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一朵莲
『壹』 关于莲的提问,Help me!
莲的简介:
莲,又叫荷花、芙蕖、水兰、水芙蓉、菡萏等,是多年生草本睡莲科植物,原产亚洲热带地区,中国、日本和印度栽培历史最早。莲科有8属,80多种。我国有4属10种。根据用途可分为藕莲、子莲、花莲;根据花瓣数可分为单瓣、半重瓣、重瓣。单瓣的和半重瓣的多为子莲和藕莲系统,重瓣的多为花莲系统。莲没有明显的主根,根状块茎----藕,肥大、多节、内有孔。节下长出不定根,生在浅水污泥里;节上生出叶柄和花梗,伸出水面。蓝绿色的荷叶,外有蜡质白粉,表面密生茸毛,叶柄上有密刺,花单生在花梗的顶端。莲每年夏季开花,碧水之中,绿叶红花,高雅、纯洁、美丽,可供人观赏,美化环境。莲全身是宝:藕可食用,制藕粉;莲子是滋补食品;藕节、莲子、根须、叶子、花、莲篷都可入药。
莲与宗教文化
莲与佛教的关系
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 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 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
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
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
莲与诗词文化:
由于诗人的心境不同,志趣不同,审美角度不同,咏莲诗也就千姿百态,各具风韵。屈原在《离骚》中曾幻想:"制芰荷发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用以表达它的坚贞。李白在《折荷有赠》中以荷花表达爱情。"唐初四杰"之一王勃以莲喻人:"牵花共连蒂,折藕爱莲丝。"寓意藕断丝连。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以莲自喻,赞君子之品质,被人千古传颂。清代万婉仪以白莲居士为荣,甚至把自己的生日改为传说中的荷花生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并赋诗云:"淤泥不染清清水,我与荷花同生日。"诗人们为美丽的荷花动容,也为荷叶脆藕倾心。郑伯琛的《荷叶咏》赞道:"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这是多么可贵的献身精神。杨万里的《藕》诗中写道:"外面看来真璞玉,胸中雕出许玲珑。"唐代孟郊诗云:"妾心藕中丝,虽断犹连牵。"后来,"藕断丝连"便成了一句成语。我国江南有悠久的采莲的风俗,因此,流传了不少歌咏采莲的诗。
莲与饮食文化
莲花,能活血化瘀、解暑、去热毒,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还具有祛风化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疮疥癣。莲须用于治疗吐血、鼻衄、崩漏、便血、虚热烦闷、干渴等症、便秘、溲赤。 莲房能活血化瘀,治疗崩漏、下血、腹痛、血痢、溺血。荷叶既可入馔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盛夏之时用鲜荷叶煮粥或煮茶食之,还能防止中暑。 荷叶味苦性平。能止渴,清暑,治疗产后口干、心肺烦躁。还能治腹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莲子又名藕实,古人认为经常服食,百病可却,因它“享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止带等作用。主要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肾虚尿频、咳血崩漏、月经不调等症。
这样看来,莲可浑身是宝呢!
『贰』 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出处:黄巢〔唐代来〕《不第后赋菊源/菊花》
原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2)七绝一朵莲扩展阅读:
赏析: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起义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叁』 西子诗歌 与谁相见与谁擦肩
雪莲仙子护花使者高山雅士诗弟
咏雪莲作品三十六首
五绝
一
寂寞他乡月,天山一阕秋。
人间知己少,脉脉点明眸。
二
沧海巫山梦,人间总有情。
高峰千古泪,皎洁月光明。
三
独笑高山上,风华绝世情。
不知沧海里,何处共弦鸣?
四
高处冰寒梦,天山窈窕姿。
风光徒落寞,谁与画娥眉?
五
一意沧桑老,风寒冰雪天。
无妨心骨傲,不与世间连。
六
花开冰雪里,绝世有红颜。
尘世逍遥梦,天涯几度还。
七
世间多落寞,谁与把心谈?
绽放峰高处,何人来此探?
八
江南明月色,青竹数风流。
远处高山上,相思在小楼。
九
千年冰雪在,寂寞广寒秋。
何处知心见?江湖舞白鸥。
十
凌云风骨秀,冰雪共千年。
微笑浮云梦,非凡一朵莲。
十一
最爱雪莲情,相知境界生。
高山风骨在,微笑显峥嵘。
七绝
一
崖上雪莲微笑在,冰心珠玉爱人间。
可怜愚钝红尘客,多少无情泪水潺?
二
何处光阴何处泪,伊人窈窕自伤悲。
黄昏月色清风冷,一把相思赠与谁?
三
苦乐人间多起伏,芳心傲骨自清芬。
谁来颜色千杯醉?妙在悠悠聚散云。
四
心里平常真本色,世间无意逐风流。
高山之上春秋梦,此处多情岁月收。
五
寂寞寒山空寂寞,无情公子不回头。
有缘沧海来相识,可惜相思似水流。
六
绝处凌寒为岁月,花开一笑显从容。
乾坤妙在心中有,每日迎新朝日彤。
七
往事如烟浮梦里,不知寂寞看红尘。
有心千里来相会,无意蹉跎老旧人。
八
今日有人来此处,原来欣赏雪莲花。
相知一笑无烦恼,绝壁风情照晚霞。
九
但愿世间长久梦,婵娟月色故人逢。
百年追忆须臾在,自有豪情映碧空。
十
难得高山飞雁过,啾啾声里恋红尘。
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梦花开我辈人。
十一
隐士绝尘藏此处,高风亮节自欢愉。
浮云有意来寻觅,无奈山寒草木枯。
十二
妩媚雪山称绝色,可怜世俗不为然。
人间罕遇知心客,沧海无情谁会怜?
十三
风紧空山多恣肆,无边寒冷袭花神。
何须抖瑟浑身颤,傲骨亭亭本色真。
十四
一岁孤单另一岁,高山相伴爱黄昏。
花开颜色冰如玉,只是人间无梦痕。
十五
挥手夕阳怜岁月,自由起舞笑昆仑。
无边沧海多情客,梦里相思明月魂。
十六
人间一梦春秋事,多少浮云了此心?
独自高山凭落寞,奈何雪里又千寻。
十七
偶然相遇人惊愕,绝处孤生冰雪中。
一笑花开妆绝代,可怜相见晚相逢。
十八
天山巍峨群山敬,白雪茫茫绽一枝。
岁月无穷经造化,自然境遇妙诗词。
十九
此心寂寞为高处,梦里花开玉海中。
难得蓬莱知己在,有缘相会雪莲绒。
二十
人间多少痴情客,梦里花开空白头。
高处风寒多险峻,可怜岁月荡悠悠。
二一
雪域千秋为一梦,冰心高处笑人间。
红尘仰慕千寻去,难得浮生见玉颜。
二二
绝壁风骚花独立,无穷沧海幻红尘。
芳心冰雪谁人解?明月天山照此身。
二三
几度春秋为过客,夕阳落处显苍茫。
雪莲气节人间爱,独立奇峰意味长。
七律
一
砾石险流身绝世,千层冰魄映长天。
寻常沧海迷芳草,脱俗奇峰生雪莲。
傲骨铮铮平坎坷,丹心皓皓笑流年。
古今知者多高洁,人在红尘一梦牵。
二
雪莲自古非常在,独秀乾坤笑世间。
虽有柔情冰魄在,遥知绝壁冷风关。
寻常游客空惭愧,热血男儿作勇攀。
本色花开人仰慕,原来卓立是红颜。
雪莲仙子护花使者枇杷诗兄
咏雪莲作品十二首
五绝
一
雪莲春早发,情蕾暮秋开。
洁圣同根物,清心待自来。
二
雪莲诗和令,吾爱绮丽藏。
碧玉冰魂洁,清风异轸香。
五律
帵蜒穿峭壁,玉洁雪岩花。
素尚香三径,身将惠万家。
安能低首性,乃复屈腰斜。
清净如仙境,登灵生物华。
七绝
一
花喜寒莲心暗急,秋烦冬未思春芳。
吴姬画桨
『肆』 关于雪莲的诗歌
(一)
《天山雪莲》
作者:中言(现代)
一些雪域的传说从古老中翩翩而来
高原的虔诚被你织成经典
是山的天边,还是天的山边
苍劲的歌谣围绕成你的腰带
你远在天边却没有在瑶池边露过脸
你近在水乡也不曾在水乡中转过圈
你啊你,素净如我的年轮
对家乡的土地一诺千年
不要说寒冷的距离有多远
纵使关外的行程不能通达彼岸
但风吹小调的虫鸣
和渐行渐远的箫声
催生出无数医世的诗篇
你那绝世的风采
穿越历史的高度普惠人间
圣洁的容颜,播撒了
生命的绿意在世间流连
雪崩的声音碾过你的心脏
一只鸟衔住红色的根
停在滚滚激荡的风雷里
看着你柔挺的身姿,没有倒下
可是你的泪却滴在了
采药人的篮子里
慢慢枯萎
(二)
《蝶梦千山,冰魄雪莲》
作者:素心兰(现代)
一曲羌笛吹弹的锦瑟
遥扣山长水阔的千万里浮云
月色琉璃,揉落素玉含香的蝶梦依依
你的微笑,恰是一朵冰清玉洁的幽莲
低眉,便洇开时光的清影
于是这个冬日,就有纯白的雪花
飘盈着,落入你温柔的掌心
暮色渐浓,唯有你眉眼盈盈似水
如花的等待,在你的指尖悄悄弥合
夜色里的故事,在你沉香的回眸里
倏然远去,梦,变得很柔很轻
而你的曼声吟哦,像一片泊窗的朵白
一曲,就唱醉了枝头的梅语纷飞
你知道前生的缘深缘浅
不过是一场盛世浮华的烟火
即便刹那之间错过,那凝香落月的一瞥
亦会漫过千山,终归于暮雪
于是你的舞步,深入季节
踏碎青春的璞玉,惊起光阴的瘦笔
成就一段冰魄冷沁的雪莲传奇
循着你玲珑优雅的余韵
我看见从天而降的你,飘旋着
悄无声息,还人间一份蜡染的纯粹和晶莹
若可,请许我捧出红尘深处最真的祝福
拓下你倾城一顾的凝眉浅笑
遥扣你粉紫凝凝的芳辰
从此,雨雪霏霏,岁月流转
你,依然是那朵冰山之巅的雪莲
素月盈空,一梦,千年
(三)
《雪莲》
作者:守望秋天(现代)
那黑夜里的灵魂
被阳光照进冰山雪景
日子浸润冰层
风是凝固的眼泪
说给天空蕊黄的翅膀
一种寒冷的嘴唇
无法缔约婆娑的身姿
一种冷的丰硕
说给冬天的笑脸
你冷的让人无法站立
你的脸庞寻找嫁衣
一尾鱼游走时间的缝隙
天地同在的理由
(四)
《梦中的雪莲》
作者:浪尖孤舟(现代)
你总是喜欢站在山岚之巅
邀蓝天毗邻,招白云作伴
在朔风的刀尖上静静等待
等待绽放的一天
在白雪的玉肌上彰显你高洁的风采
世人都说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物
少见不可高攀
其实你能够踏进园林,步入庭院
在温软的土壤里滋养
在俗人的呵护下开放
既使这样
你依旧与从不同,艳压群芳
不是红尘中的繁花成就了你的冷艳
是你那与生具来的慧质拒绝着尘埃的指染
无论走到哪里 你坚持做你自已
默默地,快乐的 做我梦中的雪莲
(五)
《雪莲》
作者:霍惊(现代)
雪山的雪莲,
一朵,就那么一朵,
在那偶然间扎根,在那迷茫间盛开。
何等的孤寒,何等的洁白。
与长风相伴,与孤雪为邻。
你比血还洁,比梅还傲,
独自在那最高出,
看着那一年四季为曾有过变化的风景。
你寂寞吗?就那样的开在雪中。
与风雪相伴,默默的凝视前方。
谁能读懂你的寂寞。谁能安慰你的忧伤。
谁能走进你的心里,与你相伴孤寒。
轻轻靠近,不曾发觉。
梦中离开,相伴孤寒。
何时离开,何时到来。
在那傲梅盛开的日子,你来了。
在那百花凋落的日子,你走了。
你来,空手,你去,空手。
我心已失,欲寻方向何在?
雪山上曾现,却未去寻找。
想梦中相见,容颜已忘。
那朵玫瑰,已经凋谢了。
那朵我送你的玫瑰。
『伍』 按要求搜篇“托物言志”佳文!
早梅
年代:【唐】 作者:【柳宗元】 体裁:【五古】 类别:【静物】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张谓】 体裁:【七绝】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注释
【诗文解释】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词语解释】
迥:远。
傍:靠。
发:开放。
经冬:过冬。
销:这里指冰雪融化。
【诗文赏析】
全诗即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刚过,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本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录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早梅
年代:【唐】 作者:【齐已】 体裁:【五律】 类别:【静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注释
【诗文解释】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词语解释】
望春台:指京城,也有望春的含义。
【诗文赏析】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望梅花
年代:【唐】 作者:【和凝】 体裁:【词】
春草全无消息,
腊雪犹馀踪迹。
越岭寒枝香自拆,
冷艳奇芳堪惜。
何事寿阳无处觅,
吹入谁家横笛?
忆梅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体裁:【五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注释
【注释】:
这是李商隐作幕梓州后期之作。写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一开始诗人的思绪并不在梅花上面,则是为留滞异乡而苦。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离长安一千八百余里,以唐代疆域之辽阔而竟称“天涯”,与其说是地理上的,不如说是心理上的。李商隐是在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的情况下应柳仲郢之辟,来到梓州的。独居异乡,寄迹幕府,已自感到孤孑苦闷,想不到竟一住数年,意绪之无聊郁闷更可想而知。“定定住天涯”,就是这个痛苦灵魂的心声。定定,犹“死死地”、“牢牢地”,诗人感到自己竟象是永远地被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了。这里,有强烈的苦闷,有难以名状的厌烦,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哀。屈复说:“‘定定’字俚语入诗却雅。”这个“雅”,似乎可以理解为富于艺术表现力。
为思乡之情、留滞之悲所苦的诗人,精神上不能不寻找慰藉,于是转出第二句:“依依向物华。”物华,指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亲切留连的意绪。诗人在百花争艳的春色面前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一、二两句,感情似乎截然相反,实际上“依依向物华”之情即因“定定住天涯”而生,两种相反的感情却是相通的。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三、四两句,诗境又出现更大的转折。面对姹紫嫣红的“物华”,诗人不禁想到了梅花。它先春而开,到百花盛开时,却早花凋香尽,诗人遗憾之余,便不免对它怨恨起来了。由“向物华”而忆梅,这是一层曲折;由忆梅而恨梅,这又是一层曲折。“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象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但这只是一般人的心理。对于李商隐来说,却有更内在的原因。“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的特点,使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紧接着便是一系列不幸和打击,到入川以后,已经是“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意绪颇为颓唐了。这早秀先凋,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温暖的“寒梅”,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吗?诗人在《十一月中旬扶风界风梅花》诗中,也曾发出同样的感叹:“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非时而早秀,“不待作年芳”的早梅,和“长作去年花”的“寒梅”,都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正因为看到或想到它,就会触动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诗人自然不免要发出“寒梅最堪恨”的怨嗟了。诗写到这里,黯然而收,透出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调。
五言绝句,贵天然浑成,一意贯串,忌刻意雕镂,枝蔓曲折。这首《忆梅》,“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早梅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体裁:【五古】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
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①
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叹庭前甘菊花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明日萧条醉尽醒,
残花烂熳开何益。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注释
檐前:又作庭前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菊花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明刊本《唐诗画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五古】
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
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
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
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
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
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
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
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
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
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
[钱尝居蓝田山下,故云。]
菊
年代:【唐】 作者:【郑谷】 体裁:【七绝】
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
【注释】: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琴曲歌辞·幽兰
年代:【唐】 作者:【崔涂】 体裁:【乐府】
幽植众能知,贞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青春每到迟。不知当路草,芳馥欲何为。
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白莲
年代:【唐】 作者:【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释
【注释】: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
『陆』 请写出咏“菊”咏“莲”的古诗词各两句以上。
咏菊 弘一
亭亭菊一支,
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
殉道夜流血。
--------------------------------------------------------------------------------
咏菊 陈叔达
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
--------------------------------------------------------------------------------
九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 卢纶
琼尊犹有菊,可以献留侯。愿比三花秀,非同百卉秋。
金英分蕊细,玉露结房稠。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
--------------------------------------------------------------------------------
登高咏菊尽(一作李山甫诗) 罗隐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能销造化几多力,
不受阳和一点恩。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
青杏儿 咏菊 姬翼
春夏竟芬芳。天怜此秘惜藏光。纷华落尽方开展,疏丛浅淡,孤标冷落,独傲秋霜。好在水云乡。无人知、见又何妨。赏心希遇陶元亮,新松相对,金英依旧,风逗天香。
-------------------------------------------------------------------------------
咏菊二首 王安石
补落迦山传得种,阎浮檀水染成花。
光明一室真金色,复似毗耶长者家。
--------------------------------------------------------------------------------
咏菊二首 王安石
院落秋深数菊丛,缘花错莫两三蜂。
蜜房岁晚能多少,酒盏重阳自不供。
--------------------------------------------------------------------------------
咏菊 瞿秋白
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
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
咏菊 弘一
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
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
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
莫言冷淡无知已,曾有渊明为举觞。
同景文丈咏莲塘 黄庭坚
塘上勾帘对晚香,半斜红日已侵床。
江妃羞出凌波袜,长在高荷扇影凉。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碧玉搔头落水中。
阶下莲 白居易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帘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于野水中。
『柒』 关于莲花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
接天莲叶无穷碧
『捌』 求关于莲花
石莲花的传说
类型:诗歌 作者:鸣春 2007-1-25 发表于 红袖添香
也许你见过雪莲花
不知你是否还见过石莲花
石莲花绽放在一块巨石上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闪闪发光
照亮了我儿时的记忆
一个叫莲花的女子
在男人离家的时候
将一个亲手绣的莲花香囊
放在男人的心口
使男人的旅途不会寂寞
没有男人的日子
莲花的心是空空的
尽管有满怀的莲子
天天站在那块巨石上顺着风喊
只有男人才听得懂的号子
一喊一滴泪一喊一滴血
揪得风都心疼得呼呼咆哮
不知男人在何方,不知男人可安康
不知谁给男人端茶送水补衣裳
不知是否把绣着莲花的香囊遗忘
莲花站在巨石上
直到泪干了血尽了
化着一朵痴情的莲花
夜夜放光引领男人回家的步伐
刺痛我流浪四方的志向
渔夫·题《莲的传说》组照(新声) 文 / 3+2
周子曾经写爱莲,
仁兄拍照在今天。
穷地府,
遍人间,
荷花确是水中仙。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7-11-7/2410589.shtml
荷塘情思
荷文化的起源 2007-01-27 [12270]
莲在印度 2007-01-26
荷 2008/9/3 [273]
雨荷 2008/8/27
荷花亭 2008-08-10 [747]
微笑着对待寂寞与孤独 2008-08-10
如果他比我爱你 2008-06-23
唐诗中的“花花世界”——荷花 [2972]
荷文化的起源 [12270]
清塘荷韵的读后感 [2223]
王冕学画荷 [3834]
cctv张大千——独自成千古 悠然寄一丘 [2509]
《莲与莲文化》 [4247]
《 我心中的莲文化 》 [3685]
精美雅致的“荷花”邮票 [3514]
莲跟荷的区别 [5424]
《曲池荷》赏析
http://www.2000y.net/100933/
七绝·荷花淀(新韵)
千里芙蓉绿映红,
荷风细雨自含情。
仙姑亦叹香风暖,
醉沐池边不起程
荷之典
·莲的象征意义
·西施故里的荷花灯荷花宴
·莲在印度
·我国现保存最早的荷花绘画
·浅说莲文化内涵
·国外的荷文化
·荷花的“生日”
·荷文化史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荷文化
·澳门古地名与莲花相关
·莲与民间文化
·西湖荷花的典故
·荷花神西施
·睡莲的传说
荷之咏
·一朵莲的身世
·荷塘的记忆
·夏荷悠悠
·残荷观感
·荷池物语
·美丽荷塘
·荷之随想
·夏荷
·夏日赏荷
·别样的荷花
·睡觉的荷花(诗一首)
·歪藕
·一朵莲花是你
·宛若莲花
·风听荷语
http://www.zjol.com.cn/05culture/zhuanti/hehua/
『玖』 我在山上看到一首诗词,求鉴赏
秀毓灵钟一朵莲(毓秀钟灵一朵莲)
花心穴巧石天然
无须南海观音种
惟问生成有几观
——古回人诗词都答是竖写自右向左,所以应该如我所写这样念,是一首七绝
诗意大概:石洞里天然生成一朵清雅的莲花,不用南海观世音来种植,只需问造化天生有多少奇观
『拾』 谁能帮我写个藏头诗啊!内容要包含思慧二字。爱情诗啊。谢谢了
七绝
京城思念现娇姿,
美貌慧芳不自持。
谁有涵江花月貌?
情郎爱上俏蛾眉。
(思慧)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