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子午谷
① 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广东多称“专拜七姐”,属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
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庆祝“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诞”乞巧习俗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
② 七夕在古代是什么日子
七夕节在古代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
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女子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2)七夕子午谷扩展阅读:
有关七夕的民间习俗:
1、香桥会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
2、接露水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靓女们的盛大节日。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广东旧时过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
宋代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
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组织大家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传统“七姐诞”庆祝仪式由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庆祝“七姐诞”的仪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诞”乞巧习俗在东南亚地区也很流行。
4、拜七娘妈
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即称为拜“七娘妈”,七娘妈又称七星妈、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等,为织女星化身。七夕是“七娘妈”的诞辰日,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每年这天,人们三五成群到七娘妈庙供奉花果、脂粉、牲礼等。这天,台湾民间还流行一种“成人礼”,即孩子长到满15岁时,父母领着他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这一天,台南地区要为16岁的孩子“做十六岁”,行成人礼。
有的家长除了在七夕节这天祭谢“七娘妈”之外,还专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的事而宴请亲友,庆贺一番。闽南、台湾民间七夕虽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要买来中药使君子和石榴。
石塘七夕习俗流行于浙江温岭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带,为16岁以下儿童于七夕节之日向七娘妈祈福的传统民间活动。石塘先民于三百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而来,存续至今。主祭者为女性长辈。
5、斗巧
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6、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7、乞求姻缘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即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七夕夜晚对着星空向织女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此外还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③ 七夕节的风谷习惯是什么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有:
1、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
2、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3、七月七的七娘会,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即称为“拜七娘妈”。
等。
④ 《七夕》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出自:《七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原文:
七夕
唐代: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此诗首联作者通过对比,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层的刻划;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作者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
颈联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进行渲染;尾联貌似平淡,其实蕴含无限缠绵的情思。全诗构思新奇,抒情深细,语言工整,妙语天成。
(4)七夕子午谷扩展阅读:
文学赏析
此诗前二句写诗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织女已经过河,并且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乌鹊完成填河铺桥的任务之后,全都撤回去了。
诗人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爱妻早亡,唯有自己独留人间,再也无法与她相会,于是诗人在后两句中发出沉痛的感叹,渴望能像牛郎织女那样每年与亡妻相会一次。其中,第三句的“争将”一词写出与亡妻天人阻隔、阴阳渺茫的极致哀叹,显现人间死别反不如天上一年一度之相会,明显地表达出悼亡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从天上想到地下,从牛郎织女想到自己的爱情生活,语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怀,诗意在诗人的想象中奔驰,充分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⑤ 七夕乞巧(七巧)节是怎样由来的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乞巧七夕的习俗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⑥ 鹊桥仙*七夕 范大成 翻译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网络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⑦ 关于七夕的传说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7)七夕子午谷扩展阅读: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
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
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牛郎织女的故事,由古典中蕴含浪漫,更反映了难能可贵的曲折爱情。我们相信,在天河的两侧,牛郎织女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彼此,一直见证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可贵精神,激励着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决心和勇气!
⑧ 七夕的典故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⑨ 和七夕有关的景点有哪些
峨眉山,是“中国最适合情侣旅游的五大胜地”之一,也是全国第一个为情人量身打造的4S胜地。
在峨眉山温泉欢乐谷的鸳鸯池里,在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里,无论夫妻还是情侣,坦诚相对,心灵上的洗涤与接近将碰撞出更多的激情火花。在这里,你不仅可以体验到森林温泉的高雅,还可以享受到温泉欢乐谷的欢乐气氛。
伫立在白娘子和许仙的相遇之地,在万年寺普贤前与对方许下“爱你一万年”的承诺。让爱情留传千年。
没有钥匙眼的同心锁,一旦锁下便“情定终身,永不分离”。在石梯两边的栏杆放上刻有两个人名字的同心锁,然后将铜锁锁上,再把钥匙扔入旁边的万丈深渊,两人便可“情定终身,永不分离”。
和情人携手攀上金顶,在山的巅峰许下永恒的爱的誓言,那是何等的难忘和美妙。站在海拔3099米的金顶,面对最灵验的佛祖海誓山盟,让如画的群山、满山的风、高远的云一起见证:地老天荒,此情不渝!
同时,浪漫七夕,峨眉山美食村还推出各色情侣美食,如鸳鸯抄手,情侣凉粉,浓情蜜意,悄悄话路路路路路路这个情人节,和你的TA一起看山川秀丽,品情侣美食,让你们的爱留在峨眉山,让峨眉山来见证你们的爱。
目的地2:西安华清池
《长恨歌》演绎唐明皇与杨贵妃旧事
因唐明皇与杨贵妃曾在此月下盟誓,留下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誓言,西安华清池与“七夕”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情侣们的爱情圣地。
近日记者从西安华清池景区了解到,今年七夕华清池将举行“情动华清池,欢乐七夕节”系列活动,包括征集77对情侣,举办仿唐集体婚礼;征集77个爱情故事,与大家分享一段甜蜜的回忆;征集爱情信物,见证永恒心意;征集最美妙的诗句,让最美的语言来拨动情弦等。此外,种植玫瑰、相拥热吻、誓约永恒、锦鲤添情、爱的印记、焚香盟誓等十余个小型主题活动也会让情侣们记住这个不一样的七夕节。
在华清池,看《长恨歌》是必不可少的。《长恨歌》是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历史舞剧,分“两情相悦”、“恃宠而骄”、“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四个层次十一幕情景。该剧以骊山山体为背景,以华清池九龙湖做舞台,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为舞美元素,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历史与现实、人间与仙界有机交融,不妨与爱人共赏。
此外,芙蓉园也是不可错过的景点,该景区以芙蓉湖长生殿为主体,得宝楼、果老药堂、御茗轩、神女亭环绕四周,景色迷人,值得一去。
旅游提示:从西安火车站(东广场)乘坐914、915、游5(306)路公交在“华清池”站下车即到
目的地3:安徽黄山
黄山顶峰与TA共挂一把同心锁
情人谷又称翡翠谷,位于黄山脚下,是黄山东海最长的一道大峡谷,纵深20公里,这里有100多个形态各异、大小不同成方成圆的彩池群。瀑布、竹海、绿竹、飞水……每年七夕,情人谷都是有情之人的觅爱基地。
据说20多年前上海曾有36位青年男女相继到黄山游玩,不约而同来到距汤口镇5公里外的翡翠谷,当时翡翠谷尚未有游客光顾过,道路坎坷,甚至无路可走。这些青年男女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摆脱了数度险境,并从初次相识变成了知心朋友,回到上海竟有10对结成了终身伴侣,翡翠谷也因此被誉为“情人谷”。
今年七夕节,景区推出了“昔日情定情人谷,今朝相约七夕日”活动,旨在让那年在情人谷相爱的情侣们重返故地,在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讲述曾经最浪漫的事。即使你们并不是此次活动的主角,但分享他们的爱情经历颇为难得。此外,你还可与TA共同踏上情人桥,登上爱心亭,坐上爱心石,祈福,祝愿。
在黄山,还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做,那就是与爱人同挂一把同心锁。黄山的同心锁很有名,在高峰绝顶之处的护栏铁链上随处可见环环交扣的锁,系好同心锁后,将钥匙系上红丝带,用力抛向悬崖之中,这样你们的爱就永远在一起,两心成一心,永远打不开了。
旅游提示:黄山风景区汽车站位于205国道上的汤口镇,此地距离黄山市(屯溪)汽车站64公里,1个多小时车程。
目的地4:安徽天柱山
“鹊桥”下听牛郎织女窃窃私语
天柱山位于安徽西南部潜山县境内,因其主峰“一柱擎天”而得名。因电视剧《天仙配》曾在此拍摄,天柱山也因此成了爱情圣地。
天柱山处处可见七仙女的“足迹”,据传天池峰是七仙女第一次偷来人间下凡的地方;鹊桥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地方,此外还有渡仙桥、王母娘娘洗澡的地方天池等都是不错的旅游去处,有兴趣的话,乘着夜色在“鹊桥”下听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吧。
天柱山还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诗中主人翁焦仲卿、刘兰芝就是天柱山人。此外,天柱山还是三国佳丽小乔的故乡呢。
近日记者从天柱山旅游景区了解到,适逢七夕,景区推出一系列活动,包括登天柱山,抒发亘古幽情游炼丹湖;体验似水柔情过试心桥;考验真心深情瞻孔雀坟;感受千古悲情立回音台;表白脉脉温情漂流潜河;放飞浪漫激情牵手鹊桥等活动。或泛舟宁静的炼丹湖,或在孔雀坟前细细感受《孔雀东南飞》的经典爱情;或者在胭脂井前凭吊大、小乔的容颜,都是七夕这一天不错的节目。
旅游提示:从合肥乘长途汽车(190公里),即至潜山县城,再乘车西行9公里,可达天柱山的南大门野人寨。
目的地5:四川邛崃
寻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踪迹
邛崃古称临邛,是巴蜀四大古城之一,是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演绎的经典爱情故事“凤求凰”即发生在此处。
据了解,今年成都旅游局联合邛崃市旅游局举办了2009南丝路国际旅游节暨文君文化旅游活动,深入挖掘邛崃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君爱情文化资源,共推出13个子活动。包括当代文君选拔大赛、七夕琴会、民俗文化巡演、情歌赛等,让游客体验浓郁的爱情文化氛围。
行游邛崃,文君故居颇有苏州园林之风,方寸之地,山树水竹、琴台亭榭、曲廊小桥等自成天地。故居位于古城核心区文君街中段,面积约10亩。文君井是一处经典遗址,井形独特,井口不过三尺,井胆渐宽,如胆瓶,井壁采用黄泥加卵石浆糊。据说那里曾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卖酒的地方,“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千古爱情绝唱即由此而来。此外,园内的“凤求凰”遗址、司马相如弹琴处等遗址也值得一游。
旅游提示:成都市新南门旅游车站每天均有直达邛崃平乐古镇的旅游专线车,车程93公里。
目的地6:山西和顺
七夕体验“看天”习俗
2006年,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和顺牛郎织女的传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顺顺理成章地贴上了“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的身份证。
8月26日七夕当天,和顺将举办“爱在七夕,和美和顺”为主题的和顺第三届牛郎织女文化节暨第五届消夏避暑旅游节。届时将有大型文艺表演、新编晋剧《鹊桥会》专场演出、晋冀鲁豫四省婚庆民俗活动街头表演、和顺民间乞巧布艺展等活动,让游客在浓郁的七夕文化之中感受甜蜜爱情。
位于和顺的牛郎织女文化景区以天河梁为中心,方圆20公里的版图上,牛郎峪村、牛郎放牧的地方牛郎沟、牛郎与织女为躲藏天帝王母追寻的隐居地牛郎洞、牛郎庙、织女庙、牛郎藏牛之处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一系列与“牛郎织女”相对应的地名比比皆是,似乎向游人讲述着这里曾发生的一切。据了解,当地许多村庄至今仍保留着七夕“看天”的习俗,不妨去体验一下。
旅游提示:乘石太线(石家庄钬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