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国礼

七夕国礼

发布时间: 2022-02-02 15:06:05

❶ 黄山的资料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有“天回下第一奇山”之美答称。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李白等大诗人在此留下了壮美诗篇。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

❷ 兰州最最好玩的地方,好吃的小吃有哪些,特急。。。。。。。。。。。

白塔寺公园

❸ 有没有适合小朋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

一、《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一套8本书,讲述了8个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小年、春节、元宵、二月二、端午、七夕、中秋、腊八节的故事。

年兽、灶王爷、牛郎织女的故事,端午节又是怎么来的……文字简练,充满童趣。让孩子在故事中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

几年前第一次看到这套书的时候,真的满满的感动。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图画书啊。我有朋友称之为浓浓的上古风。

看了看图书介绍,为这套书作画的,几乎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比如《七夕的故事》出自著名戏曲人物画大师马得先生之手,他的作品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世界文化遗产大会。

这套书,从我家孩子三岁多时开始读,现在小学了,还能读。每逢节日的时候,就拿一本有关的书出来,特别应景。

2、《过年了》

这是一本乐乐趣出品的立体翻翻书,过年必备。

书中藏着奇妙的翻翻、抽拉、信袋等小机关,不但介绍了从腊月二十九到正月十五的各项春节的仪式,还能让孩子自己动手玩。

比如贴春联、拆红包、大年三十吃团圆饭上菜、大年初一帮书里的人换新衣等等,最后书里立体的大红灯笼和舞龙也是非常气派。

让孩子在动手和游戏中,了解过年的各种习俗,同时又非常好玩。

3、《美猴王系列》丛书

这套书一共有4辑,每辑8本,是一套很不错的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根据《西游记》改编,三十二位美术名家共同绘制。画面非常的中国风,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到的经典影片,仔细看了下绘者介绍,果然是有原因的。

故事精炼,每页也就两三行字。学前孩子亲子共读,或者只看图画都不错,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可以独立阅读。

可以说,中国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动画片。但是,在小时候,给孩子买一套这样的关于西游记的图画书,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

4、《了不起的中国建筑》

超大开本的立体书,打开之后非常震撼,共收录了8个大型的立体纸雕,包括万里长城、故宫、莫高窟、兵马俑等。

中国的八大古迹和中国古建筑的魅力相结合,无与伦比。还有立体书的各种小机关,孩子们都比较喜欢。

5、《诗歌里的二十四节气》

一个节气一首古诗,让小朋友在接受古诗熏陶的同时,了解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和农业社会中大自然的趣味,总是有着独特的美。

还有一套类似主题的书,是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二十四节气里的诗》,都是古诗和节气相结合的书。

6、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老故事:成语故事》平装10册。

还有一套《中国绘 成语故事》这本书是小开本,48开的,对书的大小没有概念的,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尺寸。每辑有100册,比较薄。每册一个成语小故事,两三分钟读完。

❹ 中国最有名的画家都有谁

例如:我国近现代的著名国画大师有:任伯年、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李可染、李苦禅、傅抱石、何海霞、陆俨少、石鲁、赵望云、林凤眠、陈半丁等。
近现代以及当代还有一批对中国美术有巨大贡献的国画大家如:吴冠中、黄胄、蒋兆和、潘天寿、丰子恺、溥心畲、吴作人、刘海粟、朱屺瞻、黄君璧、刘奎龄、吴湖帆、于非闇、张善孖、关山月、黎雄才、钱松岩、宋文治、叶浅予、启功、朱宣咸、亚明、梁树年、胡洁青、白雪石、田世光、俞致贞、刘力上、秦岭云、董寿平、赵无极、王雪涛、崔子范、方济众、魏紫熙、
程十发
、赖少其、唐云、谢稚柳、
陈佩秋、黄永玉、李斛、孙其峰、刘继卣、张仃、陈大羽、尹瘦石、苏葆桢、于希宁、关良、宗其香、黄苗子、郭传璋、高希舜等。
当代有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实力派国画家如:刘大为、臧伯良、周思聪、卢沉、
范曾、张凡、付强
王明明、张润生、薛宣林、宋涤、白启哲、袁晓岑、马振生、袁运生、袁运甫、李延声、石齐、史国良、李小可、冯远、于志学、刘文西、霍春阳、王为政、张立辰、何家英、李魁正、谢志高、:朱理存、王西京、李宝林、冯大中、宋雨桂、赵志田、韩美林、杨之光、方增先、贾又福、王子武、林墉、龚文桢
、喻继高、刘宝纯、秦剑铭、梁岩、一然、张道兴、郭怡孮、金连经、刘勃舒、纪清远、徐希、李燕、齐良迟、李行简、施大畏、金默如、田黎明
卢禹舜
周彦生
等活跃于美术界,他们为中国的国画创作与教育以及发展做出了巨大成绩。

❺ 古人用什么办法求子

  • 撒帐

撒帐婚仪起源于汉朝。《事物原始》说:“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

电视剧《甄嬛传》中,嬛嬛承宠归来,回到寝殿时,四郎就给了她一份撒帐之礼的惊喜——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铺撒在榻上,祈求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 观音送子

送子观音观音是随着佛教而进入中国的。观音进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观音的性别由男性变为了女性。

观音是法力无边、无所不能的菩萨。但民间崇拜她,却主要不是由于她那些众多的虚幻的法力,而是在于她能送子。至近现代,人们赋予了观音送子的职能,世音所传她的灵验,则少有救苦救难,而多为送子。所以老百姓到观音庙里去烧香或家中供奉观音神像,主要是为了祈子。观音送子的观念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更多内容可参考:http://weibo.com/3708427302/profile

❻ 如何在现代商业城市振兴中华礼仪

以儒家思想在现代商业城市振兴中华礼仪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的个案

冯瑞龙、Irene Chung--第五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作者简介:冯瑞龙(1963— ),男,香港人,香港大学中文系硕士、澳洲格理菲斯大学博士。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前任助理教授,从事大学中西文学及戏剧教研。文化类编著包括:《华夏家训》、《华夏教子诗词》、《华夏女子庭训》、《中华家训—帝王将相的锦囊》。现任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常务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理事(专业发展部副主任)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理事(义务秘书)。Irene Chung,女,香港人,香港大学学士,澳洲麦觉理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讲师,从事管理学教研。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会员。

摘要:本文指出中国目前出现经济快速起飞,与礼仪急剧下降的相互逆反现像, 因此当前社会急需以儒家思想振兴中华礼仪。而香港百年来华洋杂处, 传统文化较薄弱, 因此对振兴中华礼仪的思考和感受也会较深。内文环绕一个个案——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 介绍它的宗旨、如何以儒家思想赋予「礼」、「仪」在香港这个商业城市适用的现代意义?以及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略作简报, 以期集思广益, 众志成城, 与各界人士共筹在现代商业化的社会, 复兴儒学以及中华礼仪。

关键词:儒家思想 中华礼仪 礼仪之邦 境外旅游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 香港立法会粗口事件 《中华文化承传》 礼仪在商业社会的现代意义 三国 三礼三节 三语

Using Confucian Thoughts to Revive Chinese Etiquette and Rituals in Modern Commercial City——

A Case Study: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Andy Fung、Irene Chung

Abstract:This paper spotlighted a paradox wher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society, on the other side, encountered a downturn of the Chinese “Liyi” (etiquette & rituals). In view of the undesirable downturn, it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Liyi embedde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for the sake of bringing in social harmony among Chinese in the community. Hong Kong is a commercial city mingled with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local Chinese, living in it, are more aware of the essence of keeping the Chinese Liyi.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ints for enforcing the revival of the Chinese Liyi as its primary aim. It presented a number of useful references, concerns for discussions among attendees in the conference. Namely, they are: (1) an introction of the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its objectives, vision and work progress related to the revival of Chinese “Liyi”, (2) revival and good use of “Li” and “Yi” upheld in the Confucian thoughts, (3) urgent need to rebuild the good qualities of Liyi suitable for use in nowadays’ business context.

Key Words:Confucianism Chinese Liyi (etiquette and rituals) outside China Travel Hong Kong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iyi Foul Language Incident of the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Book)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etiquette and rituals in modern commercial society 3 National 3 Rituals 3 Festivals 3 Greetings

一、问题出现: 经济快速起飞与礼仪急剧下降

中国外交部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详细介绍了领事保护的概念、范围、适应人群以及条件。值得关注的是,外交部在其中再次提醒中国公民:

<!--[if !supportLists]-->- <!--[endif]-->在境外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

<!--[if !supportLists]-->- <!--[endif]-->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

<!--[if !supportLists]-->- <!--[endif]-->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 (注1) 。

此外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在2006年8月发出的「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通知中,承认国人在旅游活动中有七大不文明行为:「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注2) 。

这样的提醒,反映中国在经济快速起飞, 与礼仪急剧下降的相互逆反。中国人在海外旅游、经商、求学时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不仅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不相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亦令中国的「礼仪之邦」形象受损 (注3) 。

古语云,「仓禀实而知礼节」(注4),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20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人文明素质却未能同步提高。因此,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下文称:本会)及本文笔者强烈认为, 当前社会急需以儒家思想振兴中华礼仪!

香港的经济起飞始於上世纪70年代, 问题的出现以至对策, 时间上略略超前於全国。时至今日, 香港人在遵守交通灯号、排队购票、乘车让座、以及不乱抛垃圾等方面, 水准尚可, 当然距离「礼仪之邦」的理想尚远。

举例来说, 香港在2009年3月就发生立法会议员接连多次在议事堂上使用粗言秽语,引起各方侧目的事件, 本会由本文笔者起草, 於4月8日发出「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 回应立法会粗口事件公开信」(注5), 表达本会理事会认为不论政见如何,议员在公开场合应注意「语言与礼仪」,以培养年青一代积极有为,言行有礼的好榜样。因此香港与国内相比,可能也是五十步笑百步,振兴礼仪仍有待各界努力。

不过香港百年来华洋杂处, 传统文化较薄弱, 因此对振兴中华礼仪的思考和感受也会较深。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注6), 下文就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的宗旨、如何以儒家思想振兴「礼」、「仪」?以及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略作简报, 以期集思广益, 众志成城, 与在座各位大雅君子共筹在现代商业化的社会, 复兴儒学以及中华礼仪。

二、揭竿而起: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的宗旨

如前所述, 香港百年来华洋杂处, 传统文化较薄弱, 因此对振兴中华礼仪的思考和感受也会较深。本会名誉会长孔宪中教授曾说:

港人除了饮食外, 甚麼都是洋化了。穿的是洋服, 住的是洋房; 礼仪是洋的, 音乐游戏也是洋的。四千年来的华夏文化正走上沉没的路(注7)。

有见及此,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於1997年冬由孔宪中教授发起筹组,2005年正式成立, 游社暖先生为首届主席, 第二届(现任)主席为杨靖娴校长(注8)。本会现已注册为非牟利文化慈善团体。

(一)理念:

1.以礼仪为美好文化符号与精神载体。

2.振兴中华礼仪,将美好民族形式与精神注入生活言行,务求与现代中外文化接轨,无需偏执复古或强人所难。

3.於全球化之际,应突出民族特色,以确立民族身分,为世界文化增添姿采。

(二)目标:

1.取得社会大众对本会所持礼仪理念之认同。

2.促进对优质中华礼仪之欣赏与崇尚、承传与发扬。

3.重振民族自信与尊严,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焕发中华文化姿采。

(三)工作:

1.开展各种有关中华礼仪之研习、普及与推广活动。

2.涉及范围:学术研究、学校教育、艺术创作、写作出版、媒体制作、展览演出、文娱康乐、时装工艺、旅游服务、城市建设等。

(四)目前开展之重点项目:

1.推动礼仪之研究、整理与出版,并与友好机构合办研讨会。

2.推广校园礼仪,如徵集校园礼仪资料,举辨讲座、开设礼仪课程。

3.筹建中华礼仪资料库。

4.发表或提交意见,包括向北京奥委提交礼仪建议书,倡导「承北京奥运,行中华拱手礼」,以及建议於西九龙文娱艺街区设立中华礼仪馆等(注9)。

(五)资源:

1.本会承蒙孔安道纪念金赞助筹组经费、智韬慈善基金赞助成立后部分经费。

(六)研究问题及研究方向:

1. 如何把华夏四千年的文化改善, 使其适合於21世纪的实用?

2. 如何以个人实践来重新恢复这些 (改善后的) 华夏文化?

3. 如何组织会社来鼓吹和发扬这些 (改善后的) 华夏文化?

4. 如何使学校和其他文化团体参与这个文化重建的运动?

5. 如何使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正视文化重建的重要?(注10)

今日中国走向世界,重视国体,振兴中华礼仪,固经国之大业。本会之成立,旨在加入先导行列,希望所持目标及理念,得到政府当局与社会人士响应与支持,令中华礼仪得以振兴(注11)。

三、集思广益: 如何以儒家思想振兴「礼」、「仪」?

无用讳言, 香港政府在1997年前并不热衷中国文化教育。但回归十年后, 在中小学教育的层次, 已大有改善。其中以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施仲谋教授牵头的著作《中华文化承传》(初中适用, 三册本) (注12)及《中华文化撷英》(高中适用, 两册本)最为通行(注13)。

以《中华文化承传》为例, 第七章. <情操礼仪>的选材十分全面恰当, 列出如下:

(一)中华礼仪的文化特色

(二)重要的礼仪

1五礼

2古代的婚姻

3古代的丧葬

4见面礼仪

5交谈礼仪

6公共场所礼仪

7家庭礼仪

8称谓、谦称及尊称

(三)重要的礼仪典籍

1《礼记》

2《孝经》

(四)文化思考:礼仪和品德情意

(五)认同和继承优秀的礼仪精神 (注14)

以下提出本文笔者在香港的一些思考, 集思广益, 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 以传统儒家思想, 振兴经济起飞后的中华「礼」、「仪」?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中国古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著重选取对今天商业社会有积极、普遍意义的文明礼仪。

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所以下文将「礼」和「仪」分述。

(一) 「礼」在商业社会的现代意义

在「礼」方面, 包括: 1.以礼待人; 2.礼尚往来; 3.敬老护幼。

1.以礼待人的现代意义

《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注15)。。儒家认为, 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

香港是国际商业金融中心, 重视零售服务业、旅游业等商业,多年前政府的旅游发展局已在电视及传媒提倡以下口号:「以礼待人, 宾至如归, 游客消费, 人人受惠」的礼貌运动。

与古代不同, 现代社会重视自由平等, 施受双方不必「自卑而尊人」 。

2. 礼尚往来的现代意义

「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礼记》<曲礼上>又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16)

与古代不同, 现代社会重视公平和公义, 赞成「以德报德」, 但不会同意「以德报怨」, 而是孔子所说的「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 才符合法治精神(注17)。

3.敬老护幼的现代意义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注18)

《孟子》<告子下>云:「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19)。

《礼记》<祭义>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20)。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

现代商业社会主张良心企业, 要照顾弱势社群需要, 商场的出入通道及升降机也要「无障碍」。从市场学的角度, 这是扩大消费群, 从主流扩大至其他社会群体的需要。

(二) 「仪」在商业社会的现代意义

在「仪」方面, 包括:1.仪容整洁; 2.节庆适度; 3.绿色礼仪。

1.仪容整洁的现代意义

《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注21)。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居处恭, 执事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於进德修业。

现代商业社会, 十分重视公司员工的仪容整洁, 每天都由上司视察检查, 成为奖罚升降的评审项目之一。

2.节庆适度的现代意义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节庆, 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式。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七夕、重阳、除夕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现代商业社会, 十分重视节日的消费文化。例如新年和圣诞节, 中秋节和端午节, 情人节和万圣节(Halloween) (注22), 大小商场都堂皇布置, 更成了应节食品和消费商品公司的重点市场项目。例如近年情人节和圣诞节晚餐每位收贵高达二、三百港元; 中秋节和端午节推出豪华金箔月饼及鲍鱼带子粽子。香港各酒店竞推黄金钻石豪华婚宴, 动軏消贵数十万, 就更不足为法了。

本文笔者认为, 节庆之设, 是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因此不必过度奢华。即如二程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所云:「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23)。可见,仪式的规模在於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节的要求。

3.绿色礼仪的现代意义

2008年由中国主办的奥运会以绿色奥运为题, 重视环保, 获得世人的称许。

其实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重视「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以孔孟为代表), 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天人合一」是指人在自然面前,应「与天地合其德」,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切不可逆「自然」而行之 (注24)。

「天人合一」与现代人重视环保、重视卫生的绿色主张相近。例如上文所述的中秋节和端午节推出的金箔月饼及鲍鱼带子粽子, 配以礼盒及三重包装。减少包装, 不但可降低成本, 减少物料浪费, 也可保护地球, 为子孙后代积福。

四、众志成城: 香港同仁的部份工作简报

本部份略述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同仁的部份工作, 抛砖之意, 在於引玉, 供大家参考及讨论如何在现代商业城市以儒家思想振兴中华礼仪。

(一) 本届政纲

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本届理事会通过提倡以下政纲

三国: 国礼(拱手礼); 国服(旗袍); 国花(梅花)

三礼: 成年冠礼; 婚姻礼; 丧殡礼

三节: 中国教师节(孔诞); 中国母亲节(孟母诞); 中国情人节(七姐诞)

三语: 您好(代Hello); 再见(代Bye-bye); 爸妈(代daddy, mummy)

(二) 本届工作

经过香港中华礼仪振兴会同仁的努力, 以下工作均有所开展:

1 加冠礼

2 开笔礼

3 拱手礼

4 婚姻礼仪

5 中国茶道

6 饮食与礼仪

7 宗教与礼仪

8 服装与礼仪

9 武术与礼仪

10青少年礼仪故事100则

(三) 笔者曾参与的本届工作

2009-2010年度本文笔者曾参与的工作:

本会协办: 香港金文泰中学「成人加冠礼」-会长助理(2009年3月)

本会就立法会议员粗口事件的声明-起草声明(2009年4月)

本会协办: 香港博爱医院梁省德小学「尊师开笔礼」-鸣钟嘉宾(2009年6月)

本会与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合办: 礼仪网页设计比赛-评判(2009年10-12月)

本会赞助: 香港中小学创意创新比赛-中华文化组评判(2009年9月-2010年7月)

本会赞助: 沙田区学校校训与礼仪研究(2009-2010年)

(四)结语

总括来说,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民众文明素质的提高,自然有赖发扬和振兴儒家思想和礼仪。

然而, 香港中华文化振兴会只是一个个案, 本会限於人力物力, 只能在香港一地略尽棉力。因此, 本会愿与各位有志之士, 友好团体群策群力、众志成城, 为当前中国社会急需以儒家思想振兴中华礼仪而努力!

http://www.confucianism.org.my/internation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27

❼ 初一作文! 急急急!!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据中国艺术研究院介绍,我国戏曲剧种已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367个,锐减到目前的267个。

近年来,说起戏曲,总能听到一声声的长叹短吁。中国是个戏曲大国,一代又一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如今,戏曲已经风光不再,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盟主的地位,亦不复存在。与此相伴随,戏曲剧种的处境则越来越令人担忧,而一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20年消失了上百个剧种

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提供的一项最新调查资料表明,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1982年我国尚有394种,到了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以戏曲资源丰富的山西省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省尚有54个地方剧种,但目前只有碗碗腔、眉户、道情、武乡秧歌、上党梆子、大同耍孩、河曲二人台等10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其余只存在于民间班社,逢年过节,当地百姓操持吹打,自娱自乐。有些连民间班社也绝迹,像青阳腔、目连戏、赛戏、平阳花鼓戏、弦子腔等地方剧种永远退出了舞台,成为写在纸上的史料。

今年一直在福建、陕西、湖北等地调研全国剧种现状的刘文峰,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戏曲的专家,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国戏曲剧种流失的速度惊人,有的地区平均2—3年就消失一个。许多地方,尤其是城市,很难听到、看到当地的戏曲演出,有的仅能从庙会上一睹芳容。在西安,八百里秦川滋养出的秦腔,是陕西的主要剧种,今天很难听到。“汉调桄桄”曾是陕西的9大剧种之一,原来流行于汉中、安康、川北、陇东一带,现在这里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知当地还有这个剧种。在太原,也很难看到晋剧的演出。刘文峰说,不少剧种目前仅剩下一个剧团,这“天下第一团”的队伍逐渐扩大,而且是多年不从事商业演出,有的长达10年之久没有过完整的演出。大剧种尚且步履蹒跚,小剧种更是举步维艰,“梨园戏”几尽鼓绝,“打成戏”难以为继,“傩戏”鲜闻其音。

再过几年,几十年,许多剧种或许都只作为一种历史、一种博物馆里的纸上艺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则难觅其踪。

中国传统戏曲路在何方?

近来,中国媒体上有关传统戏曲的新闻多了起来。先是有新版的昆曲《1699·桃花扇》在北京亮相,这部戏改编自300年前的传统戏剧名著,以其动人的情节以及现代的舞台设计而引起轰动;接着,越剧在其诞生地----浙江迎来了百年诞辰,精彩的演出在当地掀起了不小的“越剧热”。不过,在看到传统戏曲在局部领域复兴的同时,中国戏曲界更为关心的话题是,传统戏剧怎样发展,才能迎合更多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下面,我们就来听听戏曲专家们是如何评说的。

昆曲、越剧都产生于中国的南方,而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京剧,则诞生于北方。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不断吸纳其它艺术门类的精华,因而在全国广为流行,并被人们誉为“国剧”。

不可否认的是,“国剧”在今天依然面临着观众稀缺、特别是年轻观众不感兴趣的严峻局面,这也影响着青年艺人的择业取向,京剧人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后继乏人的问题。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女士认为,传统戏曲要想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生,必须借鉴和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她说:

“作为京剧艺术来说,应该与时俱进。我们北京京剧院(也在)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的时代的脉搏,这个也是我们京剧人探索的一个比较重大的课题。”

而中国京剧院二团的团长于魁智先生则认为,培养年轻观众群的问题尤为重要:

“艺术要发展,要流传,演员队伍的接班人很重要,观众‘接班’其实更为重要。具体来说,35岁以下的人很多对京剧是不了解的,怎样去宣传、去普及、去推广,去让他们对京剧不能说爱好,起码让他们产生点兴趣,这是我们这代京剧演员应该做的。”

我们刚才提到的在北京上演的昆曲《1699·桃花扇》,可以视为传统戏曲进行创新的一个例子。《桃花扇》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的作品,“1699”正是它的创作年代。《桃花扇》这部戏,反映的是改朝换代岁月里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样的情节,是很容易打动当代观众的。

去年,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针对大学生观众,打造了一个“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着力渲染昆曲柔美的旋律和剧情中的爱情线索,在北京上演时颇受年轻人的欢迎。上个月,更新版本的《1699·桃花扇》上演了,这部戏在舞台视觉、服装设计上更加考究,舞台设计更让人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剧导演田沁鑫女士说,戏曲创作应该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上富于新意,尤其是在舞台空间处理上应有新的手法,新版的《1699·桃花扇》在唱腔上保持了传统,但在视觉形象、舞台造型方面迈出了探索的一步。她说:

“我还是希望在舞台视觉上有所突破,包括舞台的空间结构上有所突破。同时,在内容上我们更可能(做)的是,帮助《桃花扇》来寻找和挖掘出它已经散落或失传的古老唱段,努力把它补充起来,争取做到分寸适宜。”

昆曲的历史,至今已有600多年,被中国人称为“百戏之祖”,中国许多传统戏曲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过它的影响。昆曲的唱词华美,唱腔典雅,表演性强,19世纪以后,它发展成南方文人士大夫所喜爱的“高雅剧种”,但昆曲也因此脱离市民阶层,渐渐衰落。2001年5月,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谈到《1699·桃花扇》所作的创新尝试时,昆曲研究专家陈兆弘先生做了充分肯定。他认为,昆剧今天的创新会成为“明天的传统”。

“我们就要把昆曲原汁原味地在一部分剧团中保留下来,另一方面,我们要随着时代要创新,要革新。还要吸收我们现代新的剧种优秀的东西,甚至于国外戏曲的东西。(否则,昆曲)一旦失去群众的青睐,艺术再高雅,也没有生命力。”

与昆曲高雅的传统相反,同样诞生于南方的越剧,一直走的是“平民路线”。这点,即使到了今天也不例外----当昆曲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城市观众的时候,越剧则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农村观众身上。

杭州越剧院是一支充满活力的越剧团,上个世纪末,在越剧发展一度十分低靡的情况下,该剧团尝试“平民戏曲”的发展之路,特别注意到基层村镇中去培养观众群。杭州越剧院的院长侯军先生说:

“我们的立院之本就是打响‘平民戏曲’的品牌,坚持为观众演戏,让(基层)观众看到满意的好戏。我们选择的艺术道路是:面向演出市场,尽量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既尊重老观众的欣赏习惯,又致力于争取新观众。”

一百年前,越剧诞生于浙江的农村地区,后来,一度在大都市上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现在,越剧在许多大城市中的演出少人问津,而在农村地区的演出却非常火爆。』这也引发了戏曲界的思考:戏曲艺术的复兴,是应该定位在城市?还是应该定位在农村?

戏曲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先生认为,戏曲是一门大众艺术,在高雅与通俗的取向上不应有界线,各个剧种可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出路。他说:

“中国戏曲是全民族的,全民族的就是要面对全体群众的,农民有农民的需求,城市有城市的需求。今天,(传统戏曲)面对大众,按照不同的受众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因为现在的文化,包括戏曲在内,是多元的时代,那么戏曲也可以朝多元的方向发展。”

❽ 孙长杰的成就及荣誉

1989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展; 1992年作品《寿仙图》获得中国书画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龙舟杯”书画大赛一等奖。
1992年作品《墨韵》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全国首届花鸟画展;
1996年作品《凝馨》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优秀奖;
1996年作品《水墨葡萄》被湖南省陶渊明博物馆收藏;
1999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专题报道;
2000年作品《硕果》获中国文联举办的全国“夕阳红”书画现场大赛一等奖;
2002年作品《溢香》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书画展获特等奖,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2003年作品《佳雪》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七次新人新作展;
2003年作品《迎春》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4年作品《春韵》被邀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菜乡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
2004年作品《硕果累累》入选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书画展;
2005年作品《紫雪》应邀参加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获特别荣誉奖;
2007年作品《硕果》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大连艺术博览会,获优秀奖;
2007年作品《农家乐》入选中央电视台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协办的“描绘新农村”全国美术作品巡展;
2008年作品《傲雪》应邀捐赠给李瑞环同志主办的“桑梓助学基金会”援助贫困学生。
2009年作品《意》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0年作品《秋恬》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纪念徐悲鸿诞辰115周年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0年应邀参加中韩文化交流月活动赴韩国首尔举办画展;
2010年作品被古巴驻华大使馆收藏;
2011年花鸟四条屏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
2011年作品《硕果》入选第七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2012年8月23日应山东电视台邀请参加山东残疾歌手陈州泰山“七夕”婚礼活动并向陈州捐赠作品《事事如意》拍卖20万元人民币捐助慈善事业。
2012年12月25日,参加由中国艺术报道编辑部、艺术视野编辑部、艺报网主办,北京艺报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河北美术学院协办,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2012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邀请展暨高峰论坛。
2013年3月,为庆祝外交部《世界知识画报》创刊30周年,外交部评选刘大为、孙长杰、何家英、王西京、霍春阳、卢禹舜六位艺术家为“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出版《中国画六人集》世界发行。
2013年6月,中国台湾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华人画事》第33期“龙的传人”专栏专题报道艺术成就及作品。
2013年6月,在广州市花都书画院举办书画精品个展。
2014年3月21日第11期《齐鲁周刊》专题报道。
孙长杰最新创作多幅力作,部分被中国美术馆、北京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收藏

❾ 送礼送茶代表什么意思

茶为国饮,送茶即送文化

人送礼,讲究礼轻情意重。送茶其实不止是送茶叶,更是送文化。上下五千年,中国茶文化几千年,茶饮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已根植于中国传统。

送礼,更讲究意义,单纯为了节日送礼,显得过于肤浅。茶是世界第一大健康饮品,古有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喝茶能止渴生津、消食去腻、消炎抗菌等功能,古今医典、中外科研都肯定了其药用功效。

特别是现代生活高压、人类亚健康状况日益明显,茶饮作为风靡全球的时尚养生品,“送茶更送健康”观念更是深入人心。

送礼,意义深重,寓意着健康的茶作为礼物是很好的选择。

茶叶品质自己选,我们送的是一片心意,并不是很贵的茶叶才是好礼品。太贵的茶叶,反而让收礼人有压力,送茶,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情义,这才是最重要的礼物,也是收礼人最愿意得到的礼物。

茶叶虽然不贵,但却是高雅的礼物。

送茶叶,送健康。寄托了送礼人美好的祝愿,

送茶叶,茶之国礼,送上文化和品味。

送茶叶,更是送心意,也是国潮。全国男女老少皆可喜爱。

❿ 请回答下列问题*^__^*

1、填写日期
除夕:农历年底最后一天;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元旦:公历元月一日;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
清明: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或六日;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2、填空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前一天的节日叫(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护送重耳,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第二年,晋文公与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们发现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围成圈儿戴在头上,并将杨柳挂在门外以示纪念,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诗句(不少于3句)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偁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有关清明耕种的谚语(不少于10句)
1.“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 莫迟延” (长江南)
2.“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黄河流域)
3.“三月清明麦勿秀,二月清明麦秀齐”。(江淮)
4.“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花正当时”。(江淮)
5.“清明晴,谷雨淋,黄梅旱”。(江淮)
6.“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江淮)
7.“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闽南)
8.“懵懵懂懂,清明下种”(南粤)
9.“檐前插柳青,农夫体望晴”,(中原)
10.“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中原)
11..“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河北、山东)
12.“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 (浙江)

热点内容
绿茶花香味 发布:2025-08-31 09:43:07 浏览:237
给一朵小花 发布:2025-08-31 09:37:38 浏览:222
牡丹江市配货站 发布:2025-08-31 08:55:50 浏览:610
茶花叶的花语 发布:2025-08-31 08:45:00 浏览:842
淳萃水舞樱花 发布:2025-08-31 08:44:26 浏览:672
白兰花长 发布:2025-08-31 08:30:06 浏览:751
兰花底部烂 发布:2025-08-31 08:24:21 浏览:585
双荷花怎么叠 发布:2025-08-31 08:08:58 浏览:116
214情人节的故事 发布:2025-08-31 08:08:52 浏览:603
速写盆栽树 发布:2025-08-31 08:00:38 浏览: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