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祭礼
① 正月初一新年 二月初二龙抬头 三月三祭祀轩辕 四月四 五月五端午 六月六 七月七七夕 八月八
正月初一的新年、二月二的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四月四清明节、五版月五的端午节权、六月六天贶节、七月七的七夕节、九月九的重阳节、十月十的十成节,没有四月四、八月八。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上,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
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长此以往便演化出了许多“重日”节令。
遍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不难发现一个明显的特征,以“重日”为主要节日,主要过七个重日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为七吉,再加上后起的某些佛教节日(如浴佛、中元、腊八等)及其他零散节日(如上元、中秋)。
其中,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春节,也即正月正,俗称“过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也即一月一是最重要的,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以“一月一”重日为高潮。
② 日本有什么祭祀日啊
日本从古代起就崇尚外国的技术和物品,只要是觉着好就积极地引进,随后将其“本地化”,使之变成日本文化中的一部分。日本的节日也不例外,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受中国的影响很深。日本的节日大多是依照各地神社(庙宇)的祭祀活动而沿袭下来的,因此日本称节日为“祭”。古代日本的“祭”纯属是一种向神祈祷保佑的行为,但是今天的“祭”却充满了娱乐性、戏剧性和商业性。据统计,日本几乎每天都有一个地区举行“祭”。
日本的法定节日:在法定的国民节日里,学校、机关、企业都放假。
元旦:1月1日。按照日本的风俗,除夕前要大扫除,并在门口挂草绳,插上桔子(称“注连绳”),门前摆松、竹、梅(称“门松”,现已改用画片代替),取意吉利。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吃过年面,半夜听“除夕钟声”守岁。元旦早上吃年糕汤(称“杂煮”)。
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成人节这天都穿上传统服装,庆祝成人
成人节:每年1月第2个星期一。日本的成人节源于古代的成人仪礼,而日本古代的成人仪礼是受中国“冠礼”的影响。所谓“冠礼”,指男子成年时举行的一种加冠的礼仪。从加冠这天起,冠者便被社会承认为已经成年。日本仿我国旧礼制,始行加冠制度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年)。按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冠日多选甲子、丙寅吉日,特别以正月为大吉。1948年,日本政府根据民俗规定满20岁的人要过“成人式”,目的是要让青年意识到自己已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凡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成人节这天要身穿传统服装参加官方或民间团体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内容包括年轻人宣誓、长者的祝贺和参拜神社以及参加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等(点击上图看大图 )。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据日本神话,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建国纪念日”的前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纪元节”(empire day)。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二战期间,当时的执政者为了在人民中间培植崇拜天皇的军国主义思想,将这一天作为纪念日本天皇祖先“建立”日本的功绩的纪念日。1948年在制定国民节日法时,否定了这个节日。1952年修改节日法时,又把2月11日更名为“建国纪念日”。从那时起,日本社会上就存在着赞成和反对两种不同的观点。
春分: 日历上的秋分日,按日历每年前后有所不同。歌颂自然,爱护生物。
宪法纪念日:5月3日。1947年5月3日,日本废除了明治宪法,实施新宪法。
男孩节(端午节):5月5日。在这一天,有儿子的家庭门前均悬挂着祝男孩子健康成长的“鲤鱼旗”。日本以阳历5月5日作为端午节。端午节与男孩节同日,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还摆菖蒲叶,屋内挂钟馗驱鬼图,吃去邪的糕团(称“柏饼”)或粽子。“菖蒲”和“尚武”谐音,“鲤鱼旗”表示鲤鱼跳龙门。鲤鱼旗是用布或绸做成的空心鲤鱼,分为黑、红和青蓝三种颜色,黑代表父亲、红代表母亲、青蓝代表男孩,青蓝旗的个数代表男孩人数。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力量和勇气的象征,表达了父母期望子孙成为勇敢坚强的武士的愿望。根据“尊重儿童的人格,谋求儿童的幸福,同时感谢母亲”的原则,规定这一天为全国公休日。
海之日:7月20日。制定于1941年,从1996年起成为国民纪念日。日本四面环海,为了感谢得自海洋的恩典,并祈祷能成为国运昌隆的海洋国家而制订。
敬老节:9月15日。日本人到42岁时才可以称“寿”做生日,通常被称为“初老”。到60岁时称为“还历”。77岁时为“喜寿”,88岁时为“米寿”,99岁为“白寿”,即百字少一,活到百岁就是“百寿”了。每年9月15日,日本各地都要开展敬老活动,为老人体检、整理修缮房屋、敬赠纪念品、组织慰问等。老人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日本厚生省在这一天还要发布“长寿者名单”,登载在各地报纸上,只有百岁以上高龄者才能入闱。
秋分:日历上的秋分日,按日历每年前后有所不同,是天皇秋季祭祖的日子。
体育节:10月第2个星期一。纪念1964年第十八届奥运会在日本东京开幕。
文化节:11月3日。1945年以前,这一天作为明治天皇的生日举行庆贺活动。战后,它的主题被定为“爱自由,爱平等,促进文化发展”,在这天,对文化事业有卓越贡献者被授予“文化勋章”。
勤劳感谢节:11月23日。提倡勤劳,庆贺生产发展,国民之间相互感谢。
天皇诞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于1933年12月23日出生。
日本的民间节日:
元旦:1月1日。这一天祝贺新年的到来。从元旦到1月3日这三天叫做“正月”,是不干活的。新年里,大家去参拜神社或到朋友家去拜年、喝酒,吃新年里独特的美味佳肴。孩子们玩日本式纸牌、放风筝、拍羽毛毽子。新年里,还在门上拉上稻草绳、插上松枝,意思是“插上树木迎接神灵降临”。装饰松枝的时间是1日至7日,这一期间也叫“松之内”。
镰仓节:2月在秋田县横手地区。在镰仓节前夜,孩子们聚坐在一个纵横2米左右,被称为“镰仓”的雪屋里喝甜酒、吃甜饼,屋的中间设一祭坛,用来祭拜水神。在为期两天的镰仓节期间,游客们被请进雪屋,品尝日本米酒和米糕(点击左图看大图 )。
女孩节(偶人节):3月3日。这是日本女孩子的节日。这个节日起源很早,要上朔到700年前的平安时代。如今的庆祝方式是从江户时代传下来的。有女孩子的家庭都要供出小巧的偶人(也叫“雏人形”),祝愿家中女孩成长与吉祥。这种小偶人价格昂贵,女孩的父母,尤其是外祖父母,差不多都要为她买一套精美的小偶人。少的摆一层,多的用“偶人架”摆上好几层,最多的可摆七、八层,而最上的一层,大多是一个皇帝和一个皇后。女孩从一岁时得到这些小偶人,以后每年3月3日都要拿出来陈列,直到出嫁时带走。
七夕(乞巧节):7月7日,被隔在银河东西两岸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只能在每年的这一天相会。这是中国的传说与日本古老的习戍俗的融合。7月7日这天,人们在庭院前供上玉米和茄子,把写有歌词、心愿的五彩诗笺系在竹竿上,祈祷女孩子的手艺象织女一样灵巧。据说在日本,七夕节始于圣武天皇天平六年。每到“七夕”,妇女们便在一起玩各种游戏,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乞巧”。
盂兰盆会:8月15日左右。盂兰盆节是日本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又称"魂祭"、"灯笼节"、"佛教万灵会"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祷冥福的日子,现已是家庭团圆、合村欢乐的节日。每到盂兰盆节时,日本各企业均放假7至15天,人们赶回故乡团聚。在小镇和农村生活的人还要穿着夏季的单和服跳盂兰盆舞。
赏月:阴历8月15日和9月13日夜晚月圆之时,用麦芒装饰门窗,以酒和团子供奉月神,祈祷度过顺利、美好的秋天。
彼岸:春分、秋分前后7天时间。这期间祭祀先祖亡灵,举行佛事,前往扫墓。
“七五三”节:“七五三”是日本独特的一个节日。每逢11月15日,3岁和5岁的男孩、3岁和7岁女孩穿上鲜艳的和服去参拜神社,祈愿神灵保佑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一帆风顺。据说这种习俗始于江户世代中期。这一天,孩子们都要吃“赤豆饭”,还要吃专为庆贺“七五三”而做的红色或白色的棒形糖果“千岁糖”,希望孩子吃了可以活泼健壮、长生不老。古时日本人视奇数为吉祥之数,其中“七五三”又是最无忌讳的数字(与之相反,四和九是日本人最忌讳的数字)。
除夕:12月31日夜晚,人们一边倾听寺院里传来的108响除夕钟声,一边吃荞麦面条。它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的祈祷,愿它象荞麦面条一样久长。
另外,日本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节日、纪念日:
北方领土日:2月7日。1855年2月7日,日本和俄国缔结了《日俄通好条约》(即“下田条约”),规定北方四岛为日本领土。1981年1月6日,日本政府举行的内阁会议上正式决定把2月7日定为“北方领土日”,以推动收复北方领土的运动。
比基尼日:3月1日。1954年3月1日,美国在比基尼岛上空爆炸氢弹,残害了二十多名日本船员。日本人民每年在这一天都举行活动,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核战争政策。
入学式:在日本,学校新学年、幼儿入园仪式、公司欢迎新人都是在樱花盛开的4月举行。在日本人看来,万物如此开头,是理所当然的。
高山祭:4月14-15日。高山祭是岐阜县高山市祭祀“产土神”日枝神社一年一度的节日。由市内各界组织的豪华的花车参加祭典,在市内各条街道游行。
夏节:数以万计的群众在东京的浅草庆祝为期三天的夏节,迎接夏天的到来(左图 )。
富士山“开山”日:7月1日。每年由此拉开登山季节的序幕。
京都“大文字”送火节:8月16日。在京都市东郊如意岳(也叫大文字山)举行的盂兰盆会。在这座山的中腹,设有75座火床,形成“大”字,在火床里放松木劈柴,在晚上八点钟左右同时生火燃烧。“大”字的第一笔画长73米,第二笔长146米,第三笔长124米。据传说,从前如意岳山麓耷座寺院失火时,这寺院的主佛阿弥陀如来佛升在山顶上发出光芒,照亮四方。从这以后便每年举行“送火节”,纪念阿弥陀如来的灵验。
防灾日: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后,日本各届在每年9月1日这一天都要进行规模不同的防灾训练或演习。
厕所日:11月10日。日本厕所协会于1986年1月在“第一届厕所讨论会”上决定每年11月10日为“厕所日”。
③ 谁有七夕节的祭祀词,谢谢各位大大了
七夕是传统的节日,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不是什么需要祭祀的日子,自古至今,也从来没人祭祀过牛郎织女,所以你所说的什么祭祀词,简直太荒谬了,没人会有什么七夕节的祭祀词。
④ 求华夏传统祭祀流程。七夕拜织女和拜魁星的具体流程!(例如端午/中秋/重阳)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吃巧食: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七夕储水红头绳七个结: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七姐会”: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穿针走线剪窗花: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净水视影定验巧拙: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接露水: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⑤ 在七月中元节那天,应该怎样正确祭祀祖先
说到中元节,不得不提到佛教的盂兰盆会。在印度佛教中,佛教徒为了纪念先祖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佛教中认为 盂兰盆可以用来解救已经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从上面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的时候,中元节前夕,人们会去市井买一些纸糊的各类冥器以及《尊胜目连经》,然后在中元节的时候,烧给故去的亲人。
并且,在七夕过后,则会有“目连救母”杂剧的演出,持续五十日。中元节前一日,也会有其他物品的贩卖,比如楝叶,祭祖时铺在桌面上;麻谷窠儿,用来系在桌脚上,等等。除去这些祭品以外,还会设大会,焚钱山,设孤魂之道场等等。
上面说的宋代的中元节的风俗,其实和现在我家乡的差不多。今日陪着母亲去街上买明日祭祖的物品,在街面上有着琳琅满目的物品,比如纸糊的房子、衣物等,这与东京梦华录中的相似,并且还有大量的钱币等,这些均是在明日祭祖时烧给亡去的故人的。除此之外,母亲还会准备一些菜品,再加上一些糕点,并且有所谓“神三鬼四”的说法,就是给神上供要准备三道菜,鬼是四道菜。我的岳母是信奉佛教的,她还会在中元节到来的时候,为亡去的故人诵经,用以超度。所以说,其实现在中元节的习俗和宋代的时候相差并不很大,多数都是传承下来的。
⑥ 日本在七夕挂在街上的大型装饰物叫什么
日本七夕的祈福七装饰
日本过七夕时会在竹子上绑上愿望与纸做的装饰物(好像圣诞版树啊),又称权为「七夕竹」。
来看看「七夕竹」上面有哪些祈福的纸装饰品。
1.纸衣(かみごろも)-祈求灾难与生病的远离,还有缝纫的进步。 象徵织女所织的衣服,也是对神的祭品、挂在七夕竹的最上面。
2.吹き流し-象徵织女织布的线,整个装饰里的主角。
3.短册(たんざく)-祈求学问与书道的进步。
4.千羽鹤(せんばつる)-祈求家内平安,健康长寿。
5.投网(とあみ)-祈求丰收。
6.巾着(きんちゃく)-祈求商业茂盛。
7.屑篭(くずかご)-清洁跟节约,七夕结束后用来装这些七夕竹上的装饰物的垃圾桶,培养清洁跟节约的心
⑦ 七夕节能给父亲祭祀吗
这有什么不可以的,七夕只是民间的一个节日,以前基本都不过的,现在商家为了促销回,把这个节日答又退出来,其实哪怕逢年过节,该祭祀还是得祭祀啊,中国是个重视礼仪的国度,从古至今,每封大节日,都是要先祭祀祖宗的,所以你不用担心。
⑧ 中国12个传统节日习俗有那些
中国12个传统节日习俗分别是:
1、春节习俗,年夜饭: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⑨ 韩国有七夕节吗
韩国有七夕抄节,七夕的日子是农历7月初7。
韩国七夕节的习俗有祈拜织女星、祭祀、晒书曝衣。
1、祈拜织女星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2、祭祀
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风俗,这是一种让巫婆祈求子女安然无恙的仪式。
3、晒书曝衣。
七月是炎热天气逐渐消失的时期,也是农家繁忙的农活结束后等秋收的时期,少许过着清闲的时间。所以过了阴雨季节后的这时候,农家有着把夏天阴雨季节期间的潮湿衣服和书拿出来晒干的风俗,这名叫晒书曝衣,所以,这天各家各户的院子都堆满了拿出来晒的衣服和各种书籍。
⑩ 韩国有七夕节吗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来是中国的习俗,内后传到了韩国,恭愍容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给百官们。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韩国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净的井水,牛郎织女不再成为祭祀对象,她们主要是为了祈求亲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则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传统食品有面条、麦煎饼,还有蒸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