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拆字联
㈠ 对联大全
节日时令对联
春节、元旦对联
元宵节对联
清明、寒食节对联
端午节对联
七夕节对联
中秋节对联
重阳节对联
国庆节对联
二十四节气对联
喜庆祝贺对联
婚联
寿联
乔迁联
开业联
喜庆联
哀挽对联
挽联通用联
挽烈士用联
挽男/女用联
名人名家挽联
自挽联
名胜古迹对联
名山大川对联
和长江、黄河有关的对联
寺庙对联
关于长城的对联
关于故宫的对联
其他名胜古迹对联
行业对联
农林牧副渔对联
工矿企业对联
商业对联
事业单位对联
其他行业对联
趣巧对联
讽喻联、戏答联、谜语联
组合联、拆字联、镶字联
谐音联、同韵联、音韵联
缺字联、歧意联、巧意联
顶真联、复叠联、倒顺联
长绝联和隐字联
其他趣巧联
其他对联
佛教对联
道教对联
名著对联
集句对联
十二生肖对联
㈡ 七夕 合起 死 什么意思
可能是别人玩的一个梗,觉得七夕太伤人了,因为对于单身狗来说,七夕就是孤独寂寞冷,而且这两个字拼一起能拼
㈢ 对联大全
书 名:对联大全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开 本:16
作 者:李伟
出版日期:2010年8月1日
目录
节日时令对联
春节、元旦对联
元宵节对联
清明、寒食节对联
端午节对联
七夕节对联
中秋节对联
重阳节对联
国庆节对联
二十四节气对联
喜庆祝贺对联
婚联
寿联
乔迁联
开业联
喜庆联
哀挽对联
挽联通用联
挽烈士用联
挽男/女用联
名人名家挽联
自挽联
名胜古迹对联
名山大川对联
和长江、黄河有关的对联
寺庙对联
关于长城的对联
关于故宫的对联
其他名胜古迹对联
行业对联
农林牧副渔对联
工矿企业对联
商业对联
事业单位对联
其他行业对联
趣巧对联
讽喻联、戏答联、谜语联
组合联、拆字联、镶字联
谐音联、同韵联、音韵联
缺字联、歧意联、巧意联
顶真联、复叠联、倒顺联
长绝联和隐字联
其他趣巧联
其他对联
佛教对联
道教对联
名著对联
集句对联
十二生肖对联
㈣ 奇妙的对联ppt赏对联
有关的资料如下:
《奇妙的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三、学习欣赏对联,积累一些名联。
四、指导学生尝试写对联。
【教学建议】
一、注重趣味性。对联是非常有意思的,教师要教出兴趣,学生要学出兴趣。教学中让学生能体味出汉字的奇妙,揣摩出对联所体现的思维的灵性。对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联,可以要求学生背下来。
二、教学中,联系学生学过的古典诗文,引导学生从已学诗文中搜集对联。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对联,并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
【教学设计】
一、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
据说,三国时期,周瑜妒孔明之才能,欲除之,故与鲁肃设宴请诸葛亮。席间,瑜曰:我与你以对联设赌,对得上——饮酒,对不上——砍头!敢否? 孔明笑答:请出题。
瑜曰:有水便是溪,无水便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赛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亮答:有木便是棋,无木便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瑜大惊,又自恃妻子美貌,欲羞辱亮妻长得丑。便曰:
有手便是扭,无手便是丑,去掉扭边手,加女便是妞,隆中有女长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亮笑答:有木便是桥,无木便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大小乔,曹操铜雀锁双娇
瑜大怒,欲反目。鲁肃忙劝曰:
有木便是槽,无木便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当今之计在破曹,龙虎相争岂不糟.
言罢,哈哈大笑,一场干戈暂告平息。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包括对联的起源、种类、基本知识
(1)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2)对联的种类: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3)对联的基本常识:
传统的对联讲究”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从上面的“四讲”可以看出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②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③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
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
平仄相对简单说来就是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
举例: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但随着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郭沫若为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
(4)熟悉对仗歌谣
对仗歌谣(节选)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
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楼对阁,院对宫。栋宇对垣墉。墙头对屋角,寺外对庭中。
几万黄蜂寻苑圃,一双紫燕入帘栊。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
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韩对赵,吕对申。张耳对李膺。贾山对潘岳,魏绛对陈平。
萧曹汉代称良相,李郭唐朝是伟人。
心对口,面对身。皓齿对朱唇。咽喉对肺腑,肝胆对腹心。
赤面丹心诚烈士,朱颜绿鬓是佳人。
襦对袜,帛对巾。束带对垂绅。罗帏对绣被,纱帐对锦茵。
礼乐衣冠成上国,文章黼黻美吾身。
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语对箴规。
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策时。
犀对象,玉对金。宝瑟对银筝。珠璫对象筒,玉笛对瑶琴。
玻璃可作床书枕,玳瑁常为食客簪。
书对画,碗对觥。砚匣对棋坪。藤床对竹几,晓角对寒砧。
光射斗牛知剑气,志存山水辨琴音。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
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柑对桔,榧对菱。圆眼对榄仁。荔枝对松子,都李对林檎。
交梨火枣仙家品,银杏朱樱御园珍。
虀对菽,藻对萍。捋笋对采芹。春来堪剪韭,秋至便思莼。
羊肚鸡跖蔬味美,猴头凤尾菜名新。
酥对脆,粿对糇。米果对麻球。饆饠逾粽子,馎饦胜馒头。
凡糕必用糖调粉,诸饼多将面插油。
斟对酌,盏对瓶。酒谱对茶经。龙膏逾凤髓,紫笋过绿醲。
绍浙宜城醪尽美,武夷阳羡品俱馨。
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林对山茶。
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
丸对散,灸对针。百合对山棱。乌头对狗脊,枳壳对桃仁。
甘草茯苓为佐使,黄耆白术是君臣。
鸟兽 麟对凤,鹭对莺。马走对牛鸣。猴玄对豹赤,象白对鸾青。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虾对蟹,鲫对鳊。双鲤对三鳝。鼋羹卿指动,鲈脍客心悬。
鳆鲞鲳鲨皆海味,鲥鲂鲫鳜尽膳鲜。
虫名 虫对豸,蚓对蝇。蛤蚧对蝘蛉。螳螂对蟋蟀,蚱蜢对蜻蜓。
谁信蠹鱼成脉望,始知宵烛即流萤。
黄对白,黑对红。碧草对青松。丹墀对紫阁,绀发对青瞳。
鹅黄鸭绿分深浅,月白天蓝别淡浓。
三对五,万对千。两眼对双拳。孤灯对只眼,百世对千年。
春过园林花一梦,日长苑圃柳三眠。
声对色,艳对香。月影对星光。山形对地势,挹秀对腾芳。
去国心如帆影没,思乡梦与角声长。
忧对喜,性对心。意气对精神。钟情对减兴,息怒对生嗔。
旅客愁怀堆万斛,佳人笑靥值千金。
南对北,上对中。后阁对前宫。南山对北海,北斗对东风。
星光灿灿皆朝北,水势滔滔尽向东。
分别 中对外,后对前。日下对云边。山头对谷口,室内对堂偏。
户外松须凝晓露,门前柳眼锁朝烟。
如似 疑对信,似对如。似玉对如珠。黄云常似盖,新月竟如梭。
风摇樵叶如旌曳,日照荷花似锦铺。
重叠 重对叠,叠对重。岌岌对融融。依依对灼灼,喔喔对雍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助语 然对乃,且对夫。是也对非欤。散其对彰厥,乐只对刑于。
圣人所谓焉耳矣,君子如期而已乎。
将乍 久对暂,乍对将。欲绽对初芳。偏宜对雅称,甚愧对何妨。
横斜北斗夜将半,萧瑟西风天正凉。
(5)传统对联写作所使用的方法
叠字 、反复、复叠、顶真、析字(拆字、合字)、镶嵌 、加减 、翻造、双关、同音、回文、比喻 、夸张、数字、方位、联绵等。
举例:
数字联:三光日月星 四诗风雅颂
叠字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反复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复叠联: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顶针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拆字联:踢倒磊城三块石 剪断出字两重山
合字联:蚕为天下虫鸿是江边鸟
镶嵌联:天下万物皆润泽世间无水不之东
双关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同音联:无山得似巫山好 何水能如河水清
回文联: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
联绵联:独抱琵琶寻旧曲;数教鹦鹉念新词。
数字对联: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6)如何贴对联?
对联有上联和下联之分,贴对联时就要分清上下。先说说门的上下,古文都是竖排版,自右而左。这样一来,我们面向门站立时,右手边自然就是上,左手边的是下。再就是给对联分上下,对联是讲究平仄押韵的,遵循着仄起平入规则。结尾仄声(三声、四声)的是上联,结尾平声(一声、二声)的是下联,横批的书写是自右而左。
三、优秀对联赏析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赏析】用比喻手法,以天为盘星为子,地为琵琶路为弦,气象宏大,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赏析】这副对联用四个节气--大雪、霜降、小雪、清明和两个节日--端午、重阳组成。一寒一暖,形象分明,谈天说地,意境优美。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春雷似鼓,秋雷似鼓,发声鼓,收声鼓。
【赏析】上联从月的形状介绍了天文知识。下联从声音上介绍了春雷的区别,一形一声,构成一副对联,颇具匠心。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赏析】这是对联,也是诗画,联中钩画出一副美妙的夜晚醒月图。其中的数字掺进了乘法运算。上联“十四”是“七”的倍数;下联“一双”是“孤”的两倍。
四、指导学生搜集对联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对联,在以前学过的一些古代诗文里,同学们平常都积累了哪些对联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课堂互动
(1)猜对联活动
猜地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武汉黄鹤楼)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广州黄花岗)
猜人物;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屈原)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云霄,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曹植、李白)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猜行业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 (药店)
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 (茶店)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理发店)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书店)
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 (裁缝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鞋店)
四时恒满金银器一室常凝珠宝光 (珠宝店)
(2)对联练习
对联连线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一寸丹心图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
江河不洗古今恨 天地能知忠义心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补充对联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扫千年旧习,(迎万古新风)
学问藏今古,(文章贯中西)
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
爆竹声声脆,(满园春色好)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
绵绵春雨润万物,(皑皑白雪兆丰年)
六、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对联,并用毛笔写作一副对联,优秀者向同学们展示。
练习
1. 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
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
2.将下面古诗词中的对偶佳句补充完整。
远看山有色,( )。
自来自去梁上燕,(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茫茫九派流中国,( )。
画栋朝飞南浦云,( )。
四海翻腾云水怒,( )。
3.请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爆竹声声脆 ( )
华夏儿女 文武双全建传业
( )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 )
4.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 )
5.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扫千年旧习,( )
祖国江山好, ( )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
参考答案:
1、 心田似海,纳百川亦可容人
2、 近听水无声;相亲相近水中鸥;乌蒙磅礴走泥丸;沉沉一线穿南北;
珠帘暮卷西山雨;五洲震荡风雷激
3、 梅花朵朵香;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展宏图;木棉莲花紫荆,俱为园中奇葩
4、 自由民主是施政源泉
5、 树万代新风;华夏气象新;暮升日落万盏霓虹对月明
㈤ 妙趣对联
妙趣对联是指对一副对联而很有趣。通过各种趣味对联修辞手法,暗喻,谐音等,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
如:
(1)清末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某城中一中药商人花巨款买了个四品官,穿上了青天褂,时人不齿,作无情对讽之曰:“四品青天褂,六味地黄丸。”
(2)近人何颜生,清末任甘肃布政使时,有留学归来一唐姓翰林在给他的信函中误将“秋辇”写成“秋辈”,又将“追究”的“究”错为“宄”。何即以一联嘲讽:“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
(3)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
这里有则故事。一位富秀才与一个穷秀才是朋友,一天富秀才晚上到院中散步,外面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于是随口吟出上联“黑白难分,教我怎知南北”,但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了。此时,穷秀才前来敲门,说道:“青黄不接,向你借点东西。”富秀才一听,忙说“这个好说,你先把我的上联对出来。”说完,穷秀才说“小弟进门时不是对出来了吗?”富秀才一想,果然是这样,于是乐得哈哈大笑!
(4)拆字联:闲(闲)看门中月,思耕心上田。
(5)拆字联:古木枯,此木成柴;女子好,少女尤妙。
(6)嵌名联: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格)亮;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
(7)嵌名联:
两舟并进,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下联是大学仕纪晓岚的对句。
鲁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谋士,凡事小心翼翼,谁知此人谨慎有余而魄力不足,难成大事矣!
樊哙是西汉开国元勋。徐州沛县人。早年以屠狗为业。后随刘邦起兵,屡立战功,入关灭秦。
上联隐藏着“鲁肃不如樊哙”,说的是“文不如武”。
狄青:北宋名将,与南宋岳飞抗金齐名。
萧何:西汉初政治家,辅佐刘邦起义,楚汉战争中,荐韩信为大将,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并协助高祖消灭韩信、陈希、英布等异姓诸侯王。
下联隐藏着“狄青难比萧何”,说的是“武不如文”。
(8)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此联是闻名的方位联。上联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下联是纪晓岚即兴所对。南通州,即今日江苏省南通市,北通州,即今日北京市通州区。“南北通州通南北”,是说乘船沿着大运河就可以畅通无阻地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东当铺,西当铺”,是纪晓岚看到街上的当铺很多,灵机一动对出来的,“东西当铺当东西”,前一个东西为方位,后一个东西表示物体,此为借对。后来,有一书生认为纪晓岚所对下联并不太好,有些俗气 。于是他对出了一个下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果然比纪联儒雅一些。后一个春秋是指孔子修订的儒家经典之作《春秋》。另外,还有一位澳门人对出:“东望洋,西望洋,东西望洋望东西。”这里的“东望洋”、“西望洋”,都是澳门的地名,更显贴切。
(9)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
据说此联的上联是乾隆皇帝为考中探花的刘凤浩而出的,下联是刘凤浩所对。在封建社会,皇帝被认为是真龙天子,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家的一切财产都是皇帝的,人才自然也在其中。乾隆用东西南北四星比喻为天下人才,而他则是“摘星之手”,把他们都网罗来为己所用,此句很有气势,并把四个方位词都占全了,对下联颇有难度。刘凤浩不愧为才子,他用春夏秋冬四季来对四方,用地上四季之花对天上四方之星。并暗暗表明自己四季苦读,终成“探花郎”,语气中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10)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扔;由上向下读左传,书往右翻。
这副对联若仅从思想内容上看并无多大意义,若从形式上看还有些意思。上联是说一个人在夏天靠着南墙吃西瓜的情景,把南北西东四个方位词占全了。下联则独辟蹊径,用上下左右来对,描绘出读“左传”,书往右翻的状态,恰如其份,毫无做作之感,令人称奇。
(11)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相传,林则徐幼时到姑父家串亲戚,恰逢几位诗人与徐的姑夫一起连诗对句。一诗翁想考一考林的学问,便出了一上联,聪明的林则徐立即对出下联。上联是说,天上北斗七星,是七颗星星,倒映在静静的湖中便成十四点了。下联是说,南楼的孤雁虽然是一只,但在明月照映之下,“带影”便成为“一双飞”了。这副联反映了少年林则徐的聪颖机智,博学多才。
㈥ 对联大全
书名:《对联大全》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作者:李伟
出版时间:2010年8月1日
目录
对联大全节日时令对联
春节、元旦对联
元宵节对联
清明、寒食节对联
端午节对联
七夕节对联
中秋节对联
重阳节对联
国庆节对联
二十四节气对联
喜庆祝贺对联
婚联
寿联
乔迁联
开业联
喜庆联
哀挽对联
挽联通用联
挽烈士用联
挽男/女用联
名人名家挽联
自挽联
名胜古迹对联
名山大川对联
和长江、黄河有关的对联
寺庙对联
对联大全关于长城的对联
关于故宫的对联
其他名胜古迹对联
行业对联
农林牧副渔对联
工矿企业对联
商业对联
事业单位对联
其他行业对联
趣巧对联
讽喻联、戏答联、谜语联
组合联、拆字联、镶字联
谐音联、同韵联、音韵联
缺字联、歧意联、巧意联
顶真联、复叠联、倒顺联
长绝联和隐字联
其他趣巧联
其他对联
佛教对联
道教对联
名著对联
集句对联
十二生肖对联
㈦ 赤魅亡良,错别字
chī mèi wǎng liǎng
【解释】:原为古代传说中的鬼怪。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出处】:《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示例】: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近义词】牛鬼蛇神、为鬼为蜮
【反义词】志士仁人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何谓“魑魅魍魉” 】
魑魅魍魉等于妖魔鬼怪,这个解释我想应该行得通,但真要深究起来,却好像又不是这么简单。就像《邪樱》中提到的种种妖魔鬼怪,从无定乡八老到三山十八友和南宫飞燕,个个背后都有些故事。
那就先说说“魑魅魍魉”魑,同螭,也同彲。魅,同鬽。而“魍魉”,则有多种说法,比如“蝄蜽”、“罔两”、“方良”和“蛧蜽”,还有一种说法是把“罔两” 中的“两”换成三框中加一个“良”字,紫光拼音和微软2003中都没有那个字,而那个字却赫然不能算是繁体异体,顶多是咱们平时不用它罢了。
“魑魅”和“魍魉”是分开解的。而且,虽然“魍魉”是在一起,“魑”和“魅”却各有各的意思。
魑魅: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杜预注曰: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辞海》P211)换句话说,魑魅就是鬼怪——《邪樱》中的妖精应该也算是“魑魅”了。但是,有朋友可能马上会想到无定乡八老中的“刀四”,这个家伙虽然还没怎么露面,却大约不会是山里河里的,所以,刀四不是“魑魅”。
那刀四是什么?或许应该说,刀四是“魅”,不是“魑魅”。因为《说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鬽,老物精也”。《周礼》又说,“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郑玄注:“百物之神曰鬽。”也就是说,“鬽”,是百物之精灵。而“魑”这种东西,则比“魅”要复杂一点。
《辞海》中解释,魑,是一种无角的龙——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腾蛟真人,但腾蛟真人是有翅膀的,恐怕不能算——可《说文》中又说,“魑,若龙而黄”。既然 “若龙”,那就不是龙了。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种兽形的山神,郑玄则干脆说了这么一句:“魑,猛兽也。”但魑是一种像龙的东西总不会有错,在对“彲” 的解释中,有《史记》可以为证,《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龙非彲”。我私下里估计,这“非龙非彲”的,肯定就是腾蛟真人了。说完了“魑魅”,那就该说说“魍魉”了。“魍魉”除了写法多一点之外,含义也不算少。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层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无所依的样子”,前者在《庄子》里还有个寓言,甚至斑固在他的《幽通赋》中也有提及。(参照《王力古汉语字典》P1739)至于后者,《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个我很喜欢的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然,我更重视的应该是和神仙鬼怪牵扯着的东西。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 “夔”这种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再说,至少“罔两”已经有了下落——罔两——魍魉者,绣山万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来那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好吧,接着该说“魑魅魍魉”了。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有的“魑魅魍魉”这个说法?我琢磨了好久,不得要领。直到有一天去乱翻那本为《邪樱》预备下的“妖精大全”:《古本山海经图说》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前言中马昌仪引了《左传》——这大约是我能找到的有关“魑魅魍魉”的最早出处了。
《左传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人死为鬼,鬼死化为魑魅魍魉,永世不得超生,但也算是永生了吧.
【魁魅魍魉的传说】
约四千多年以前,炎黄二帝争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黄帝的一名随从,后来找机会逃了出来,回到炎帝的身边去,力劝炎帝重起战事,洗雪阪泉之耻。但是,炎帝已经年迈力弱,又不忍因自己发动战争而让百姓遭殃,没有听从蚩尤的建议。蚩尤只好去发动他的兄弟们,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魑魅魍魉等鬼怪,率领大军,打着炎帝的旗号,向黄帝发起了挑战。黄帝听到蚩尤发动大军也不禁大吃一惊,他想施以仁义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双方在逐鹿展开了大战。蚩尤使用魔法,摆出了毒雾阵,把黄帝的军队围困起来。但是,黄帝驾着谋臣风后发明的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毒雾阵。蚩尤又派魑魅魍魉去作战,黄帝则叫兵士们用牛角军号吹出了龙的声音,吓跑了这些鬼怪们。
由此可见魑魅魍魉不管在古时还是现在都是指一些杂牌小妖,据说魑魅魍魉专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长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都是木、石、禽、兽变的。
魑魅魍魉,原意为”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这里是鬼的聚居地.鬼界入口位于镬铎岛,有魑,魅,魍,魉四小鬼镇守.魑,喻氏,魅,李氏,魍,王氏,魉,梁氏.
【民间流传的九大魁魅魍魉】
主还宫,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谁会此意?——龙女
这有一则有关龙女与王山樵的动人爱情传说
清朝同治年间,山东省有个落第的书生,由于看破了红尘,独自一个人离家远游,后搭救了龙女,随着岁月的流逝,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谁也离不开谁了。到后来,天从人愿,终于成了一对恩爱夫妻。两颗心贴在一起,小日子过的和和美美。想不到,这对患难夫妻没有得到善终。
月出皎兮,劳心悄兮;有意变化,君莫笑兮——狐仙
狐王,出现在名著《西游记》中。而九尾狐,最早是出现在《山海经》。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南山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海外东经》。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形象(按照正规说法,狐,狸是两种动物,只是人们叫习惯了,统称狐狸,而只有狐有仙气,狸似乎只是是俗物)。《山海经》中的九尾狐,乃是一个能“食人”的妖兽。到后来的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九尾狐则象征子孙繁息(见《白虎通德论·封禅篇》)。“食人”之传渐隐,“为瑞”之说渐渐出现。但同样是东汉的《说文解字》中,解狐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可见,狐有灵气(妖气),在数千年前,已是公认。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狐已经被人设庙参拜,而且十分流行。唐朝张鷟《朝野佥载》说:“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到了明清,狐的形象就更加丰富了。九尾狐中最著名的妲己形象,就是在那时出现的(《封神演义》),而《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狐妖的故事更是举不胜举。“妖媚”、“邪气”、“仙灵”、“神秘”、“狡猾”,可以说是中国人想到“狐”后最明显的感觉。
老鱼跳浪,瘦蛟婆娑;巡行不已,尽职尽责——夜叉
每位夜叉族人的生命平均约有五百年,扣除年幼与年老的岁月。其中大概有三百年是战力发挥到极致的辉煌时代,但是为了维持战力不坠、同时也为了防范王者怠惰或发生其它意外,所以继任仪式每百年举行一次;不管当时在位的王者是否受到族人爱戴,都不能免除每百年便可能被除去资格的危险
君貌狰狞,君心公正;青林黑塞,唯君所命——判官
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判官位于酆都天子殿中,负责审判来到冥府的幽魂。最著名的四大判官为:赏善司、罚恶司、查察司、崔判官。前三位均为职位名,不可考。但最后一位崔判官,却是十分的出名。在《西游记》及各地的传说中,均有出现。相传崔判官名珏,乃隋唐间人。唐贞观七年(633)入仕,为潞州长子县令。据说能“昼理阳间事,夜断阴府冤,发摘人鬼,胜似神明。”民间有许多崔珏断案的传说,其中以“明断恶虎伤人案”的故事流传最广。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结论:鬼判官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曾于法华领大车,剪尾跑蹄皈我佛:南无阿弥陀——牛头
牛头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庙中,均有牛头马面的形象。
牛头来源于佛家。牛头又叫阿傍,其形为牛头人身,手持钢叉,力能排山。据《铁城泥犁经》说:阿傍为人时,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阴间为牛头人身,担任巡逻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资料说佛教最初只有牛头,传入中国时,由于民间最讲对称、成双,才又配上了马面。但也有资料说马面也称马面罗刹,同样来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阅资料中,并未发现印度神话中有马面作为冥府差役的说法。密宗中到是有“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传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远。
结论:牛头马面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
来历不明,土长土生;傍着牛哥,冥界逞雄——马面
都江堰下,千古英风。二郎在此,波澜不惊——二郎
传说盘古开天地,天上十个太阳共存,赤日炎炎,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虽然后羿接连射掉九个,可一个太阳的能量仍然太强,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饥馁满地,民不聊生。杨二郎毛遂自荐,主动向玉帝讨旨肩挑二山。为蔽强光昼夜追赶,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时因倒鞋土误了时间。为赶上太阳二郎一时性急忙中出乱,一个闪失扁担眼挑穿,两山落地,扁担脱肩,从此形成二郎山
百箭攒心,心尤未死;毅魄归来,两狼泣下——七郎
杨家将事迹深脍人口,民间戏曲常引为教忠寓孝的题材。例如双笼会描写辽王设计邀约宋帝相商国事,杨业恐其中有诈,遂命长子假扮宋帝赴约,八子护驾同行,结果大郎、二郎、三郎牺牲,四郎和八郎为辽公主所擒而招为驸马,五郎出家为僧,杨业与六郎七郎突出重围,暂驻雁门关,因无粮无援,乃派七郎至大营求救,潘仁美欲报私仇,趁机灌醉七郎,绑于芭蕉树上,乱箭射死。杨业命六郎寻弟,自己逃至苏武庙,见庙前立有李陵碑,忠奸并立,感触良深,遂撞碑而死。后来杨门只剩一家孤寡十三人,由畲太君领阵御敌,传为一时美谈。
后七郎传为阴界专管孤魂野鬼之人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刑天
云路万里,百邪不侵;西域来此,建旗羽林——辟邪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至少半数以上带有祭祀祈祷求福辟邪色彩。腊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桥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观音诞,三月清明扫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药饮雄黄酒除病消灾,六月谢灶曝经,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妇女拜月,重阳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烧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成语故事: 周定王在位的时候,周室更加衰微,而齐、楚、秦、晋等诸侯国则日渐强大。定王元年,楚庄公带兵去讨伐小国陆浑的军队,经过洛水的时候,然后毫无顾忌地在周王室的疆域内陈兵列阵,向周王室示威。
刚刚登基的周定王只好派一位叫王孙满的去犒劳楚庄王的军队。楚庄王对王孙满一点也不客气,并且非常粗暴无礼地问:“你们周室的鼎有多重呵?”
古时候,鼎是立国传世的重要器具,它的意义不比后代的国玺一类轻。楚庄五的问话,足以表现他的野心与傲慢。为了回击楚庄王,王孙满充满正气地说:“鼎的大小轻重是与德密切相关。从前夏有德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官员们晋献青铜铸造九鼎。把各种东西铸在鼎上,百姓可以从鼎上识别万物,哪些为神物,哪些为恶物。百姓再去打猎就不会碰上因为无知而害怕什么了。也可以避开魑魅魍魉这些鬼怪,因此上天保佑君臣和谐,百姓安居乐业。成王在王城立鼎,按上天的意愿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现在周朝虽然已经不兴盛了,但天命还起作用,所以你不该问鼎。”
楚庄王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好撤了军队,离开了周的疆域。
原义是只各种各样的鬼怪.现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主演: 莫少聪 / 翁虹 / 黎耀祥
地区: 香港
类型:何倩美刚从外地返港闲极无聊拨电到旧居怎料听电话竟自己自此以后不断受电话困扰从而揭发一宗命案「离骚」:杨丽及其丈夫何文田两人恩爱非常但丽行动怪异常拿菜刀切肉斩瓜制造噪音令邻居聋婆不胜其烦聋婆对丽非常憎恶於打小人却被田听见咒骂丽怒将聋婆杀死丽亲眼见田害死人不知如何好
关于 魑魅魍魉 的历史故事
传说八国联军进犯中国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膝求和。议和会上,有个洋人代表公然提出上联要求答对: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作战。
八国联军本以为无人能对此联,想借此羞辱一下清廷。但当时清朝的一位官员昂然对出下联:伪为人,袭龙衣,魅魑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即拿。
这幅对联是典型的拆字联。上联“骑”字拆开为“奇”和“马”字,“张”拆“长”和“弓”,“琴瑟琵琶”四个字上面有八个王字,八大王意寓八国联军。上联暗含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而清朝官员巧用“魅魑魍魉”四个字中的“鬼”都是在边上,“四小鬼鬼鬼犯边”意寓八国联军贸然侵犯中国的边境。这一妙对可谓有力打击了八国联军大举侵华的嚣张气焰。挑衅者听罢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