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送莲蓬
㈠ 过生日送莲蓬吉利吗
我觉得为什么过生日要送莲蓬呢?你送点吃的或者食用的东西它不好吗?为什么要送那个东西?
㈡ 七夕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 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
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人们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广州人多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连指甲也涂上了红色,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鲜花、时果以及脂粉等摆放在厅堂的八仙台上,还要有一盏油灯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间。此时,有钱人家的厅堂布置得锦屏绣椅、富丽堂皇,一般人家尽量把厅堂摆设井然。一切都安排停当以后,姑娘们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此时,除了邀请亲戚朋友前来作客以外,还要请邻里中相识与不相识的姑娘们一起拜神,观尝巧艺与玩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如巧艺与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称赞,主家姑娘就越高兴,越感到荣耀。广州的姑娘们说,像这样能在众人面前展示手艺,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古称金针度人),如一口气能穿过七枚针孔者被称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针者则“输巧”。 正如唐代诗人所描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看寻。”再后便焚烧纸制的圆盒(梳妆盒),盒里装有纸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妆镜、梳子等,每样一式七份。祭拜仪式结束后,八仙台上的摆设保持不动,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们互相串访时参观、评议。据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一些书籍所载,广州姑娘于七夕中展示出来的巧艺,有一粒谷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珑轻飘的小罗帐,还有特制的莲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洒杯大小,盆内描有两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难以区别。到了初七晚,继续如昨晚一样祀神,称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过后,姑娘们所制作的工艺品、玩具等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卷十七所载,初七日,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最的出现,故姑娘们七夕游石门沉香浦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很是热闹,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拜“七娘妈”
闽南和台湾的七夕节又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据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跨洋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都多年未能归,妇女们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一相思传情的节日又演变成对保护孩子的“七娘妈”神的祈祷。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 台湾民众认为,小孩在未满16岁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鸟——鸟母照顾长大的。鸟母则是由七娘妈所托,因此,七娘妈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婴儿出生满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就会抱着孩子,带上丰盛的祭品,另加鸡冠花与千日红,到寺庙祭拜,祈愿七娘妈保护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或锁牌串上红包绒线,系在颈上,一直戴到16岁,才在七夕节那天拿下锁牌,并到寺庙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 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七夕这天晚餐,就用买来的使君子煮鸡蛋、瘦猪肉、猪小肠、螃蟹等,晚饭后,分食石榴。这两种食物均有一定的驱虫功能,因而很受欢迎。说来有趣,台湾七夕的晚餐,民间还习惯煮食红糖干饭,这对诱虫吃药也起了辅助作用。因何有此独特节俗?相传出自海峡两岸尊奉的北宋名医“保生大帝”吴云东。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闽南一带瘟疫流行,好心的名医吴云东带着徒弟,四处采药救治百姓。他见许多大人小孩患有虫病,就倡导人们在七夕这天购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这天好记,期间又是石榴成熟季节。所以,民众都遵嘱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后来便相沿成俗,并随着闽南移民过台湾而沿袭至今。由于吴云东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贫民,都尊崇他为医神。
㈢ 七夕送什么给情人呢
今年七夕不送礼,送礼就送情侣游。
建议去有着南国相思桂花城之称的湖南郴州桂东县,因为那里是牛郎织女故里,神仙避暑胜地,恋爱男女天堂。
郴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郴州带来了众多的古迹名胜,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如苏仙岭关于苏仙的传说、牛郎织女在桂东的传说等等。现在的郴州旅游区,共有参观游览点近百处,内容包括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革命遗址和纪念地等,其中主要游览点有苏仙岭、三绝碑、义帝陵、汝城热水墟温泉、桂东八面山、齐云山以及桂东仙缘桥、万华岩、第一军规广场、郴州体育训练基地等。
去了郴州旅游,还有一个地方在郴州旅游区来说并不是很出名,但却值得一去,那就是郴州桂东县,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去桂东旅游度假为最佳的选择,因为那里是牛郎织女故里,神仙避暑胜地,恋爱男女天堂。
桂东的朋友介绍说,在大城市呆的时间太长、去一些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人又太多,旅游费用太贵,为何不选择去相对偏远,只需要很少的消费,却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给贫困落后的地方带来收入和希望。旅游休闲的同时也能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和尊重。这也叫慈善扶贫旅游,呵呵,找一找做慈善家的感觉。
还有比如忆苦思甜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游、背包游、情侣自驾车旅游等去湖南郴州桂东,离广东近,在井冈山脚下,炎帝陵旁,青山绿水,景点几乎不要门票,宾馆100元左右/间,桂东当地老百姓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居民以农为主,虽然生活贫困,却热情好客,以“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为荣。所以到桂东旅游花钱少,又凉快.
桂东,一个离天只有三尺三,神仙也下凡--七仙女来避暑,八仙来下棋、六月晚上睡觉还要盖棉被,空调没人要的地方.
1.避暑胜地:江南夏都---桂东天然空调城
桂东县城海拔824米,一年四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享有“天然氧吧、自然空调城”的美誉。 年平均气温15.4℃,7月平均气温在24.6℃,是人体最合适的温度.与江西庐山的气温十分相似。
2.中国爱情桥--
仙境仙踪仙缘桥
缘来缘去缘多少
桥上桥下桥谁渡
牛郎织女盼鹊鸟
桂东仙缘桥,被誉为中国的爱情桥,位于桂东齐云山上,那里古木参天人迹罕至,却隐藏着一座湘南最高、跨度最大天然石桥,传说是为了让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二郎神搬来一块巨石横架南北隐藏在此高山深处。
传说桂东仙缘桥十分神奇,据说直到现在,有胆量走完此桥的人,无任男女,没有找对象的,走过此桥后,必可找到美好姻缘,准备结婚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结婚必会幸福美满百年好合,已结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时双双牵手走过此桥,必会和好如初。感情已经破裂的男女,双双牵手走过此桥,还可以破镜重圆等等。
具体是否如此神奇,只有你自己亲自去体验了才知道。。。。。
七月初七把缘寻,
夕阳西下会佳人。
牛哥喜把真情洒,
郎才女貌结良姻。
织就百年好合景,
女亲男爱到如今。
聚会有劳百鸟助,
桂花树下爱犹存。
东西南北传千古,
仙女踪迹佑六亲。
缘聚缘散君需记,
桥上一行福来临。
仙造天桥,牛郎织女添情趣;
缘生此地,信女痴男结姻亲。
桥在缘在
----牛郎织女在凡间相会的地方,现代相爱男女的朝圣之地。
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规》广场
毛泽东“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地---桂东沙田
4.中国最大的冰臼群--
湖南省桂东县普乐乡东水村河流中绵延数十里的“马蹄印”,已被专家初步认定是二三百万年前的特大冰臼群。
5、 桂东相思鸟
桂东山多,林多,在桂东的大部份地方,生活着许多的相思鸟,相思鸟因相思而生,又为相思亡 。 相思鸟的一生全是因为相思而活。
6、 南国相思桂花城—桂东
桂花为桂东的县花,到了八月,满城桂花香,正所谓:一城风絮,满腹相思,都沉默;只有桂花香,暗飘过。八月桂花香,十五月儿圆。最是相思处,唯有桂花城。
7、桂东千年鸟道
千年鸟道千鸟飞,只缘鹊桥牛织会,仙女情动相思鸟,珠山留下相思泪!
每年秋分时节,大量的候鸟集群飞越桂东,形成“百万候鸟过山坳”的奇观。
8.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桂东县境内的八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86000多亩,森林覆盖率86%,山中有种子植物146科,584属,1182种,有很多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树种,如银杉、伯乐树等。最大银杉树径达1.34米,高32米;最密的银杉群落,五亩内达112株。另有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是29种。区内野生动物136种,其中稀有珍贵野生动物,数量为湖南第一,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南虎、金猫、云豹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等,共15种,动植物生态浑然天成,至今仍处于原始状态,没有人为改造痕迹。地貌类型是以纵谷脊岭为主的中山地貌,最低海拔860米,最高主峰2043米,以“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而闻名。山上,千年铁杉有黄山之秀,千年古道有华山之险。石笋千姿百态,有张家界之景;草原在云雾中时隐时现,与仙境无异。还有杜鹃花漫山遍野,相思鸟情满其间。古迹南天古库存旧址、八面山碑刻,传说郭法主镇妖火烧山、百合神仙耕种、牛郎遇仙牛识织女等。这里是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基地。1934年——1949年,八面山(西边山地区)革命斗争连续不断,是三五九旅南征北返宿营地。境内桃寮村有“红军村”之称。1928年,该村17户60多人中有17名青年参加了红军。1934年在此建立了红军长征后湖南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蔡会文、方维夏、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革命活动,村内先后有46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空军飞虎队飞机在与敌机战斗中坠毁在桃寮。
八面山是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回归大自然的最好选择,也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场所。
9.亚洲之罕见的桂东四都溶洞群地质公园
距桂东县城45公里的四都溶洞群,已探明大小溶洞近30座,其中初步开发的仙人莳田、碧洞飞烟、国宝洞、皇龙洞相距不过3公里,每个溶洞各具特色,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石幔、石帘千姿百态,景观奇特,其中国宝洞发现熊猫化石。溶洞群的密度之大,面积之广为全国乃至亚洲之罕见,集"奇、险、美"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考价值
10.仙境桂东齐云山
湖南郴州桂东齐云山,又名齐云仙、骑云仙,是五岭诸广山脉的主峰,湘南最高峰,海拔2061.3米。位于湖南省桂东县普乐乡和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上犹县五指峰乡交界处。总面积15平方公里。
桂东齐云山上山可从普乐上庄村、青洞矿、东洛东山林场等处上山。
桂东齐云山在天气晴朗,视线非常好的时候爬上山顶,能看到三省八个县。平常在山顶也能看到远在资兴的东江湖,像极了小孩打碎的镜子。
山体由花岗岩组成,山势巍峨,终日云腾雾绕。景点有仙缘桥、牛郎思亲石、马蹄印石窟窿、 织女赴约、齐云观海等。有山齐云山上有寺庙叫骑云仙,其厚实的墙壁由清一色的麻条石筑成,绿草覆盖。山中为茂密的原始森林。
近年来,齐云山倍受众多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及户外登山运动和观光旅游者的青睐!
㈣ 关于莲蓬的七言绝句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版亚如
藕田权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冬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七绝·咏莲蓬
铅华汰尽远轻浮,水镜寒光照晚秋。
粉蝶无由寻彩蕊,风摇莲子浅滩头。
㈤ 送人莲蓬是什么意思
连生贵子,多子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