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唐卡
『壹』 我国非物质文化资产有那些
民间文学:(玛纳斯 江格尔 拉仁布与吉门索 河西宝卷 遮帕麻和遮咪麻 牡帕密帕 四季生产调 阿诗玛 苗族古歌 刻道 走马镇民间故事 布洛陀 刘三姐歌谣 伍家沟民间故事 下堡坪民间故事 青林寺谜语 孟姜女传说 畲族小说歌 西施传说 济公传说 白蛇传传说 梁祝传说 吴歌 满族说部 古渔雁民间故事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 谭振山民间故事 董咏传说 耿村民间故事 河间歌诗 格萨(斯)尔 )
民间音乐:(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藏族拉伊 裕固族民歌 紫阳民歌 西安鼓乐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 傈僳族民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彝族海菜腔 侗族大歌 侗族琵琶歌 铜鼓十二调 巴山背二歌 川北薅草锣鼓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石柱土家啰儿调 川江号子 南溪号子 木洞山歌 吹打 梁平癞子锣鼓 崖州民歌 儋州调声 侗族大歌 那坡壮族民歌 花儿 回族民间器乐 梅州客家山歌 中山咸水歌 广东汉乐 潮州音乐 广东音乐 桑植民歌 靖州苗族歌 澧水船工号子 土家族打溜子 兴山民歌 宜昌丝竹 枝江民间吹打乐 武当山宫观道乐 唢呐艺术 板头曲 聊斋俚曲 鲁西南鼓吹乐 兴国山歌 畲族民歌 十番音乐 南音 泉州北管 当涂民歌 巢湖民歌 嵊州吹打 舟山锣鼓 海州五大宫调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 江南丝竹 辽宁鼓乐 千山寺庙音乐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呼麦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蒙古族四胡音乐 左权开花调 河曲民歌 晋南威风锣鼓 绛州鼓乐 上党八音会 文水鈲子 五台山佛乐 河北鼓吹乐 冀中笙管乐 智化寺京音乐 古琴艺术 )
民间舞蹈:(塔吉克族鹰舞 土族於菟 兰州太平鼓 安塞腰鼓 洛川蹩鼓 热巴舞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山南昌果卓舞 锅庄舞 铜鼓舞 傣族孔雀舞 傈僳族阿尺木刮 彝族葫芦笙舞 彝族烟盒舞 基诺大鼓舞 苗族芦笙舞 木鼓舞 弦子舞 卡斯达温舞 舞 黎族打柴舞 英歌 土家族摆手舞 湘西苗族鼓舞 土家族撒叶儿嗬 傩舞 永新盾牌舞 泉州拍胸舞 花鼓灯 龙舞 余杭滚灯 朝鲜族农乐舞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 蒙古族安代舞 高跷 翼城花鼓 秧歌 井陉拉花 狮舞 京西太平鼓 )
民间美术:(土族盘绣 塔尔寺酥油花 热贡艺术 庆阳香包绣制 夜光杯雕 临夏砖雕 凤翔木版年画 纳西族东巴画 苗绣 水族马尾绣 绵竹木版年画 藏族唐卡 蜀绣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梁平木版年画 佛山木版年画 粤绣 潮州木雕 滩头木版年画 湘绣 挑花 朱仙镇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 高密扑灰年画 萍乡湘东傩面具 漳州木版年画 寿山石雕 惠安石雕 漳州木偶头雕刻 徽州三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宁波朱金漆木雕 乐清黄杨木雕 东阳木雕 灯彩 嵊州竹编 桃花坞木版年画 苏绣 扬州玉雕 顾绣 竹刻 岫岩玉雕 阜新玛瑙雕 武强木版年画 衡水内画 剪纸 曲阳石雕 杨柳青木版年画 泥塑 象牙雕刻 )
传统医药:(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 藏医药 中医正骨疗法 针灸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中药炮制技术 中医诊法 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传统戏剧:(曲子戏 秦腔 汉调桄桄 汉调二簧 商洛花鼓 藏戏 山南门巴戏 傣剧 花灯戏 侗戏 布依戏 彝族撮泰吉 安顺地戏 川剧 灯戏 桂剧 彩调 壮剧 正字戏 潮剧 花朝戏 粤剧 西秦戏 白字戏 巴陵戏 湘剧 荆河戏 汉剧 楚剧 荆州花鼓戏 豫剧 宛梆 怀梆 大平调 越调 大弦戏 四平调 曲剧 柳子戏 柳琴戏 五音戏 茂腔 一勾勾 弋阳腔 广昌孟戏 宜黄戏 采茶戏 梨园戏 莆仙戏 永安大腔戏 四平戏 泰宁梅林戏 闽西汉剧 闽剧 寿宁北路戏 高甲戏 歌仔戏 青阳腔 徽剧 庐剧 黄梅戏 泗州戏 目连戏 高腔 新昌调腔 宁海平调 乱弹 苏剧 扬剧 越剧 沪剧 木偶戏 晋剧 蒲州梆子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雁北耍孩儿 灵丘罗罗腔 碗碗腔 道情戏 锣鼓杂戏 河北梆子 石家庄丝弦 武安平调落子 秧歌戏 哈哈腔 二人台 傩戏 皮影戏 评剧 京剧 京剧 昆曲 )
昆艺:(新疆曲子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贤孝 兰州鼓子 陕北说书 榆林小曲 傣族章哈 布依族八音坐唱 龙舟歌 常德丝弦 鼓盆歌 汉川善书 河洛大鼓 河南坠子 山东大鼓 胶东大鼓 山东琴书 山东快书 福州评话 福州伬艺 南平南词 锦歌 东山歌 答嘴鼓 凤阳花鼓 温州鼓词 绍兴平湖调 兰溪摊簧 绍兴莲花落 小热昏 苏州评弹 扬州评话 扬州清曲 锣鼓书 达斡尔族乌钦 赫哲族伊玛堪 鄂伦春族摩苏昆 东北大鼓 东北二人转 乌力格尔 滁安大鼓 西河大鼓 木板大鼓 乐亭大鼓 京东大鼓 天津时调 )
杂技与竞技:(维吾尔族达瓦孜 武当武术 少林功夫 聊城杂技 蹴鞠 宁德霍童线狮 朝鲜族跳板、秋千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 蒙古族搏克 吴桥杂技 沧州武术 太极拳 邢台梅花拳 沙河藤牌阵 回族重刀武术 天桥中幡 抖空竹 )
民俗:(锡伯族西迁节 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 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 土族纳顿节 热贡六月会 撒拉族婚礼 土族婚礼 黄帝陵祭典 雪顿节 傣族泼水节 景颇族目瑙纵歌 独龙族卡雀哇节 怒族仙女节 傈僳族刀杆节 白族绕三灵 苗族服饰 苗族鼓藏节 苗族姊妹节 布依族查白歌节 侗族萨玛节 仡佬毛龙节 水族端节 水书习俗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羌族瓦尔俄足节 都江堰放水节 秀山花灯 黎族三月三节 京族哈节 瑶族盘王节 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节 仫佬族依饭节 毛南族肥套 壮族歌圩 苗族系列坡会群 壮族铜鼓习俗 瑶族服饰 回族服饰 瑶族盘王节 小榄菊花会 瑶族耍歌堂 炎帝陵祭典 女书习俗 太昊伏羲祭典 马街书会 祭孔大典 泰山石敢当习俗 胡集书会 全丰花灯 惠安女服饰 妈祖祭典 大禹祭典 秦淮灯会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 成吉思汗祭典 祭敖包 那达慕 鄂尔多斯婚礼 民间社火 女娲祭典 安国药市 厂甸庙会 农历二十四节气 楹联习俗 重阳节 中秋节 七夕节 端午节 清明节 春节 )
传统手艺与技艺:(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 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 藏族造纸技艺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白族扎染技艺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苗族蜡染技艺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茅台酒酿制技艺 皮纸制作技艺 蜀锦织造技艺 成都漆艺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壮族织锦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石湾陶塑技艺 端砚制作技艺 凉茶配制 土家族织锦技艺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金星砚制作技艺 德化瓷雕塑烧制技艺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厦门漆线雕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宣纸制作技艺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 徽墨制作技艺 歙砚制作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竹纸制作技艺 湖笔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 宋锦织造技艺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制扇技艺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风筝制作技艺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 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 磁州窑烧制技艺 景泰蓝制作技艺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雕漆技艺 木版水印技艺 )
『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扩展项目
(共计项) (共计5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8 Ⅰ-8 孟姜女传说
13 Ⅰ-13 宝卷
22 Ⅰ-22 吴歌
31 Ⅰ-31 谜语 (民间音乐,共计17项)
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
35 Ⅱ-4 蒙古族呼麦
38 Ⅱ-7 畲族民歌
44 Ⅱ-13 崖州民歌
51 Ⅱ-20 花儿
58 Ⅱ-27 薅草锣鼓
59 Ⅱ-28 侗族大歌
61 Ⅱ-30 多声部民歌
65 Ⅱ-34 古琴艺术
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
68 Ⅱ-37 唢呐艺术
71 Ⅱ-40 江南丝竹
75 Ⅱ-44 十番音乐
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90 Ⅱ-59 冀中笙管乐 (民间舞蹈,共计13项)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105 Ⅲ-2 秧歌
107 Ⅲ-4 龙舞
108 Ⅲ-5 狮舞
110 Ⅲ-7 傩舞
112 Ⅲ-9 高跷
119 Ⅲ-16 滚灯
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
122 Ⅲ-19 弦子舞
123 Ⅲ-20 锅庄舞
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
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
129 Ⅲ-26 铜鼓舞 (共计33项)
148 Ⅳ-4 潮剧
160 Ⅳ-16 秦腔
162 Ⅳ-18 晋剧
165 Ⅳ-21 上党梆子
166 Ⅳ-22 河北梆子
167 Ⅳ-23 豫剧
170 Ⅳ-26 大平调
171 Ⅳ-27 越调
172 Ⅳ-28 京剧
175 Ⅳ-31 汉调二簧
179 Ⅳ-35 荆河戏
183 Ⅳ-39 乱弹
187 Ⅳ-43 柳子戏
188 Ⅳ-44 大弦戏
192 Ⅳ-48 高甲戏
194 Ⅳ-50 四平调
195 Ⅳ-51 评剧
197 Ⅳ-53 越剧
200 Ⅳ-56 扬剧
207 Ⅳ-63 柳琴戏
209 Ⅳ-65阳新采茶戏
213 Ⅳ-69 曲子戏
214 Ⅳ-70 秧歌戏
215 Ⅳ-71 道情戏
217 Ⅳ-73 二人台
221 Ⅳ-77 灯戏
222 Ⅳ-78 花灯戏
224 Ⅳ-80 藏戏
226 Ⅳ-82 壮剧
227 Ⅳ-83 侗戏
233 Ⅳ-89 傩戏
235 Ⅳ-91 皮影戏
236 Ⅳ-92 木偶戏 (共计15项)
237 Ⅴ-1 苏州评弹
240 Ⅴ-4 山东大鼓
241 Ⅴ-5 西河大鼓
242 Ⅴ-6 东北大鼓
246 Ⅴ-10 京东大鼓
247 Ⅴ-11 胶东大鼓
254 Ⅴ-18 摊簧
255 Ⅴ-19 贤孝
257 Ⅴ-21 山东琴书
266 Ⅴ-30 新疆曲子
270 Ⅴ-34 歌册
271 Ⅴ-35 东北二人转
276 Ⅴ-40 乌力格尔
277 Ⅴ-41 达斡尔族乌钦
281 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杂技与竞技,共计4项)
285 Ⅵ-3 中幡
288 Ⅵ-6 线狮
292 Ⅵ-10 沧州武术
293 Ⅵ-11 太极拳 (民间美术,共计16项)
313 Ⅶ-14 藏族唐卡
314 Ⅶ-15 内画
315 Ⅶ-16 剪纸
317 Ⅶ-18 苏绣
320 Ⅶ-21 蜀绣
321 Ⅶ-22 苗绣
324 Ⅶ-25 挑花
325 Ⅶ-26 香包
337 Ⅶ-38 砖雕
339 Ⅶ-40 潮州木雕
341 Ⅶ-42 黄杨木雕
343 Ⅶ-44 木偶头雕刻
345 Ⅶ-46 竹刻
346 Ⅶ-47 泥塑
349 Ⅶ-50 灯彩
350 Ⅶ-51 竹编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24项)
356 Ⅷ-6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
373 Ⅷ-23 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
374 Ⅷ-24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375 Ⅷ-25 蜡染技艺
376 Ⅷ-26 扎染技艺
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385 Ⅷ-35 生铁冶铸技艺
388 Ⅷ-38 剪刀锻制技艺
390 Ⅷ-40 银饰制作技艺
394 Ⅷ-44 弓箭制作技艺
395 Ⅷ-45 家具制作技艺
396 Ⅷ-46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400 Ⅷ-50 雕漆技艺
411 Ⅷ-61 老陈醋酿制技艺
420 Ⅷ-70 桑皮纸制作技艺
421 Ⅷ-71 竹纸制作技艺
428 Ⅷ-78 雕版印刷技艺
430 Ⅷ-80 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431 Ⅷ-81 制扇技艺
432 Ⅷ-82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433 Ⅷ-83 桦树皮制作技艺
436 Ⅷ-86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
438 Ⅷ-88 风筝制作技艺 (共计5项)
442 Ⅸ-3 中药炮制技术
443 Ⅸ-4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444 Ⅸ-5 针灸
445 Ⅸ-6 中医正骨疗法
448 Ⅸ-9 藏医药 (共计15项)
450 Ⅹ-2 清明节
451 Ⅹ-3 端午节
452 Ⅹ-4 七夕节
453 Ⅹ-5 中秋节
456 Ⅹ-8 傣族泼水节
473 Ⅹ-25 侗族萨玛节
480 Ⅹ-32 黄帝祭典
481 Ⅹ-33炎帝祭典
484 Ⅹ-36 妈祖祭典
496 Ⅹ-48 那达慕
497 Ⅹ-49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
502 Ⅹ-54 民间社火
503 Ⅹ-55 蒙古族婚礼
508 Ⅹ-60 药市习俗
513 Ⅹ-65 苗族服饰
『叁』 藏族参加仙女节应注意什么
今天又是一个藏地人潮涌动的节日,藏历十月十五公历十二月三日为西藏一年一度的“仙女节”。大昭寺在这天将遮面一年之久的白拉姆像摆了出来,和松赞干布像一起成列。接受信徒的朝拜。各个煨桑炉中青烟袅袅。今天的热闹程度堪比雪顿节,目测入寺院朝拜的信徒不下10万人。朝拜队伍从早到晚沿大昭寺排到3公里开外。一个仙女节居然有如此众多的朝拜者,远远出乎我之前的预料。白拉姆像我没拍到,网络上找了一张,大家欣赏下,蛙面女神传说不漂亮但心地善良。在我看来,“仙女节”或说藏地的七夕,这个较为民间化世俗化的节日,却给到寺院如此众多的朝拜者,其间的内涵值得商榷。宗教,尤其在作为曾经的政教合一的藏地,宗教的内涵涵盖了所有的民俗。宗教必须要为信徒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表示关切,必须贴近信徒的日常生活,达到无微不至的地步,才能够让信徒天然的产生信赖感。相比之下的西方的教派教义及西方的民俗风情,似乎也不外如此。藏地中的藏历新年(类似我们的农历新年,也是根据四季轮回)的待遇却远远逊色于此。藏历新年远远没有这般热闹。而与之迥异的是,我们内地的节日民俗完全跟随农历周期而走。中土文明基于大地四时的明法基础,有极强的逻辑性。我们的端午,重阳,中秋,春节都基于农历时分的节气步骤而行。或许这就是两地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我们的信仰体系建立在农耕社会文化之上,而藏地却是建立在宗教的教义基础之上。西藏本地的社会不完全建立在农业社会上,除了青稞,还有一大部分建立在牧业基础上,对于自然法则的敬畏没有像农耕社会那般来的虔诚和重视。建立在农耕社会文化基础上,那么意味着我们的农耕社会其实天然就是唯物主义,农耕社会带来的最基本的信仰就是建立在物产的来源之上,并以此指导我们社会的运行规律。农耕社会所有的物产收获都来自于一份耕耘中。所以农耕社会就是懂得敬畏,懂得尊敬,敬畏这个天地,敬重知识传承的前辈老人,缘由他们传递了生产力的延续。说到底农耕社会所带来的信仰,缘由于生产力基础之上,以生产力为导向,来指导规范我们社会的行为。那么当民俗节日变更的背后是否就意味着生产力关系的更迭呢?从改革开放后,各种西式节日的泊入,是否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的农耕体系面临机械时代即工业时代的冲击?民俗节日的更迭背后是否意味着生产力体系的嬗变?民俗节日的变更是否意味着民间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对生产力指向的认可程度?打住打住,就来大昭寺看个热闹,晒个太阳而已。嚓,由仙女节居然都能够扯到生产力上,看来我的吹牛水平至少提高一个档次啊。[偷笑][偷笑][偷笑][偷笑][偷笑][偷笑][偷笑]树下狐言,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