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陵阳七夕

陵阳七夕

发布时间: 2021-02-26 01:39:20

Ⅰ 杜牧的诗

直接去网站吧
http://poem.8dou.net/html/poemt/11.shtml
江南春
山行
七夕
赤壁
清明
泊秦淮 长安秋望 早雁
九日齐山登高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河湟
叹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题乌江亭 赠别二首之一
金谷园 赠别二首 旅宿 赠别二首之二
遣怀 鹭鸶 江南春绝句 过勤政楼
题扬州禅智寺 秋娘诗并序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史将军二首
齐安郡后池绝句 题桃花夫人庙 登乐游原 书怀
秋浦途中 长安雪后 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 念昔游三首
题茶山 润州二首 朱坡 题桐叶
题齐安城楼 怀钟陵旧游四首 华清宫三十韵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李甘诗 雪中书怀 长安杂题长句六首 屏风绝句
寄扬州韩绰判官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蔷薇花
汴河怀古 寄珉笛与宇文舍人 寄崔钧 往年随故府吴兴公夜泊芜湖口今赴官西去再宿
偶题 题木兰庙 为人题赠二首 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张好好诗并序 感怀诗一首 时沧州用兵。 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 池州送孟迟先辈
和令狐侍御赏蕙草 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 扬州三首 兰溪
游池州林泉寺金碧洞 茶山下作 江南怀古 题武关
赠朱道灵 华清宫 破镜 酬王秀才桃花园见寄
寄牛相公 寄沣州张舍人笛 过骊山作 郡斋独酌 黄州作。
独酌 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亦 秋夜与友人宿 寄兄弟 [亦见许浑集,题作《寄小弟》。]
兵部尚书席上作 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罢 雨中作 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
大雨行 开成三年,宣州开元寺作。 题池州弄水亭 少年行 奉送中丞姊夫俦自大理卿出镇江西叙事书怀因
寄远人 寄唐州李玭尚书 雨 长安晴望
三川驿伏览座主舍人留题 羊栏浦夜陪宴会 愁 芭蕉
江上雨寄崔碣 鹤 寄浙东韩乂评事 丹水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秋晚早发新定 初冬夜饮 柳长句
寄李起居四韵 西江怀古 故洛阳城有感 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
遣兴 寄宣州郑谏议 云 台城曲二首
有感 书怀寄卢州 龙丘途中二首 寄浙西李判官
寄杜子二首 冬日题智门寺北楼 洛阳秋夕 月
洛阳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 中丞业深韬略志在功名再奉长句一篇兼有咨劝 春尽途中
旧游 题青云馆 题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韵 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十韵
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 偶游石盎僧舍 宣州作。 秋日偶题 送友人
将赴京留赠僧院 题白云楼 [一作许浑诗,题作《汉水伤稼》 送别 寄远
泊松江 [一作许浑诗,题作《夜泊松江渡寄 秋夕有怀 书情 寄卢先辈
题孙逸人山居 中途寄友人 边上闻笳三首 别怀
渔父 长安夜月 杜鹃 梦中语
惜春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少年行 夏州崔常侍自少常亚列出领麾幢十韵
东兵长句十韵 李给事中敏二首 代人寄远 六言二首 留赠
奉和仆射相公春泽稍愆圣君轸虑嘉雪忽降品汇 寄李播评事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 宫词二首
别王十后遣京使累路附书 陕州醉赠裴四同年 宿长庆寺 望少华三首
骕骦骏 卢秀才将出王屋高步名场江南相逢赠别 宫人冢 江南送左师
汴人舟行答张祜 罢钟陵幕吏十三年来泊湓浦感旧为诗 商山麻涧 商山富水驿
哭韩绰 题禅院 哭李给事中敏 鵁鶄
汴河阻冻 送薛种游湖南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除官行至昭应闻友人出官因寄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 和州绝句 题横江馆 醉眠
过田家宅 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归王屋山将欲赴举 将赴宣州留题扬州禅智寺 早春寄岳州李使君李善棋爱酒情地闲雅
即事黄州作 池州清溪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春末题池州弄水亭
栽竹 早春赠军事薛判官 隋堤柳 柳绝句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 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因呈宾客 忆齐安郡 睦州四韵
道一大尹存之学士庭美学士简于圣明 赠沈学士张歌人 见宋拾遗题名处感而成诗 不饮赠酒
重到襄阳哭亡友韦寿朋 除官赴阙商山道中绝句 汉江 襄阳雪夜感怀
和野人殷潜之题筹笔驿十四韵 重题绝句一首 早秋 鹦鹉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 折菊 归燕 山石榴
题敬爱寺楼 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题新定八松院小石 寝夜
送刘三复郎中赴阙 岁日朝回口号 许秀才至辱李蕲州绝句问断酒之情因寄 归家 [一作赵嘏诗,题作《到家》。]
悲吴王城 寄沈褒秀才 寄东塔僧 咏袜
送人 春思 代人作 闺情
偶题 寄远 途中一绝 送隐者一绝
过大梁闻河亭方宴赠孙子端 初上船留寄 和严恽秀才落花 题宣州开元寺 寺置于东晋时。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重送 送容州唐中丞赴镇 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亦直内署因寄书怀四韵
重送绝句 读韩杜集 皇风 子规 [一作李白诗,题作《宣城见杜鹃花
春日寄许浑先辈 春日古道傍作 吴宫词二首 金陵
贻隐者 寄桐江隐者 [一作许浑诗。] 经古行宫 越中
残句 闻雁 新柳 赠别
闻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行次白沙馆先寄上河南王侍郎 送荔浦蒋明府赴任 闻开江相国宋下世二首
出关 江楼晚望 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 偶呈郑先辈
山寺 经阖闾城 秋梦 江楼
闻蝉 洛中二首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奉陵宫人 李侍郎于阳羡里富有泉石牧亦于阳羡粗有薄产 送国棋王逢 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不日功集河湟诸郡次第归
闻庆州赵纵使君与党项战中箭身死长句 赠宣州元处士 村行 过魏文贞公宅
倡楼戏赠 题商山四皓庙一绝 九日 秋岸
题张处士山庄一绝 盆池 题村舍 帘
寄题甘露寺北轩 送卢秀才一绝 入商山 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江上偶见绝句 洛下送张曼容赴上党召 寄题宣州开元寺 赠张祜
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 宣州开元寺南楼 别家 留诲曹师等诗
别沈处士 送薛邽二首 瑶瑟 赠猎骑
走笔送杜十三归京 紫薇花 夜雨 使回枉唐州崔司马书兼寄四韵因和
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赠终南兰若僧 遣怀
赠渔父 送张判官归兼谒鄂州大夫 闻角 登沣州驿楼寄京兆韦尹
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 贺崔大夫崔正字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送刘秀才归江陵
伤猿 黄州竹径 秋思 送陆洿郎中弃官东归
题元处士高亭 书怀寄中朝往还 送李群玉赴举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云梦泽 途中作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 雪晴访赵嘏街西所居三韵
出宫人二首 杏园 春晚题韦家亭子 自遣
李和鼎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
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梅 独柳
题白苹洲 夜泊桐庐先寄苏台卢郎中 不饮赠官妓 池州李使君没后十一日处州新命始到后见归妓
齐安郡晚秋 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 题池州贵池亭 赠李秀才是上公孙子
沈下贤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自贻 独酌
忆游朱坡四韵 朱坡绝句三首 洛阳长句二首 洛中监察病假满送韦楚老拾遗归朝
自宣城赴官上京 题寿安县甘棠馆御沟 郑瓘协律 醉后题僧院
还俗老僧 斫竹 鸦 鹭鸶
村舍燕 新定途中 送杜顗赴润州幕 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书怀
叹花 题刘秀才新竹 偶作 入关
闺情代作 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 早春题真上人院 方响
将出关宿层峰驿却寄李谏议 送王十至褒中因寄尚书 后池泛舟送王十 重送王十
怀吴中冯秀才 [一作张祜诗,题作《枫桥》 见穆三十宅中庭梅榴花谢 南陵道中 登九峰楼
遣怀 醉赠薛道封 送牛相公出镇襄州 宣州留赠
和裴杰秀才新樱桃 偶题二首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醉题
有寄 斑竹筒簟 有怀重送斛斯判官 寄远
街西长句 春申君 奉和白相公圣德和平致兹休运岁终功就合咏盛 秋晚与沈十七舍人期游樊川不至
赠李处士长句四韵 送赵十二赴举 重登科 云
春怀 将赴池州道中作 早秋客舍 逢故人
伤友人悼吹箫妓 寓言 早行 别鹤
骕骦坂 题水西寺 醉倒 酬许十三秀才兼依来韵
赠别宣州崔群相公 七夕 怀紫阁山 绿萝
暝投云智寺渡溪不得却取沿江路往 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有题壁十韵 卜居招书侣 西山草堂
秋霁寄远 过鲍溶宅有感 怀政禅师院 寄湘中友人
江上逢友人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留题李侍御书斋 行经庐山东林寺
途中逢故人话西山读书早曾游览 将赴京题陵阳王氏水居 旅怀作 雁
惜春 鸳鸯 渡吴江 贵游
宿东横山濑 贻迁客 金谷怀古 送大昱禅师 [一作许浑诗。]
石池 冬日五湖馆水亭怀别 不寝 秋日
宣城赠萧兵曹 陵阳送客 送苏协律从事振武 宣州开元寺赠惟真上人
即事 南楼夜 后池泛舟送王十秀才 忆归
黄州偶见作 晚泊 旅情 晓望
贻友人 书事 猿 怀归
边上晚秋 访许颜 青冢 大梦上人自庐峰回
秋晚江上遣怀 并州道中 隋宫春 蛮中醉 [一作张籍诗,题作《蛮中》。]
寓题 逢故人 闲题 游边
嘲妓(牧罢宣州幕,经陕,有酒纠妓肥硕,牧 赠别二首 张好好诗 送故人归山
醉后呈崔大夫 对花微疾不饮呈坐中诸公 秋感 书怀
押兵甲发谷口寄诸公 隋苑 [亦见李商隐集,题作《定子》。] 秋夕 九日
怅诗 重送 题宣州开元寺 过勤政楼
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亦直内署,因寄书怀四
题齐安城楼 池州废林泉寺 商山富水驿
寄题甘露寺北轩 江上偶见绝句 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 寄湘中友人
洛下送张曼容赴上党召 重送王十 杜秋娘诗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t/11.shtml
本文来自: 八斗诗词大库 poem.8dou.net) 详文参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t/11.shtml

Ⅱ 带七的优美诗句

带“七”字的诗句如: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长恨歌》唐 · 白居易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乞巧》唐 · 林杰

Ⅲ 关于端午节的一切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编辑本段]【端午节之争】

江陵端午祭

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似乎给中韩端午节之争画上了句号,但是中国端午是否继续申遗和这背后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则远未结束。
其实,韩国江陵端午祭与我国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申遗成功后,我国的端午节仍可申遗。因此,不存在两国的申遗之争,以及韩国“胜出”的概念。
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中国端午节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5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韩国“端午祭”的成功申办不会给中国端午节的申办带来影响。因为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民俗活动包括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拔河、摔跤、荡秋千、汉诗创作比赛、射箭、投壶等,多为民众娱乐活动;而中国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驱毒辟邪。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有着一套完整的、与中国端午节既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的民俗活动。而且“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先后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年中国申报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2008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端午节姓"屈"姓"伍"?

端午节姓“伍”还是姓“屈”?苏州“端午公祭”引发节日起源之争
农历5月初五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其实在江浙地区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说”的苏州端午节进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今年端午,苏州将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动,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节的“伍子胥”与“屈原”之争推进人们视线。
著名文化学者和作词作曲家申宝峰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关键,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且被国人普遍接受的情况下,再来颠覆此种共识难免遭致非议。作为一种民俗,端午节自产生以来的二千多年间已经在国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种文化符号,因为与屈原结缘,人们习惯上就将其称为诗人节。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纪念屈原,不仅是为了缅怀屈原的爱国情怀,也是在表达对他为中国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追思念想。每到端午,国人就会记起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并由此追怀他高尚的人格: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对百姓怀抱的深切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理想的不懈追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苏州端午大型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农历5月初五的端午节,在苏州古胥门外的百花洲广场,苏州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同时举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动,胥门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墙。目前,公祭的各项内容正在进一步确定中。
苏州市沧浪区委宣传部一位副部长介绍道,“这次公祭除了读祭文、表演歌舞、划龙舟等内容外,还将在现场展示苏州人过端午节的情况。今年是苏州端午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项目第一年,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节向世界文化遗产靠近。”
伍子胥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据史料记载,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为纪念伍子胥,苏州民间后来自发在端午节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动。
去年7月份,国家文化部启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工作后,苏州专家提议,苏州应该把端午节申报上去,因为有确凿记载证明,端午节是起源吴越之地,是人们为了纪念苏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节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单,全国1315个申报项目中,已经遴选出了第一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中有16个入选,端午节就在其中。在申报的榜单上,“苏州端午习俗”还是苏州单独提出的申请。

端午节一共曾纪念5个人

不过,关于端午起源说的争议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著名学者闻一多经过详尽考证,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吴越族举行图腾祭的一个节日。春秋末期,以吴地为中心,将祭伍子胥活动与原有习俗结合起来。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戈春源说,加上伍子胥,中国的端午一共曾纪念5个人:东汉的曹蛾被后人以孝女铭记;广西的陈临因爱戴黎民百姓,当地人民为纪念他而过端午节;越王勾践也最早提出以划龙舟来操练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联合国确认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为千年来,屈原名气太大,人们渐渐把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苏州应是端午节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赋予端午节纪念意义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两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说,戈教授认为,龙舟竞渡起源于纪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据是,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可是湖南汨罗市也在争取申报端午项目,该市文化局副局长徐蔚明强调说:“端午最早起源于苏州,并不意味着申遗胜算就最大。屈原的影响深远不可忽略,后者作为第一个世界文化名人,把这个民族节日献给屈原是历史的选择,是应学者强烈的呼应,也代表着人民的心声。”
徐蔚明同时还兼任屈原祠的馆长,据他介绍,根据《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目前“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 湖北省秭归县)、“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湖南省汨罗市)和“ 苏州端午习俗”( 江苏省苏州市)都进入了该名单。

专家:姓“伍”姓“屈”不是关键

文化学家申宝峰说“其实这次苏州公祭对于全国过端午节都应该是一个启示和提醒,告诉国人别忘记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先人留下的宝贵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实,现在没有必要太去计较端午节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下去。只是希望礼仪能够稍微简单一些,让市民参与的范围能够尽量大一些。
对于苏州端午节进入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时,苏州市市文广局局长高福民曾表示,虽然该市申报的项目中,已有16项被列入推荐名录,但申报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更好地保护、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譬如,苏州市的申报项目中,还有七夕节、同中秋节相关的虎丘曲会等民俗类项目。
就此,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萧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还是姓“屈”,多些“鲶鱼效应”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端午。萧放教授认为,端午无论是为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从争相申遗的现象来看都是一种好事,对老百姓来说,依照所在地的习俗过节,是件贴心的事。它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端午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萧放表示,“苏州和湖南争相为端午申遗,这不是一种单纯竞争,它使参与城的人民有种自豪感,背后的根本精神是中国民俗的‘文化共享’,这才是最重要的。”
[编辑本段]【端午节食俗】
粽子

粽子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还是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还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的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嘉兴“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汉族端午节食品,流行于甘肃、宁夏一带。把发面做成扇子状,有数层,每层间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纹,蒸制而成,并涂上五彩。亦作为馈赠的礼品。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漳州石码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安徽的龙舟粽:由肥瘦各一半的精选火腿腊肉掺江米,外裹粽叶,安徽江米又软又糯,火腿腊肉肥而不腻,肥油带着浓浓的香味渗入江米,加上粽叶的清香,煞是诱人。

雄黄酒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在汪曾祺的《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其中说:“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编辑本段]【端午节的传播】
很多亚洲国家或地区也有端午节,但是各地的传统习俗各不相同。

中国的端午节

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端午节本身的纪念屈原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台湾端午节习俗与中国大陆南方相似,但略有不同。台湾俗称为“五月节”,中国大陆北方地区也叫五月节。是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日之一。

韩国的端午节

朝鲜半岛在人类学和历史来说,都和中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各地民族可能与中国各地曾经以相同的方式庆祝端午节。不过,当这些人民散居在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这些庆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例如,已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江陵端午祭,就是江原道江陵市当地人民庆祝传统上庆祝端午节时的习俗。

日本的端午节

日本的端午节又称男儿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到现在,与中国的意义大不相同了。中国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为纪念屈原而吃粽子和举行赛龙舟活动的;在日本,主要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被用来避邪的。其实依我看,菖蒲是中药,能够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至于为什么端午节定在5月5日,或许是从中国传过来变了样也未可知。 虽说中日两国的端午节意义已不相同了,但中日两国的文化还是源远流长。就说端午节吧,中国有插艾蒿避邪风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说;中国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日本有挂鲤鱼旗的风俗。

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请世遗程序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去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编辑本段]【端午节诗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菩萨蛮 【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编辑本段]【端午节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编辑本段]【端午节歇后语】
端午节卖月历——过时了
癞蛤蟆躲端午——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端午节的黄鱼——在盛市上
端午节后布谷叫——过时了
过了端午节划龙船——过时货
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
[

Ⅳ 凤凰桥的简介

广德凤凰桥横卧在宛水河上,迄今一千三百多年,是市区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它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取名凤凰桥,与不远处的济川桥遥遥相望。它们各伸出一只臂膀,把城区与东南大地勾连起来,像一对谦逊而又默默无闻的兄弟,躬身曲背,承载着行人往来的脚步,更承载着千百年来名流大家的风范凤凰桥自唐朝以来,可谓一座最值得夸耀的桥梁。它承载过李白飘逸的身影,韩愈厚重的足迹,白居易朴实的哦吟。此后还有杜牧、梅尧臣、沈括、文天祥,都曾在此桥上留连。

故事传说
旧时,合肥东门外坝上街东首沿淝河向北有条汊河,在汊河口上有一桥,名曰:“凤凰桥”。最早时,这里是一处河滩,滩岸绿树红花相拥,蜂喧鸟鸣相和,景色十分美丽。 传说在一年的七夕节晚上,河滩附近一个乡村的姐妹们聚会一起,纷纷结七彩线穿七彩针,希望能成为“巧手”、“巧姐”、“巧媳妇”,以得到天神赏赐。就在众姐妹忙得不亦乐乎时,一个手儿最灵巧的姑娘忽见夜空天门大开,银河初渡,牛郎与织女相会了。姑娘喜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快看呀!快看呀!牛郎织女会面啦!”为了不失姑娘的文雅,该姑娘不时用手在嘴上遮遮捂捂。孰知此动作让天神看见,误认为巧姑娘想要在嘴上长出胡须,便慨而赐之。自此,这巧姑娘嘴上就长出了许多浓密的胡子来了。 一个姑娘家,嘴上长出这许多浓密的胡子,男不男女不女的,如何见人?巧姑娘终日躲在闺房,大门不出,忧愁不止,苦不堪言。又是一个银月当空之夜,巧姑娘越想越觉得滋味难受,日子难熬,便一个人悄悄来到淝河边,对着苍天和银月叹道:“天神啊,您的赏赐没给我带来丝毫幸福和快乐,反害得我好苦啊!您若有灵,就让上翅膀,飞到南天,脱离这无边的苦海吧。”语罢,扑嗵一声跳入河中。 却说那天神在南天之上还真的听到巧姑娘的哭诉,深感愧疚。然而,巧姑娘已投河而去,该怎么办呢?天神略思片刻,拿出一尾锦羽向巧姑娘投河的地方丢去,只见瞬间河水泛波,忽地从河中飞出一只五彩金凤凰。 自那以后,这里得天神所赐祥瑞之气,每日清晨,旭日东升,彩霞辉映大地,吉祥之气萦绕,总有数只凤凰于其间飞来舞去,好一派仙乐景象。后来人们为仰慕巧姑娘,并思得惠凤凰之灵气,便在这里架设一座大青石桥,名曰“凤凰桥”。
编辑本段凤凰桥新韵
凤凰桥也是历经劫难最多的桥梁。它“联舟为梁,累石架木”,故而“屡修辄坏”,有文字记载的不下数十回。明代正统年间,宁国知府袁旭以石整修,此后二百年不废。清康熙三年,宣城知县李文敏将其修为五孔拱桥;清乾隆四年知县张大宗又重修一次,清光绪十年知府吴潮又重修一次。清末民初,因年久失修,桥再次坍塌。直到民国二十二年,周君南赴宣,又重修此桥。透过这五次大修,可见此桥在宣城交通上的地位,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很有点民心桥的色彩。为此历朝知府知县都将它视为自己政绩的关键,在修来修去间,博得民众的敬仰和夸赞。宣城论坛一九三三年,周君南修建此桥,以红松木架梁并铺设桥面,两侧置木栏杆,两端设木牌坊,上书“南惠桥”三个大字,并署上周君南之题款。自矜之心,炫耀政绩之态,跃然纸上,可谓开了近代官员喜以市政建设炫耀的先河。可未满五年,抗战爆发,日寇入侵宣城,凤凰桥又毁于战火。不然,出生也晚的我辈,说不定在“南惠桥”三个字上咀嚼品味,稍一犯贱,就掉进了周君南的陷阱,感恩他的惠泽了。
凤凰桥图片(18张)清代凤凰桥,作用不只在于交通,更在于观景。它与别士桥、柏山桥、桃源桥一样,是很富有诗情画意的桥梁。当年桥上有桥棚,可供游人休憩观景。清人梅庚曾作《登凤凰桥望敬亭积雪歌》,诗曰:“鳌峰之北北楼东,澄潭如镜垂双虹,李候去后明镜改,五城十里烟雾中。我今积雪过其上,双虹变成双白龙。直枕陵阳郭,倒衔敬亭峰。”一九八五年,凤凰桥在千呼万盼中,重新建成,它襟山带水,成为市区一条交通要道。一九八七年宣城拆县建市,一九九九年宣城改为大市,凤凰桥终于不堪熙熙车流的重载,开始出现险情,挂上了险桥的招牌。二零零六年凤凰桥重新规划,旧桥被炸。

热点内容
梅花一角钱硬币价格表 发布:2025-05-17 21:35:33 浏览:972
给兰花杀虫 发布:2025-05-17 21:20:10 浏览:722
北方盆栽杜鹃花 发布:2025-05-17 21:19:03 浏览:15
飞跃花卉板鞋 发布:2025-05-17 21:17:52 浏览:30
y双枝盆景 发布:2025-05-17 21:15:54 浏览:839
茶花弯枝 发布:2025-05-17 21:00:42 浏览:490
浪花一朵朵里向阳阳 发布:2025-05-17 20:55:17 浏览:778
听说荷花 发布:2025-05-17 20:50:41 浏览:945
盆栽小插件 发布:2025-05-17 20:50:28 浏览:835
花卉的作业 发布:2025-05-17 20:49:33 浏览: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