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过七夕节
① 七夕节都是怎么过的
第一,提前做好计划
1.在0点的时候送上最真挚的祝福,意味着七夕节的正式开始。
2.早上八点,把自己打扮好约爱人到一家小资的咖啡店喝咖啡,吃点心
3.早上九点,吃过早餐,在咖啡店也休息了一段时间,开始出发到下一个目的地——电影院
4.早上十点,你精心选的爱情电影开播,你们相依在一起吃着爆米花,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电影剧情,十指紧扣……
5.中午12点半,出发去提前订好的餐厅
6.下午2点,两人去商城逛街,参加商城的七夕节活动,顺便买晚上一起做饭的食材
7.下午6点左右,回到住的地方,两人一同幸福地准备今天的晚饭,然后一直宅在一起
这样平淡却又幸福的七夕节就在你们的满满爱意中度过了。
第二,选择适合的礼物
1.玫瑰花和巧克力
情人节永恒的礼物。侠侣网小编觉得,如果有可能,巧克力最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且不说味道和卖相如何,这份情谊就让爱人很是感动。而玫瑰花送的朵数也很讲究。以下,列举几个给你做个参考:
1朵:你是我的唯一
2朵:世界上只有你和我
3朵:ILOVE YOU
4朵:誓言、承诺
5朵:无悔
6朵:顺心如意、顺利、永结同心、愿你一切顺利
7朵:偷偷爱着你
8朵:贵弥补、歉意、弥补、深深歉意、请原谅我
9朵:长相守、坚定
10朵:十全十美
11朵:爱你一生一世
2.情侣装
穿上情侣装手牵手逛街吃饭,那股甜蜜亮瞎旁人!既然是情侣装,那可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样的衣服,得有自己特色的!不如在衣服上印刻对方的卡通形象!在衣服上写上自己对对方的话!是不是很浪漫呢?
3.香水
如果她是一个时尚的人,不如送她一瓶香水,那股味道,独属于她。
4.抱枕
印有对方照片的情人抱枕,抱在怀里倍感幸福!
5.小动物
如果对方喜欢小动物,不如在这天为ta送上一只宠物,然后你们一起精心呵护它,照顾它。
② 有几个国家过七夕节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称乞巧节,也是华人的传统节日。
除了其他国家的华人地区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也过七夕节。
③ 将每个节日都能过成七夕节的你,知道七夕节的历史由来么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④ 日本人也过七夕
日本人也过七夕吗?提到七夕,我们的脑海中自然会闪过牛郎织女踏着喜鹊们搭成的天桥浪漫相会的情景。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很大程度上是寄托了我们祖先对浪漫爱情的期盼,而这一份浪漫的华夏情怀在千百年前居然也乘舟过海来到了岛国日本。日本人毫不忌讳地说,七夕节是源自中国的传说和节日,但到了日本之后日本人也流行上过这个节日了。这个态度很好,我是拿了你的东西,但我承认你才是这个东西的原创者。这点日本人比韩国人要光明磊落,韩国人是拿了中国的端午节不但不承认,还千方百计地捏造端午节是韩国人祖先的发明创造。这种赤裸裸的文化小偷行径令人不耻。日本人至今仍在纪念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只是可惜,由于“崇欧美”之风已完全盖过了“尚中华”,本应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日本人改为了在西历的7月7日过。 七夕节在日本称为“七夕祭り”(たなばたまつり),每年西历7月初,日本各地文化协会就会组织人力物力为过七夕祭做准备。在观摩日本各地的七夕祭之前,我们不妨看看日本人是如何解读牛郎织女故事的。就像端午节就要吃粽子一样,从古到今,日本人每逢七夕祭就必定会挂上五颜六色的“短册”,以示庆祝七夕祭的到来。最初的短册是用红、青、黄、白、浅黄的彩色纸和长条诗笺制作成的,用五色线条挂在树上或竹子之上。到了江户时代,短册被加上了装饰的檐头,然后用竹子竖起来。这种挂“短册”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江户时代,七夕和人日(正月初七)、上巳(日本的女儿节)、端午、重阳被称为五大传统节日(看看中国当时多威风,日本的五大传统节日里面有四个是源自中国的!)。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将军家就会在江户城中插上各种竹制的装饰品,并在长竹上面挂上“短册”,短册的檐头通常会写着“银河”、“七夕”的汉字,长条诗笺上会写着当时流行的和歌。人们在挂满“短册”的大街上欢庆牛郎织女的一年一会。大阪毗邻京都,受京都文化的影响较大,室内有不少的寺庙。其中,四天王寺就是比较著名的大阪寺庙之一。七夕这天,一些年轻男女结伴来到四天王寺游玩,顺便在寺内的七夕许愿树上许下自己的“七夕愿望”。为了营造七夕气氛,寺庙方特意用无数盏小白灯密密麻麻地悬挂在许愿树旁的棚架上,营造出一种“天河”的感觉。有情男女到此许愿,犹如牛郎织女在银河中相会,此情此景十分浪漫。
⑤ 为什么要过七夕节
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内七庆祝。来自于容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由于古代女子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⑥ 不同民族都过七夕节吗
有些少数民族也过。 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女节”等名称。七夕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最早记载见于《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跛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院彼牵牛,不可服箱”。
这天,汉族地区的妇女们,或在月下陈设瓜果敬拜牛郎织女,并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或解下孩子脖颈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谓之“送健绳”;或在夜深人静时,躲到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的相思细语。
七夕节自古至今,从汉族地区传播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本来就是个大杂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度。少数民族地区的七夕节庆与汉族的时间一样,但活动形式有所改变。如湘西吉首、矮塞坡、古丈一带苗族传统节日“七月七鼓会”,这天,苗民们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打鼓,翩翩起舞,并从击鼓比赛中产生出鼓王。
四川的一些地区,把七月初七日叫做“七月香节”,当日备好酒肉茶盐米粒各二碗、箸二双,祀供先祖,当地的瑶族最为敬重,在外地做事的要回家过节。还有纳西族的“七月会”、土家族的“纳顿节”等,活动都与七夕有关,只是活动形式不同而已。
在广西等地一带,七夕则称为“储水”,也叫“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澡,可避邪祛病。在广西百色一带则叫“七夕泡水”,时间在七月初七凌晨零点左右,百色市民都到澄碧河去泡水,或者把水带回来储存。传说七月初七凌晨这天仙女在水的源头洗澡,仙气使水清澈圣洁,所以此日凌晨人人争着把水放在坛罐里,一年放一点,水不变质也不臭。人们可以喝此水,或者用来做饭、酿酒,清香可口。
广西百色的澄碧湖水面宽阔,水质良好,湖水清澈,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泛舟其上,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被誉为桂西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的桃花岛四周绿水环抱,风景优美,是人们理想的度假旅游村。澄碧湖大坝下面是一条碧波荡漾的澄碧河,两岸绿树成荫,河水平缓地流入右江河,是游泳的好地方,每年夏天,人们都喜欢来这里游泳。
当地壮族群众的七夕泡“圣水”就常在这里举行,此活动是在农历七月初六晚9点左右开始的。此时,人们陆陆续续往河边涌去,一直到12点之前把整个通往澄碧河的公路挤个水泄不通,到12点最为高潮,不论是路上的,还是水上的,人潮涌动,整个场面蔚为壮观。人们不分男女老少,带上救生圈,纷纷下河畅游起来,不会游泳的则坐在岸边,把脚伸到水里浸泡,人们尽情地戏水,欢笑声一浪接一浪地荡漾在河面上。有些人则用各种塑料瓶把水带回家。到了1点半左右,人们才渐渐退去,在河的下游,有几家小吃店,人们一边欣赏夜景,一边聊天小饮,百色城的夜色充满了喜庆,欢声笑语,气氛欢快。
⑦ 不同民族都过七夕节吗 有什么区别
七夕节是汉族的节日,主要是汉族人过,但是各地的习俗却有些不同——
七夕节最普遍的民族活动---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 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 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 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 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浙江的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浙江金华一,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在广州这座城市,七夕节民族活动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 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 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 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 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 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 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 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 女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