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族情人节
①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② 你知道中国少数民族里,苗族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
苗年,苗历的年之首,英文nongx yangx,苗语称“能央”,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
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村串寨,探亲访友,参加“跳芦笙”活动。每个村寨都有(或几个村寨共有)世代相传的芦笛场,各村寨“跳芦笙”的日期按次序安排,一般一场三天。节日的活动还有踩鼓、吹唢呐、斗马、斗牛、“游言”、对歌、爬竿等等。
(2)中国苗族情人节扩展阅读:
苗年有斗牛的风俗,苗族这一古老的农耕民族,长期与牛同耕劳作,牛是人类最亲密的和最忠实的伙伴,同时也是苗族同胞们耕地时的好帮手,对牛有着深厚的情感以致崇拜有关。
在苗寨可以看到,寨门一般都悬挂带角的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的一对牛角,迎接贵客敬酒多使用牛角杯是个印证,牛角已经演化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图腾。
斗牛不只是单纯的一个苗民们极为喜欢的传统娱乐项目,而是有更深层的意义在其中,通过斗牛促进品种的不断优化,让牛长得高大威猛膘肥体壮,更好的农作生活。
在苗年里,有个习俗叫做芦笙踩堂,一般都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曼妙的笙歌。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钟爱的乐器,有苗族人民的地方就有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苗寨里,只要有热闹的活动,芦笙就会出场,喜庆的音乐伴着苗族姑娘欢快的舞步是苗寨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苗年
③ 农历三月初三是苗族的情人节,为何这样说呢
每个民族都自己的风俗习惯 苗族人认为三月三是春暖花来的日子寓意好就定了那天情人节
④ 苗族节日
1、苗年节:苗年节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2、春节:这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传统节日。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叫做“汉年”(niangx diel)与传统的“苗年”(niangx hmub)并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欢度,尤其是那些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
3、龙船节: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
4、四月八: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
5、吃新节: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
6、芦笙节: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
7、花山节:此节又名“踩花山”、“跳花场”、“踩场”、“踩山”等,流行于贵州黔西北苗族地区。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场,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场,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场。
8、游方节:“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
(4)中国苗族情人节扩展阅读:
苗族的风俗习惯:
1、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
2、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
3、苗族的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米。
⑤ 海南的三月三节为什么会被称为苗族的情人节
三月初三也被称为苗族的“情人节”、“对歌节”。苗家姑娘来到歌场边,往往都由她们的阿婆给穿戴银饰花环后才上场。因为一年一度的对歌节,不但是喜庆春耕播种,也是苗家青年男女寻觅心上人的大好时机,所以,对歌不光是吹木叶,跳团圆舞,它也包含着美妙欢乐与人生哲理。
在三月初三日这天,苗族姑娘都换上节日盛装,年轻的小伙子则口衔木叶成群结队地来到对歌场,庆祝春耕播种的同时,大家还在人群中寻找心上人。
白天,天空明净无云,太阳柔和而温暖,鸟儿的欢叫声与小溪淙淙流淌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支美妙的春的乐章,使人犹如走进梦幻一般。
当山地边飞来一阵阵动情的歌声时,从大路上、田埂上、山腰上来了一群群穿着盛装的男男女女,年轻的后生嘴衔木叶边走边吹,漂亮的姑娘打着花伞边走边唱……
夜晚,在那皎洁的月光下,苗家男女你一群我一伙,自由自在的对唱情歌。
在情歌绵绵的对唱场,几个苗家后生在邀一个美丽丰满的姑娘对歌,而那姑娘只是微微地一笑,却闭口不唱。
她在暗自从周围物色对手,姑娘瞄准一个后生对唱后,没被选中的对唱的后生便自动退出,另找对象求歌去了。那些悦耳动情的歌声搅动了人们的心,仿佛喝了一碗醇香有包谷烧,心都醉了……
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
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指定情”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至太阳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外唱开门歌。
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
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
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指、耳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⑥ 苗族有哪些节日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东部的国际性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华南地区,以及美国、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的民族语言为苗语,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先民最早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先祖为蚩尤,“三苗”时代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1、农事活动节庆;
2、质交流节庆;
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
4、祭祀性节庆;
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花山节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华夏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华夏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华夏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⑦ 姑娘节的苗族情人节
“四八”抄姑娘节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唱山歌,吹木叶,听苗笛,都是多情的苗族儿女表达火热爱情的方式。让我们先到巫水古桥上听听阿哥阿妹的山歌吧。
幽幽密林,云蒸雾绕,正是幽会的绝好地方。苗族木叶调的多情缠绵,赛过了鸟儿的鸣声。
苗族阿哥还有追妹的绝招,一张嘴同时吹两只笛子。
其实,对女性的尊重一直潜藏在苗族人的内心深处。当地人带我们去黄桑苗族乡的一个叫“崇拜”的村子。 沿着溪流而上,在陡狭的沟谷下,找到了一块女阴石。这是苗族女性崇拜的图腾。
绥宁县副县长、文化学学者张千山说:“苗族人到这里来求子祈福。”
传说流传至今,演变成了苗族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除了吃黑米饭外,苗族群众还用喝烧米酒、唱大歌等活动来庆祝。这天还成了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白天他们会在林间僻静之处的茶棚内互对情歌,互诉衷情。这种合唱形式的山歌叫“歌 ”。苗寨群众从小人人会唱。婚嫁、待客时唱,吃饭、喝酒时唱,甚至连饮茶、担水时也唱,它已经融入于我县苗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锹“歌”演唱起来韵律优美、抑扬顿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目前正在申报省十大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