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一朵花
1. 好词佳句
好词: <br>
太阳 朝阳 曦阳 骄阳 金阳 酷阳 残阳 斜阳 红日 朝日 烈日 炎日 赤日 春日 夏日 秋日 冬日 落日 日食 日晕 日影 日轮 日夕 火轮 金轮 红轮 阳光 阳婆 晨曦 霞光 朝晖 夕晖 春晖 夕阳 余晖 斜晖 艳阳 落阳 残照 火伞 日头 红轮 火轮 金轮 金乌 落日 阳光 灿烂 夺目 耀眼 灼热 酷热 酷日 日头 日阳 日出 日落 火热 炽热 炎热 光芒 光辉 火球 金黄 鲜红 火红 微红 浅红 朱红 紫红 赭红 殷红 绯红 旭日 <br>
<br>
红艳艳 金灿灿 热烘烘 暖洋洋 <br>
<br>
明晃晃 红彤彤<br>
<br>
红日欲出 红日未出 红日初升 红日喷薄 红日艳艳 旭日初露 旭日初升 旭日东升 旭日临窗 旭日将升 旭日当空 晓日初升 朝阳初升 朝阳灿灿 朝阳普照 朝阳火红 太阳升高 太阳高起 日出旭旭<br>
<br>
日出东山 日出三竿 日上三竿 日高三丈 三竿日出 日色东升 日头露脸 火轮升腾 火球高升 为乌飞升 一轮红日 一轮朝日<br>
<br>
一轮旭日 喷薄欲出 喷薄而出 徐徐上升 红日高悬 红日高照 红日当空 赤日当空 赤日当天 赤日炎炎 赤日烫人 丽日当空<br>
<br>
丽日高照 烈日当空 烈日当头 烈日炎炎 烈日灼烈 烈日灼人 日头正顶 日已中天 日头正毒 日轮当午 日当正午 日悬高天<br>
<br>
日悬中天 日正中天 日色过午 日头炽热 明日高挂 太阳高照 太阳毒辣 骄阳满天<br>
<br>
太阳当空 艳阳当空 艳阳骄骄 艳阳高照<br>
<br>
艳阳普照 春阳灿灿 秋阳明丽 秋阳明媚 秋阳高照 高悬天空 太阳偏午 雨后晴阳 太阳平西 太阳西斜 太阳偏西 太阳西沉 <br>
<br>
太阳西坠 太阳入山 太阳落山 太阳西下<br>
<br>
太阳落坡 夕阳正美 夕阳如血 夕阳如丹 夕阳如火 太阳嫣红 夕阳欲坠 夕阳将坠<br>
<br>
夕阳将落 夕阳西坠 夕阳西照 夕阳将沉 夕阳斜照 夕阳映照 夕阳残照 夕阳晚照 夕阳西落 夕阳西下 夕阳西沉 夕阳入山<br>
<br>
夕阳余辉 残阳似血 残阳如血 残阳夕照<br>
<br>
残阳消尽 斜阳淡照 斜阳落山 红日平西<br>
<br>
红日西斜 红日西坠 红日西沉 日近黄昏<br>
<br>
日头西落 日头偏西 日影西斜 日傍西山<br>
<br>
日头西斜 日头压山 日头西沉 日头西坠<br>
<br>
日薄西山 日落西山 日头刚落 日落西天<br>
<br>
日出日落 金乌西坠 落日熔金 落日余晖<br>
<br>
西山日落 一轮斜日 一抹夕阳 一缕夕阳<br>
<br>
徐徐降落 阳光初照 阳光抚照 阳光普照<br>
<br>
阳光和煦 阳光明媚 阳光明丽 阳光灿烂<br>
<br>
波光粼粼 阳光耀阳 阳光艳丽 阳光正烈<br>
<br>
阳光很足 阳光炽热 阳光暴热 阳光炫耀<br>
<br>
阳光西斜 阳光暗淡 阳光直射 日光斜射<br>
<br>
朝晖灿烂 灿烂朝晖 灿烂光辉 朝晖满地<br>
<br>
金色阳光 金光耀目 金光万道 金光万丈<br>
<br>
光芒四射 光芒万丈 万道金光 霞光万道<br>
<br>
晚霞夕照 艳艳阳光 放射光芒 金辉斜照<br>
<br>
余辉灿灿 令人目眩 色彩斑斓 一缕阳光<br>
<br>
一团红光 一丝亮光 金盘滚动 <br>
<br>
好句:<br>
<br>
满天红云,满海金波,红日像一炉沸腾的钢水,喷薄而出,金光耀眼。<br>
<br>
早晨,太阳像个刚出门的新媳妇,羞答答地露出半个脸来。<br>
<br>
太阳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br>
<br>
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大地。<br>
<br>
灿烂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透过早雾,一缕缕地洒满了校园。<br>
<br>
太阳更低了,血一般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广阔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到小船边沿。<br>
<br>
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大火。<br>
<br>
春天,那太阳暖洋洋的,它伸出漫暖的大手,摩挲得人浑身舒坦。<br>
<br>
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br>
<br>
炎炎的烈日高悬当空,红色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上,地面着了火,反射出油在沸煎时的火焰来。<br>
<br>
没有敢抬头看一眼太阳,只觉得到处都耀眼,空中、屋顶、地上,都是白亮亮的一片,白里透着点红,由上到下整个像一面极大的火镜,每条都是火镜的焦点,仿佛一切东西就要燃烧起来。<br>
<br>
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br>
<br>
深秋的太阳像被罩上橘红色灯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线,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br>
<br>
太阳一到秋天,就将它的光芒全撒向人间。瞧,田野是金黄的,场地是金黄的,群山也是金黄的。<br>
<br>
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br>
<br>
太阳正被薄云缠绕着,放出淡淡的耀眼的白光。<br>
<br>
太阳一年操劳到头,忙到冬天,就筋疲力尽,几乎放不出热力来了。<br>
<br>
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br>
<br>
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br>
<br>
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漏到他身上变成了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br>
<br>
这时候正是早上八九点钟,明亮的阳光在树叶上涂了一圈又一圈金色银色的光环。<br>
<br>
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照耀着白茫茫的大地,反射出银色的光芒,耀得人眼睛发花。<br>
<br>
金灿灿的阳光倾泻下来,注进万顷碧波,使单调而平静的海面而变得有些色彩了。<br>
<br>
红艳艳的太阳光在山尖上时,雾气像幕布一样拉开了,城市渐渐地显现在金色的阳光里。<br>
<br>
那刺穿云块的阳光就像根根金线,纵横交错,把浅灰、蓝灰的云朵缝缀成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案。<br>
<br>
太阳刚刚升上山头,被鲜红的朝霞掩映着,阳光从云缝里照射下来,像无数条巨龙喷吐着金色的瀑布。<br>
<br>
金色的阳光透过缝隙,洒在褐色土地滋生的小草上。<br>
<br>
天空一碧如洗,灿烂的阳光正从密密的松针的缝隙间射下来,形成一束束粗粗细细的光柱,把飘荡着轻纱般薄雾的林荫照得通亮。<br>
<br>
太阳泛起火红的笑脸,使朦胧的校园豁然揭去纱帐。<br>
<br>
天际出现了一抹紫红色的朝晖,像绽开的红玫瑰。<br>
<br>
刚刚起身的太阳呵,精神抖擞,红光四溢,把整个世界照得通亮。<br>
<br>
火红的旭日刚刚透出海平面,给美丽恬静的大海抹上一层玫瑰色。<br>
<br>
朝阳把它的光芒射向湖面,微风乍起,细浪跳跃,搅起满湖碎金。<br>
<br>
忽然,迎面升起一轮红日,洒下的道道金光,就像条条金鞭,驱赶着飞云流雾。<br>
<br>
海面上跃出一轮红日,鲜艳夺目,海空顿时洒满了金辉,海面由墨蓝一变而为湛蓝。<br>
<br>
金灿灿的朝晖,渐渐染红了东方的天际,高高的黄山主峰被灿烂的云霞染成一片绯红。<br>
<br>
太阳在朝霞的迎接中,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霎时,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给水面染上了一层胭脂红。<br>
2. 高适写过哪些适合小学生的诗
1、高适的诗:《别董大》出现在小学生六年级语文课本 。
2、原诗欣赏: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作品简介:《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4、作者简介:高适 (700年—765年) ,汉族。六十五岁。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河南商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3. 金银花为什么分金花和银花这就是雌雄的问题
金银花的颜色与花的存在时间有关,花先是白色的,然后才转为黄色,因为数量众多,金银色同时存在,故名金银花.
【来源】本品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银花Lonicera confusa DC. 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或用硫黄熏后干燥。
【英文名】 FLOS LONICERAE
【别名】忍冬、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鹭鸶花
产地分布
河南省封丘县,已获金银花源产地认证
外形特征
忍科,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长2~3cm,上部直径约3mm,下部直径约1.5mm。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贮久色渐深,密被短柔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长约2mm。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个,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红腺忍冬 长2.5~4.5cm,直径0.8~2mm。表面黄白至黄棕色,无毛或疏被毛。萼筒无毛,先端5裂,裂片长三角形,被毛。开放者,花冠下唇反转。花柱无毛。
山银花 长1.6~3.5cm,直径0.5~2mm。萼筒和花冠密被灰白色毛,子房有毛。
毛花柱忍冬 长2.5~4cm,直径1~2.5mm。表面淡黄色微带紫色,无毛。花萼裂片短三角形。开放者花冠上唇常不整齐,花柱下部多密被长柔毛。
金银花亦可在家庭栽培,是著名的庭院花卉,花叶俱美,常绿不凋,适宜于作篱垣、阳台、绿廊、花架、凉棚等垂直绿化的材料,还可以盆栽。若同时再配置一些色彩鲜艳的花卉,则浓妆淡抹,相得益彰,别具一番情趣。
4. 谁能告诉我
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春秋末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一带)人。出身贫寒,微时“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任宛令时,与之交。后同至越国出仕,俱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践伐吴,范蠡谏阻,不听,遂遭失败。退保会稽山后,献卑身厚赂,乞成于吴之计,订城下之盟。范蠡随句践质吴三年,夫差劝其弃越投吴,委以重任,范不为动。含垢忍辱,卑辞厚赂,终于使句践化险为夷,平安返越。及归国,与文种鼎力辅佐越王。句践奋发图强,筑城立廓,发展生产,以俟时机。蠡倡“道”、“气”,主“恒”、“常”,重“持盈”、“定倾”、“节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才能取胜。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兴越灭吴,完成句践称霸大业,使越国成为强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有专记、《史记?货殖列传》有载,《越绝书》、《吴越春秋》述其详。
5. 训俭示康原文即翻译
《训俭示康》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写的散文作品,全文如下: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
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
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
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qiu1)知其及祸:及戌(xū),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翻译:
我们家本来贫寒,世世代代都继承着清白的家风。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的生活,还在很小的时候,大人给我戴金银的首饰穿华丽的衣服,就马上因为感到害羞而放弃了。我二十岁中进士,在庆祝宴会上只有我不戴花。
同年劝我说:“皇上的赐予是不能违反的。”于是纔勉强戴一朵花。平常衣服仅仅要求遮羞御寒,食物仅仅要求填饱肚子,但是又不敢专门穿一些破烂衣服以求矫俗干名,只是依从我的本性而已。
很多人都以奢侈华迷为光荣,我内心只以节俭朴素为美德。很多人都嗤笑我顽固麤陋,我却不认为是缺点。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不逊也宁固”,还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还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节俭为美德,现在人以节俭互相讥笑。嘻,真是奇妙!
近几年民风习俗更加走向奢侈华迷,一般跑腿的工作人员穿着打扮好像当大官的一样,农民也穿起了丝质的鞋子。我记得天圣年间,先公是群牧判官,有客人来总要备酒招待,或三行酒,或五行酒,最多也不超过七行酒。
酒要到集市上去买,果品也仅仅是梨、栗、枣、柿,菜肴也仅仅是肉干、肉酱、菜汤,器具也仅仅是瓷器、漆器。那时候士大夫家都是这样,相互也不认为有什麽不对。不但经常聚会,还相互之间经常送礼,虽然东西轻微,但是相互之间情谊深厚。
现在的士大夫家,如果酒不是按照宫廷的标准酿造的,果品不是从远方来的珍奇,食物不是非常繁多,器具不能摆满桌案,就不敢请朋友的聚会。
常常要用好几天来准备,然后才敢向人发请帖。如果有人不这样的话,就会有人抢着说他的不是,认为他太小气。所以不随俗倾倒的人太少了。啊,风俗败坏成这个样子,当官的人虽然没有能力禁止,但还忍心助长吗?
我还听说,过去李文靖公当宰相的时候,在封丘门里面修建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马转个身材。有人说太狭小了,李公笑着说:“住宅是要留给子孙的,这里做宰相的厅堂确实有点小,但是作为祭祀祖先的厅堂已经很宽敞了。”
参知政事鲁公做谏官的时候,真宗皇帝打发人紧急召见他,在一个小酒馆找见了他,离开酒家到真宗皇帝的大殿上,真宗皇帝问他从哪里来,他就如实回答。真宗皇帝说:“爱卿也是清高有名望的官员,怎么跑到小酒馆里去喝酒了?”
他回答说:“微臣家境贫困,有客人来,却没有多余的器具和菜肴、果品,所以就到酒馆里面招待他。”真宗皇帝因为他没有隐瞒,就更加敬重他。张文节做宰相的时候,自己的生活待遇跟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劝他说:“您现在享受的俸禄也不少,而自己的待遇这么简约。
您虽然相信自己的清廉节约,外人很是讥笑您像公孙弘盖布被那样矫情虚伪。您应该稍微接受大家的意见。”张公感叹地说:“我现在的俸禄,就是我全家人都锦衣玉食,还操心有什麽不能够的呢?不过人的一般情况是,由过节俭的生活转入过奢侈的生活,容易;
由过奢侈的生活转入过节俭的生活,困难。我现在的俸禄难道能够永远拥有?生命难道能够永远存在?只要有一天和现在不一样了,家人已经习惯于奢侈的生活很久了,又不能一下子变得节俭,一定会流离失所。
哪里有我在位、离位、活着、死亡,家里永远和今天一样的?”啊,伟大的贤人所具有的深谋远虑,难道是平庸的人所能赶得上的!
御孙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就是“同”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有道德的人都是由节俭开始的。节俭的话就会寡欲,当官的人寡欲,就不会受物欲的控制,从而也就可以以此而正直地做人处事;普通人寡欲,就能够约束自己而花费有计划,更能够远离祸患而使家道殷实。
所以说:“俭,德之共也。”奢侈的话就会多欲,当官的人多欲的话,就会贪图荣华富贵,不走正道而很快地招致灾祸;普通人多欲的话,就会贪得无厌而胡作非为,致使家道败落而丧失性命;因此当官的话一定就会贪污受贿,做不了官居住在乡间一定就会偷盗。所以说:“侈,恶之大也。”
从前正考父用饘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季文子作为三朝元老,家人不穿丝质的衣服,马不吃粮食,同朝为官的人都认为他是忠臣。管仲日常的器具非常奢侈,住宅也非常豪华,孔子认为他的器量很小。
公叔文子请卫灵公吃饭,史鰌就知道他已接近灾祸了,他的儿子戌,果然因为富有而获罪,最终逃亡。何曾每天的吃喝要花掉很多钱,到他孙子辈的时候,就因为骄奢淫逸而家道倾颓。石崇因为奢侈华靡向人夸耀,最终也因为富有而被杀。
近世寇莱公富豪奢侈是当时最厉害的,但是因为功业大的缘故,没有人非议他,但是子孙习惯于他那种奢侈的家风,现在很多都已经很是穷困。
还有因为节俭而有好名声、因为奢侈而家道衰败的人很多很多,不能够全部说完,仅仅举出这几个人的例子,用来教育你。你并不是一个和周围的人没有关系的人,应当认真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节俭来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了解祖辈们的家传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