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七夕
1. 西和乞巧节的风俗分布
西礼乞巧风俗的分布,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据调查,西和县主要有何坝、十里、汉源、西峪、姜席、苏合、卢河、兴隆、稍峪、石堡、长道等11个乡(镇)。合计人口265,300人,面积744.4平方公里。礼县主要有红河、宽川、盐关、祁山、马河、永兴、城关、石桥等8个乡(镇)。合计人口201,580人,面积881.7平方公里。 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才使乞巧风俗在西礼得以源远流长、久传不衰。
2. 西和乞巧的节日来源
西和乞巧节日来源: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一个女儿,即织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西和乞巧民间传说:
据西和当地传说记载,很早以前,仇池山高耸入云,傲视群峰,雄踞八方。有一年,观世音菩萨(传说是古代西峪国妙庄王的三女儿修成;西峪国遗址尚存,在如今的西和县西峪坪上和皇城上。)应邀去赴王母娘娘的寿筵,各路大仙念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功德无量,轮番劝酒。她本来不胜酒力,但盛情难却,只好多饮了几杯。当她踏莲云、乘风车归来时,经风一吹,有点晕晕颠颠,一脚不慎,将仇池山的山尖给撞飞了,便成了现今的样子。后来,王母娘娘云游路过仇池山,见险峻异常,心里非常高兴,便在山顶上撒了几把桃核。她有了瑶池的蟠桃园还不满足,有孙猴子捣乱,实在不好看管,于是产生了营造人间仙桃园的想法。这核桃,落土生根,见风就长,越长越高,越长越大,很快便开花挂果。此后,每隔三百六十年,王母娘娘便打发七彩仙女来此地采摘。一轮又一轮,桃子酬众仙,别有风味。
话说七彩女中有个小仙女,来仇池山摘桃子的次数多了,痴迷上了人间美景,也恋上了山下的一个小伙子。后来,她偷偷溜出了牢笼似的纺织房,悄悄和小伙子结了婚,过起了人间男耕女织的逍遥日子。
仙女配凡郎,气坏了王母娘娘。她风闻此事,暴跳如雷,凶神恶煞似的来到仇池山,无情地拆散了这对鸳鸯。后来,小仙女和小伙子坚持不懈地跟王母娘娘斗智斗勇,历经了重重磨难,在观世音菩萨的帮助下,赢得了重返仇池山的自由。不过百年之后,小仙女不得不遵守诺言,返回天廷。
西和乞巧历史渊源: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据西北师大教授赵逵夫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3. 2016年西和县七夕张杰,谢娜是否要开演唱会
张杰 我想2016首轮确定11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武汉,西安,合肥,昆明,大连,南京、(目前除了首场北京确定在7月16日工人体育场外,其他城市还没有具体时间) 北京场可在和永乐票务购买门票(票价28。
4. 西和乞巧的民俗简介
“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是乞讨,巧则是心灵手巧,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有智慧。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极左思潮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这一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在全国已经基本绝迹。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使西和县积累了一大批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乞巧风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其活动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5. 西和乞巧节的习俗,由来,特产,地域风情等
西和乞巧节是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的汉族传统节日。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风俗曾一度中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以恢复。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西和乞巧传承悠久,礼节繁杂,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相沿成习,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仪式。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一个女儿,即织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西和乞巧节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
唱词
一是神灵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谷植物崇拜、动物崇拜、水神崇拜等;
二是对心灵手巧,对美好姿容风度的乞求;
三是对真挚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是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的颂扬;
五是劝人向善、劝人和谐相处。
曲调
乞巧歌曲的曲调有三种,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但歌词内容丰富,数量很多。
舞蹈
有迎巧词、泼又泼调;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
道具
有巧娘娘像、五谷供果、巧芽、手袢、头饰、云肩、拂尘、乐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工艺制品。
风俗自形成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特征:
1、活动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所有民间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节日之一;
2、崇拜虔诚,仪式隆重。乞巧活动中蕴含着天象崇拜、水崇拜、神灵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个乞巧环节都有隆重而虔诚的膜拜仪式;
3、同农耕文明息息相关。乞巧民俗根植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对牛图腾的崇拜模式,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乞巧习俗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
4、活动兴盛程度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活动越兴盛;
5、乞巧过程是重头戏,其实质是女子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的过程;
6、乞巧唱词涉及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7、分布范围广,群众基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
西礼乞巧风俗的分布,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据调查,西和县主要有何坝、十里、汉源、西峪、姜席、苏合、卢河、兴隆、稍峪、石堡、长道等11个乡(镇)。合计人口265,300人,面积744.4平方公里。礼县主要有红河、宽川、盐关、祁山、马河、永兴、城关、石桥等8个乡(镇)。合计人口201,580人,面积881.7平方公里。 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才使乞巧风俗在西礼得以源远流长、久传不衰
6. 中国陇南西和的乞巧节是为了纪念什么
到今天,很多地方的有关“乞巧”的习俗和文化都消失了,但是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它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
乞巧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乞巧”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向神灵乞求智慧、灵巧和如愿婚配。乞巧节从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一前夜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才结束,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七个环节。
看过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可能还有印象,里面有一集就曾经演到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和他的丫鬟,悄悄在书院的角落过乞巧节,还差一点被别人发现身份。
7. 西和乞巧节的门票价格是多少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如果想要更多的建议,可以到这爱在户外网, http://url.cn/2vTiIg 怎么坐车,哪里住宿可以团购,旅游线路安排,优惠门票信息,都有朋友介绍的.还有预算..希望你喜欢咯
8. 七夕是几月几日
七夕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今年阳历8月17号,本周五就是七夕
9. 结合甘肃西合,礼县的七夕节习俗,为什么七夕节是女性的狂欢节
摘要 在甘肃省西和县、礼县一带,农历七月初一前夜到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乞巧女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