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七夕
1. 姓祖的从哪来的
一、姓氏来源
祖姓的起源与商代王族有直接关系。在殷商历代国王的名字中,有祖字的便有祖乙、祖辛、祖丁、祖庚、祖甲、祖己等人,他们的后代中有人以他们的庙号为姓氏,姓祖。中宗祖乙是上述几位商王中最有作为的帝王,他任用巫贤为相,励精图治,使商朝复兴,所以今天的祖姓人多奉祖乙为始祖。此外,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时有左相仲虺,仲虺的后代中有人名叫祖已、祖尹,二人的后世子孙也有人以祖为姓。
祖姓人曾形成了范阳等郡望,当代在满、彝、东乡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以祖为姓的人。
二、郡望堂号
秦置范阳郡,现在河北省定兴县。《姓谱》记载:“系出子姓。殷 祖甲、祖乙、祖已、祖丁,支庶氏焉。”望出范阳、京兆。
三、历史名人
祖逖——字士稚。晋朝范阳道县人。著名北伐大将,勤奋好学,留有闻鸡起舞的佳话。当时晋室大乱,巡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元帝时,为豫州刺史,自请统兵北伐,征为奋威将军,连战连胜,最后攻破石勒,收复黄河以南全为晋土。在豫州刺史任内,勤政爱民,死时,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丧父母。
祖冲之——字文远,南朝宋范阳蓟人,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精研数学、天文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3.1415926到3. 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还提出密率值的计算,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数学著作有《缀术》和《九章术义注》,均失传。他根据数理,研究天文历法,制订出一部比较准确的《大明历》。他制造的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车。
祖孝孙——唐朝幽州范阳人。博学,精通历算。参定雅乐、京房律法,演12律60音。后受命与秘书监窦班修定雅乐,斟酌甫北,考以古音,制12乐合32曲84调,作为大唐雅乐。时旋宫之义,亡绝已久,一朝复古,自孝孙始。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推荐,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其诗讲求对仗,亦带有诗中有画之色彩,其与王维友善,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故也。代表作有《终南望馀雪》、《望蓟门》、《七夕》、《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陆浑水亭》、《家园夜坐寄郭微 》、《送丘为下第》、《古意二首 》等,其中以《终南望馀雪》和《望蓟门》两首诗为最著名。《望蓟门》诗描写沙场塞色,写得波澜壮阔,令人震动,其中“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为有名的佳句。
祖约,平西将军,其余不详。
祖大寿(?-1656),字复宇,辽东(辽宁辽阳)人。明末为前锋总兵持将军印,隶袁崇焕,守锦州。因崇焕入狱,率部毁山海关东走,朝野震惊。后督兵守大凌河,为清军久围,粮弹尽,乞降。后屡负约,再败而降。任总兵,致书招降甥吴三桂,从入关灭明。卒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
祖大寿兄弟:祖大乐、祖大名、祖大成
祖大寿子:祖泽润、祖泽溥、祖泽洪、养子祖可法、侄子祖泽远
祖泽洪子:祖良璧
四、祖姓族谱目录
5695【辽宁兴城】祖氏家谱不分卷 (清)祖建极重修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写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5696【福建浦城】莲湖祖氏族谱五卷 (清)祖富言等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刻本 五册 北图 福建图
5697【福建浦城】莲湖祖氏族谱八卷 (清)祖国钧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活字本 八册 北图 福建师大 注:始辑於宋绍兴二十九年。
祖姓族谱拼图
祖氏远祖世系:
少典公---轩辕公---玄嚣公---蟜极公---俊(去人)公[夔]----契公[卨(「改人)]---昭明公[王吴]---相土公[土]---昌若公[羔]---曹圉公[根圉]----冥公[季]---核公[王亥]---微公[上甲]---报丁公[报乙]---报乙公[报丙]-----报丙公[报丁]---主壬公[示壬]---主癸公[示癸]---履公(又名天乙、成汤)[太乙、唐、成]---?公[太丁]------至公[太甲]---辨公[太庚]---密公[太戊]---整公(河亶甲)[戋甲]---滕公[祖乙]------旦公[祖辛]---新公[祖丁]---歛公[小乙]---昭公[武丁]---曜公[祖庚] 载公[祖甲] ?公(孝己)[祖己]
[ ]内的文字是甲骨文所记的商王庙号,而商王之名则从竹书纪年中得知,而且又更正了史书的错误。
·························
大家慢慢积累信息拼祖谱吧,就从我们自己开始!希望知道自己辈分的尽量收集丰富族谱信息。(建议每位留言时尽量多地说明自己所知道的族谱等内容。比如:祖宗是哪一只,祖父、父亲、自己、下一代都是什么字辈分、籍贯等。方便研究,也方便大家寻根问祖。)
已经知道的部分分支族谱顺序有以下几个片段:
**
——尚——学——仪——智——章——兴——克——秉——言——立——俞——国——绪——民——昌——
这一只是祖大寿的族人。祖宗是祖大成,祖大寿的兄弟。
**
-宝-庭-时-
**
-占-立-希-
**
-学-国-朝-恩-习 -
**
-更-书-克-明-
**
-同-林-金-
**
-发-因-丕-志-刚-
**
**-远-****-世-*-占-敬-**
**
-先-后-
**
觉得好玩,就都贴过来了!!
2. 求写异地风俗的作文
第1篇 家乡的“壮俗”650字
我的家乡在广西,广西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民族,其中就有壮族,我就是壮族人.
民俗,这个词语从人一出生开始就一直伴随在身边,我们总生活在民俗中。
节日,这是月月有,年年过的,只是各民族各有庆祝的方式。过春节,江苏人重年糕,北京人重饺子,我们广西壮族重粽子。听姥姥说,我们壮人过年要全家一起吃粽子,热热闹闹的才好,可惜那快成为过去了,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忙了,很少能聚在一起。啊!想起姥姥、姥爷亲手包的粽子,那个香啊,口水都流出来了!
春节时,东兰县孩子们大年初一起床后就要爬柱子,边爬边念,“长如竹笋,高如大树。”别的地方的孩子,有的是爬芭蕉树。大家都希望我们快点长大呢!
端午时,汉族划龙舟,壮族则是采药。因为听说这天采药,药效最好。百草煮药水,浴身,能消除百病。在我的出生地――靖西县,将南瓜、李果、芭蕉,玉米送进深山喂猴,构造了人与野生动物的和谐世界,还制猴形玩具给小孩玩。呵!我也想要去采药,去喂猴,可大人说山路不好走,又危险,不让去,结果没去成。
以前,我们壮族还有一个民俗,就是自觉修路,集资造渡船,方便行人,这被称为“阴功路”、“阴功船”,可不知为什么,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你看,壮民民俗多有趣,在我看来,他们都传承了民族文化特色。
第2篇 家乡风俗500字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南山实验鼎太小学五年级(2)班四年级:何垠羲
第3篇 家乡的风俗450字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翁平中心小学六年级:王建华
第4篇 家乡的风景700字
摘要:几年后,爷爷奶奶越来越老,白发增添了许多。我隐隐约约记得:爷爷奶奶是为了父母们留下的遗愿,才走到一起的。从此,爱说爱笑的奶奶跟着沉默寡言的爷爷,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依然每天说不上话。可是,自从爷爷病倒起,就发生了改变……
李商隐有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佩服他的洞察力,居然能欣赏到这么美丽的风景。然而,家乡夕阳下互相搀扶的老夫老妻,才是世间最美丽的风景。
依昔记得童年中的爷爷奶奶互不搭更大,各自忙碌着,我捉弄了几年,也不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才明白。
以前,我总是愣愣地看着夕阳下的一高一矮的两个身影。吃饭时,奶奶总是唤着爷爷吃饭,爷爷总是爱理不理的,然后奶奶就生气了,我总是在一旁偷着乐。
时间飞快地流逝,爷爷奶奶就在互不搭理中匆匆走过。
几年后,爷爷奶奶越来越老,白发增添了许多。我隐隐约约记得:爷爷奶奶是为了父母们留下的遗愿,才走到一起的。从此,爱说爱笑的奶奶跟着沉默寡言的爷爷,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依然每天说不上话。可是,自从爷爷病倒起,就发生了改变。
爷爷的病那时时治不了的,可谁也没有放弃,尤其是奶奶。每天晚上,我们轮流看护,可我总是看到奶奶在忙碌,在看护,在叹气,在发呆。我当时有说不出的悲痛。终于,奇迹出现了,爷爷苏醒过来了。
那些日子,我便经常在夕阳西下的余晖中看到奶奶端着冲好的牛奶走向爷爷,余晖把爷爷和奶奶的身影合为了一体,我分不清哪个是爷爷,哪个是奶奶。“快喝了吧,别凉了。”爷爷头一回利落地从奶奶手中端过碗一饮而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爷爷和奶奶彼此珍惜现在的日子,他们在夕阳下一前一后的身影像是几百年前的古画定格在那余晖中。这是我今生在家乡年看到过的最美丽的风景!
风景只因有真情,才格外让人留念!
第5篇 我家乡的民风民俗65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黑龙江省伊春市桃山林业局第一小学五年级:sholop
第6篇 家乡的民族俗民风650字
我的家乡在浦城,这是个很小的县城,但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着中华的传统民俗,这表示着大家对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从春节开始说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点多就开始吃年夜饭,“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象征着家家年年都繁荣,儿女能够孝敬长辈。吃完晚饭后,我们是从不出门的,听奶奶说:“若出了门会把大家的好运给带走的。”虽然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不能出门,但是在家中,我们依然能够玩的有声有色。大人们在家中打牌打个通宵,孩子们放烟火放得起劲!这表示大家的好运年年,财运年年……除夕过后,换来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欢迎哦!早晨起来,洗漱完毕后就先喝一杯“桂花蜜”,这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味道甜甜的,香香的……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饭后就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就要包压岁钱,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可开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乱花钱的,这又代表着大人们在这一年里很难很难挣到钱,运气也不太好……给长辈们拜完年后,女孩在家帮父母干活,男孩就跟随大人们去各自的亲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过的十分开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庙里去烧香,给菩萨请安,让菩萨保佑子孙满堂,儿女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过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复正常了,大人们工作的就继续工作,孩子们该去复习功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了,这个春节是令人难忘的。
南平市延平区第四中学五年级:杨佳慧
3. 有关中秋 端午 重阳 纯洁 元宵节的诗句
关于春节的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4. 我姓祖!我想知道祖在百家姓里排第几个
祖姓没有来列入百源家姓前一百位。
http://www.zgma.com/bjx.htm
现在排名249位!
http://uname.cn/tools/result_7.asp?fname=%D7%E6
5. 章质夫的水龙吟赏析
赏析:
“似花还似非花”,苏轼开篇即显非凡。这一句既是咏物,又是言情。杨花虽然名为花,与百花一样开于春季,又随春去,但又没有花的形态和芳香,很难让人把它当成一种花来看待。
所以苏轼说它是花又不是花,这样的着笔点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杨花的特性,还饱含着词人对杨花的判断,因而具有了一定的人情味。后一句“也无人惜从教坠”的人情味就更浓厚了。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坠”是杨花飘落之形态,但与百花凋谢不同,任杨花怎样飘落都无人怜惜,这正是它的“非花”所致。然而仔细品味,我们可以淡淡地感受到词人言语间对杨花的缕缕情意。“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一句承接上句的杨花坠落,将杨花飘落说成是离开家园。
将离枝说成是“抛家”,已让杨花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无情有思”也就顺理成章。杨花的离去是为无情,而它的“傍路”又写出了它的依依不舍之状。正如杜甫《白丝行》所言:“落絮游丝亦有情。”
接着,苏轼又运用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将飘零的杨花比成一位风姿卓越、受尽离愁的思妇。她柔肠寸断,因春困未去,她的眼睛欲开还闭,因朦胧而更带情。她在梦中随风而去,寻找自己的情郎,在快要寻到之时,忽然又被窗外的春莺唤醒。
在这里,苏轼为杨花找到了灵魂,化作一位为情所扰的美妇人,她做着恼人的春梦,一路寻夫。此处借用唐人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花人合一,将杨花的离愁与忧怨表现得极为传神。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词人不是遗憾杨花飞尽,只可惜西园中红花已谢,再难连缀。苏轼笔锋一转,将伤杨花转为了伤春。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不恨”是为“有恨”,词人伤感春逝,而杨花凋落正意味着春色已逝。
词人看似无情,实则关心着杨花的命运。“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杨花飞尽,词人似乎再无可写,但苏轼更进一步,写杨花的最终命运:一场晨雨,花踪何处?却是粉身碎骨,一池浮萍。
词人追根究底,可见其对杨花之痴情。而当词人看到那满池的浮萍,其对春天逝去的感伤就更为深刻了。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竟然想到要三分春色,并把逝去的春天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这样的想象何其妙哉!苏轼对这样的写法也颇为自得,在《临江仙》中就有“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中也有“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这样的句子。
在此词中,对于杨花而言,确实是两分尘土,一分流水,此处与前面杨花“傍路”、“一池”相呼应,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到此处,词人故技重施,又将杨花比人。从这个比喻的相似度上来看,杨花与眼泪又十分形象。
杨花坠落,飞散天涯,而思妇的眼泪也如飘零的杨花一样纷纷而下。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动容。难怪张炎在《词源》中评价此词“后段愈出愈奇。”
苏轼的这首《水龙吟》正如开篇那句“似花还似非花”,无惜中有人惜,无情中有情,无思中有思,不恨中又有恨。
这样,整首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使得虚实相间,句句相承,实在妙趣横生。而此期间缠绵在整首词中的幽怨与春恨更得以晕染,随着那空灵飞动的杨花落在读者的心间。
(5)浦城七夕扩展阅读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
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不恨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抱怨愤恨那个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再重缀。
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仔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6. “祖”这个姓是怎么来的
姓氏起源
上古商朝时,有祖甲、祖乙、祖丁三位帝王,他门的子孙以王父字为姓,相传姓祖;另有祖已、祖伊二位宰相,他们的子孙亦以父字为姓,相传姓祖。
堂号
《姓谱》记载:“系出子姓。殷祖甲、祖乙、祖已、祖丁,支庶氏焉。”望出范阳、京兆。
历史名人
祖逖——字士稚。晋朝范阳道县人。著名北伐大将,勤奋好学,留有闻鸡起舞的佳话。当时晋室大乱,巡率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言:“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元帝时,为豫州刺史,自请统兵北伐,征为奋威将军,连战连胜,最后攻破石勒,收复黄河以南全为晋土。在豫州刺史任内,勤政爱民,死时,豫州人民,痛哭流涕,如丧父母。
祖冲之——字文远,南朝宋范阳蓟人,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科学家。精研数学、天文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他第一个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六位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精密的。他还提出密率值的计算,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数学著作有《缀术》和《九章术义注》,均失传。他根据数理,研究天文历法,制订出一部比较准确的《大明历》。他制造的千里船、水碓磨和指南车。
祖孝孙——唐朝幽州范阳人。博学,精通历算。参定雅乐、京房律法,演12律60音。后受命与秘书监窦班修定雅乐,斟酌甫北,考以古音,制12乐合32曲84调,作为大唐雅乐。时旋宫之义,亡绝已久,一朝复古,自孝孙始。
7.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其它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8. 元代诗人有哪些
1、贾云华
贾云华,元代才女。公元1314年—1368年年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书生魏鹏指腹为婚。成年后,魏鹏前往杭州提亲,贾母欲赖婚,命云华以兄妹礼数见魏鹏。二人一见倾心,两年后,魏鹏考取进士,受职浙江儒学副提举。
诗人作品大全:《题魏鹏卧屏》《永别·相见时难别亦难》《魏鹏负期醉卧戏题练裙》《永别·倚栏无语倍伤情》《永别·魂归冥漠魄归泉》《七夕·斜軃香云倚翠屏》《永别·自从消瘦减容光》《永别·正成薄命久寻思》《永别·物换星移几度秋》
2、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全堂村)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
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
3、戴良
戴良(1317—1383),字叔能。元代著名诗人。浦江建溪(今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人。曾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又复泛海至登莱,拟归元军。
元亡,隐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师,欲与之官,托病固辞。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狱。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仍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卒于狱中。或说系自裁而逝。
诗文多为悲凉感慨、颂扬与怀念故元之作,寓磊落抑塞之音。曾学医于朱丹溪,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诗文并负盛名,其诗尤胜。
4、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
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5、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
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