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七夕
❶ 关于“佛教为什么这么不要脸”的深思!(爱佛的人请进,墨匀请进,大智慧者请进!)
我是一个不太合格的基督徒以前也拜过佛。看我能不能为您量解释清楚.
首先我不确定这位朋友的信仰情况,到底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因为很多佛教徒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我们不太喜欢宗教这个词,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受教育而信仰哪个“宗教”而是领悟这个宇宙唯一的真理。我们信的是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即是造物主,是唯一自有永有的。万有都是藉着他造的。佛是人字旁吧,释迦牟尼只是一个人,他是被造的。而耶稣基督呢?他是造物主的化身,是神,即道成肉身,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说的非常明白。关于佛是人,耶稣是神,通过他们所行的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来。佛祖当年割肉喂鹰,他为了让动物吃饱得割下自己的肉,明显是人的行为。而耶稣基督呢?神令天上掉下“玛拿”让人随便检着吃,神用五个饼两条鱼喂饱了足足五千人。所有的动物都听神的指挥,耶和华神曾命乌鸦叼食物给先知以利亚,让狮子不咬但以理,派无数鹌鹑给以色列民吃等等这样的例子圣经上还记载是许许多多。佛死了,死后留下了舌利,而耶稣死后复活升天,将来还要再来审判全世界。佛是一个悟道的人,是后人把他偶像化了夸大话了,因为他自己都说自己不是神。他在世上只是教导人,并没有权柄,没有神性。基督徒之所以”攻击“佛教是因为佛教是拜偶像的。摩西十戒中写名不得拜偶像。人是神造的,被造物岂能和造物主比呢?人怎么能和神比呢?另外天父亲自来到人间为我们钉十字架不是一种形式的教育,而是因人类犯了罪的事实(因为神对第一个造的人就是亚当说不可吃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你吃的那日必定死。但是人却因为被撒旦诱惑想成为神,吃了而得罪了神。神造人后悔了,本来是要毁灭人的,但是天父的大爱是何等长阔高深,非常希望人能回转,所以就亲自降卑化成人来替我们死了,让信神而悔改的人不至灭亡,反使我们的灵魂得以进入永生。耶稣基督是实实在在这样的做了一个伟大的救赎的计划,而不是表面的形式的教育。希望拜偶像的人能回转,因为造我们的天父伤心,也希望他们能认识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国度,权柄,荣耀,全是神的直到永远。
我知道其实佛教徒很多都受着无神论的影响认为佛教是一种教育,信心不大。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网站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下。《科学信仰人生》
http://c-highway.net/dong_list.php?pro_name1=%B7%EB%B1%FC%B3%CF%BD%B2%B5%C0%BC%AF&page1=1&userfiles1=thumb200411181100755200.jpg&id2=62
愿亲爱的保惠师圣灵亲自开启你的心使你能认识神的权能。愿神赐福于你。阿门
:)
❷ 六月六是佛家什么日子
佛教主要节日
根据佛所制定的戒律,僧众应当于每月望晦(农历十五日、三十日)两日齐集一处,共诵《械本》,自我检查有无违犯戒律之事。如有违犯,便应按照情节轻重,依法忏悔。忏是梵语“忏摩”的简略,意是请予容恕。这一行事叫作“布萨”,又是“长养”,意谓可以断恶长善。汉地简称为“涌戒”。
在全年之中,自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中,应当定居在一寺之中,专心修道,不得随意他往。这叫作“安居”,又叫作“结夏”、“坐腊”。如因事延缓,不及定居。最迟也应在五月十五日定居下来,这叫作“后安居”。在安居日满,即七月十五,僧众仍应集合一堂,任凭他人对自己检举一切所犯轻重不如法事,从而忏悔。这叫作“自恣”。经过自恣之后,受戒的年龄算作增长一岁或是一腊。这是计算戒腊的日期,所以结夏也叫作“坐腊”。
在一年之中,佛教最大的节目有两天:一是四月初八——佛述日;二是七月十五日——自恣日。这两天都叫作“佛欢喜日”。在佛诞节要举行“浴佛法会”。就是在大殿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释迦牟尼佛诞生像)。全寺僧侣以及信徒要以香汤沐浴太子像,作为佛陀诞生的纪念。这太子像是数寸高的童子形立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佛传说,太子初诞生时,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原来印度的习惯是尚右,所以右手指天,但是中国汉地的习惯是尚在,因此中国汉地所造太子像多半是左手指天,这是不合佛经的。
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徒,根据上座部的传说,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日,同时也是佛成道日、佛涅盘日。中国藏蒙地区也如此。佛成道以后,经过四十九日到鹿野苑,为五比丘开始说法。由四月十五日算起,经四十九天,到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教徒此日应到寺院旋绕佛塔。又佛诞生后七天,佛的生母摩耶夫人便逝世而生在忉利天。传说伟成道后,曾经有一年至忉利天安居,为母说法三个月,然后由天上从三道宝阶下来人间,这便是九月二十二日。这天称为“天降节”,各寺要举行纪念仪式。此节在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也盛行。
七月十五日要举行“盂兰盆会”。这是根据西晋竺法护译的《佛说孟兰盆经》而举行超荐历代祖先的佛事。据该经说: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母亲死后生为饿鬼,目连尽自己的神通不能救济其母,佛告以要在每年七月十五日增自恣时,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此功德,七世父母及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老,得以解脱。在汉地,最初举行此议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538)他在同泰寺设孟兰盆斋(见《佛祖统经》卷三十七)。其后大概在民间普遍举行。到了唐代,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就供种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民间施主也到各寺就供献盆及种种杂物(见《法苑珠林》卷三十二)。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改在宫中内道场举行孟兰盆会,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建巨幡,各以帝名缀幡上,自太庙迎入内道场,饶吹歌舞,施幢触天。是日百富于光顾门外迎拜导从。自是以后,每年如此。盂兰是梵语,义是倒悬。盐是汉语,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以解先亡倒悬之苦。唐时孟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见《大宋憎史略》)。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厥殿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壮观(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采用道家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的传说,印卖《尊胜咒》、《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绿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其上,焚之。拘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东京梦华录》)。寺僧又于是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用纸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这些都是民间习俗。
根据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出家、成道、涅盘同是四月八日。但是汉地习惯以四月初八为佛诞日,二月初八为佛出家日,腊月初八为佛成道日,二月十五为佛涅盘日。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其他三日也要在寺院中举行简单的纪念仪式。特别是腊八日,煮腊八粥以供众,已成为民间的普通习俗。
除此以外,汉地各寺院又流传一些不见于经典的诸佛、菩萨诞日的纪念仪式。如正月初一是弥勒菩萨诞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贤菩萨诞日,三月十六日是准提诞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势至菩萨诞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日,九月三十日是药师佛诞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日,特别是二月十九日观音诞日,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这些节日的传说从何而起?很难考定。这些佛菩萨中,除弥勒菩萨、文殊菩萨是和佛同时的印度人外(其生卒年月也不可考),其余佛菩萨都是佛所称赞过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根本不可能用此世界的岁月时日来推算其诞日,何况也无岁月的记载。或有传说,永明延寿禅师的生日是十一月十七日,而以永明为弥陀化身,就以此日为弥陀诞日;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诞日,而以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就以此日为弥勒诞日。
❸ 佛家道家的重要日子
◆ 诸佛菩萨圣诞 (阴历)
正月初一日 弥勒佛圣诞
正月初六日 定光佛圣诞
二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 释迦牟尼佛涅盘
二月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圣诞
二月廿一日 普贤菩萨圣诞
三月十六日 准提菩萨圣诞
四月初四日 文殊菩萨圣诞
四月初八日 释迦牟尼佛圣诞
四月十五日 佛吉祥日—— 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盘
三期同一庆(即南传佛教国家的卫塞节)
四月二十八日 药王菩萨圣诞
五月十三日 伽蓝菩萨圣诞
六月初三日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诞
六月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成道— 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胜
七月十三日 大势至菩萨圣诞
七月十五日 盂兰盆节
七月廿四日 龙树菩萨圣诞
七月三十日 地藏菩萨圣诞
八月十五日 月光菩萨圣诞
八月廿二日 燃灯佛圣诞
九月十九日 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
九月三十日 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
十月初五日 达摩祖师圣诞
十一月十七日 阿弥陀佛圣诞
十一月十九日 日光菩萨圣诞
十二月初八日 释迦如来成道日
十二月廿九日 华严菩萨圣诞
-----------------------------------------------------
六斋日: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
(大月) 廿九、三十日
(小月) 廿八、廿九日
十斋日: 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
十八、二十三、二十四、
(大月) 二十八 、二十九、三十日
(小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
------------------------------------------------------
◎ 凡逢诸佛菩萨圣诞佳期,
若能持斋、礼拜、诵经、念佛,
或能放生、布施、修桥、造路
等等之善行者,胜过平日。
◆ 玄门道教节日一览表
正月
初一日天腊之辰
初三日郝真人圣诞、孙真人圣诞
初五日孙祖清静真人诞
初七日上会日
初八日江东神圣诞
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诞
十三日关圣帝君飞升、刘勐将军圣诞
十五日上元天官圣诞、张天师圣诞(初八至十五日显大神通降魔,此八日持斋,有十千万功德)
十九日长春邱真人圣诞、淮渎神圣诞
廿八日许真君诞辰
二月
初一日太阳升殿之辰、宜祭祀焚香、勾陈神圣诞、刘真人圣诞
初二日土地正神圣诞、姜太公圣诞、春龙节
初三日文昌梓潼帝君圣诞
初四日曹大将军圣诞
初六日东华帝君圣诞
初八日张大帝圣诞、昌福真君圣诞
十三日葛真君圣诞
十四日高和真君圣诞
十五日太上老君圣诞(诵《感应篇》一遍,有十千万功德)、精忠岳元帅圣诞、花神圣诞
十六日天仙娘娘圣诞
十七日东方杜将军圣诞
十八日玉阳王真君圣诞
廿一日水母圣诞
廿四日都龙王圣诞
廿五日玄天圣父明真帝诞
三月
初一日谭祖长真真人诞
初三日玄天上帝(真武)圣诞、王母娘娘圣诞
初四日奶母娘娘圣诞
初五日玄天上帝圣诞
初六日眼光娘娘圣诞、张老相公圣诞
初十日云神圣诞
十二日中央五道圣诞
十五日昊天大帝圣诞 、财神赵西元帅圣诞、祖天师圣诞、雷霆驱魔大将军圣诞(唐将雷万春)、山神圣诞
十六日三茅真君得道之辰、中岳大帝圣诞、江神圣诞
十八日王祖玉阳真人、后土娘娘圣诞、三茅君诞辰
十九日太阳星君圣诞
二十日子孙娘娘圣诞
廿三日天后妈祖圣诞
廿六日鬼谷先师诞
廿八日东岳大帝圣诞、仓颉至圣先师圣诞
四月
初一日长生谭真君成道之辰、萧公圣诞
初三日慈敏真君圣诞
初五日送生娘娘圣诞、狄梁公圣诞
初八日三天尹真人圣诞、葛孝先真人圣诞
初十日何仙姑圣诞
十三日河神圣诞
十四日吕祖纯阳祖师圣诞
十五日钟离帝君圣诞
十八日北极紫微大帝圣诞、泰山圣母圣诞、华佗神医先师圣诞
二十日眼光圣母娘娘诞
廿三日玉阳王真君圣诞
廿六日钟山蒋公圣诞
廿八日神农先帝诞、药王圣诞、催生娘娘圣诞
五月
初一日南极长生大帝圣诞
初五日地腊之辰、南方雷祖圣诞、地祗温元帅圣诞
初七日朱太尉圣诞
初八日南方五道将军圣诞
十一日城隍爷圣诞
十二日炳灵公圣诞
十三日关平帝君圣诞
十八日张天师圣诞
二十日马祖丹阳真人圣诞
廿九日紫青白祖师圣诞
夏至日灵宝天尊圣诞、许威显王圣诞(唐将臣许道)
六月
初六日崔府君圣诞、杨四将军圣诞
初十日刘海蟾帝君圣诞
十三日井泉龙王圣诞
十五日王灵天君圣诞
十九日扁鹊高真人诞
二十日斗母元君圣诞
廿三日火神圣诞、马神圣诞、王灵官圣诞
廿四日南极大帝、中方雷祖圣诞、关圣帝君圣诞、高缓真人圣诞
廿五日蓝祖圣诞
廿六日二郎真君圣诞、妙道真君之诞、协天大帝圣诞
廿九日天枢左相真君圣诞(未文丞相)
七月
初七日中会日、道德腊之辰、七夕节
初十日拐李祖师圣诞
十二日西方雷祖圣诞、长真谭真人圣诞
十六日木郎神圣记
十五日中元地官大帝圣诞
十八日王母娘娘圣诞
十九日值年太岁星君圣诞
二十日刘祖长生真人圣诞
廿一日普庵祖师圣诞、上元道化真君圣诞(庚真君)
廿二日马元帅圣诞、增福财神圣诞
廿三日天枢上相真君圣诞(诸葛武侯)
廿六日张三丰祖师圣诞
廿七日玉清黄老圣诞
八月
初一日神功妙斋真君圣诞(许府真君)
初二日斑疹娘娘圣诞
初三日九天司命灶君诞、北斗下降之辰
初五日北方雷祖圣诞
初八日瑶池大会
初十日北岳大帝圣诞
十二日西方五道圣诞
十五日太阴星君诞(太阴朝元之日,宜守夜焚香)、曹国舅祖师圣诞
十八日酒仙圣诞
廿三日附魔副将张显王圣诞(桓)
廿七日北斗下降之辰、至圣先师孔圣人圣诞
廿八日寥一真人圣诞
九月
初一日南斗星君下降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星降世之辰、世人斋戒此九日,胜常日,有无量功德。
初三日五瘟圣诞
初九日斗姥元君九皇星君、重阳帝君玄天上帝飞升、中坛元帅丰都大帝圣诞、 张三丰祖师圣诞、蒿里圣诞、梅葛二仙翁圣诞
十三日华祖圣诞、元化祖圣诞
十六日机神圣诞
十七日广源财神圣诞、洪恩真君圣诞
十八日高鹊真人圣诞、马元帅圣诞
廿二日太乙真人圣诞
廿三日萨翁真君圣诞
廿六日痘疹娘娘圣诞
廿八日五显灵官圣诞、马元帅圣诞
十月
初一日民岁腊之辰、东皇大帝圣诞、十月朝祭祖节
初三日三茅应化真君圣诞
初五日下会日 风神圣诞
初六日天曹诸司五岳五帝圣诞
初八日放生日,此日放生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初十日张果老圣诞
十五日下元水官大帝圣诞、痘神刘使君圣诞
十八日地母娘娘圣诞
十九日长春邱真君飞升
二十日虚靖天师诞(第30代天师)
廿七日北极紫微大帝圣诞
冬月
初四日大成至圣圣诞
初六日西岳大帝圣诞
初七日八蜡神圣诞
初九日湘子韩祖圣诞
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圣诞
十七日光天子圣诞
二十日雨神圣诞
廿三日南斗下降 张仙圣诞
廿六日北方五道圣诞
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
腊月
初一日念经一卷,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初八日王侯腊之辰、张英济王圣诞
十一日湖神圣诞
十二日北极罡星君圣诞
十六日福德正神之诞 南岳大帝圣诞
二十日鲁班先师圣诞
廿一日天猷上帝圣诞
廿二日重阳祖师圣诞 丹阳马真君成道
廿三日祭灶日 入夜天下人祀送灶君
廿四日司命灶君上天朝玉帝奏人善恶
廿五日上帝巡天之辰,子时接驾焚香,功德无量。
廿七日抱一高士王真人圣诞
廿九日清静孙真君成道
三十日天神下降采访善恶,宜持斋焚香。太古郝真君成道
凡遇圣诞日,或斋戒诵经,或布施捐钱,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日北斗下降之日,宜持斋戒,虔诚供奉,比常日有十千万功德。
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此六天戊日,不可烧香诵经,不动土、不砍伐、不鸣钟鼓法器。
❹ 道教的精髓是什么和佛教有何区别
道教的精髓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
道教和佛教的区别有:
1、佛教是由印度传到中国的,而道教是由中国创立的。
2、佛教主要讲究的是轮回,提倡的是今生的修行,换来世的幸福。在佛教中,佛家认为人的此生是痛苦的,然而在世的时候,要修行积德,以换来世的安定与幸福,但是这一点是不被道教认同的。道教认为,人的此生是最好的,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因此人们需要积极过好此生的日子,因此倡导的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这是佛教与道教的本质区别,也是人人都十分在意的。
3、根据信仰的人数来看,人人都经常提到佛教,说起道教的的人较少,随着时间的发展,佛教在中国还是有很多寺庙,因此经常被世人关注,相反,教馆比较少,到后期,几乎很少看到教馆的存在,似乎由此看,佛教更加的受欢迎。
(4)佛学七夕扩展阅读: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
参考资料:网络——道教,网络-佛教
❺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大全:
1、诗词库:按朝代划分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现当代》。
2、诗集库:《李白诗全集》(共25卷)、《王维诗全集》(共10卷)、《杜甫诗全集》(共13卷)、《唐宋名家词选》(共25卷)、《唐诗三百首》(共8卷)、唐五代诗选》(共2卷)、《南北朝诗选》(共6卷)、《宋诗一百首》(共3卷)。
先秦歌谣选》(共3卷)、先秦《老子》(共3卷)、《宋玉诗赋选》、《汉代诗歌》(共4卷)、《屈原全集》(共4卷)、《魏晋诗选》(共3卷)、《千家诗》(共4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共135卷)。
3、全唐诗库:收录传世恢弘巨制:《全唐诗》(唐代诗人2500余家的诗作45000余首,共900卷)。
4、全宋诗库:《全宋诗》(全书共辑两宋诗人约9000余家)。
5、全宋词库:《全宋词》(全书共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约20000首。)。
6、全金元词库:《全金元词》(共收录金元词人280余家,词作7000余首。)。
(5)佛学七夕扩展阅读:
诗汇库:《乐府诗集》(上、下共100卷)、《金元明清诗选》(共8卷)、清诗汇《晚晴簃诗汇》(全书共计诗人6100余家,诗27000余首,共200卷。)、明诗《列朝诗集》(选录明代278年间的诗作,共80卷,入选诗人1600余家。)。
《元人小令选》(共2卷)、《元诗别裁集》(此书共8卷,附补遗1卷,共收录古、近体诗600多首,共100多人。)。
《郭璞诗全集》(共7卷)、《李贺诗全集》(共3卷)、《明清词选》、《金元明清诗选》、《毛泽东诗词全集》(共5卷)、《鲁迅旧体诗选》(共3卷)、弘一《李叔同诗选》(共2卷)、《北岛诗选》(共6卷)。
《穆旦诗全集》(共7卷)、《痖弦诗选》(共2卷)、《陈敬容诗选》(共2卷)、《清诗别裁集》(共32卷)、《玉台新咏集》(共12卷)。
❻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编辑本段中华传统文化细品__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依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谈到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
❼ 佛教念什么经
若你来是初学的话,建自议你先诚心念诵佛菩萨圣号。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专持佛菩萨圣号的功德很大!
等你慢慢深入了解佛教了,可以去念经咒,这里我推荐几本:
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明扼要,容易念)
2、《佛说阿弥陀经》(很重要的一部经典,稍有些生僻字)
3《地藏菩萨本愿经》(比较长,但是念此经功德很大,尤其是回向给鬼界众生。本愿经中讲到地藏菩萨种种不可以思议功德,虽然长,但是用心去体会地藏王菩萨慈悲心,就不会觉得枯燥)
4《大悲咒》(耳熟能详!虽然文字对于初学者来说 多有晦涩,但是建议坚持念,以至背诵)
5《往生咒》(简短,很容易背诵)
以上5部经典非常殊胜,楼主可以去接触,网络一下都有。
念完佛号与佛经后都要记得回向,这样功德更大,不可以思议!
❽ 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编辑本段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2.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3.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费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要手捧着金饭碗,在外流浪找饭吃啊。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她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会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编辑本段文化传承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
编辑本段国际影响
二战后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继续在家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美国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统计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为6.9万件/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为其日益严重的社会乱象深感不安,有识之士已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崇尚个体,倡导竞争的理念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他们开始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救世的良方。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美国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911”事件以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恐怖行动时有所闻,海湾地区战火未熄,多少人生活在不安和恐怖之中。自由竞争发展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升级为斗争,斗争再进展就是战争。不论冷战、热战,结果都是怨恨越积越深,报复一次比一次惨烈。消除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冲突双方需要的不是报复,而是宽恕、忍让和反省。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反之,且看巴以冲突逐步升级的恶果——越来越多的人民在爆炸中无辜丧生、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经济环境遭受重创…再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对当代社会还有没有价值?
编辑本段传统文化纵览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12、民间工艺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
16、衣冠服饰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21、传说神话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23、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24、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