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七夕
『壹』 鄂C的牌照是湖北哪个地区的
十堰。
『贰』 洞头乞巧节巧人饼的做法
食材
主料房县小花菇300g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蚝油适量料酒适量老抽适量清水适量桂皮适量干辣椒适量花椒适量葱段适量五花肉适量姜适量
步骤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11.新鲜的小花菇,没有买那种晒干的,喜欢吃这种新鲜的呢!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22.把根处理干净,我用小剪刀剪的,也不会浪费。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33.用清水将花菇洗净,用清水泡着,将花菇的香味泡在水中,一会有用处。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44.五花肉选一小块,不要太肥的,因为家里人高血压,所以我选了一块肥肉少的!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55.切成厚度在0.5厘米左右的样子放在盘中备用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66.将葱、干辣椒切成段,姜切成片,桂皮和花椒也准备好。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77.锅洗净后,加入植物油小火烧热。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88.先把花椒放进去,炸出香味,然后用锅铲把花椒铲出去。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99.将葱段,干辣椒段,姜片,桂皮一起放入花椒油中爆出香气,这一步骤用小火即可!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1010.改用大火将五花肉放到锅中煸炒,煸炒至变色。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1111.当肉香出来后,就把小花菇放进去和五花肉一起翻炒。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1212.将刚刚泡小花菇的水倒进来,也可以用高汤。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1313.等开锅后加入适量的老抽,这是为了上色,不然肉片是白色,很难看的。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1414.加些蚝油来提鲜味。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1515.加入适量的盐,由于家里人血压高,所以我加的比较少。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1616.将调料都翻炒均匀。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1717.加入些料酒可以除掉五花肉的腥膻味,增加菜肴的香气。
房县小花菇的做法步骤1818.最后大火收汁,即可出锅
『叁』 十堰市哪些地方最好玩
十堰主要旅游景点:
1.十堰市区:赛武当自然保护区,牛头山森林公园,四方山植物园,人民公园 ,黄龙古镇,黄龙库区漂流,东风商用车公司总装配厂装配线。
2.武当山特区:玄武门,玉虚宫,磨针井,太子坡,武当南神道,紫霄宫,五龙宫,南岩宫,金顶,太极湖,玄岳门。
3.丹江口市:,丹江口水库,丹江口大坝,千岛画廊,松涛山庄,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银梦湖,太极峡风景区,武当山南神道,净乐宫,丹江口库区旅游中心港,丹江口国家森林公园,骡马沟村武柱峰景区。
4.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吟峡,仙女洞,虎啸滩,金沙湾水上乐园,郧阳岛旅游度假区,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
5.郧西县:五龙河旅游风景区,龙潭河风景区,天河七夕广场,上津古城,虎豹峡景区,悬鼓观。
6.竹山县:女娲山天池,九华山森林公园,驴头峡漂流,上庸古城,施洋故居。
7.竹溪县:楚长城鄂陕界关垭城门,十八里长峡,偏头山森林公园。
8.房县:野人谷野人洞,温泉度假村,挂榜岩,显圣殿,庐陵王故居。
『肆』 湖北十堰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虎啸滩风景区
虎啸滩自然风景区雄居青龙山、乌龙寺、天井山群峰环峙之间,集山、水、洞、泉为一体,汇万山文化为一瀑。具有秦山汉水娇艳,虎啸龙吟之气势。景区山、水、泉、壁、星罗棋布、茂林修竹,形态各异,含有惊、险、奇、丽、峻、逸之美,更体现出大自然与万物之间相依、相连、同源、和谐的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静若虎穴龙渊,动成龙腾虎势。景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80米以上,日均气温不超过13℃——16℃,历来无大型自然灾害。“日不灼肤,寒不侵肌”,是夏日消暑、四季休闲的理想处所。
虎啸滩自然风景区与道教圣地“武当山”、柳陂“恐龙湖”、青曲“南猿化石”、梅铺“猿人化石”发祥地,“青龙泉”、“大寺文化遗址”、“古麇国都城遗址”、“唐濮王李泰、李欣墓葬群”,明代鄂西北山区政治、经济、文化重邑——郧府城,黄柿乡“龙吟峡”、“仙女洞”旅游胜地,形成犄角之势。是荆楚文化和大西北文化,鄂、豫、陕三省文化交融的重要门户,具有巴俗秦风之特色。
『伍』 十堰有什么好玩的除了武当山,房县,神农架,牛头山,龙泉寺,人民公园,艳湖公园,还有什么好玩的
可以去襄阳的古隆中玩,离十堰不远,到了火车站,出站口马路对面就是公交车站,坐512一元钱,终点站就是古隆中,历史文化浓厚,值得一玩。
『陆』 十堰玩一天的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六大类25处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遍及全市,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和恐龙蛋化石群,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还有新近发现的鸟脚类恐龙骨架化石。
『柒』 武当山周边旅游,武当山附近去哪玩
极差,极差,从来也没住过这么差的宾馆,基本属于地下一层,屋子里面霉味能让人熏死,一楼楼道墙壁全是雾水、水珠,楼道中间全是水雾气,被子跟刚洗过的一样,什么窗外景色极好,全是骗人的,吃饭时别人说网上订房间就是这样子,别人第二天起来也不知是什么东西把腿上咬了几十处,肯定不是蚊子叮咬的。
『捌』 十堰市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摘要 你好,十堰市好玩的地方特别的多,主要有以下这些:
『玖』 十堰市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十堰是三峡——神农架——武当山——西安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六大类25处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遍及全市,境内有道教圣地武当山,有轰动中外的郧县猿人遗址和恐龙蛋化石群,有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还有新近发现的鸟脚类恐龙骨架化石。
『拾』 什么是压岁钱的故事
压岁钱的故事
□王子今
丰子恺绘《儿童杂事诗图》“昨夜新收压岁钱。”
“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压枕边”。“压岁钱”是沿袭长久的民俗文化遗存。中国民间有以“钱”为道具的人生礼仪,如初生洗儿钱,周岁外家送彩钱金银钱,婚礼抛喜钱、开门钱、撒帐钱,丧葬落气钱、望山钱、口含钱、洗阱钱等;又有以“钱”为道具的岁时风俗,如元日贴五色纸钱,二月二引钱龙,寒食清明纸钱致祭,以及七夕钱、压岁钱等。这些民俗事象,都反映“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神奇性格。正当除夜元春盛行“压岁钱”时节,我们不妨回顾“压岁钱”故事,考察有关的社会文化现象。
清人潘荣升《帝京岁时纪胜》中《十二月·岁暮杂务》一节,说到合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锞锭”的除夕礼俗。娄子匡编《新年风俗志》也记述了越中民间新年儿童拜岁风习:“这是辈分较小的向着生存着的辈分较大的年长的人拜新的礼节。幼者要跪下叩头三响,长者只须俯首揽臂道好,不过客气一点的长辈,他就跟着跪下,还要送红纸小包的拜钱几角或几元,叫小辈去自买玩具或食物。”
这种所谓“拜钱”,通常一般称为“压岁钱”。“压岁钱”是沿袭长久的民俗文化遗存。清人顾禄《清嘉录》卷一二引陈迦陵《岁寒词》小序云:“且充压岁之钱。”又王茨檐诗:“不惜金钱分压岁。”张轶青《压岁钱》诗也有“用镇将除夜”及“回环朱缕结”句。又郭濒伽《淮阴岁除·咏压岁钱》诗写道:“红索青铜贯。”又引蔡铁翁诗:“铮铮排户投琼响,半掷床头压岁钱。”上海竹枝词中也可以看到有关压岁钱的文字。如映雪老人《除夕竹枝词》:“孩子相争压岁钱,红头绳结挂胸前。嘱他莫作顽皮事,明年须知大一年。”这些诗句,都是反映社会文化信息的民俗史料。
儿童的“喜钱”
压岁钱,是中国民间普遍盛行的礼俗现象。《谈征·事部》“压岁钱”条写道,除夕这一风俗,最初不知始于何时,陈其年《岁寒词小序》已经有“且充压岁之钱,姑贮辞年之酒”的文句。《清嘉录》卷一二关于压岁钱写道,长者送给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作者又引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州风俗,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名为“压岁钱”。其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又《俗语考原》“压岁钱”条说,民间旧俗,除夕之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一类杂盛果品食物,互相馈赠,称作“压岁盘”。并以为这是宋时除夕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盒制度之“遗意”。《梦粱录》卷六《除夜》曾经说到宋代除夕这一惯例,所进呈的什锦礼品盒因以果品为主,所以称作“果子盒”。认为这种很可能主要是以儿童为对象的“果子盒”是“压岁盘”之先声,而后又演变为“压岁钱”的意见,是有参考价值的。唐人徐夤诗作《病中春日即事寄主人尚书二首》中,有“腊内送将三折股,岁阴分与五铢钱”句,其中所谓岁阴分钱事,或许也与“压岁钱”民俗现象的原始形态有一定关系。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压岁钱”条写道,用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称作“压岁钱”。而尊长赐予小儿者,也称作“压岁钱”。民国十一年《杭州府志》引《江乡节物诗题注》也说,儿童过年,长者给以钱,用红绳贯系,放置在睡卧之处,叫做“压岁钱”。周作人《儿童杂事诗》关于“新年”的内容中,专有一首描述“压岁钱”:“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压枕边。大街玩具商量买,先买金鱼三脚蟾。”作者自注:“大钱方整者名曰‘板方�。金鱼等皆用火漆所制,一枚值钱三四文。”儿童用“新收压岁钱”“去自买玩具或食物”的情形,周作人在《自己的园地·耍货》中也有回忆文字:“倘若这是正月的前三天,再往东走去,可以在轩亭口至大善寺的路上发见一两摊做火漆货的。我还记得,青蛙六文,金鱼八文,三脚蟾十二文,果品大约是四文均一罢,至于摸鱼的老渔翁,白须赤背,则要二十四文,要占去我普通所有压岁钱四分之一,不敢轻易问鼎了。”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分岁》中又写道:“压岁钱大概即是对于小辈辞岁的酬劳,但并不普遍,给的只是祖父和父母,最大数目不过是板方大钱一百文而已。”
知堂诗“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压枕边”,似乎是说儿童于“昨夜”收到“压岁钱”后,自己珍藏于“枕边”。不过,好像也有长辈直接将压岁钱置于儿童“枕边”的情形。如蔡云《吴俞欠百咏》之九自注说,除夜临睡时,以钱置小儿女枕边,名“压岁钱”。鲁迅在《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也说到“枕边”“压岁钱”的“收”与“用”的具体关系:“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儿童年节的快乐,如同压岁钱的红色包装一般喜庆热烈。
著名画家丰子恺有《儿童杂事诗图》,其中《昨夜新收压岁钱》一幅,将周作人记述的新年儿童生活风俗描绘得十分生动。
“压岁钱”民俗的普及
关于压岁钱,地方志中有许多资料可以反映这种民俗的普及。
例如乾隆二十八年《东湖县志》记述当地除夕民俗:以银钱系小儿之身,曰“压岁”。嘉庆二年《宜兴县旧志》说,赐小儿钱,曰“压岁钱”。嘉庆十六年《西安县志》记载:尊长选大钱数十枚分赐孙子,曰“压岁”。道光二十三年《武进阳湖县合志》也说,赐小儿钱,曰“压岁钱”。咸丰二年《淮安府志》:家长分钱于卑幼,曰“压岁”。同治五年《宜都县志》又说,以红绳系钱赐小儿,曰“压岁”。同治四年《房县志》又写道,小儿以朱绳穿大钱挂胸襟,谓之“压岁钱”。同治六年《鹤峰州志续修》也说,以钱系于小儿之身,称为“压岁钱”。同治七年《武陵县志》、同治八年《续修永定县志》也有关于“压岁钱”的文字。光绪二年《零陵县志》说,用红绳编钱挂于小儿女衣带上,谓之“压岁钱”。光绪六年《巴东县志》也说,以银钱系小儿之身,称“压岁钱”。光绪十五年《罗店镇志》:“尊长拣大青钱分诸幼辈,曰‘压岁钱�。”民国六年《大理县志稿》说,尊长赐银钱于子女,叫做“压岁钱”。又如民国六年《双林镇志》:“给儿童卑幼以钱,曰‘压岁’。”民国十年《宜良县志》:“亻表钱赐卑幼者,曰‘压岁’。”民国十一年《天门县志》:“以钱系小儿身,曰‘压岁�。”民国三十七年《醴陵县志》也写道:“给儿童喜钱,曰‘压岁钱’。”
同治十三年《黔阳县志》:家长分钱与家人,谓之“压岁”。光绪六年《六合县志》则说,家长以钱遍给家人,称作“压岁钱”,似乎并不限于儿童。光绪八年《蕲州志》、光绪十五年《光山县志》也都记载除夕以钱分给家人,名为“压岁”的风习。光绪三十二年《富阳县志》:“(尊长)遍散钱于阖家大小及仆婢,谓之‘压岁钱’。”民国十二年《枣阳县志》也说,以钱颁儿童、奴仆,称“压岁钱”。民国二十三年《西平县志》也说,“除夕之夜,家长分配压岁钱于所属卑幼。”民国二十三年《新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正阳县志》、民国二十七年《麻江县志》也有关于尊长赐予卑幼“压岁钱”的内容。民国三十二年《昆明县志》说:“亻表钱赐卑幼者,曰‘压岁’。”所谓“卑幼”,指仆佣和儿童。
宣统二年《诸暨县志》:“必置千钱于床头,谓之‘压岁钱’。”里所谓“千钱”,可能是数量较多的特例。民国九年《重辑张堰志》:“长者以朱绳缀百钱贻小儿,曰‘压岁钱’。”“百钱”的数目,与周作人诗“板方一百压枕边”相合。民国二十一年《蓝山县志》:“尊属给小辈钱数十文,曰‘压岁钱’。”其数量则为“数十文”。
也有的地方,压岁钱礼俗通行于正月初一。例如民国十一年《法华乡志》:“(元旦)赠小儿钱,曰‘压岁钱’。”
可以看到,这一民俗不仅从时间来说,延续年代十分久远,从空间来说,分布地域也相当辽阔。
压岁钱·迓岁钱·押岁钱
在有关除夕元旦礼俗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压岁钱”的名称有所不同。如:
岁钱民国三十三年《蓟县志》:“于家中小孩散给‘岁钱”。”
代岁钱民国三十二年《固安县志》:“年长老人分给子女钱文,谓之‘代岁钱’。”
带岁钱康熙九年《海丰县志》:“小儿按岁系钱、芝麻壳于衣袋,曰‘带岁’。”乾隆二十九年《隆平县志》:“童男女得钱,曰‘带岁’。”民国二十三年《定县志》:“与小儿钱,曰‘带岁�。”同治七年《盐山县志》:“按岁系小儿钱于衣带,曰‘带岁钱’。”民国十八年《威海卫志》:“家长分‘带岁钱’于儿孙奴婢。”
岁岁钱民国二十二年《沁源县志》:“家长以钱给小儿,俗名‘岁岁钱’。”
拽魂钱民国三十三年《同官县志》:“给儿童压岁钱,俗名‘拽魂钱’。”
守岁钱康熙四十九年《高密县志》:“家督给子女青钱‘守岁’。”乾隆十九年《高密县志》:“家长给子女‘守岁钱’。”乾隆二十五年《潍县志》:“以钱银分给子孙,谓之‘守岁’。”道光二十六年《招远县志》:“家长集群子弟为‘守岁宴’,稚子则饼饵啖之,人予以‘守岁钱�。”光绪十一年《丹阳县志》:“家长散钱于家人,谓之‘守岁钱’。”民国三十年《潍县志稿》也记载:“以钱分给小儿女,谓之‘守岁钱’。”
分岁钱乾隆十二年《武康县志》:“家长给大小钱钞、果实之类,曰‘分岁’。”
百岁钱蔡云的《吴俞欠百绝》中有一首记述年节风习,写道:“百岁钱文盘内派,万年粮米案头供”。小注:“以果盘派儿辈,内有‘百岁钱’。”民国八年《建德县志》:“儿女未成年者赠以‘百岁钱’。”民国十九年《寿昌县志》:“尊长分给‘百岁钱’于卑幼。”民国二十六年《衢县志》:“尊长选大钱数十枚分赐孙子,曰‘压岁’。多至百文为度,亦曰‘百岁钱’。”
拜节钱清人沈钦韩《拜年诗》:“乞得儿童拜节钱,奴婢颜开各有赍。”
新岁钱《息烽县志》记载,“带小孩往贺,主人馈以钱,名曰‘新岁钱’。”
新年钱嘉庆二十年《温江县志》:“尊长与小儿钱,谓之‘新年钱’。”
迓岁钱民国二十五年《阳武县志》:“尊长以钱分赐诸卑幼,谓之‘迓岁’,亦曰‘压岁’。”
谒岁钱民国十三年《定海县志》:“长者赐以银钱,谓之‘谒岁钱’。”
恹岁钱嘉庆二十年《温江县志》:“尊长以钱赐卑幼,谓之‘恹岁钱’。”
押岁钱乾隆六十年《石首县志》:“尊长与儿童钱,谓之‘押岁钱’。”同治十三年《安吉县志》:“大小各给钱钞,谓之‘押岁钱’。”光绪三年《黄岩县志》:“家长以钱财分散子弟、仆婢,谓之‘押岁钱’。”光绪二十二年《锡金识小录》记载:崇安寺市自元日起,儿童争相趋赴。所出售的都是傀儡戏具,熔锡为小杯盘、椅桌、小铤一类,又削竹木为刀枪,糊纸为鬼脸,“大都赚骗小儿押岁钱耳。”光绪二十五年《余姚县志》:家长散钱于家属大小男女并婢仆等,“名曰‘押岁’。”民国十六年《瓜洲续志》:“分给儿童押岁钱。”民国二十年《长葛县志》:尊长赐卑幼钱,“名曰‘押岁钱’。”民国十九年《崇明县志》说事在元旦:尊长赐银钱,“谓之‘押岁’。”民国二十年《镇海县志》:家长赐钱与儿女,“谓之‘押岁’。”民国二十四年《青城县志》对这一古老民俗又有新式的解释:“儿童以鼓乐为戏,长辈给幼辈以儿童教育储金若干,曰‘押岁钱’。”《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说到“押岁钱”:“然后散了押岁钱并荷包金银锞等物。”又可见“押岁锞子”:“正值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直到近世,依然有将“压岁”写作“押岁”的。瞿秋白《赤都心史》就说到除夕长者“送小儿童的礼物”即“中国的‘押岁盘’”。
特别令人惊异的,是有将以纸钱致祭称作为祖先送“押岁钱”的说法。民国七年《商水县志》:“(除日)以纸钱祭墓,曰‘为祖先送押岁钱’。”也有称用于“供佛”的钱为“压岁”的。如民国十七年《禄劝县志》:“(除夕)以银钱供佛堂,曰‘压岁’。”
看来代岁钱与带岁钱只是书写方式不同,而百岁钱与拜节钱亦原出于一,可能就是前引娄子匡编《新年风俗志》所谓“拜钱”。至于压岁钱、迓岁钱、谒岁钱、恹岁钱、押岁钱,其音相近,哪一种定名更接近其本义,还可以讨论。钱沃臣《压岁钱诗》:“嫂具珍木半姑设筵,饭宿为新年。老人分岁浑无事,手数孙曾压岁钱。”自注:当地风俗,以五色线穿青钱排花样,“赍儿童压胜,曰‘压岁钱’。”以“压胜”释“压岁钱”的“压”字,也有可能是接近原意的。
民国四年《汉口小志》记载正月礼俗:元日、二日皆停止贸易,不扫地,不取火,不打水,蔬菜皆先熟以备用,谓之“压岁”。妇孺各佩银洋、台票,亦谓之“压岁”。钱称“压岁”相当普遍。新年停作、停炊,是各地共同的情形,然而明确称此为“压岁”的,却并不多见。
稿件来源:中华读书报
天津杨柳青年画“日进斗金”(清代)
山东滩县年画“富贵满堂”
陕西神木灯画“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画面以“钱与童子”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