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节编织

七夕节编织

发布时间: 2021-02-19 06:02:17

1. 七夕节的习俗

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编桥穿针
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
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
种生求子
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寸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
儿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剥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由此可见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们约好联合举办。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2.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农历抄七月初七,2019年08月07日。

七夕节最早袭源自于汉代,在《西京杂记》有相关的记载,例如“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不过根据历史来看,七夕节的起源其实根本上还是自然崇拜,如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神话故事的编织也比较擅长,所以便将牵牛星和织女星化为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七夕节时会有很多人按照传统去祭拜织女,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早日获得一段良缘,而已婚的则是希望家庭安稳,感情坚固,让自己的未来更加美好,这种祭拜行为几乎贯彻了整个中国地区,甚至东南亚某些国家也深受此习俗的影响,到了七夕节也会如此去向 织女祈愿。

3. 七夕为什么叫乞巧节什么意思呀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专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属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现在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4. 七夕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七夕来节的真正含义是情人自节和少女节,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其诞辰。

5. 七夕节是怎么来的

七夕节的来历

旧历七月初七日晚,为“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女儿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其来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其它三个传说故事是 《孟姜女》、《白蛇传》、《梁山泊祝英台》)。这是从原始的日月星辰神话发展而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之于《诗经·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蹊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得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譬喻银河两岸的星汉徒有织女、牵牛之名,却织不成有文采的织物,拉不了备有车厢的车子。汉代《古诗十九首》形容牵牛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使两者发生了联系。至南朝梁殷云《小说》已有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女。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梁吴均《续齐谐记》指出了相会日期:“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至今云织女嫁牵牛。”这一故事经历代演变,在民间传说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遂成了动人的神话传说。

民间相传,织女本是天帝的孙女,却爱上了人间的牛郎,因而结为夫妇,男耕女织,相亲相爱,并且生了一男一女。不料,事为天帝不容,乃命众神将将织女捉上天宫惩罚。牛郎闻讯急忙用扁担箩筐挑上两个孩子追上天空,将要赶上,忽被王母娘娘用银簪所划成的天河阻隔。从此,天河两岸就有了两颗明亮的星,据说那就是牛郎和织女变的。牛郎星旁边还有两颗小星,这便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牛郎织女平时不能见面,只能在每年七月七夜里会一次面。天下的喜鹊为让牛郎,织女于七夕相会,便密集于天河之上,成为一道“鹊桥”。故民间老人盛传“七月七,喜鹊稀。”后世,民间据此出现了拜银河、乞巧等许多民俗活动,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节日。

6. 七夕节风俗习惯

7. 七夕的习俗

1、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2、婚育恋曲

作为古老的汉族节日,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3、乞巧之俗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记载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意思是汉朝的宫娥彩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比赛拿丝线穿各式各样的针孔,当时的人们纷纷效仿。

4、接露水

浙江农村有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传说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5、香桥会

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

(7)七夕节编织扩展阅读:

七夕传说: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为魁星生日。魁星即奎星,相传为天上主文事的星宿。在传说中,魁星本是人间一才子,虽麻面跛脚,但满腹诗书。

皇上曾亲自面试他的文才,戏问他为何满脸麻子,他答“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又问他为何跛脚,他答“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于是一举夺魁,被点为状元。另一种说法完全相反,据说此人虽才气过人,却因相貌原故屡考不中,悲愤交加,投河自尽,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仙。

热点内容
花卉托架 发布:2025-05-26 04:07:23 浏览:372
大雨海棠vr 发布:2025-05-26 04:04:41 浏览:536
浮山樱花园 发布:2025-05-26 04:04:03 浏览:589
樱花吃国家 发布:2025-05-26 04:03:11 浏览:811
髻边海棠红 发布:2025-05-26 03:40:31 浏览:338
绿植财源滚滚 发布:2025-05-26 03:34:49 浏览:821
荷花进口版 发布:2025-05-26 03:25:26 浏览:589
玫瑰印记吊坠 发布:2025-05-26 02:57:04 浏览:214
红糖玫瑰糖的制作方法 发布:2025-05-26 02:47:57 浏览:722
人参果树盆栽 发布:2025-05-26 02:21:35 浏览:7