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节研究

七夕节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3-07 03:42:54

七夕的意义是什么

七夕的意义: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勇于回创造,不断追求更加幸福答美好生活的精神。

文化精神就是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文化精神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又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所在。一个失去精神支撑的人如同一具僵尸,一个失去文化精神的民族就等于该民族的消失。

七夕文化中的乞巧、祈福就是这种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乞巧活动的开展就是激励人们追求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自强不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创新,代代传承,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乞巧活动恰恰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开展的。如果让乞巧活动进一步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将会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乞巧看重的是人们素质的提高,而祈福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祈福从根本上讲就是祈求平安、幸福、和谐、和平,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精神实质。

❷ 针对七夕的发展趋势探究原因

对七夕节发展现状的研究

研究目的:

由于对中国历史知识和中国
“节”
文化的学术方面的知识我们了解得还很少,
还没有能
力从学术角度来研究七夕节的发展现状。
因此,
我们把研究定在民众对七夕节的看法的调查
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综合社会多数人对七夕节的不同意见,通过总结、整理,向研究七夕
节节文化的工作者提供。
同时,
我们也可就针对这些百姓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宣传,
以达到弘
扬中国传统节文化的目的。

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子项目的确定:

我们将这个项目分成二个子项目进行阶段研究。

1

资料研究阶段:
对各种书籍所记录
的有关七夕节的资料和其他同类型研究的小组在网上发布的数据进行汇总和整理,
总结出七
夕节在古今的重要性。

2
)社会人群研究阶段:对社会中的人进行调查和采访,主要研究现
代青年对七夕节的看法。

二、各子项目的研究实施状况

1.
资料调查阶段

我们选择了以在互联网上的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图书馆资料为辅的资料收集方法。

为了更好的对七夕节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得出更直观的分析结果,
我们选择了西方的情人
节来作为辅助的参照系。

我们分别找来了七夕节起源的资料和情人节起源的资料。
由于七夕节的起源时间远早于
情人节,
所以在历史的舞台上,
七夕节获得了更多发展的时间,
也发展成为了一项有着深厚
文化内涵的节日。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七夕节起源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各民族由于文化相差异的不同,
在故事的细节上有少许不同。
总体来看,
七夕节在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尤其是对未
婚女子而言。
古代的七夕节并没有直接与爱情接轨
(我们认为这是古代封建社会不允许恋爱
自由和婚姻自由所导致的)
,但是其所强调的女子应有的纺织、刺绣技巧却从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女子婚姻对象的选择和婚后质量。
所以,
其细节在古代尤其是古代女子心中有着不可磨
灭的地位。

作为后来者居上的情人节虽没有较长的发展历程,
但其开放自由的中心使其在近现代和
现代的青年中迅速传播并获得认可,这正是情人节所缺少的东西。

现如今,
七夕节在青年人中的认知度越来越低,
过七夕节的人群也越来越小。
相对于情
人节时商场餐厅等营业场所得海量广告和海量收益而言,
七夕节几乎没有什么经济规模可以
言。情人节,人们会送玫瑰花和巧克力给自己心爱的人。
然而七夕节到来之际,却并没有多
少人送礼给心爱的人。
即使送,
送的也并非是七夕传统的礼品,
而更多的是情人节该送的玫
瑰花和巧克力。
总的来说,
七夕节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
七夕节的潜在商业价值还
有待开发,
人们对七夕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的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时也
没有给七夕节一个合理的位置。

2
社会人群调查阶段

活动一:调查问卷

2012浪漫七夕,与爱相约
七夕由来节俗大观七夕诗词七夕祝福七夕活动策划

调查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

性别:





您好:

我们是北京市育英中学的学生。
我们在做一个关于情人节与七夕节的研究性学习,
希望您能
积极配合。谢谢!

1
、你过七夕节吗?

A
、每次都过

B
、经常过

C
、偶尔过

D
、从不过

2
、你过情人节吗?

A
、每次都过

B
、经常过

C
、偶尔过

D
、从不过

3
、如果今天是七夕节,你会买:

A
、玫瑰花

B
、巧克力

C
、电子产品

D
、什么都不买

E
、其他

4
、如果今天是情人节,你会买:

A
、玫瑰花

B
、巧克力

C
、电子产品

D
、什么都不买

E
、其他

5
、你在七夕节时的平均消费为:

A
、大于
1000


B

1000

~500


C

500

~100


D
小于
100


6
、你在情人节时的平均消费为:

A
、大于
1000


B

1000

~500


C

500

~100


D
小于
100


7
、你认为二者的关系是:

A
、一样,都是一个节日

B
、一样,都是关于爱情的

C
、不一样,日期不同

D
、不一样,蕴含的文化不同

8
、你对于二者的态度是

A
、都很重要,一定要过

B
、情人节重要,七夕节无所谓

C
、七夕节重要,情人节无所谓

D
、都不重要,过不过无所谓

9
、您对于情人节和七夕节未来的观点是:

A
、都很好,会有好的发展前景

B
、情人节的前景较好

C
、七夕节的前景较好

D
、都不会太好

E
、变数太大,不确定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
1

了解目前现代青年对七夕节的看法。
2
、向现代青年宣传我国历
史悠久的七夕文化,为弘扬民族文化作贡献。

我们下午
2

00~~4

30
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调查了
50
个青年,大多数是在校或刚毕
业的大学生。

调查结果如下:有效问卷
38

/
共发放
50


题号
\
选项

A
B
C
D
E
1
5

/13.15%

2

/5.26%

11

/30.51%

20

/52.61%

2
6

/15.79%

2

/5.26%

8

/21.05%

22

/57.89%

3
4

/10.53%

16

/42.11%

4

/10.53%

14

/36.84%

4
6

/15.79%

14

/36.84%

3

/7.89%

15

/39.48%

5
6

/15.79%

0

/0%

2

/5.26%

30

/78.94%

6
4

/10.53%

1

/2.63%

5

/13.16%

28

/73.68%

7
4

/10.53%

9

/23.68%

2

/5.26%

23

/60.53%

8
10

/26.32%

5

/13.15%

5

/13.15%

18

/47.36%

9
10

/26.32%

12

/31.57%

4

/10.53%

3

/7.68%

9

/23.68%

我们的调查者中,
有一些表示由于身边的人都不过七夕节,
且没有一个过七夕节的好计
划,所以放弃了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有人表示,现在过节早已没有了“节味儿”
,尤其
是传统节日,所以索性不过了。

研究结论

1
、七夕节自身的发展

第一:
内涵上的缺憾。七夕节,
是在一个封建的社会中发展开来的,由于涉及爱情和婚
姻等受封建思想约束的事物,
使得其在男女间自由表达感情方面没有发展。
这不符合当下
“恋
爱自由,婚姻自由”和思想理念,使得其在节日内涵上不受重视。

第二:
环境上的缺憾。受外国文化的冲击,七夕节对中国人的影响力在日益降低。
在当
代在各种迎接新思想、反封建的潮流中,七夕节作为一个非主流节日(主流节日:如春节、
端午节)在人们的脑海中已被冲淡。

2
、对七夕节前景的预测

七夕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节日,
但在近现代的发展中,
七夕节已失去了原有
的地位。
这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
但我们并没有让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走向世界,
而是
有些崇洋媚外地大力宣传发展西方的节日。
这其中有商家为了利益的炒作,
有部分人为了追
新潮求另类的跟风而至,
也有政府对此的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
娱乐类的信息越来越多地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但有些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
一味
的追求更大的利益,
不负责任地将传统娱乐化,
这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部分人对传统节日的
无所谓的态度。

我认为,七夕节的前景还是很乐观的。首先,随着胡锦涛主席的“发展民族传统,弘扬
民族精神”
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国家对于民族传统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属于传统节日中
的一员的七夕节将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情人节的市场已经很大,
但七夕节的这块
蛋糕却几乎无人涉足。因此,商家为了开拓市场,
获得更大利益,
应该会对七夕节的产业投
资开发,
随着市场的完善,
想过节却买不到传统礼物的现象将会得到解决。
由于西方传统节
日在中国的盛行,
力图标新立异的人们已将目光渐渐转向传统节日,
这意味着时尚潮流中传
统元素的增加,
也会带来包括七夕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兴起。
国家目前正在不断规范娱乐产
业,
不负责任的媒体将会得到惩罚。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随着民众维护传统文化的意识的
不断提高七夕节势必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❸ 你如何看待国家对传统节日七夕节的文化保护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
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
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未来发展命运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关注,如何传承与保护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社会许多研究学者一直不
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文化部向社会公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入围。这标志着一场“民族节日保卫战”从政府层面开始打响,令人振奋。
要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传统节日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民众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像滚雪球一样,从原来得很简单的节日逐渐演变发展,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与内容。“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节日的合理位置”。由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充满着浓厚的人伦亲情,是人的一种认同感、归属感、亲和力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充满人情味的、相对休闲的传统节日,将会是人们生活与情感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作为时间的管理者,国家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起到积极的调和甚至挽救的作用,以立法的形式保持中国传统节日的合理位置。
以立法形式将传统节日固定下来,以制度化的形式来确定传统节日,久而久之会增强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进而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使其内化成一种习惯,最终连接起传统文化的这根千年文脉。 在近年的两会上,不少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呼吁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让群众有充裕的时间隆重过节,有充裕的时间去继承传统、光大传统,这是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官方的支持,一味地强调民间保护缺乏支撑力。据悉,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便都被列为法定假日。既使是香港政府,几十年来也一直在扮演主导角色,拨款资助各社团举办中秋节游艺晚会,从迎月至追月,到场的人皆可免费享受娱乐节目。因而,政府应从袖手旁观到主动参与,积极引导,着力打造保护平台。以立法带动市场作用的积极发挥。

❹ 七夕和西方情人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其实爱情现在已经很廉价了,你这个研究课题,已经意义不大鸟。
换个吧,免得伤心!!

❺ 最早记载七夕的文献是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版女常以七月七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❻ 中国传统的爱情节日七夕节是如何从衰落被重新发现的

七夕节在古中国又被称为乞巧节,最早出现在汉朝,是在七月七日这天妇女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的节目。的起源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大自然的尊崇,后来随着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乞巧节也被覆上一层浪漫的色彩。后来随着人们将七夕节定义为中国情人节的,这个传统节日又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后来什么将牛郎跟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中,姑娘们也都信以为真,于是每到七夕的时候姑娘们就抬头仰望星空,暗自期待自己的意中人什么时候才回来。后来因为国际文化交流密切,西方情人节传入中国,于是与它对应的七夕节就成为中国的情人节。

❼ 七夕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被外国人称做:“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范文搜版权所有,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范文搜版权所有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❽ 七夕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七夕”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民族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一天还有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盘古王节(七月节)以及耕牛生日等节日名称。名称不同,其过节的民俗内容也不同。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称,这么多的不同过节方式,就是因为这个日子积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们对生活诠释,所以难以放弃。纵观“七夕”在我国的发展史,凡是动乱时期它是最容易被人们淡化的,凡是安定时期又是最让人挂牵的。现在又到了一个重新挂牵“七夕”的时期 了。

一、“七夕”的由来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七夕”即阴历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为什么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说起来,与湖南郴州还有些关系,郴州在汉初设为桂阳郡,在汉、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阶段就叫桂阳。桂阳是个出仙人与神话的地方,西汉即有《桂阳列仙传》,其中有个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传》、《列仙传》、《太平广记》、《中国神话人物辞典》都有其传,牛郎织女的相会日期,就是他透露出来的。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茅盾先生在《中国神话研究》一书中,就引用了这个故事。

公元前208年。战国时项梁拥楚怀王芈槐之孙牧羊人熊心为怀王。公元前206年,项羽佯尊熊心为义帝,从彭城(今江苏徐州)迁都郴县。同年秋,楚怀王熊心在郴县过了异乡的第一个七夕节不久,就被项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将义帝杀害。现在郴州仍存义帝陵. 据《中华长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 所载:现代学者研究,由牛郎织女神话形成的民俗节日,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湖南桂东隶属于楚国,.楚怀王就曾置七夕,后来才流传为全国性的节日。““七夕节”又叫“七巧节”,如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的传统节日。是我国的一种民族文化精品,据说湖南郴州桂东仙缘桥是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的地方 “七夕节”的习俗和“牛郎织女”在桂东仙缘桥上相会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的十分历史悠久。

二、“七夕”的发展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不管它的产生有多少个理由,如果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会被无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存在并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七夕正式定为国家节日是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国实行夏历,并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并明确: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为节日,形成定制。七夕在汉代是个重要的庆祝日,因为汉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诞生与漪兰殿。又传说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时,王母娘娘曾到皇宫会见过汉武帝,更给七夕加上一层神圣的光环。(2)神话故事的嵌入。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何时,口头传说时期的事目前不好确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织女星究竟是哪颗星星,争议也是比较多的。从现在据有的文献资料看,把牛郎和织女说成相互爱恋、结婚、生子、被银河分离、七夕相会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社会震荡,传统的儒学受到冲击,学术思想比较自由,民间文学非常发达。国家分成南北,战争使人民妻离子散,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生活,于是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被人为分割大河两岸的悲剧引起同情,越传越广,越传内容越丰富,以至进入许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从汉代以宫廷为主的欢庆节日,演变成以民间为主的情感节日。

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动更加生动具体,传说也越来越贴近平民百姓,如织女可以使妇女手巧,黄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离开人间苦难……为了延长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习俗:七月七日白天杀公鸡,以免打鸣惊醒正在相会的牛郎织女。有人说西方节日以宗教为主,中国节日以亲情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内容的渗入推动节日民俗发展。南北朝以后,唐朝统一了全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在唐宋时期,牛郎和织女进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变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织绣的神仙,成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灵。唐朝皇宫内白天用阳起石染轻彩,作连理花千余朵,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为“渡河吉庆花”;晚上以锦彩结成楼阁,列花果酒炙,设坐以祀二星。宋代时又把牛郎、织女这一对神仙和佛经天龙八部中的‘摩 罗’联系起来,每到七夕把牛郎、织女制成土偶泥人形象,摆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罗代表牛郎、织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过除了泥制的还有木雕,甚或还有金银制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动更加成熟,丰富,除了沿袭历代流传下来的供“五子”、贺双星、求灵巧、水浮针、看巧云、拜魁星……以外,还增加上演《天河配》、《长生殿》节令戏,使七夕成为娱乐性很强的传统节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征
节庆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研究节庆文化应从这个节庆的文化精神、节庆用具、节庆用语、节庆饮食、节庆禁忌、节庆日期等方面内容入手。每个节庆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觉得七夕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情”字,表达了中国人对夫妻情的态度和理想。老百姓说:“久别赛新婚”,宋朝秦观在《鹊桥仙》中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与社会关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时争”的处世哲学。牛郎织女相会,满天的喜鹊都向天河扑去,互相咬着尾巴为他们搭桥,这是一幅壮丽的天人和谐的图画,善良和博爱的凯歌。中国人追求的是爱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时的欢娱;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爱,而不是一时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追求永恒,是七夕节庆文化的特征,我相信七夕这个传统节日也确实有它的永恒性,这是因为:(1)只要能看到银河,人们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时,白天巧云布天,夜晚星光灿烂,是人们在户外观天的好季节。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加速,街区照明亮度大,影响了观天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终究要追求“回归自然”。七夕到户外观天,会成为节日“时尚”的,七夕由于和天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颂的是夫妻恩爱,和谐稳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头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会竞争越激烈,夫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现在讲银婚、金婚、钻石婚……都是对夫妻生活的赞美。七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人们需要有一个展示夫妻情感和周边为其进行祝福的机会。所以七夕在当代更具时尚性。(3)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中华的振兴必然要表现在文化的繁荣。七夕这个节日的综合性和独特性,是中华节庆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节庆周期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有了它才使得节庆文化丰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节庆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会被人们忘记。 七夕这个节日从先秦到现代,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这个节日有兴有衰,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调节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万物间的种种关系,是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现在我们应该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发展,使传统节日在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❾ 七夕节的来历

来历: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起源于自然天版象崇拜权、时间数字崇拜、妇女乞巧、生殖崇拜。

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别称: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

风俗习惯:

1、七夕乞巧

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

2、游七姐水

民间传说七夕节天上的七位仙女会下凡到河流中洗澡,这时的河水因沾了仙气,人们洗了不但会带来桃花运,还可以预防疾病。

3、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4、还有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等习俗。

热点内容
青莲水盆栽 发布:2025-08-07 02:04:30 浏览:362
卡片怪兽七夕织女 发布:2025-08-07 02:03:37 浏览:62
荷花全开 发布:2025-08-07 02:02:13 浏览:192
菏泽牡丹区张红 发布:2025-08-07 01:42:08 浏览:617
芍药红茶花 发布:2025-08-07 01:39:49 浏览:351
17年情人节限定 发布:2025-08-07 01:38:16 浏览:611
依米花插花 发布:2025-08-07 01:38:10 浏览:275
白檀的花语 发布:2025-08-07 01:37:33 浏览:666
水粉花卉画图片 发布:2025-08-07 01:36:19 浏览:348
百合是怎么繁殖的 发布:2025-08-07 01:35:25 浏览: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