使用过的,不能用自己的嘴巴 去喝杯子里的水,可以把净水杯内的大悲水倒进另外一个喝水的杯子,喝时先双手恭敬的把水高举过眉心,在观世音菩萨像前说“请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身 体健康增加能量”,然后把水慢慢喝下,同时心里想着观世音菩萨净水瓶的水正沿着你的头顶慢慢往下灌注,流满你的全身。如果水太冷可以温热后再喝,不要放微 波炉热,或者其他任何方式去直接加热大悲水,这样会破坏大悲水的效果。
●香炉
香炉最好用瓷的,最好不要有经文或者招财进宝之类的文字,或者龙之类的图案,最好是莲花瓷香炉。
每天早晚各上一支香,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上三支香,上香的时间最好固定,最佳上香请佛菩萨是早晚八点、十点正。
香最好用线檀香,就是整一支香没有木棒子,断香不能用,香不能人为去熄灭后下次再用,左手点香双手插香,点油灯时一定要点香。如果家里条件拮据的话,香点 着后可以把油灯熄灭,不一定要同时点着油灯。人在佛台前做功课,开光,或做其他任何佛事的时候香要一支接一支的燃着,不能断。香上有火苗时不能用嘴去吹, 可以双手拿香快速往头顶上一举来熄灭火焰。
●水果
供奉水果会使供果人的果报来的更快些,供奉佛菩萨水果的数量是要单数,是每一层排列都要是单数,而不是总数是单数。如供奉四个苹果,上层是一个,下层是三 个,也就是每一层都是单数。水果盘不要用铁器的,或者使用过的,有字有经文的。玻璃的,塑料的,瓷的果盘都可以。香蕉,桃子等容易腐烂的水果不能供,最好 供奉带有香味的水果,如苹果,橙子,芒果,菠萝,西瓜,番茄也行。水果在供奉前要擦干净。水果可以每周更换一次。
●鲜花
供奉鲜花会使供花人变的更美丽。供奉佛菩萨的花,可以通过名字来判断,菊花,玫瑰花,百合花与兰花等是可以供奉佛菩萨的,桃花,喇叭花等都是不能供奉的。富贵竹也是非常好的供奉菩萨的植物,适合花稀缺的季节和不能经常换花的人供奉。
佛菩萨像要供奉在专门的佛坛,不能和祖先排位供奉在一起,佛坛储物空间内只能放佛法方面的法宝和日常供奉需要用的器具,不能堆放杂物,闲杂书籍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佛坛两旁不要有类似“招财进宝,财源广进”等这样的对联,佛坛顶上的横批最好是“佛光普照”也不要用关于招财方面的字,因为财是靠布施得来,光拜菩萨,拜财神,贴字对联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就算求来的也是你命里本来就有的。
佛坛不能靠近厕所(家里厕所平时要把门关上)。不能正对厨房,在厨房墙的旁边也不太好,不能放在电视机上面,不能放在夫妻的卧室,如果是杂乱的房间需要理干净,佛坛对面不能有镜子,佛坛下面的地板如果能反射出菩萨的形象也是不行的。如果佛坛贴墙的另一面房间的气场不好,比如是厨房,夫妻睡房,杂物间,别人家的房间不确定是否干净等,可以在佛菩萨像后面贴张山水画来阻挡不好的气场,山水画中不要有人物和动物。
佛菩萨像的高度一定要以佛菩萨的脸高于你站立时候的脸为宜,如果太低可以在菩萨像下面放硬纸盒子垫高,盒子最好是红色或者黄色为主,不能用装过荤腥或者鞋盒,如果中佛堂的设立,是遵照佛陀的遗教,可在家中礼佛及早晚课诵。以示生活中不忘佛陀的教诲。
佛像有铜雕、纸画、木刻、石刻等各种材质,工匠的手艺又精巧、粗细不同,但我们见到佛像时,想到的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教法与智慧,把它应用在生活之中;这是一种尊重,而非以盲目崇拜偶像的心去面对。
正 信的佛教徒没有迷信与崇拜的情结,所以没有一定要看日子,或是一年只能清理一次。我们人天天都要盥洗乾净,家居环境一星期中也得有数次的打理,更何况家里 的佛堂?佛堂佛菩萨居住的地方,更是要乾净。 佛陀是我们的老师,我们遵从他的教诲,以清净心整理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要把佛堂整理的很乾净。平时做早晚课诵时,应该在早课上香前,用佛堂专用的清洁 用具,将佛像、佛桌擦乾净。
至於能用水清洗否?则须视佛像的材质,以保护与尊敬的心情去处理,才可达最好的保存方式。此外,家中的佛灯代 表光明,它应比佛像高呢?或矮呢?一般而言,灯通常不高过佛像的肩膀或耳朵,若是佛像不高,则可用底座把佛像垫高,来平衡对称的美感。香炉也要随时保持乾 净,收香脚时,应先以纸先包好,以示隔绝;再丢入垃圾桶中。供花、供果则视自己方便为宜,当天收,过两天收都可以;收下来全家享用。民间有很多似是而非的 习俗,正信的佛教徒只要心中非常尊敬,是百无禁忌的,不用罣碍民间的禁忌与迷信,应该要自由自在的拥有这个信仰。
资料来源:星云法师(佛弟子文库)
http://tieba..com/p/1415137012
『柒』 古代七夕的时候是为了什么要放河灯呢
夏历七月初七,是民间鹊桥会节日,又叫情人节、女儿节,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放河灯习俗的介绍
道教、佛教在夏历(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七月半,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举行宗教节日时也放河灯,因此一般人误认为放河灯是宗教活动。
实际上,放河灯民俗起源甚早。
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奴隶社会的公元前11世纪周代,周公辅佐武王卜成洛邑,在曲水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日续,放酒杯的盏上点灯,曲觞流杯演变的灯酒逐波。春秋时代的《诗经》,记载了秦洧两水秉烛招魂续魄、执兰除凶的民俗。奴隶社会是侵略邻国、战争不断的社会,用船载火攻城摧寨时,对阵亡将士水葬,船筏置鲜花燃灯已成惯例。周代八月十五有以火迎寒即围篝火歌舞活动,“举灯蟾魄圆”。晋代在每年月亮最圆最亮之夜, “纵情玩月、火烛竟宵”、“载船玩月”。这些活动,比汉代出现的道教、汉晋传入我国的佛教都早。
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唐肃宗于759年诏天下设放生池81所。北宋真宗在1016年定佛诞日为放生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届时举灯玩月,放河笙歌,“僧尼道俗盆养供佛”。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欢腾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这一天,人们在家设酒馔、烧纸钱祭祖,到寺庙、道观参加放河灯等法事或道场活动。
一些地区放河灯不限于七月半,三月三歌节、锅庄节、上巳节、三月节,也放河灯。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飘流。
夏历七月初七,是民间鹊桥会节日,又叫情人节、女儿节,人们怕牛郎看不清夜暗的鹊桥,便在人间河流放灯,让牛郎认路快步与织女相会。宋代以后不少文人诗文中有此记载。
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时间自然不限于七月半。“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捌』 七夕烧香几支
七夕烧香几支,供佛烧3支香,道家神灵3支,财神5支,保家仙7支,9支香。每天2遍香。
『玖』 09七夕要怎么过
租几盘大片!再去超市买点她喜欢吃的东西,坐下来一起看大片和她聊聊天,吃吃零食!到了晚上在外面去吃东西喝点小酒。这样不是很平淡很真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