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漳州

七夕漳州

发布时间: 2022-01-09 12:17:32

『壹』 福建省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人物故事。

福建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舍、回、蒙、满、高山等31个少数民族。主要的节庆有:春节、元宵灯节、端午节、中秋节。另外,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最富特色的有:端午龙舟赛。惠安女服饰、舍族婚礼、崇蛇习俗和人鱼同乐等。
乌龙茶的故乡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伎伎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96年,安溪“铁观音茶王”在厦门、广州拍卖,每500克茶叶,达16万一18万元人民币。乌龙茶对日本、新加坡、马来两亚、印尼和菲律宾等游客颇有吸引力,特别是日本游客对安溪;“铁观音”简直到了崇拜的地步。
吃鸡蛋的风俗
吃禽蛋的习俗据传说是图腾崇拜的遗存,或者说是图腾崇拜的传承。自古以来,城乡家家几乎都养母鸡,都有鸡蛋,鸡蛋又很富含营养成份,吃蛋又很方便,所以,婚丧寿床,怀孕产儿,贺喜送礼,亲友吃请,礼尚往来,都少不了用禽蛋作为礼品和食品。但煮蛋方法很多。煮给不同人吃有不同的煮法。
还有一种常见的习俗,即孕妇和产妇要吃很多蛋。妇女怀孕三四个月时,其母要给她送蛋,俗叫瞧胎。瞧胎的蛋也有送一百多个的。产後其母还要送几次蛋去。产前产後,共计送蛋几百个。产妇吃的是油炒蛋或油煎蛋,并要放生姜末或生姜丝,取其暖性。旧时产妇坐月子期间,必须餐餐吃蛋,以加强营养,滋补身体。同时,小儿三朝时要给亲友邻居散红蛋,带壳煮蛋熟後染红色,谓之红蛋。散得多的要花几百个蛋。小孩过生日,还要请亲人吃生日蛋糕。
福建省中秋习俗
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甯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
泉州人喜在笋江荡舟。据说,中秋夜三更时分,笋江桥的每个桥孔都映出一轮皓月,清源、紫帽两山映影江中,"笋江月色"由此得名。此外,还有"烧塔仔"、"放孔明灯"等活动。
泉州-民间风俗之七夕
与全国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称“乞巧节”,讹音“七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 7 盤,点 7 支香,用 7 根针、 7 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漳州-布袋木偶戏
福建保留著不少古代传统文化,其中戏居文化最为绚丽多彩。福建木偶戏颇负盛名,以漳州“布袋木偶戏”和泉州“提线木偶戏”为最。福建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被海外同胞称为“乡音”。闽剧芗剧、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是福建传统戏剧。
漳州民间艺术的一杂奇葩,曾先後到亚、欧、美、大洋州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它由艺人以单手或双手操纵造型高50釐米的木偶进行表演,所以也称掌中戏。主要擅长表演两人对打场面,及骑马射箭、飞檐走壁、舞狮舞龙、转碟顶碗等特技动作,尤其是“虎戏”、表演“虎威”、“虎趣”,更是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大名府》、《雷万春打虎》是传统剧目,如果到漳州旅游,有机会观看木偶剧团的演出。

『贰』 漳州的节日习俗

漳州没有什么习俗的,只有几个典型的。

流行于漳州市区、龙海及九龙江沿岸村庄的一种习俗。它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地俗称“五月节”这一天举行,规模盛大,参赛船只多达一百多只,每条船长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别漆成红、黄、青、黑、白等各种颜色,象征红龙、黄龙、青龙、白龙等。比赛时船头一人击鼓,船尾一人敲锣,作为指挥统一划船的信号,船当中一人手持五彩缤纷的“蜈蚣旗”在空中挥舞,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喝彩,场面十分壮观。

『叁』 七夕居然有另类传统:虐媳、逼死老婆真有此事吗

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发源于中国,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而这么美好的日子里,却有着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传统。

如今的七夕节,是一个美好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和自己的恋人在一起祈求幸福,快乐。更是有很多人为了图吉利,挑在七月初七这一天喜结良缘。所以关于虐媳、逼死老婆的事情,只是一个传说,并不确定是不是真有此事,也就不存在这个另类传统了。

『肆』 听说七夕的时候漳州要举办婚博会

是有听说,婚庆博览会!

『伍』 闽南七夕习俗

闽南七夕习俗:抄在闽南地袭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闽南七夕风俗:

糖粿做法

1.材料很简单,只要适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内,加适量的开水,用筷子搅拌均匀。

3.待不那么烫了,用手和成糯米团。

4.抓一块糯米团搓成长条,掰一小块揉成圆子,用食指在小圆子的中间按一下,成一个小洞。

5.取一煮锅烧开水,然后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会儿就烧开了,见糖裸胚子浮起来了,用漏勺捞起。

6.少许花生用干锅小火炒,见颜色变黄就熟了。

7.盛入一装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动几个,让糖裸入味就可。

8.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时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陆』 漳州传统民俗有哪些

一、春 节

春节俗称“新正”。正月初一,黎明即起,穿新衣裳,礼神祭祀祖先,开门放鞭炮,叫做“开正”,1994年底市区禁止放鞭炮,此俗废,但乡村依旧。主妇煮甜线面汤、敬祀神祗后,每人必食, 祈求全家幸福长寿。再以3碗饭,插上红纸花,俗称“饭春枝”祭祀先人,祝祷家庭粮食充足有剩余。随后拜年。到尊长、亲友、邻居家道“恭喜”;主人家则以朱盒(俗称“荐盒”)盛糖果糕点、蜜饯,并泡以甜茶,热情款待客人。至亲好友,主人以佳肴美酒招待,叫做“新春酒”。客人告辞,双方都以“红包”(压岁钱)和红柑(双数)赠予小孩。清同治有《竹枝词》云:“元旦春为一岁魁,大家拜贺礼相陪。儿童也解称恭喜,赚得红柑满袖来。”

初一这天有很多禁忌,三餐不吃粥,避免出门遇雨;不扫地,不倒垃圾于户外,意为财不外泄;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话;忌打破碗碟用具;不能到井边挑水;不动针、不缝衣、不动刀等。如今很多青年已不忌讳,但仍有一部分人遵行不讳。

正月初二,“请女婿”。夫妻携带儿女,带着礼物谒娘家,向岳父、岳母拜年。娘家备筵席请女婿,礼节十分隆重,现民间仍多循此俗。初五,商店恢复营业,小商贩走街串巷吆喝喊卖,家居开始打扫卫生,转入日常生活。

初九子时,用“三牲”、甜粿、水果等敬天公。

十一晚上,吃豆腐、韭菜、瘦肉,称为“吃福”。

清以来,春节期间芗城有一种特别习俗即“逛公爷街”(今南昌路,是清时海澄公黄梧住所的街道),内中有风味小吃摊、售货摊、戏台、布袋戏等娱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改游“娱春场”(1965年废),址在中山公园或体育场,在保留原有的娱乐外,增设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并在春节期间组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慰问教师、举行团拜、开新春茶话会等活动。自90年代起时兴家庭卡拉OK,为传统佳节增添祥和热烈的节日气氛。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俗称“上元节”。

明,用木做灯架或结灯棚于繁闹处,十一晚即试灯。灯用纱或纸做,杂以五色,剪人物极其精巧,有一灯费数十金者。十四、十五日连街接市,荧煌如火城。游人络绎,或拥细乐徐行,箫弦缥渺,谓之“行街”。儿童结队张船灯,步驾于街市,鼓乐蹈歌喧闹达曙。少年聚会僧寺赛机炮,烟花流星错落,观者如潮,十五、十六夜尤盛。清,除做花灯,扎鳌山、放火炮外,子弟还扮仙狮、竹马、龙灯诸戏。《竹枝词》咏元宵:“满城灯火巧安排,兢看鳌山景物佳。北管南腔听不断,几番箫鼓过前街。”新娶媳妇站于元宵灯下任人观看。

元宵节除“闹花灯”外,还有“送灯”和“穿灯脚”旧俗。“送灯”指已婚嫁的女方娘家为男方送花灯,闽南方言“莲”与“连”、“灯”与“丁”(孩子)谐音,作为祈祝“连生贵子”或“早日出丁”。“穿灯脚”是已婚未育的妇女,为祈求添丁,在上元期间,去街上鳌山灯棚底下,钻出钻入向灯神“求丁”。此俗已废除。

今俗,自十三月夜街头巷尾、宗祠宫庙就张灯结彩。游人涌上街头,赏花灯、猜灯谜。 上元节除吃“上元圆”外,家家户户必吃“蚝仔兜”,即海蚝拌番薯粉煮面线。俗谚道:“蚝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其间巧手主妇要烹饪出最拿手的菜肴,到宗祠奉祀祖宗,谓之“摆菜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元宵节仍沿袭下来,并由政府部门牵头,各企事业单位为主,在中山公园或体育场举办元宵花灯展览。花灯除原有的宫灯、走马灯、莲花灯、绣球灯、鲤鱼灯等等品种以外,又设计了配以声乐、布景等新型花灯。组织民间的弄龙、舞狮等踩街游行。举办芗剧演唱,文娱晚会、体育比赛、猜灯谜、舞会等活动,赋予元宵节新的内容,又不失其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做 福

农历二月十五日,明、清,诸乡筹钱物、备牲礼,祭土神,祭毕,群饮于庙分胙而归。称为“做福”,现在已鲜有做福。但二月初二为灶王公生日,家家户户用糕饼饴糖供奉灶君,祈求合家平安,家畜兴旺( 有的人家同时供土地公)。清《竹枝词》曰:“祈农报土事无关, 打鼓吹箫赛社还,近日民风多演戏,乡村亦唱外江班”。

四、上 已

阳春三月三为上已。明、清时,采百草合米粉作细粿, 祭祀后互相赠送。今居家则用“润饼”祭祀玄天大帝和祖宗。有的人家则吃“卤面”。有《竹枝词》咏道“三月三日天气长,祖祠祭罢共称觞,豆芽葱韭兼春笋,好卷新煎麦饼香”

五、清明节

清明节扫墓以祭祀祖先,《竹枝词》咏道:“门前插柳雨初晴,令节今朝又一更。簌簌棠梨城畔路,谁家上冢祭清明。”芗城习俗扫墓有二种形式:一种叫“巡墓”,只用糕饼致祭,为墓冢除草添土、焚楮锭,以纸钱置墓头。另一种叫“培墓”,先拜后土,再拜正墓。以酒食为祭品,其中必有甜糯米糕,俗信为了祈求祖先庇佑子孙日子过着甜美。然后“压纸”,即用石头压住纸钱。若是新坟的第一次清明,子孙祭扫完毕,须分食煮热的鸭蛋,然后将蛋壳放在坟上。新坟要连续3年培墓,以后每有娶新娘或添丁后的清明也要培墓。平时对坟墓不可随便动土。妇女也可参加扫墓。

丧家扫墓第一年必须在节前扫墓,第二年为当日,第三年在节后。其余清明节前后10天,扫墓、修墓、拾骸移葬的,凡事无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清明,人们纷纷到烈士陵园扫墓,追念先烈以寄托哀思。

六、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生日,旧时各寺院的和尚沿门唱梵曲化缘,说是要颂经礼赞洗佛像,求布施“洗佛钱”。有《竹枝词》曰:“龙华浴佛久相沿,和尚游街藉乞钱。毕竟俗根仍未离,也须一洗脱尘缘。”现已废。南山寺每逢此日,仍举行龙华法会,参加者多女香客。我是一个十足的小笨蛋,但是我乐于做笨蛋;正如那死不承认自己是什么的家伙!

七、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端午这一日,家家户户在门楣上悬插艾、菖蒲、松、柳枝、大蒜头,叫“五端”;饮雄黄酒或以之在儿童额上涂写“王”字;绣香包内装中药茱萸、檀香等香料,佩带在儿童胸前;饮午时水、午时茶(午时到井中汲水,用以泡茶)。这都是驱邪除毒的风俗。除此外,是日要包粽子、做卤面、备菜肴敬祖先拜神明。粽子的品种有肉粽、碱粽、豆粽等。丧家守孝期间不得蒸粿做粽,其家粽子由亲友赠送。赛龙舟是芗城端午节最热闹的盛会, 从五月初开始至月底,九龙江畔分地段轮日举行,奖品过去是当地商家富户捐来的,在终点把奖品挂在竹竿上,飞舟争渡,力争上游,谓之“夺标”,水上盛会,热烈非凡。有《竹枝词》赞曰:“端阳佳节可人天,溪北溪南竞斗船。金鼓声喧齐喝采,锦标争夺看谁先?”

八、天门开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天门开”。,俗信此日晒衣服不患虫蛀,读书人晒书,居家人涤井成俗。有《竹枝词》曰:“晒衣六月虫能除, 酷热金乌灯太虚。此日‘天门开’好晒,郝隆推晒腹中书。”此俗今已废除。

九、半年圆

农历六月十五日吃“半年圆”。是日要做半年圆以祭祀祖先。此圆和“冬至圆”有所不同,是用粳米做成,中掺点红色,蒸热加红糖煮吃,以此寓半年团圆。

十、七 夕

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巧节”。妇女陈瓜果7盘, 茗碗炉香各7数,用针7枚,取绣线,于焚纸光下,伏地俄倾穿之,以能否穿过多寡评巧。俗说乞得巧的少女,在夜深人静时,扒在井边能隐约听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泣声。

现芗城人在七夕这天只喜吃“白酒”。晚上,用碗盛一碗清水,小孩把新缝衣针放于水面,浮者为“巧”。

十一、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鬼节”,俗称“七月半”。这一日,家家祭祀先人,烧楮钱纸衣。道家在道观作斋醮,僧尼在寺院作盂兰盆斋、备丰富的斋品,祭祀孤魂野鬼。沿九龙江畔的百姓祭祀更为有趣。夜幕降临,人们在河滩上摆上八仙桌,桌上供五牲或三牲祭品。道士和尚念经,为野鬼超度,谓之“普渡”。烧过纸钱,便放“水灯”。所谓“水灯”,即用砂钵装油,点燃灯芯,置于溪中,任其漂流,顺水流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带有封建色彩的习俗渐废。

十二、普 度

中元节为“鬼节”,延为“鬼月”。整个七月,大肆铺张,各街道里巷以及农村,从初一到三十日,排日轮流做“普度”。

七月初一称“开巷口”,即“开地狱门”,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一盏“普渡灯”,终月不熄。直到七月三十“关巷口”,即“关地狱门”才把灯取下烧掉。

七月间,每天都有一方百姓做普度,称“普度日”。以牲礼菜肴敬祀鬼魂。祭完就大开宴席请客,晚上演戏,各村社街巷互相攀比,铺张排场,终成陋习。到七月三十“关巷口”又设祭一次。旧时在公爷街,搭高台、竖灯杆,设“孤棚”,祭无主孤鬼,并延僧礼忏,法事完毕,满戏台子食物任人们抢回去吃,俗称“抢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禁止普渡,至七十年代普渡活动已有较大收敛。但八十年代后,城乡生活水平提高,铺张浪费大搞普渡有所回潮,由此而产生的酗酒闹事也濒濒不断。由于政府加大力度宣传禁止普渡,至九十年代城市居民已废除此陋习。

十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是日以酒肉,月饼敬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并演戏以酬神,寓意春祈而秋报。旧俗中秋夜要拜祭月娘;妇女要“听香”;小伙子用刀砍甘蔗,以卜行运,称作“蔗卦”。有《竹枝词》:“今宵设酒到三更,共赏中秋月色明。最是人间多问卜,不求财利即功名。”民国期间,富户购月饼并宴请亲友,喝酒赏月,猜迷、射覆。晚上,占卦人满街,旧俗认为八月十五晚的卦最准。上举习俗今已渐废。

现中秋之夜,于月下设置水果(以柚子为主)、月饼再泡上一壶茗茶,边泡茶边吃饼边赏月。每逢此佳节,更有海内外朋友欢聚一堂,共赏家乡明月。

十四、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九月节”。旧时出游登高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俗称在重阳吃柚子补头脑;吃番薯、芋头补四肢筋骨;吃花生补手指;吃红柿补心肺。《竹枝词》咏道:“九月黄花秋色妍,登高落帽说当年,儿童游戏贪逃学,偷向城头放纸鸢。”儿童在芝山放风筝,游人至暮才散。

现在芗城人在这一天邀友人登高览胜。这一时间,学校组织远足,或举行爬山比赛,或放风筝。自1988年国家定此日为“敬老节”后,社会各界在这天开展形式多样的尊老、敬老活动。

十五、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旧时迷信的居民,在这一天都要焚香点烛,以牲礼敬祭“三官大帝”,并于大厅前,悬挂三盏玻璃宫灯,名之曰“三界公灯”。此俗今已废除。

十六、冬 至

在农历十一月间,夜长昼短。凡外出者这天应尽量回家和家人团聚,合家品尝“冬节圆”,谓之“添岁”。各家族聚集宗祠祭拜祖先,必有“冬至圆”为祭品,称作“秋祭”由古稀又有功名的老人谒祖,嫡系长房裔孙主祭,祭完排宴、分胙肉始毕。《竹枝词》曰:“家家辗米煎圆香,祭祖祠堂共举觞。刺绣传闻添弱线,一天添得一条长。”我是一个十足的小笨蛋,但是我乐于做笨蛋;正如那死不承认自己是什么的家伙!

十七、尾 牙(牙祭)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尾牙,家家户户“做尾牙”,敬地基主。三资企业老板请员工吃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日东家不但要办丰盛的酒肴祀地基主,还要遍请伙计表示犒劳,并以做“尾牙”酒宴决定明年伙计的去留。

十八、送 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俗称“送尪 ”,以三牲酒礼供奉宅君,祭品中糕饼饴糖必不可少,俗信可粘住宅君说坏话的半边嘴, 祈求宅君“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这天又称“小年夜”,家家灯火通明,燃放鞭炮,为宅君送行。《竹枝词》曰:“送神祀灶敬陈牲,风度家家爆竹声。为祝来年运气好,香灯供奉到天明”。送神后清扫房宅,俗称“清沌”。待到正月初四,再隆重地迎接宅君下降,祀礼如旧,谓之“接尪 ”。

十九、除 夕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 ,叫为除夕,俗称“廿九暝”或“年兜夜”。俗语道“大人乱操操,囝仔爱年到”。说的是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要忙于诸如打扫卫生、 缝裁衣服,炊糕做粿 、杀鸡宰鸭、备办年货诸事,孩子们却因年兜而大饱口福、 新衣斗艳而欢天喜地。

除夕当天下午,要以三牲、饭菜、年粿等供品,祀神祭祖, 谓之“辞岁”。然后要贴大红春联、门签和年画,装饰布置房间。逢居丧人家不贴春联。除夕之夜,外出亲人均要回家团聚,吃“年夜饭”。旧时饭桌下放一小火炉,谓之“围炉”。菜肴常用韭菜、萝卜、鸡谐音“天长地久”、“好彩头”、“起家”,还把比喻聚财的蛤壳撒在门后或床下,象征发财致富、金银满屋。“围炉”时,全家人不分贵践、亲亲热热;席间禁忌说不吉利的话;偌若有亲人在外未归的,席上应为他留座位,摆上碗筷、酒杯、以示团聚;已婚女儿通常在夫家参加“围炉”,不上娘家的团圆桌。围炉后,长辈要给儿孙们分“红包”(即“压岁钱”)后来逐渐发展,能挣钱的后辈也给长者“红包”。另外,宴席结束, 主妇要盛一碗米饭放于厨房,上插一红纸花,俗称“春饭”,谐音“剩饭”,祝愿来年足食。又有用红绳扎二整支甘蔗,倚置门后,寓意来年佳境有如甘蔗节节甜。接着便是“守岁”,俗信守岁要“竟夕不眠”,能使父母祖辈长寿。旧俗是怂恿儿辈赌博,或猜迷、行令、讲故事,一夜未眠。点长明灯至初五方熄。

此外,在旧社会芗城还有个讨债的特殊习俗,通常欠债要于过年前还清,除夕之夜便是当年结账还债的最后期限。因此,财主是夜分派伙计,手提灯笼四出收账讨债。而这天晚上的城隍庙( 今延安南路与修文东路交会处)按例公演戏曲,并依习俗在演戏、看戏期间,不许盘索债务,给一些无钱还债的人有个躲债的场所。故除夕之夜城隍庙演出的戏被誉为“躲债戏”。

『柒』 闽南七夕习俗是什么

闽南七夕习俗如下;

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2、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4、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

5、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捌』 乞巧是怎么来的

古代留传下来的

『玖』 怎样过七夕节

是否是单身,不过我想应该不是,照情人节的方法过呗

热点内容
太原樱花园门票价格 发布:2025-07-01 07:13:51 浏览:860
巧绘樱花海报 发布:2025-07-01 07:07:03 浏览:190
玫瑰花的折法步骤图解 发布:2025-07-01 07:02:20 浏览:89
金石榴盆景 发布:2025-07-01 07:00:46 浏览:748
米依花的花语 发布:2025-07-01 07:00:42 浏览:937
六尺牡丹国画 发布:2025-07-01 06:54:06 浏览:318
玫瑰香水点评 发布:2025-07-01 06:40:43 浏览:38
盆景杨桃 发布:2025-07-01 06:32:19 浏览:362
玫瑰对对碰 发布:2025-07-01 06:18:16 浏览:487
白玫瑰的功效 发布:2025-07-01 06:14:43 浏览: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