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七夕
㈠ 聊城哪里适合情侣玩且花费较少(东昌湖,姜堤除外)
海源阁、姜堤乐园、凤凰苑科技观光园、梦幻乐园、昌东公园、葡香园。 江堤乐园,马甲河
娱乐场所~~~天乐园 不错!!
㈡ 聊城有哪些风俗和文化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通媒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多称“传柬”或“换帖”。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如此繁缛礼节,贫寒人家难以讲究,极贫者则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为完婚。 建国前,境内男女早婚现象较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结婚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有的“童养媳”十二三岁即被迫“圆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称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后,也有的经人撮合将尸骨并葬一处,配成“冥婚”,亦称“结鬼亲”,或叫“阴亲”。贫困者无力娶妻,亦有入赘于女家成婚者,俗称“倒插门”,或“招养老女婿”。还有抢婚(多为寡妇再嫁)、近亲结婚等陋俗,建国后均被革除。 嫁女忌讳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妇及儿女不全者,寡妇不当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云:“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城乡自由恋爱者增多,但多数仍需媒人说合。双方认为合适,即安排见面,若互相有意,双方交换手绢或钢笔之类,此谓“换手绢”或曰“小见面”,然后约定订婚日期和仪式。订婚日,男方携带重金、重礼送至女家,女家设宴待客,即为“定婚”。女方同意后,择日到男家,称“认家”,男家长辈给“见面礼”。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个别仍有换帖者。到了国家规定年龄,男女同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多数认为不举行婚礼不谓结婚,故多另行婚礼。婚礼较之过去大为简便,一般由婆家用车辆接新娘,也有娘家送来者。新婚之日,男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盛宴宾朋。闹房之俗依然。城镇青年视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为时髦,简便文明,愈来愈兴。但是,门当户对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仍有恋爱不自由、索要彩礼、变相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及早婚等现象。 祝寿 旧称庆寿,俗称“过生日”。年逾花甲的老人过生日这天,子女或亲朋间的平辈、晚辈多备礼物前末祝寿。礼物必须有面条、粘糕,谓之“寿面”、“寿糕”,其余不拘;届时请老人食“寿面”、喝“寿酒”、吃“寿糕”。建国前,晚辈须依次行叩首大礼,并祝以“健康长寿”等吉祥语言。境内有“六十五加肉补”、“六十六吃饼卷肉”、“六十七吃个鸡”之俗语。3年祝寿中以66岁生日最为隆重。汉族老人66岁生日这天,女儿一般要买块猪肉作为丰l品,表示祝颂老人健康长寿,故有“六十六吃闺女块肉”之说。50岁以后,每到10年,如60、70、80、90等,一般要庆大寿。庆寿仪式是请亲友,宴宾客,贺者则献寿幛、赠寿联、送酒肉,馈果品等。欢宴之前,举行祝寿礼,晚辈进行拜贺,亲友也要说些祝颂语。近年来,城乡居民祝大寿,寿礼中添有大寿糕、祝寿酒等,也有奏鼓乐、放鞭炮、包放电影之举。 生日这天,已分居或出嫁的子女要倾家全到,以示隆重。祝寿宴席丰盛,男女分席,酒后用饭必备面条,含祝福老人长寿之意。给老人祝寿忌间隔,直至老人寿终,若有遗忘,子女谓之“不孝”,亲友谓之“失交”,如因故缺席要提前告知。 建国后,祝寿之俗曾一度沉寂;80年代后,又有复兴之势;现已发展到中青年和小孩,尤以小男孩过生日最为隆重;中青年过生日,除自己改善生活外,多数备礼敬送父母,以谢养育之恩。 贺房及乔迁 农村居民建新房上梁时,门框、窗框、房梁要贴上大红对联,上书“安门大吉”、“安窗大吉”、“上梁喜逢黄道日,竖柱巧遇紫微星”及“擎天玉柱”、“架海金梁”、“坚女口磐石”、“上梁大吉”等吉祥祝福之语。还要烧纸上供,放鞭炮,以图吉利。在奠基、上梁及竣工之日,要宴请工匠及帮工。 乔迁,俗称“搬家”,或是自己筑有新居,或是另租房屋搬迁,均称为“乔迁之喜”。旧时农村居民迁居新房时,一般都在后半宿,夜深人静,路上无外人时搬家,意怕遇上人冲了吉利。搬家时先搬锅灶,再搬其他用具。现在夜间搬家之事已很少见。搬迁新居后,亲朋好友都带着礼品前来祝贺乔迁之喜,俗称“温锅”或“暖锅”。礼品多为屋内器用及陈设品,其意为帮助安家,主人则摆酒宴酬谢客人。近年来,祝贺乔迁之风在城镇及乡村都很盛行。 称谓 亲属称谓父亲,俗称爹、爸爸,少数亦称“大”、“大大”或“叔”;母亲,俗称娘、妈。 父亲的父、母,称祖父、祖母,俗称爷爷、奶奶;自称孙子、孙女。父亲的祖父、祖母,称曾祖父、曾祖母,俗称老爷爷、老奶奶;自称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兄、嫂、弟、弟媳,称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俗称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婶婶);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姐、姐夫、妹、妹夫,称姑母、姑父,俗称姑姑(阳谷等地叫妈妈或姑娘)、姑父;自称侄、侄女。 父亲弟兄(即叔叔、伯伯)的子女,称叔伯兄弟、叔伯姐妹,但面称多为哥、姐、弟、妹。 父亲姐妹(即姑母)的儿女,称姑表兄妹,但当面称呼时则多不带表字,而自称则呼为老表。 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俗称姥爷,姥娘;自称外孙、外孙女。母亲的祖父、祖母,称外曾祖父、外曾祖母,俗称老姥爷、老姥娘;自称曾外孙、曾外孙女。 母亲的兄、嫂、弟、弟媳,称舅舅、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夫、妹、妹夫,称姨母、姨父,俗称大姨、大姨父、小姨、小姨父;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姐妹(即姨母)的儿女,称姨表兄妹,当面称呼时则多不带表字,而自称则呼为老表。 丈夫的父母,称公公、婆婆,主要用于向别人介绍,而直接称呼公婆时,一般与丈夫称呼相同,也有用自己儿女的口吻称公、婆为他(她)爷爷、奶奶的,自称儿媳妇。 丈夫,俗称老头子、俺那口子、孩子他(她)爹、爸,现多直呼其名。 丈夫的兄、弟,称老大伯、小叔子,当面称哥、弟;弟兄的妻子同称妯娌。 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俗称大爷、大娘,现城镇青年婚后直称爸、妈;自称女婿。 妻子,俗称家里人、老婆子、孩子他娘(妈),现多直呼其名。 妻子的兄、弟、姐、妹,俗称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见面称哥、弟、姐、妹;其姐、妹的丈夫,俗称两乔、连襟,见面时称姐夫、妹夫,或哥、弟。 儿女亲家之间,互相尊称为大哥、大嫂。 父、母再婚后,子女称其再婚另一方为继父、继母,俗称晚爹、晚娘,或后爹、后娘,一般直称爹、娘,或爸、妈,忌称后爹、后娘。 义子、义女称义父、义母为干爹、干娘,当面直称爹、娘,自称亲儿子、亲闺女。 境内有结拜干姊妹、仁兄弟的旧俗,结拜后互称对方父母大爷、大娘,有的则直呼爹、女良。 一般称谓旧时多尊称男性为“先生”,称生意人为“掌柜的”,称手艺人为“师傅”或“老师”。一般群众对官员或有势力的乡绅巨富尊称为“老爷”,其夫人称为“太太”,其子、女称为“少爷”、“小姐”。外出时探事问路,年长于己者称“大爷”、“大娘”或“大哥”、“大嫂”,年小于己者称“兄弟”、“大妹”。与人书帖往来,自称时多冠以“愚”字,如“愚兄”、“愚侄”等。建国后,一般互称“同志”,也有的习惯将对方姓氏与职务并称,如“张书记”、“李老师”等,以示尊敬。对父母的同事朋友,称“大伯”、“叔叔”、“大姨”等。现在,对年长者又习惯称老师、师傅。在农村则比较随便,称“伙计”者较多。 礼节 行礼旧时百姓求见官长,奴仆晋见主子,晚辈拜见长者,以及亲友间为长者祝寿、贺喜、吊唁死者等,均需行跪拜叩首大礼;平辈、友好及同行、同僚之间会见、相访多行作揖礼;现在遇有婚礼、祝寿、吊唁等活动,多行鞠躬礼。但农村中为长者拜年、敬祖求神及吊唁死者等,仍习惯行跪拜礼,军人、学生行举手礼。建国后,鞠躬、握手、点头致意逐渐盛行。近年来,在中上层老年人中,见面打拱又有恢复。 招呼旧时亲友、熟人相遇,多拱手示敬,并致以问候。现在多点头致意和行握手礼。初次相会,一般经人介绍后握手,遇尊长或女性则需对方先伸手,然后相握。农村中握手习惯尚未形成。同事、熟人相遇,多微笑点头示意。如在饭后习惯问:“吃饭了吗?”若遇尊长或领导须主动迎问,以示尊重,若遇对方远道而来或分别时间较长,应驻足寒喧几句,对会抽烟者则敬以香烟。 待客客人来访,主人要迎至门外,握手言欢;让客人先进门,主人随后;若客人持有礼物,须主动接过放置于适当地方;并致谢意。让座时,请客人坐上首,敬以烟茶,落座陪话。需留下用饭时,饭菜应尽量适合客人口味。客人告辞时须尽量挽留。送客时,让客人先行,主人随后送至门外,握手道别,并表示.欢迎其再来。如客人乘车,要为客人打开车门,如骑自行车,则代客人推车送一程,然后挥手告别;所带礼物一般不留尽,多适当压回一部分或有所回敬。 作客到亲友或同事家作客,多事先打招呼。至其家先敲门或询问主人是否在家,待主人迎出后方再进屋,禁忌直接闯入室内。若主人家有长辈,应先行拜见,并致问候。如先有客人在座,要主动招呼或握手。主人敬茶要喝,敬糖要吃。落座时座位应适当,不宜过于拘谨。若留下吃饭,饮酒要适量,饭毕要表示感谢。告辞时主人相送应劝其留步。 交谈与人交谈时,目光要注视对方或适当下垂。听对方谈话,精力要集中,不左顾右盼,不看其他书报,忌随意插话,避免使对方有心不在焉和不耐烦的感觉。回答对方问话或发表个人见解要认真、诚恳,忌答非所问或支支吾吾。与女性同室单独交谈,一般不紧闭门窗。交谈时声音高低要适中,并与对方保持一定距离,切忌将唾液飞溅于对方面部。聊城节庆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是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从上年腊月三十日开始,连续庆贺数日,向有正月十五前均为“过年”的说法。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小年”,也叫“灯节”。城镇居民吃元宵盛行,象征举家团圆;乡间则饮酒吃饺子,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元宵节传统过3天,即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各街衢市肆多张灯火,民间组织戏班演戏,举办龙灯会,并有玩旱船、秧歌、高跷、竹马、骑毛驴、舞狮、灯会等文娱活动。每当夜幕降临,城镇沿街便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男女老幼争相观赏、品评,热闹异常,称为“闹元宵”。 在传统的文娱节目中,“龙灯”、“舞狮”最为精彩。花姑节 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为“花姑节”, 农历二月初二日,民间称为龙抬头日,或称“青龙节”、“春龙节”。清明节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这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贞之士介子推被焚死绵山之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民间习惯称作“五月单五”,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纪念日。夏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民间传统节日.过半年 ;六月初一俗称“过半年”、“小年下”。六月初六晒龙袍的习俗,由宋代沿袭至今.;农历七月初七之夜称七夕,俗称“乞巧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是祭祖的日子,俗称“鬼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十五”,是传统的大节之一.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俗称“九月九”。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俗称“秋祭”、“寒衣节”,民众称为“鬼头日".冬至,意为寒冬已到,也称“数九”。农历腊月初八为腊八节。境内居民多于是日晨喝“腊八粥.;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旧俗为送灶王爷上天禀报的日子,故称“辞灶”。每年在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日而举行,故又称“圣忌节”。穆斯林习,顷将“圣纪”与“圣忌”合并纪念,俗称“圣会”。节日活动有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等。 按教义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开斋节后七十天,即教历十二月十日。“古尔邦”是阿拉伯语“宰牲”的意思。所以,通常把这一节日的名称汉译为“宰牲节”。节日期间,穆斯林家家户户收拾得干干净净,宰羊屠牛,一部分献给清真寺,其余用来赠送亲友或款待客人。 另外尚有“盖德尔夜”。教历九月二十七日夜,也称“坐夜”或“守夜”。这天夜里,穆斯林家家门口、院中挂灯约3小时,意为照着古人(去世的先人)回家来看看。 聊城市有“五一”、“十一”期间举办的“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
㈢ 聊城电影院
http://www.lcxw.cn/movie/
㈣ 聊城火车站到十五里元出租车多少钱
十五分钟左右,九块左右
㈤ 聊城 家乡风情有哪些
一、生活习俗
境内居民走亲访友,多数是上午去下午归,主家待客以午餐为主,少数也有晚饭后才归的。遇有重大节庆或接待贵客(新女婿)有摆宴席的习俗。
二、节庆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这是民间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破五日:正月初五,统称“破五”。传统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走亲戚,也不能动刀尺做针线,不准用生米、生面下锅;过了这天就不再忌讳,故称作“破五”。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小年”,也叫“灯节”。城镇居民吃元宵盛行,象征举家团圆;乡间则饮酒吃饺子,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在传统的文娱节目中,“龙灯”、“舞狮”最为精彩。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日,民间称为龙抬头日,或称“青龙节”、“春龙节”。
清明节: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 清明节这天,在农村,家家户户均于凌晨折柳插于门框两边、窗上、梁上,,)床铺的席后面等地方,称“插柳”,旧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谚。清明又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所以民间又称清明节为“鬼节”、“冥节”。
另有端午节、夏至节、过半年、六月六、七夕、中秋节、冬至、腊八节、辞灶节等
三、礼仪习俗
婚 嫁
定亲:城乡自由恋爱者增多,但多数仍需媒人说合。然后约定订婚日期和仪式。订婚日,男方携带重金、重礼送至女家,女家设宴待客,即为“定婚”。男家长辈给“见面礼”。
贺喜:婚前,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按既定时辰,男方车到女家迎娶。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
㈥ 求聊城电台FM92.4。。。背景曲 歌名
哇卡卢拉哦哇卡路来
㈦ 请问在聊城市区情侣约会有什么好地方可去或者你们和爱人之间常去哪里散步、娱乐、吃饭
夏天的傍晚去东昌湖玩一圈,挺好的。(最好不要太晚)
同时你也可以去公园、人民广场内走走,或者容到聊大校园里找回那种校园里的恋爱感觉……尤其说明的是聊大校园有山有水很不错的,最起码较之前两个地方,相对安全一些。
如果喜欢刺激些的,也可以去新金鼎6楼玩玩。
㈧ 聊城古楼的神秘的传说
光岳楼历经沧桑,才保存至今。在她六百年的岁月之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神奇的传说,也为光岳楼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话说洪武初年,东昌卫守指挥事陈镛为了抵抗元朝残余部队的侵袭,重修了聊城的城墙与护城河,但工程完工后,砖石木料还剩余不少,陈镛便命工匠用剩余砖木在城中央修一座钟鼓楼以“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但工匠们却犯了难——没有人知道这座用于军事的钟鼓楼该怎样修建。正在这时,从人群中走来了一位装束奇特的老人,左手持一没把的锈斧头,右手托着一个木制小楼。只见那小楼重演歇山,雄伟巍峨,双向过街,金葫芦宝顶。工匠们顿时看直了眼。老人微微一笑,说道:“看我的楼好,那就拿去吧!”说罢,便将小楼交到一老木匠手中,自己大步流星地离去了。工匠们仔细观察,越发地喜爱这小楼,便一锤定音:就按此楼仿建!
工程进展非常顺利,仅用三年,楼便完工。人们拆除了脚手架,却发现在楼的最高层西北角正檐下,露出一段椽子头,十分碍眼。可要将它锯掉又得重搭脚
手架。更要命的是,工匠们发现,这楼还有点向西北倾斜。正当人们为难之时,老人又出现了,只见他将左手中没把的锈斧头往椽子头上一扔,便把长出的椽子头砍齐了,又将锈斧头塞进基条石下,楼身就正过来了。正当人们欢呼之时,老人却不见了。人们便纷纷传说这老人就是鲁班祖师。陈镛听后,又惊又喜,遂命人在一楼北檐下修一神龛,以纪念鲁班。 故事发生在清乾隆年间。
有一年,清朝的乾隆皇帝南巡时途经东昌(聊城旧称),与自己宠爱的刘妃入住光岳楼文昌阁的行宫。一日清早,二人早早醒来,便登上光岳楼的最高层,观看日出。正当乾隆陶醉于鲁西平原日出的壮丽景象时,忽听刘妃叫喊,便顺着刘妃的指点看去只见屋顶有一大莲花,其中间的大莲子上竟附着一颗大水滴,仔细看去,旁边的小莲蓬中及荷花荷叶上附着许多亮晶晶的小水滴。只见那大水滴更大了,坠落下来,水落有声,直落楼下井中。乾隆对这井早有耳闻——东昌人说这是海眼,深不可测。乾隆兴趣大发,立即与刘妃下楼去看个究竟。二人刚赶到楼下中心的井边,可巧,一小水滴落入井内,正好砸中水中映出的那朵莲花。乾隆不禁暗暗赞叹。忽然“咕噜”一声,一水泡应声而起,接着一条红鱼泛波而出,摇着尾巴在水面游来游去,两只突突的大眼睛直瞪刘妃,似与她嬉戏。刘妃顺手拔下头上的金簪投下去,不巧正刺中鱼背。那红鱼立即不动了,慢慢沉了下去。乾隆不悦:“身为贵妃,何以杀生?今日当烧香赎罪才是。”刘妃吓得赶紧低下了头。
数十年过去了,乾隆又出巡东海碣石,望着万顷碧波,正欲吟诗,忽见浪花之中跃起一条大鱼,落入水中径直向乾隆游来。乾隆大吃一惊。忽然他发现鱼背上金光一闪,不由向前仔细一看:那闪光处竟是一支金簪。乾隆大声叹道:“真乃神物!”
这事情传到了东昌,人人都感到万分神奇,从此对光岳楼下有海眼的说法深信不疑。
㈨ 聊城的结婚习俗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通媒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多称“传柬”或“换帖”。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如此繁缛礼节,贫寒人家难以讲究,极贫者则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为完婚。
建国前,境内男女早婚现象较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结婚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有的“童养媳”十二三岁即被迫“圆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称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后,也有的经人撮合将尸骨并葬一处,配成“冥婚”,亦称“结鬼亲”,或叫“阴亲”。贫困者无力娶妻,亦有入赘于女家成婚者,俗称“倒插门”,或“招养老女婿”。还有抢婚(多为寡妇再嫁)、近亲结婚等陋俗,建国后均被革除。
嫁女忌讳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妇及儿女不全者,寡妇不当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云:“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城乡自由恋爱者增多,但多数仍需媒人说合。双方认为合适,即安排见面,若互相有意,双方交换手绢或钢笔之类,此谓“换手绢”或曰“小见面”,然后约定订婚日期和仪式。订婚日,男方携带重金、重礼送至女家,女家设宴待客,即为“定婚”。女方同意后,择日到男家,称“认家”,男家长辈给“见面礼”。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个别仍有换帖者。到了国家规定年龄,男女同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多数认为不举行婚礼不谓结婚,故多另行婚礼。婚礼较之过去大为简便,一般由婆家用车辆接新娘,也有娘家送来者。新婚之日,男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盛宴宾朋。闹房之俗依然。城镇青年视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为时髦,简便文明,愈来愈兴。但是,门当户对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仍有恋爱不自由、索要彩礼、变相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及早婚等现象。
凡结婚者,男方亲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亲厚友贺礼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丝绸、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艺装饰品者,讲究实用的则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关系者多“凑份子”相贺(多为现金),每份多少不等。现金用红纸包好,俗称“红包”。主家下帖宴请送礼者。近年,喜宴之风愈来愈盛,规格也越来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亲友多送些衣料、时装等物品,以示祝贺,也有相助之意。
下面是现在聊城结婚的具体细节,供你参考:
山东聊城冠县一带农村结婚习俗(细节)
参加了个婚礼,是聊城冠县那边的,挺热闹.把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同乐!!
新娘新郎是媒人介绍的,(现在农村大多数也是自由恋爱了,介绍的越来越少了.)不过在介绍之前他们就认
识,是小学同学.
结婚前一些时间,女方家里准备好了嫁装,等结婚那天女方带入男方家里.而男方准备好的是:一座新房子,再加床等用品.结婚前几天,新娘要找好伴娘和化妆盘头的人员.伴娘一般是自己院里的(直系或旁系亲属).
结婚当天早上,新郎家先出车来新娘家拉嫁装(这一趟新郎不来),等拉走嫁装之后.新郎等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来到新娘家,进新娘家后,要亲手给新娘带上喜花,女方要准备给他们做喜面.然后新郎和女方全家人合影.冬天新娘穿的一般都是里面套着一身红的套装,外面套婚纱,婚纱外面披两条红绸缎(也有披一条的)新娘要离开娘家,伤心的哭泣,不想离开.新娘上车时,要换双新鞋再上车.然后就一路的回新郎家去了.记得回去的路和来时的路一定不要是一条,不能走回头路.新娘要随身带的有:铜镜和糖果,在半路时,新娘把铜镜翻到正面来,是辟邪的.
来到新娘家,新郎把新娘从车里抱到院子里,院子里有好多男方院里的人,在院子的上头摆上两把椅子,是让新郎的父母坐的.他们在院子里举行了:一拜天地,二拜爹妈,夫妻对拜的礼节.在举行仪式的中间,有好多人和新娘新郎闹,让他们抱一个,还有人跑过去把两人推到一块.越闹越旺,如果没人闹的话,就显得不太好啦.然后让新娘入东屋或西屋里吃喜面,新娘子吃了不能咽,得吐到门后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新娘进喜房,里面的人把门关上,不让进,给新娘新郎出难题,让新郎把新娘抱起来,应该说是举起来,让里面的人看到为止.进入喜房,又是一顿闹.闹一会,就该新娘子给大家磕头了,其实也不是真磕,主老婆婆喊着人名,最后掬一个躬就行了.磕完头,亲朋好友都开始拿"头钱".都拿完后,让新郎妈当面数,最后由她出钱凑个整数,给新娘收着.这些都完后,开始吃饭,新郎家自己请的厨师,在自家做.每个村上都有这样的厨师,手艺很不错.在吃饭期间,新郎和几个人轮番敬酒,新郎不喝.再后来就是双方父母聚聚,在见面时,摆上好菜好茶,但谁都不能动,只能看,这是习俗,不知道什么原因.
然后新娘子随父母回家,等新郎晚上去接回来.接回来后,可就是进入了闹洞房阶段了,不过俺没参加,没能见识当晚的热闹.忙忙碌碌的一天过去了,再接下来就是每天都有男方院里的人请新娘吃饭,认认门.
㈩ 聊城大型相亲会报名地址
天为媒,天作美,月上仙子龙堤会
“缘来是你”牵手1+1公益相亲会
活动简介:
天为媒,天作美,月上仙子龙堤会-----“缘来是你”牵手1+1公益相亲会由聊城市文明办、齐鲁晚报•今日聊城和龙堤联合主办,天作美私人婚礼会所和月上映画影视婚纱摄影协办,活动主题为“天为媒天作美,月上仙子龙堤会”。
本报“缘来是你”系列相亲会已连续举办了“约会春天”、“白领专场”、“浪漫七夕”3场,11月12日举办的牵手1+1公益相亲会将是2011年最后一场。
报名需知:
报名时需出示身份证,以及户口簿或其他能够证明单身的材料,5寸或7寸个人靓照1张。如亲友代报名,则需要提供报名者所有信息和代报名者身份证。参加人数众多,靓照一定要有,可以提高成功的机率。
参加过前三届相亲会的朋友可电话报名,需要提供个人姓名和参加的哪一届相亲会。如需要更改信息,仍需现场报名。
本届相亲会为公益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欢迎单身男女前来报名,同时欢迎大型企事业单位集体报名。
城区3个报名点:
报名时间:10月12日至11月8日,每天8:30到18:30。
1.齐鲁晚报•今日聊城编辑部(兴华路与向阳路路口西北角,古楼街道办事处2楼)。市内乘4、26、345或235路公交车到“明康房产”站下车即可。报名咨询电话:8451234。
2.天作美私人婚礼会所,聊城金鼎购物中心五楼,报名咨询电话:8681991。
3. 月上映画影视婚纱摄影,兴华路与花园路路口向南88米路东,报名咨询电话:8368666.
信息不透露姓名和联系方式
活动主办方为每一位相亲会报名者制作一份精美的信息卡,不显示报名者的个人姓名和联系方式,信息卡上包括报名者的学历、年龄、身高、婚姻状况、工作和家庭情况以及对对方的要求。11月12日活动现场,主办方为相亲者准备便签和笔,当事人或家长(亲属)可写下自己的编号和联系方式,贴在中意的相亲展示牌上,当事人需自行查证信息,一旦发现贴了你的你也相中了,你就去回帖吧。
报名相亲会能拿大“礼包”
活动主办方为每位报名者准备了一份“单身相亲礼包”,包括鲁信影城提供的一张无期限半价优惠券、月上映画影视婚纱摄影提供的价值200元的现金券、天作美私人婚礼会所提供的价值200元的现金券以及现场活动所需的便签本和笔等。凡在本届相亲会相识并成功牵手的恋人,信息核实无误后,可获得更多礼品。
相亲大会中如没能找到合适的伴侣,个人可意愿选择半价在齐鲁晚报•今日聊城刊登交友信息(不超过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