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七夕庙会
Ⅰ 古人是怎样过七夕节的,也会像现在一样玩浪漫吗
朝代不一样,地区不一样,古人过七夕节的风俗也不尽相同。当然也肯定不会发生像现在这样,男女结伴而游,或者说是互送礼物,月下互诉衷情之类的事情。
由于古代人的生活娱乐项目没有现代人那么多,何况是没有电的夜晚生活,所以像七夕节这种节日,大家都不必像平常那样睡的那么早,而是在自己动手劳动中获得别样的快乐。
Ⅱ 古代人们如何过七夕节妇女可穿盛装逛街赶庙会吗
古代的七夕节其实也叫做乞巧节,翻译过来就是祈求能够手巧的节日。在古代的是七夕节也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节日。虽然也是年轻的男女求爱的日子,但是也有女子希望可以跟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说在这一天除了对一些年轻的情侣很有意义以外,其实更像是现在的女生节,是女生们聚在一起的节日。
而且在这一天,女子们会聚集在一起,这一天会变成女子们的聚会,在聚会上面可以吃吃喝喝,还有很多的游戏。其中有一个游戏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就是女孩们会用一只碗盛满水,然后小心的把针放在水面上,如果针可以保持平衡在水面上,并且没有沉到水底,就代表自己也会跟织女一样心灵手巧。但是如果针掉到了碗底的话,那么就不能如愿了。虽然都是小游戏,但是也表现出了手工活对于古代女子是很重要的。
Ⅲ 浙江省都有哪些地方是节日保护基地各是什么节日的保护基地
浙江省推荐国家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名单
春节:绍回兴市(绍兴祝福)
元宵节:海宁市答(硖石灯会)、泰顺县(泰顺百家宴)
清明节:缙云县(仙都轩辕氏祭典)、湖州市南浔区、桐乡市(含山轧蚕花)
端午节:杭州市余杭区、西湖区(龙舟胜会)
七夕节:杭州市萧山区(萧山祭星乞巧)、武义县(武义接仙女)
中秋节:开化县(苏庄舞草龙)
重阳节:永康县(永康方岩庙会)
畲族三月三:景宁县、云和县
Ⅳ 西安有个关于七夕的传说的地方,在那里,叫什么
在西安的长安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七夕节与牛郎织女传说,在西安市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珍贵的现实文化元素。位于该市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事处的昆明湖遗址、牛郎织女石雕和石爷庙、石婆庙代表着西安七夕传统古远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与传承,七夕节的兴起与发展,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历史轨迹。今天的斗门镇一带,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七夕民俗活动。这里有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的大型石婆庙会,有完好活跃的织女信仰和牛郎织女传说。七夕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春节等并列为我国六大传统节日。长安牛郎织女传说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名录。
1.西安七夕节的历史文化空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为操练水军征讨西南诸国,在都城长安西南西周灵池的基础上开凿了方圆40里的昆明池。昆明池的修建,还妥善解决了长安城的供水问题,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灵气的城市。汉武帝也常在此泛舟游乐登楼赏景。清代北京修的昆明湖,作用就与汉昆明池完全相同。
汉武帝在开凿昆明池时,模仿牛女二宿隔着天河遥遥相对的情景,在昆明池的两侧,各立一座牵牛、织女石雕,象征天上的星辰来到人间,从此,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第一次有了具体的形象。织女石雕现在长安区斗门棉绒加工厂内,牵牛石雕现在斗门南沣村和常家庄交界处,相隔约1.5公里,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牵牛石雕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身体呈跪状,上身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织女石雕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转,浓眉大眼,表情忧郁,作笼袖罢织的姿势。他们相互遥望,却无法相会,默默地诉说着相思之苦,正像《古诗十九首》中描绘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汉河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昆明池畔的牛郎、织女石雕,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传为两位神人,尊为“石爷”、“石婆”,公元798年修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一直很盛。北宋宋敏求在《长安志》中写道:“唐贞元十四年置石父庙”,其“石婆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据文献所知,这是我国最早的祭祀牛郎织女的庙宇。
古代长安城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为七夕节的兴起、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空间。《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七夕活动的记载。到了唐代,七夕文化臻于鼎盛,形成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玄宗非常重视七夕,在宫中建造了一座高达百尺,可容纳数十人的乞巧楼。每至七夕在此欢乐达旦,引得民间争相仿效,更加风靡普及。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执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就是对当时长安七夕盛况的真实写照。
2.西安七夕节的现实文化空间。石爷庙、石婆庙从古到今,历经沧桑,几经毁损和重建。据当地老人讲,石婆曾埋在地下,大约在清朝的时候,被一场洪水冲出半个身子,这场洪水才得以退却,人们认为石婆拯救了一方人。因此,有人用土坯为石婆卷了一个洞。民国初年盖了三间大殿,“文革”期间被拆毁。80年代当地百姓自发重建石婆庙,前后两个大殿,占地10余亩。
石婆庙现在每年有两次大的庙会活动,一是农历正月十七前后,当地传说是牛郎织女结婚的日子;二是在农历七月七前后,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石婆庙会活动一般持续三至五天。香客以陕西关中居多,远至甘肃、山西、河南等省,高峰时每日多达数万人,敲锣打鼓、扭秧歌、耍社火、放鞭炮,非常热闹,和春节相比毫不逊色。相比之下,石爷庙香火却显得比较冷清,虽然历史上也曾辉煌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在一间十分简陋的小庙内。
庙会上的善男信女各有所求,主要有求子嗣、求婚配、求财富、求长寿、求病愈、求增福等。他们认为石婆能和观音菩萨一样大慈大悲,解脱烦恼和痛苦,有求必应。石婆会看病,是远近闻名的,据说身上哪不舒服,只要在石婆相应部位摸一下,病就会好。在石婆像前,青年男女则向石婆烧香跪拜,祈求婚姻美满,祈求心灵手巧。
庙里用树干搭了一座简易桥,名叫鹊桥。说是过了这座桥就可以得到婚姻美满,青年男女争先恐后抢着过桥。庙的旁边临时搭一个简易戏楼,台下挤满了看戏的人。演唱的都是秦腔传统剧,从上午一直唱到晚上,气氛非常热闹。
夜幕降临,庙里庙外到处都是守夜的人。传说在这里睡觉能够托梦石婆的神灵感应,消灾祛病,得到帮助。还有些人聚集在大殿里,听远道来的居士唱经歌,有些人也跟着唱,通宵达旦。经的种类繁多,内容大都是劝善的。
除上述活动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给牛郎和织女睡觉的石炕,供献被褥,上香磕头,祈盼他们今夜在此重温洞房蜜月。庙里有一块大石头,有三米见方,石面上有条像水冲的小渠。传说有一天牛郎不慎尿炕了,把炕冲了二条小渠,织女很生气,打了牛郎一个耳巴,一脚把牛郎蹬到距石婆庙四里远的斗门,两个人从此分离。因此,两个石像至今只能默默对视。
石婆庙规模虽小,却有浓郁民俗文化的厚重积淀,在历经了两千年风雨的洗礼后,长安石婆庙浓缩了七夕传统文化的精髓,依然保留许多原生态的文化特征。据史书记载,向牛郎织女两星祈富、祈寿、祈子、守夜是古代七夕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
慈悲济世,劝人向善,是石婆庙民俗文化的精髓,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重建、拓展西安七夕节文化空间的构想。西安七夕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作用,应引起重视。西安斗门之所以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传统的七夕文化习俗,就是因为有昆明池、牛郎织女石刻和石爷庙、石婆庙这样好的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保护文化空间就是保护民俗文化赖以传承的载体。因此,有关方面提出在昆明池遗址上,建设七夕文化主题公园,为保护和弘扬西安七夕传统习俗提供一个新的载体和文化空间,探索一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西安斗门既有牵牛、织女石雕和石爷、石婆庙真实的载体,又有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和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在这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背景所在地,建造七夕文化公园,可以有效利用石婆庙及其周边独特的文化资源,使人们对西安对门七夕民俗活动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
七夕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民族的、传统的就是世界的,牛郎织女历史文化是中国、全世界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有条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Ⅳ 七夕传统在当今已经“改头换面”,古代情侣是如何过七夕的
现在大家会发现七夕节,已经相较于古代时候有了很多的改变。其实在古代七夕的时候,很多的情侣会选择一起去逛庙会。不过,当时的情侣大多数都比较的保守,因此并不会像现在七夕节时很多的情侣那样在街上拥抱或者是牵手。
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女子都会举办这样的比赛。除此之外,有一些情侣在古代的时候,还会在晚上的时候,坐在葡萄藤的下面去听牛郎和织女的谈话。其实这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但是在七夕的时候确实会有人这样做。
Ⅵ 七夕主要有哪些活动
现在的吗?也就是逛逛庙会 和当地一些有特色的夜市
传统的活动如下
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Ⅶ 七夕节有菩萨的庙会吗
七夕节抄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Ⅷ 缙云有哪些民风民俗
缙云民风淳朴,习俗简朴厚实,重礼节,好往来,重农崇儒,重教崇文,节俭自奉,慷慨待人。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俗节庆
缙云的民间节庆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立夏、祭祀黄帝典礼、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春节:春节是我国的农历新年,是全国城乡最大规模和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人们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办年货、大扫除、挂彩灯、贴春联,农村还要燃放烟花爆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员,一般需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家过年。
缙云各地过年从农历12月25日开始到30日止。吃年饭除自家人外,还要请邻居及至亲好友,人越多越好。表示邻里和睦,预示人丁兴旺。大年三十这天还必须准备好第二天要吃穿用的所有东西。而初一则穿新衣、吃余饭,其他什么也不做。预示来年有吃有穿、有钱有闲。春节期间还要探亲访友。现在也有不少人去全国各地或外国旅游观光,这是一种新兴的过节方式与社会新时尚。
元宵节:缙云人把正月十五称作正月半,从上古以来人们早就形成闹月半或闹元宵的传统。初一刚过,大家就兴高采烈,忙着操办元宵节闹花灯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板龙,一般以 1 丈 2 尺长、 18 公分宽、 8 公分厚的龙板为一节,而且要上等的松木做成;龙壳要上等的毛竹,劈成很细很薄的条子,用贮麻扎好,糊上透明的纸,最后请有相当水平的美术艺人上彩,一条以假乱真的龙就创作成功了。正月十二正式开迎,迎前要祭拜,并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画龙点睛后,才可上灯起龙。一条板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长的有 300多节,短的也有100多节,每节2人扛,龙头要 16 人抬着,摇头摆尾,前面四面大锣,乐队开路,龙珠滚动,排灯两立,时而是一条长龙,时而是一条盘龙,灯光闪烁鞭炮齐鸣,好一场热闹景象。天天从下午 3 点出发,晚上12点后返回,到正月十六晚上结束,要将龙撕碎,将龙板归房以待明年重用。板龙出迎了,抬阁、走马灯、秧歌队、八仙队、狮子队也出发了,大街小巷出迎、观看的人拥挤在路的两边,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响彻云天。
清明节:主要是祭祀活动。大的有仙都民祭黄帝活动,由县政协主持,民间企业负责人或个人出资为主祭。礼仪与公祭黄帝一致。小的是民间的族祭与家祭,一般出门在外的人员都要回家参加祭祖,表示对祖先的敬仰与怀念。祭祖时,清明馃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缙云的一种特色食品,农村家家都会自制,县城市场可以购买。
立夏:立夏要吃立夏饭、立夏汤,也有的吃橡涂(一种用鸡蛋与面粉糊的薄饼)。立夏饭以米掺蚕豆、笋、芥菜等做成,外加煎鸡蛋。立夏汤为红枣、桂圆、荔枝、豆、花生加红糖煮成,一般作点心或晚上吃。立夏开始,农事渐渐繁忙,民间传说吃笋可以接脚骨,煎鸡蛋好象箬帽,说是可以遮日蔽雨。立夏这一天忌讳坐门槛,以防苦夏,民间还有称体重的风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一天,缙云习俗是家家都将艾叶悬于堂中,用来避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魔祛鬼的神效。人们要吃雄黄酒,在家中的角落处洒雄黄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黄酒在孩子的脸上和身上涂抹,目的是驱逐病菌蠹虫等病害。给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面用丝布包好,清香四溢,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在缙云,端午节的粽子必须是已出嫁的女儿送的。这一天,也是孩子可以开始洗冷水澡的第一天。
七夕节:七月七,最大的活动是献山庙会(我们在后面导游词中会详细介绍),其次是叠罗汉。罗汉是缙云县历史流传下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分迎罗汉、叠罗汉和背罗汉三种。
迎罗汉是缙云乡村的一个传统节庆,主要是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寺庙开光时进行,全县乡村组成罗汉队,其中大号、长号、锣鼓队开路,毛公旗(长旗)紧随,罗汉队、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铜钱鞭、秧歌队,从村里出发步行到固定的庙,沿途所到的村庄都要用茶水、便饭招待,用鞭炮、锣鼓接送,庙前塔2-——5个戏台,请业余和专业戏班演戏或叫品戏场,热闹非凡。这种节庆主要是乞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和天下太平。
叠罗汉选择在比较大的道坛,身着古色服装,腰系大扎包,由身强力壮的人任罗汉柱(由基柱、中柱、顶柱)及左右、前后4人(叫插翼)和罗汉顶,共8-——12人组成,这种叫叠罗汉。
罗汉叠好后,鞭炮齐鸣,罗鼓喧天,唢呐、大号响起,要绕天井8-——10圈,并且选村中最宽敞的道路沿街迎,观众紧随,热闹非凡,主要是为了乞求好运气、好收成。
中秋节:是缙云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其形式与全国各地大致相似,上辈要求下辈尽量回家团聚。过节时,每户人家除了吃月饼外,还烹制一桌丰盛的宴席,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重阳节:最重要的是官方举行的祭祀黄帝典礼。仙都鼎湖峰是黄帝炼丹觞百神飞升之地,黄帝祠宇是我国南方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与陕西黄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缅怀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节和重阳节分别举行民祭和公祭黄帝典礼。祭祀活动采用“禘礼”(古代最高的礼祭)的规格,以传统与现代、礼与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间将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民间文艺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动(这一点我们在鼎湖峰景区的导游词中会详细讲解)。九月九日,又是老人节,全县开展一些老年人健身娱乐及尊敬老人活动。有时还举行大型的攀岩登山活动。在这一天,民间有吃麻糍、金团(糯米做的一种甜食)的传统。
二 文化娱乐
1、婺剧:是浙江著名的剧种之一,原称高腔、昆腔、徽班、乱弹、三合班等,因主要流行于金华(古称婺州)一带,解放后统一改用此名。婺剧兼收昆曲、徽戏等戏曲精华,是经过多方融合与发展而形成的新剧种。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没有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婺剧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僧尼会》、《对课》、《黄金印》、《孙膑与庞涓》、《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2、采茶戏:属民间戏剧,又称“灯戏”,相传早在明代永乐年间新碧小溪村已有演出,到清代时已流传很广。其音乐来自民歌小调,节目有《十二采茶》、《贩茶》、《盘茶》、《讨茶租》、《四姐妹采花》等。20年代开始掺入徽、乱小戏。到现在民间仍有演出。
3、鼓词:属民间曲艺,俗称“唱鼓事”,在缙云县内流行。唱鼓词的大多为盲人。鼓词内容多改编传统戏文、民间故事,大多没有唱本,靠口传心记。鼓词伴奏乐器为鼓和板,唱词以7字句为主,间或有4--11字句。唱腔多为吟诵式,白、表、唱兼容。根据情节需要,也插入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有慢板、中板、紧板三类节奏;根据不同感情,又有平板、清板、骂板、哭板、浪板之分。
常唱传统曲目有:《买柴记》、《情义缘》、《玉凤钗》、《满门贤》、《双金钿》、《水红袍》、《玉簪记》、《芙蓉扇》、《双珠连》、《天宝图》等。
4、莲花:属民间曲艺,在迎神赛会时,演唱队身穿长袍,头戴草帽,规模大的有数十人、上百人,使用的打击乐器有大板、小板、蜈蚣签、响碟、响盏、木鱼、竹绑等。基本曲调有“高韵”、“平韵”、“沙腊梅”等,演唱时一领众和,节奏性强。莲花队各有一套固定曲目,世代相传。由于曲调通俗化,唱词口语化,演唱内容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流行很快。
5、钢叉舞:据朱氏宗谱记载,钢叉舞开始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70年),离现在将近500年了。其起源与祭祀关云长有关。据说每年的五月十三是关云长纪念日,村民为表示对他的感谢,总要请有名的戏班演三天三夜的戏,村里组织迎案。迎案是民间的一种笼统说法,包括罗汉班、台角、高台、长脚鹿、推车、叠牌方、翻猪刀等内容。罗汉班其实就是武术班,包括舞刀、打棍、打拳、双锏、矛、盾、响铃、叉等,响铃叉又代表一种兵器,是从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模仿过来,他充满阳刚之气,据说有驱邪护正的作用,能发扬关云长忠义效国、除恶护正之精神,因此每年起案时都要先到关帝庙祭拜,而后才能上街表演,响铃叉(即钢叉)由此产生。为发扬这项民间文化,先前的少数几个表演者将它逐步推广,成为广大群众的一项活动。《钢叉舞》还参加了丽水大型踩街活动和省吴山广场文化艺术节,深受好评。“钢叉舞”还获2002浙江省第三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全省广场民间舞蹈(鼓乐)大赛金奖。
6、庙会迎案:由祭祀胡公、陈十四娘娘等发展起来的文化庙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俗称"迎案"的庙会,其实是规模宏大的民间体育文艺大会演。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宫前村迎胡公、外前村迎白衣丞相,二月初二水口村迎陈十四娘娘,五月十三金竹村迎关公,六月初六岩背、桂村迎朱相公,七月初七前村年迎三太祖,七月初七和十月十五献山庙会迎陈十四娘娘,八月初九胪膛、靖岳村迎胡公,十四横塘岸村迎胡公,九月初十赤岩山迎“三将军”,十月十五日县城迎城隍老爷。其中以赤岩山、献山庙和城隍庙会最为隆重盛大,方圆数里乡村组队送案,多时达三四十支队伍。迎案队伍以罗汉班为主,另有高跷、三十六行、十八狐狸、莲花、哑口背风、小唱班等。罗汉班组班前,设“大头”主事。主事者以此为荣,率先出资串联村众,叫做“穿鼻”,然后设饭菜聚会,筹资聘请教练,事成后再次设食庆贺。庙会的那一天,迎案到场,好几个村都要献演,高潮时,一天有四五十丈“打罗汉”队伍,各村各显绝技,异彩纷呈,蔚为壮观。
这是相沿成习的民间娱乐健身活动,是农民自己的盛大节日。其中不少优秀传统节目保留至今,成为民间艺术瑰宝。
此外,缙云的歌舞、音乐会、夜总会、民俗表演及卡拉OK活动等等,都是多姿多彩,为人们的夜生活平添无穷的乐趣。
三 土特产
朋友们,我们缙云的土特产十分丰富,主要有蕃莳片、缙云土面、黄花菜、高山茭白、高山萝卜、高山辣椒、十月酒,还有石雕、香菇、茶叶、麻鸭等。
1、蕃莳片:古时缙云人被称为“缙云蕃莳”,其原因有二:一是指缙云人敦厚老实,二是指缙云县是产蕃莳大县。蕃莳片由薯块经挑选、清洗、去皮、切片、煮捞、晒干而成。藏品柔软透亮,松脆香甜可口。上等品为8×16厘米左右,长方形,经剪切翻成各种吉祥特有花样,经炸制后极具观赏、食用特色,作为迎送贵宾之用。
2、黄花菜:俗称金针。缙云黄花菜栽培历史在600年以上,黄花菜干品为淡黄色或金黄色条状,有光泽、肉质丰厚,营养丰富,含18种氨基酸。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花菜有安神健胃、解热镇痛、利尿消肿等效用,是家庭食用佳品。
3、缙云索面:也叫缙云土面,选用当地特种麦粉、食用盐、天然泉水,沿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没有任何添加剂。为民间传统特产中的珍品。缙云人每逢走亲访友,都用索面相赠;庆贺生日用索面开宴,来表示长寿;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索面蛋,来求得新年吉利、好运富裕。
4、高山茭白:高山茭白肉质松软,质地嫩白,味道鲜美适口,营养丰富,含糖类约4%、蛋白质约1.5%,以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作为一种“无公害”绿色食品畅销省内外大中城市。
5、高山萝卜:高山萝卜是根菜类的主要品种,含有糖分、维生素及无机盐,特别是含有淀粉分解酶,能促进人的食欲和消化。这种萝卜具有肉质细嫩、含水丰富、不易空心、表皮光滑等特点。
6、高山辣椒:属茄科蔬菜,其果实未熟时为绿色,成熟后为红色,果实中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特别是维生素C居蔬菜首位。我县产的辣椒,辣味中等,果皮软,适合熟食、腌制或加工成辣椒粉。每一克辣椒中含铁约97.5毫克、含钙约353毫克,多种成分均高于其它同类蔬菜。
7、十月酒:缙云人有自酿土酒的传统,每家每户都选在农历十月酿制,所以又叫十月酒。十月酒,口感香,味甜,且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缙云人招待朋友、客人都用十月酒。如果把酒加微热再配以姜丝、红糖,喝后可通筋、活血、养神、去寒,缙云人生孩子,都要喝十月酒。
四 地方风味
缙云的风味小吃花样繁多,品种齐全。最常见的有馄饨(面饺)、油条(天罗丝)、包子、豆浆、烧饼、麻糍、敲肉羹、豆腐丸等。我主要给大家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小吃:
1、麻糍,民间特色小吃。入夏后新糯米上市,把糯米蒸熟后,在石臼中打烂成饼,然后摘成小块,里面裹上红糖,外面擦一层熟糯米粉,以不见糖为合格。每到集市,古树下、柳亭边,都有人在叫卖。入冬后,可把糯米做成薄饼,用平锅热烤,加入红糖,润甜香糯,很受人们青睐。
2、缙云烧饼,也叫桶饼。制作方法是先拌和面粉、搓揉、擀薄、涂油。先把面粉擀薄成卷筒样子、摘成小段,然后用手掌压扁,里面放入干菜和鲜肉馅,擀成饼后,外面涂上薯粉糖油,最后贴在桶炉内壁烤熟。这种饼既酥又鲜,满口生香。
3、敲肉羹:民间的传统小吃。它的做法是:先把猪后腿精肉细细地切,拌上山粉,放到砧板上,再用刀背把肉敲细,锅内同时烧沸鲜汤汁,然后将肉下锅,熟了后勾芡成羹。这种羹滑、爽、鲜、嫩,四味俱全,人人喜欢。
4、豆腐丸:民间的传统小吃。它的做法是:将两勺已捣碎的豆腐舀到碗中,加入肉末搅拌均匀,再用手摇碗,使碗中的豆腐肉末滚成圆球状。而后,放入开水锅中,烧煮片刻捞出,再放入另一肉骨头汤锅中继续炖。也怪,豆腐丸无论怎么炖就是不会散。花一元钱,就能吃上4个豆腐丸,豆腐鲜嫩,汤味香醇。
5、千层糕:又称早米糕。壶镇一带称糖饧。将米磨成浆,在蒸笼内蒸熟一层,再添一层,这样多达十来层,厚地象糖糕一样。出锅后,分划成菱形小块,就可以享用了。如果加青菜炒制或油煎味道就更佳。剥片晒干,油炸成酥,称为糖饧松,节日作果点食用,香脆爽口。
6、清明馃:采用青蓬洗净,沸水煮浸,去其苦味,细剁,拌入米粉,搓揉分团,以豆腐、笋丝、猪肉等为馅,垫上果叶蒸炊,清香异常,是清明时节祭祖必备的食品。在3月至5月期间,缙云的酒店、餐馆及市场均有供应,深受市民与游客的喜爱。
五 地方名菜
朋友们,我们缙云可以说是一个品尝美食的天堂,不仅有品种丰富的风味小吃,还有原料新鲜、做法讲究的各式菜肴。
1、红烧溪鱼:主料是产自好溪的野生五彩鱼,特点是色泽红亮,鱼肉鲜嫩。
2、菜干豆腐:也叫婆媳豆腐,主料是农民自己晒制的霉干菜和盐卤豆腐,一般用慢火炖制,特点是豆腐有咬劲,爽口入味。以前在农村是作为妇女养月子的滋补菜。
3、缙云麻鸭:主料是缙云老麻鸭一只,取小竹笋若干,放入煲中炖烂。特点是鲜美、清口。
4、飘香童鸭:也叫椒盐童鸭,主料是刚孵出的雄性乳鸭若干只,放入新鲜的菜油中炸烤。特点是又香又酥。
5、缙云土鸡:主料是农家饲养鸡一只,加上嫩姜若干,一并炖制,既纯香又滋补。
6、农家土面: 主料是土索面、小青菜、油渣,特点是汤清味鲜、色泽鲜艳,土索面不易涨糊。
7、黄花菜扣肉:主料是黄花菜、五花肉,特点是色泽红亮、香味浓郁,肉质酥烂而不油腻。
8、蜜汁薯条:主料是红薯条若干,油炸熟后加蜂蜜搅拌。特点是香酥、味甜。
9、酸菜豆:主料是自制的咸菜和毛豆,特点是色泽鲜亮、清爽开胃。
Ⅸ 七夕祭り歌词
东京(とうきょう)の空(そら)には 星(ほし)がないんだってね
君(きみ)からの手纸(てがみ)には そう书(か)いてあったけど
こっちは相変(あいか)わらずさ 何(なに)も変(か)わりない
この时期(じき)になると 祭(まつ)りの准备(じゅんび)さ
駅前(えきまえ)の商店街(しゅおてんがい)の笹饰(ささかざ)り
君(きみ)の知(し)っている 景色(けしき)さ
子供(こども)たちは はしゃいで走(はし)り回(まわ)る
あの顷(ころ)と変(か)わらないよ
七夕祭(たなばたまつ)りが近付(ちかづ)く夜(よる)は
并(なら)んで歩(ある)いたこと 思(おも)い出(だ)す
覚(おぼ)えているかな ふたりで眺(なが)めた
満天(まんてん)の星空(ほしぞら)に会(あ)いにおいてよ
蛙(かえる)の鸣(な)く わだちを歩(ある)いて
笹(ささ)を取(と)りに行(い)ったね 覚(おぼ)えている?
君(きみ)はいつも青色(あおいろ)の短册(たんざく)
选(えら)んだこと 覚(おぼ)えている
七夕祭(たなばたまつ)りが近付(ちかづ)く夜(よる)は
并(なら)んで歩(ある)いたこと 思(おも)い出(だ)す
覚(おぼ)えているかな ふたりで眺(なが)めた
満天(まんてん)の星空(ほしぞら)に会(あ)いにおいてよ
がんばりすぎるのが君(きみ)だけどさ
たまには立(た)ち止(ど)まってみたら
むかし短册(たんざく)に书(か)いた”愿(ねが)い”を
一绪(いっしょ)に思(おも)い出(だ)そうよ
七夕祭(たなばたまつ)りが近付(ちかづ)く夜(よる)は
并(なら)んで歩(ある)いたこと 思(おも)い出(だ)す
覚(おぼ)えているかな ふたりで眺(なが)めた
満天(まんてん)の星空(ほしぞら)に会(あ)いにおいてよ
満天(まんてん)の星空(ほしぞら)に会(あ)いにおいてよ
満天(まんてん)の星空(ほしぞら)に会(あ)いにおいてよ
========================================================
========================================================
罗马音+中文翻译
TANABATA MATSURI
Toukyou No Sora Ni Wa Hoshi Ga Nai N Datte Ne
Kimi Kara No Tegami Ni Wa Sou Kai Te Atta Kedo
Kocchi Wa Aikawarazu Sa Nani Mo Kawari Nai
Kono Jiki Ni Naru To Matsuri No Junbi Sa
Ekimae No Shouten Gai No Sasa Kazari
Kimi No Shitte Iru Keshiki Sa
Kodomo Tachi Wa Hashai De Hashirimawaru
Ano Koro To Kawara Nai Yo
Tanabata Matsuri Ga Chikaku Yoru Wa
Naran De Arui Ta Koto Omoidasu
Oboe Te Iru Ka Na Futari De Nagame Ta
Manten No Hoshizora Ni Ai Ni Oite Yo
Kaeru No Naku Wa Da Chi O Arui Te
Sasa O Tori Ni Itta Ne Oboe Te Iru ?
Kimi Wa Itsumo Aoiro No Tanzaku
Eran Da Koto Oboe Te Iru
Tanabata Matsuri Ga Chikaku Yoru Wa
Naran De Arui Ta Koto Omoidasu
Oboe Te Iru Ka Na Futari De Nagame Ta
Manten No Hoshizora Ni Ai Ni Oite Yo
Ganbari Sugiru No Ga Kimi Da Kedo Sa
Tama Ni Wa Tachidomatte Mi Tara
Mukashi Tanzaku Ni Kai Ta " Negai " O
Issho Ni Omoidaso U Yo
Tanabata Matsuri Ga Chikaku Yoru Wa
Naran De Arui Ta Koto Omoidasu
Oboe Te Iru Ka Na Futari De Nagame Ta
Manten No Hoshizora Ni Ai Ni Oite Yo
Manten No Hoshizora Ni Ai Ni Oite Yo
Manten No Hoshizora Ni Ai Ni Oite Yo
七夕庙会
东京的天空 看不见星星
你在信里这么写道
这里还是依旧 没有什么变化
一到这时期 就开始了庙会的准备
车站前的商店街装饰着竹枝
这也是你熟知的景色
孩童们转来转去到处玩闹
和那个时候一样
临近七夕庙会的夜晚
回想起我们曾并肩漫步
还记得吗 就在两人曾一起眺望的漫天繁星下相见吧
还记得我们走在蛙叫不断的小路上去拿竹枝?
还记得你总是选蓝色的短笺
临近七夕庙会的夜晚
回想起我们曾并肩漫步
还记得吗 就在两人曾一起眺望的漫天繁星下相见吧
你太过努力
偶尔也试着停下休息如何?
一起回忆曾经写在短笺上的“愿望”
临近七夕庙会的夜晚
回想起我们曾并肩漫步
还记得吗 就在两人曾一起眺望的漫天繁星下相见吧
在漫天繁星下相见吧
在漫天繁星下相见吧
Ⅹ 丽水有哪些民风 民俗 民情 信仰 禁忌 婚嫁寿诞 衣食住行 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
1、丽水风俗:吃粽子、喝黄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风俗习惯之外,莲都一带有吃卷饼,龙泉有划龙舟,松阳遂昌一带有采端午药和午时茶,庆元景宁一带有“献饭”敬重已故先人,还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张贴五毒符,以达到驱逐邪魅目的等等习俗。
2、信仰:丽水人的信仰没有特别之处,例如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皆有,具体要看实际人群。
3、婚嫁寿诞:丽水人婚嫁、寿诞、喜庆、丧宴,必为席上头道菜肴西施鲜虾饼,西施鲜虾饼其原料之一的小虾。
4、地理环境: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
5、历史文化:丽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丽水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丽水文化属吴越文化。
(10)缙云七夕庙会扩展阅读:
丽水市处州府城列入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培育名单,是契机,也是挑战。从国内的一些步行街来看,主要存在缺少创新和商业规划,往往大同小异,千街一面,文化味不浓,特色性不强,辨识度也不高,让人觉得逛这里和逛那里差不多。
丽水古称处州府,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方面要重视鲜明的本土历史文化挖掘,把历史请进来,展现城市独有的风情,让来步行街的人既有物质收获,也有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需更加科学、精准规划商业布局,使商业与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提升步行街的内涵和活力,力争打造出具有丽水历史记忆的高品质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